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紫苏挥发油 ,进行抑菌以及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实验。结果表明 :紫苏挥发油对红色毛癣菌 ,石膏样小孢子癣菌 ,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并能有效的抑制O ·2 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紫苏、白苏的抑菌实验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用不同溶剂浸泡或处理紫苏后,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10%以上浓度的紫苏水浸液,12.5%水煎液和乙醇提取液对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以及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好的抑菌效果。紫苏、皱紫共、白苏对真菌均有抑菌作用,但皱紫苏对绿脓杆菌、白苏对克柔氏念球菌、白色念球菌以及绿脓杆菌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紫苏与白苏不同化学型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对不同地区的八个紫苏、白苏样品进行了植物形态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花为白色、植物全绿者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紫苏酮,此植物为紫苏酮型。花为淡紫色,植株全紫者(老叶叶面为绿色,叶背面为紫色)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紫苏醛,此植物为紫苏醛型。花为粉白色,叶子面绿背紫绿色或者叶绿,叶柄、茎为紫绿色者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莳萝油脑或肉豆蔻醚,此植物为苯丙烯基型。  相似文献   

4.
我国为世界三大高氮沉降区之一,氮沉降严重影响了植物生长发育。该研究采用喷施硝酸铵(NH4NO3)模拟氮沉降,分析了不同浓度氮沉降作用下紫苏叶中紫苏醛、D-柠檬烯、α-蒎烯等3种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喷施氮盐浓度不断提高,紫苏叶挥发油的3种主要成分含量均有显著下降趋势;氮盐浓度升至0.044 mol·L~-1时,紫苏醛、D-柠檬烯、α-蒎烯的含量降至最低,之后趋于稳定;氮盐浓度对3种挥发油成分含量的比例也有影响;不同氮盐浓度处理下,3种挥发油成分的变异系数不同,紫苏醛的变异系数为0.692 9,D-柠檬烯的变异系数为0.460 1,而α-蒎烯的变异系数为0.271 6,即紫苏醛含量变化最大,α-蒎烯含量最为稳定。大气氮沉降浓度对紫苏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随氮盐浓度不断提高,紫苏醛、D-柠檬烯、α-蒎烯等3种挥发油成分含量呈降低趋势,尤以紫苏醛含量的降低最为剧烈。氮沉降增加对紫苏叶有效成分含量有降低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紫苏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月秀  张卫明   《广西植物》1999,19(3):285-288
对紫苏(Perillafrutescensvar.arguta)植物叶片及种子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叶片中粗蛋白含量较高,为28%,β-胡萝卜素含量为24.7mg/kg,全株挥发油含量为0.22%~2.70%;紫苏种子油脂肪酸中α-亚麻酸含量为62.9%,研究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野生紫苏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药砂仁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Bligh-Dyer溶剂提取法首次应用于植物挥发油的提取,通过GC-MS方法分析,从干燥成熟的砂仁种子和果壳四种挥发油提取物中共鉴定出138种化学成分,挥发油成分主要包括乙酸龙脑酯(5%~47%)、樟脑(4%~17%)、龙脑(1.5%~6%)、莰烯(0.2%~3%)、α-蒎烯(0.2%~3%)、β-蒎烯(0.2%~5%)以及α-柯巴烯(0.1%~2%)等,其中总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油总成分的10%~40%。从该植物中首次鉴定出蓝桉醇、二环大根香叶烯、薄荷烯醇、二十三烷、二十四烷等新的化学成分35个。所得挥发油对部分真菌及细菌的抑制试验表明其对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因此,砂仁不仅可作为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也可以作为食品原料或天然的食品防腐剂用于食品工业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烟草与紫苏科间远缘杂种后代化学成分及医药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以缓解吸烟与健康的矛盾,通过创新育种的方法将普通烟草品种78-04与紫苏进行科间远缘杂交,对选育出的新型烟草稳定品系—紫苏烟的内在化学成分及医药成分进行分析。酯酶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证实,通过药用植物与烟草基因间的渐渗、交流以及重组,紫苏烟中转入了父本紫苏的遗传物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分析显示,紫苏烟具有低糖、中高烟碱的特点,芸香苷的含量比亲本普通烟草品种78-04提高了70.4%。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初步分析表明,紫苏烟中含有α-丁香烯、β-丁香烯、芳樟醇和薄荷醇等紫苏挥发油的成分,与紫苏比较其薄荷醇的含量提高了2倍多;并产生了α-桉醇、香叶烯、桉油精、愈创木奥、α-郁金烯和γ-榄香烯等亲本所没有的医药成分和香料成分。药用植物与普通烟草科间远缘杂交能创造变异、产生烟草新类型,对降低卷烟产品的危害性具有一定作用,紫苏烟在医药和食品等领域也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紫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紫苏是一种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食、药二用植物,日益成为国内外医疗保健、食品、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国内外对紫苏及紫苏油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以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供试菌株,采用滤纸片法测定评估了紫苏籽油经过皂化提取之后其提取液抑制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能力,并将所得的结果与大豆油的抑菌作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紫苏籽油提取液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两个供试菌株的抑制效果较强,且对于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要优于大肠杆菌,且紫苏籽油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要优于大豆油。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中药芫花(Daphne genkwa)的干燥花蕾化学成分及其抑制皮肤病原真菌活性,采用正相硅胶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芫花花蕾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个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并通过MS、NMR和ECD等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daphgenin A(1)和yuanhuakine B(2),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同时,结合MIC法测定该化合物对皮肤真菌犬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马拉色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皮肤病原真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组相当(MIC值4.0μg/mL),化合物2对红色毛癣菌显示显著的抑制活性,其MIC值为2.0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