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高分辨薄层重组对体检中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以及MSCT薄层重组与常规CT扫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对照。方法:搜集做64排常规CT扫描同时行薄层重组的2473例体检病例中筛选的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7例患者在常规CT扫描中有80例可以显示病变,而在MSCT薄层重组中97例均有阳性发现;其中双肺弥漫性病变79例(两肺间质纤维化78例,肺内多发转移瘤1例),肺结核3例,肺内孤立结节12例,早期中央型肺癌1例,先天性支气管闭锁1例以及纵隔肿瘤1例;MSCT薄层重组图像可清晰显示肺内小叶间隔线增厚、弥漫分布的囊性病变、肺内结节的细微征象。结论:MSCT薄层重组在胸部体检中的诊断阳性率、细节分辨率、图像质量及确诊率均优于常规CT,可作为肺内病变尤其是早期肺癌筛查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常规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患者94例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CT检查,观察组则实施高分辨率CT检查。比较两组CT肿瘤征象情况(主要包括毛刺征、分叶征、棘突征、钙化征、空泡征、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CT扫描图像质量,诊断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效能。结果:观察组各项CT肿瘤征象人数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72.34%(34/47)(P<0.05)。高分辨率CT诊断早期肺癌的灵敏度及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96.67%(29/30)、95.74%(45/47)、94.12%(16/17),高于常规CT检查的74.19%(23/31)、74.47%(35/47)、75.00%(12/16)。结论:高分辨率CT检查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价值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可作为临床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诊断的有效影像学手段,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对肺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51例胸部CT检查者在同一时间分别行常规剂量(200mAs)与低剂量(25mAs)扫描。评定2种剂量对肺部CT常见征象的显示能力。结果在肺部CT常见征象的显示中,除病灶内结节的显示率低剂量扫描较常规剂量低外,其余征象如:钙化、毛刺、支气管征、形态和边缘等二者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胸部低剂量扫描技术能作为健康体检或肺部疾病治疗后复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与对比不同放射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筛检价值。方法: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选择在本院经病理确诊为肺内磨玻璃样结节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常规剂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检查与低剂量PET/CT检查,记录成像特征、辐射剂量并判定筛检价值。结果:低剂量PET/CT对肺部增厚、边界不规则、钙化、囊变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剂量PET/CT(P<0.05)。低剂量PET/CT与常规剂量PET/CT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8.0 %和96.9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PET/CT的有效放射剂量、剂量长度乘积低于常规剂量PET/CT(P<0.05)。低剂量PET/CT的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值低于常规剂量PET/CT(P<0.05)。低剂量PET/CT与常规剂量PET/CT分别筛检非小细胞肺癌51例与37例,筛检敏感性分别为98.1 %和69.2 %,特异性分别为100.0 %和97.8 %。结论:低放射剂量PET/CT在肺结节中的应用不会影响图像质量,且能降低辐射剂量,提高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筛检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不同剂量扫描对肺结节诊断价值及辐射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肺结节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16层螺旋CT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比较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辐射度。结果: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扫描图像质量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CT征象检出情况(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定性诊断结果(肺癌、肺转移瘤、炎性结节、定性困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肺结节大小分布(≤5 mm、6-10 mm、10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的总管球剂量、有效管球剂量、CT容积剂量指数及剂量长度乘积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诊断价值与常规剂量扫描相当,并可有效减少辐射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128排)低剂量扫描参数下检查孤立性肺内结节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随机连续搜集我院低剂量(30m A)CT肺体检者,发现肺内结节病灶患者13例,对其进一步以常规剂量(350m A)CT精细扫描,比较低剂量扫描及常规剂量扫描肺结节大小差异。结果:两种剂量扫描策略均检查出46枚结节。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测得各部位结节体积分别为:肺尖部:(431.3±92.8)mm~3,(658.4±94.4)mm~3,肺中部:(3025.8±526.7)mm~3,(2989.4±520.4)mm~3,肺底部:(1241.5±438.9)mm~3,(1266.0±447.6)mm~3,肺尖部肺结节大小差异明显,肺中部及肺底部肺结节大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测得结节体积(除外肺尖部位结节5枚)分别为,组1:(39.8±14.6)mm~3,(40.7±15.5)mm~3;组2:(202±106.3)mm~3,(204.1±103.6)mm~3;组3:(4179.7±4410.4)mm~3,(4190.5±4487.2)mm~3。三组组内测量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测得非实性结节密度[(-68.3±24.2)HU,(-64.6±22.8)HU]及实性结节结节密度[(97.5±69.5)HU,(107.2±90)HU]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更加有利于肺内孤立结节患者扫描复查病灶,可以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疾病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脑血管疾病是危及人体生命的危险疾病。传统的血管造影虽然是诊断该类疾病的最佳方法,但属于有创伤检查,且有1.5%-2.0%的合并症或死亡危险的报导^[1]。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的应用给传统的血管造影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998年问世的多层螺旋CT(MSCT)以亚秒级的扫描速度具有更长的解剖覆盖、更薄的层厚、多种后处理能力、更简单方便等优势。2002年7月,我院引进GE公司Lightspeed十六排螺旋CT机,并进行了几十例颅内CTA检查,现对其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目的:初讨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及其技术优势。材料与方法:使用GE公司的十六排螺旋CT对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脑肿瘤等几十例病人进行CT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AVM和动脉瘤进行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另外颜面部AVM及脑肿瘤病人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CTA检查结果如下,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4.7%。发现动脉瘤并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AVM清楚地显示了AVM的畸形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脑肿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显著提高,它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以及血管与颅内其他病变三维空间关系,对各类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显示更细小分支,具备作为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支气管扩张的X线平片、CT和HRCT表现做一对比分析,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取病理证实支扩20例,分别摄有胸正侧位片,常规CT扫描和HRCT扫描。HRCT选薄层,大矩阵和高分辨率算法。结果:显示X光平片漏诊率高(8/20),特异性低(3/20)。CT较平片显示肺“盲区”效果好,有粘液嵌塞,常规CT像上有时不易与血管性病变鉴别,HRCT可显示部分含气的支气管腔存在。结论:HRCT扫描诊断支扩特异性高,可与支气管造影相媲美。它不仅显示支扩范围、程度和部位。还能显示小叶中央性改变。常规CT较平片显示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CT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PSH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2008年4月至2012年7月由病理证实的PSH共22例,女21例,男1例,年龄15-72岁,平均48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17例行CT增强扫描。影像学征象由两名资深胸部影像诊断医师共同讨论完成。结果:CT显示病变直径平均(3.0±1.3)cm,形状呈类球形15例(68%),不规则形7例(32%),所有病例均显示边缘光滑(100%);平扫2例(9%)病灶内有斑点状钙化,1例呈混合磨玻璃影,其余19(86%)密度均匀,CT值为(35±7)HU;17例增强扫描中,10例显示均匀强化,7例呈明显不均匀或延迟强化,平均强化值约为(80±5)HU。结论:总结分析以下指标有助于对PSH的诊断:(1)女性患者,边缘光滑的类球形或卵圆形肺结节,周围无毛刺及卫星灶;(2)CT平扫密度较均匀,有时病灶呈磨玻璃影和内可见点状钙化,(3)增强扫描根据病灶大小可呈均匀强化或明显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SCT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活检病理证实9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分别由两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对RPF病变发生部位、病变范围、病灶形态、密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显示情况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平扫及增强后病变CT值测定。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MPR)、容积重建(VR)及CT尿路造影(CTU)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CT平扫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近似于肌肉密度的软组织病变,6例病灶边界清晰,3例边界不清。9例均不同程度包绕腹膜后大血管,8例始于肾门下方,一例累及十二指肠上动脉。9例均不同程度累及一侧或双侧输尿管,造成输尿管及肾盂扩张积水,输尿管管壁增厚。增强扫描7例有轻中度强化,2例强化不明显。结论:MSCT可以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特征,MPR、CMPR、VR及CTU技术综合应用有利于明确病变部位、形态、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急诊胸部创伤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18例急诊胸部创伤患者均行胸部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技术(VR)对胸部大血管进行重建、分析。将CT诊断结果与手术、随访复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例中,CT平扫显示胸部主要损伤有:肺挫伤10例(55.56%),血胸及肋骨骨折各9例(50%),气胸8例(44.44%),锁骨骨折6例(33.33%)。CT增强扫描诊断心脏大血管损伤7例,其中锁骨下动脉假性动脉瘤3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胸主动脉夹层和心包破裂各1例。CT增强扫描结果与手术、临床随访结果相吻合。结论: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是全面而准确地诊断急诊胸部创伤的重要影像技术,可以对CT平扫不能确定的心脏、大血管的损伤情况作出明确判断,对临床救治方案的早期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晓妮  徐珞 《生物磁学》2011,(10):1950-1952,1936
目的:总结肾综合征出血热(EHF)胸部并发症的CT表现和探讨胸部CT表现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0例经HFRS-IgM阳性确诊的HFRS的胸部螺旋cT表现,其中轻型5例、中型20例、重型28例、危重型7例。结果:肺部感染22例,肺水肿12例,胸腔积液4l例,心包积液17例,其中,心包积液合并肺水肿者4例,肺部感染并胸腔积液者4例,胸腔积液合并下肺局部膨胀不全18例,胸部CT检查正常8例。结论:肾综舍征出血热,胸部并发症发生几率较高,以胸腔积液及胸腔积液并下肺膨胀不全发生几率最高,HFRS的胸部CT表现对于临床有很好的治疗意义,早期CT检查可准确显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人胸部改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12年确诊的6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隐性失血、脐周隐痛、腹部肿物、隐匿消瘦是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最常见表现,而以全身症状为主的很少。推进式小肠镜及胶囊内镜的应用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但阳性率较低。MSCT和MRE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本组患者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型4例,T细胞型2例,4例发生淋巴转移。6例患者中4例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单纯化疗,2例死亡。结论:选择有效的检查手段,可提高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降低其误诊误治的发生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采用手术后配合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技术在肺结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利用CT技术提供的影像学特征,及时准确的诊断肺结节疾病,从而更具体更全面的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2012年确诊的符合相应临床诊治标准的肺结节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通过CT扫描分析其具体的特征表现。结果:在所选的48例中,纵隔淋巴结增大45例,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44例,胸部淋巴结增大患者48例。肺部病变者33例,其中单发结节患者2例,多发结节患者25例,支气管血管束增粗者14例,磨玻璃样影案例者9例,实变案例5例。胸膜病发患者13例。结论:我们通过分析发现,胸部有典型影像学表现形式的肺结节病例诊断较容易,无典型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诊断较为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利用CT技术诊断肺结节疾病具有特异性意义,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小儿胸部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小儿胸部多层螺旋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探讨低剂量扫描在小儿胸部应用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随机选择肺部感染的患儿30例,先常规剂量(150mAs)扫描,再在感染灶局部加作低剂量扫描,剂量为50,35及15mAs。其他参数为:120kV,床进28.8mm/圈,0.5s/圈,16×1.5mm准直,重建层厚及间隔均为3mm。分别记录不同剂量扫描时的CT权重剂量指数(CTDIw)及剂量长度乘积(DLP)。(2)由2位高年资医师按优、良、合格及不合格的等级盲法评价不同剂量的图像质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小儿胸部35mAs和15mAs的CTDIw与常规剂量150mAs的比值分别为23.0%及10.0%,其DLP与常规剂量比值为23.3%和10.0%。(2)图像质量评价结果:150,50,35,15mAs的可诊断图像χ2检验,肺窗P>0.05,纵膈窗P<0.05,提示上述剂量肺窗图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纵膈窗图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用150,50,35mAs的可诊断图像进行χ2检验,P>0.05,提示其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适用于小儿胸部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采用35mAs左右的扫描条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Pulmonary paragonimiasis is a relatively rare cause of lung disease revealing a wide variety of radiologic findings, such as air-space consolidation, nodules, and cysts. We describe here a case of pulmonary paragonimiasis in a 27-year-old woman who presented with a 2-month history of cough and sputum. Based on chest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and 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FDG-PET) findings, the patient was suspected to have a metastatic lung tumor. However, she was diagnosed as having Paragonimus westermani infection by an immunoserological examination using ELISA. Follow-up chest X-ray and CT scans after chemotherapy with praziquantel showed an obvious improvement.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reported cases of pulmonary paragonimiasis mimicking lung tumors on FDG-PET. However, all of them were suspected as primary lung tumors. To our knowledge, this patient represents the first case of paragonimiasis mimicking metastatic lung disease on FDG-PET CT imaging.  相似文献   

17.
朱兵  周霞  沈蕾  乔诚  邱筱伟 《生物磁学》2011,(10):1959-1960,1958
目的:探讨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常见误诊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病史、系统体格检查,ECG、心肌酶谱、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等。结果:9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患者均有临床症状、ECG及心肌酶学指标的动态变化,诊断明确,以冠状动脉病变为其主要病因,在此基础上由其他因素诱导发病。结论:临床医师对心内膜下心肌梗死认识不足、对ECG和心肌酶谱的特异性动态改变耒充分认识,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建议详细询问病史、系统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7例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表现为弥漫肺间质性病变的肺结核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提高对该类肺结核的认识。方法:分析本院2012.2~2015.3确诊的7例HRCT表现为弥漫肺间质性病变的肺结核的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及痰抗酸杆菌、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试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抗结核抗体、血常规、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等实验室检查、病理检查等资料。结果:6例经2次以上痰涂片阳性确诊为肺结核,1例抗结核治疗有效诊断为肺结核;弥漫肺间质性病变的肺结核患者HRCT上间质性病变的范围与抗酸杆菌的检出及发热症状的出现有关联;与盗汗、乏力、咯血等结核中毒症状及PPD、结核抗体、ESR等指标无明显相关关系。结论:弥漫肺间质性病变也可为肺结核的一种特殊表现,极易误诊为其他间质病变。当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发现时,需考虑肺结核的可能并进行结核病相关检查,尤其是抗酸杆菌及肺组织病理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