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临床治疗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已确诊的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次为一疗程,移植途径采用静脉输注(1次)加蛛网膜下腔注射(3次)的方法,治疗前和治疗后半年均需完善神经系统体检、实验室检查、FIM评分、肌电图等。结果:移植治疗后患儿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FIM评分提高,实验室检查肌酶下降,肌电图提示重收缩每10.0ms所检肌运动单位较前增加。随访10月患儿未出现副反应。结论: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间型脊髓性肌萎缩症是有效安全的,可以改善患儿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82例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91例)和对照组(91例),对照组接受牵引治疗,综合治疗组采用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3周治疗,综合治疗组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的患者总有效率为60.4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FIM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各项均有明显改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O.05),对照组除括约肌控制及社会交流和认可方面无改善。其余项目FIM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FIM评分的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P〈0.05)。结论:中医针灸推拿配合牵引治疗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白血病2002年6月上海首例利用亲缘脐带血移植治疗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手术获得成功,4岁患儿康复出院。患儿2001年7月被诊断患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在得知患儿的母亲正怀孕后,医生决定采用脐血移植治疗。当患儿的弟弟出生时,其脐血被存放在上海脐血库备用。经配型发现,弟弟脐血中的造血干细胞6个配型位点均与患儿相同。移植后30天,经检测,患儿体内的 DNA 指纹已完全和弟弟相同。两个月后,血型也由 O 型逐渐变成与弟弟相同的 B 型。  相似文献   

4.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脊髓损伤患者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方法采用静脉输注联合腰穿鞘内注射的方法。术后随访1年余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综合分析。移植过程中为促进干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给予相应的康复功能锻炼。结果:与入院时比较,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3、6、12个月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0.01),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针刺觉评分、轻触觉评分、运动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残损分级均无明显改善(P>0.05)。移植后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近期疗效明显,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昀  卢光琇 《生物磁学》2011,(18):3558-3561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目前小儿时期最主要的神经运动功能伤残疾病,且终生存在。尽管有支持性医护。但是目前并没有效治疗的方法。近几年,许多实验室开展了利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动物模型的研究,并且报道说人脐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脑瘫是有治疗作用的。而神经干细胞也被用于移植治疗脑瘫动物模型,并被证明这些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迁移至受损脑部并分化为神经元。本文就至今已发表的一些细胞移植治疗脑瘫的研究中所用到的细胞种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治疗杜氏型肌营养不良(D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经临床表现、血清酶学、肌电图、基因分析、肌肉活检、肌肉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例DMD患者采用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的方案进行治疗.术后第3、6、9、12个月定期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疗效指标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该患者肌力提高,动作灵活.血清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较前明显下降,活动能力评分和徒手肌力较前增加,肌电图运动单位电位波幅减低及时限缩短较前改善,肌肉MRI复查显示肌肉病变程度较前减轻、肌肉轮廓较前清晰.结论自体骨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是一种治疗DMD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途径移植脐血干细胞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26例DEACMP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两组,其中12例经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为治疗组,14例经高压氧治疗为对照组,对每例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MMSE评分、ADL评分及颅脑CT检查。所有患者连续随访1年,观察预后及有无不良反应。采用两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在干细胞移植术中均无特殊不适感,术中及术后24h内生命体征平稳,无发热,无穿刺点感染、出血等,术后门诊随访,均未出现移植相关并发症。1年后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为25.08±4.10,高于对照组11.7±10.33(t=4.199,P=0.0003);治疗组ADL评分为93.33±13.37,高于对照组41.07±38.39(t=4.478,P=0.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T检查结果好转率为83.33%,对照组好转率为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402,P=0.0359);治疗组临床痊愈率为50.00%,对照组为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055,P=0.0442);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866,P=0.0154)。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DEACMP疗效优于高压氧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应得到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利用外源性转录因子将已分化成熟的细胞诱导为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细胞)对构建神经发育性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体外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从患有特定疾病或具有明确遗传基因异常的患者身上获取体细胞进行诱导建立的iPS细胞具有潜在的疾病原特质,这种疾病特异性iPS细胞可以用来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也为药物筛选、药物毒性检测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能。本文概述了目前用于建立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干细胞类型,重点讨论了利用iPS细胞技术建立脊髓性肌萎缩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和帕金森病等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和药物干预的最新进展,并对该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TMS)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下肢肌力和脊髓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87例不完全性SCI患者,根据入院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3),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TMS,对比两组神经电生理指标[静息运动阈值(RMT)和运动诱发电位(MEP)]、下肢肌力指标[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力矩加速能(TAE)以及胭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率(H/Q)]、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疼痛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RMT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MEP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屈肌群PT、屈肌群TAE、伸肌群PT、伸肌群TAE、H/Q、FI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SF-MP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MS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不完全性SCI患者可刺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脊髓功能独立性,改善下肢肌力,减轻患者的神经性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穿鞘内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安全性和疗效并且分析腰穿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 难题。方法:2008 年12 月至2011年5 月88 例伴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给予鞘内注射干细胞治疗,并且评价其在治疗过程中的 技术难题,采用HAI评分系统对这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定期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生物学指标和影像学检查观 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88 例患者中具有技术难题的患者有20 例,主要表现为在鞘内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过程中需要 行全麻补充、腰穿定位困难等,18 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副作用(头痛、低热、腰痛和下肢痛),但这些副作用在48 小时内经过 系统治疗后完全缓解。随访1 年,50 例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一定改善,包括15 例脊髓损伤患者、10 例脑瘫患者、10例脑外伤后综合 征患者、5 例脑梗死后综合征患者、5 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和5 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结论:鞘内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是安全和有效的,由于随访时间较短,有必要对这种治疗模式进行扩大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来进一步推广其 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条件,为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提供实用的干细胞来源。方法体外分离、纯化、扩增脐血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采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10ng/ml 维甲酸RA0.5μM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 20ng/ml协同诱导脐血MSCs定向分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诱导后细胞的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标志GFAP及神经元特异标志MAP2的表达情况。建立大鼠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将BrdU标记的诱导后的细胞移植入损伤的脊髓中,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标准在术后24h及1、2、3、4、5周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到大鼠脊髓中的BrdU阳性细胞的存活、迁移、分化情况。结果脐血MSCs体外培养三代后,细胞表面CD11b、CD34、CD45和CD44表达阴性。诱导分化7d后,大部分细胞的形态类似神经元,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AP2阳性细胞占大多数,明显多于GFAP阳性细胞。5周后,细胞移植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较对照组好。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植入的细胞可长时间在宿主脊髓中存活,并向损伤处两端迁移。结论人脐血MSCs于体外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移植脐血MSCs诱导后的神经细胞可在损伤的脊髓中存活、迁移,并能促进脊髓损伤后行为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神经干细胞理论的提出,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神经干细胞(NSCs)是指自我更新、且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退行性变时,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开始启动神经修复,但受到数量及微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有限。近年,人们采用各种体外培养方法,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外源性神经干细胞,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脊髓损伤等方面做了很多动物及临床前研究。本文综述神经干细胞移植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目前小儿时期最主要的神经运动功能伤残疾病,且终生存在。尽管有支持性医护,但是目前并没有效治疗的方法。近几年,许多实验室开展了利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瘫动物模型的研究,并且报道说人脐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对于脑瘫是有治疗作用的。而神经干细胞也被用于移植治疗脑瘫动物模型,并被证明这些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迁移至受损脑部并分化为神经元。本文就至今已发表的一些细胞移植治疗脑瘫的研究中所用到的细胞种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自身对照的临床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足月生产的脐带血,分离纯化脐血干细胞,通过肝动脉途径,将纯化的脐血干细胞移植入患者肝脏内,于移植后2周、4周、8周进行肝功能、凝血指标检测,并于4周及8周行腹部B超及胃镜检查,观察患者移植后不同时间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60例接受脐血干细胞移植的肝硬化患者术中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食欲不振、乏力、腹水等减轻甚至消失;血清学检测:白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8周复查胃镜,食道静脉曲张没有明显变化。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提高白蛋白水平及改善凝血功能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可作为肝移植治疗的过渡或补充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IHD)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HD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其中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左室舒张末容量(LVEDV)、右室舒张末容量(RV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显效率和总有效率为49.23%,90.7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77%,7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治疗前LVEDV、RVEDV以及LVEF比较无差异。在治疗后观察组这三个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LVEDV和RVEDV减小、LVEF提高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身体功能、运动限制和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HD效果好,能显著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116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tDCS治疗。采用采用关节活动度量角器测定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AROM) ,采用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评估患儿的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采用Peabody 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定双手精细运动功能,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评估患儿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状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差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ARO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FM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MQ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FM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腕关节背伸关节活动度、双上肢精细操作能力、双手精细运动功能和患侧上肢肘关节肌张力,对精细运动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院用蛇毒制剂清栓酶治疗脊髓前角细胞病变一例,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患者秦某某,男性,53岁,干部,因右上下肢无力,右三角肌萎缩,不能坚持正常体力工作,不能骑自行车一年来诊。青岛医学院确诊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先后以中西医综合治疗无效。查体:颅神经正常,右三角肌萎缩,右上肢肌力Ⅲ级,手握力差,左侧正常,肢体感觉无障碍。根据肌电图检查、临床症状与体征确诊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用清栓酶0.75u,1/日静点,15天一疗程,自觉症状好转,患肢肌力增强,二疗程后可从事体力劳动,能骑自行车半小时。三疗程后右上下肢活动自如,五疗程后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肌电图复查明显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SCI)由于复杂病理生理和神经修复再生困难,至今仍旧是难以攻克的医学难题,而干细胞因其神经再生和神经保护特性被认为是治疗SCI最有希望的方法。其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近年培养分化方法不断改进、神经修复机制初步阐明,联合移植等综合治疗方案也不断实践,使HUC-MSCs移植治疗效果提高。另外关于HUC-MSCs治疗SCI的临床试验逐渐开展,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表明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人体是安全有效的。本文就HUC-MSCs治疗SCI的研究状况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移植初期的营养状况,为采取有效的营养支持措施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行骨髓移植的6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患儿移植前及移植后30d体质量、血生化指标、人体成分变化及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肝功能受损程度、造血重建时间并做营养评估。结果:移植后患儿体重较移植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后血清白蛋白较移植前下降明显(t=5.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前后血红蛋白变化不明显。移植后患儿人体成分4项指标(体脂肪率、蛋白质、去脂体重、肌肉量)较移植前均显著下降。结论:患儿移植后营养状况较移植前恶化,应组成营养支持团队针对患儿移植前后各个阶段做好营养筛查和评估,对有营养风险的患儿、营养不良的患儿予以指导和干预。  相似文献   

20.
神经系统损伤会导致脑内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的扩增以实现自我修复功能,而通过外源细胞移植的方式来加速这一进程,可能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手段。当前,神经干细胞临床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评价细胞在移植后的行为和功能。该文综述了近几年使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几种主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成果,并着重关注了干细胞移植后的示踪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