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景秀丽的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栖息着一种世界珍奇的“头上长角”的蛙类,当地社员称它为“角怪”,学名叫“崇安髭蟾”。长“胡子”的蛙 1925年和1926年夏天,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两栖、爬行类学者波普,两次来保护区崇安县西南的挂墩,采集蛙类和蛇类标本。1931年,波普在发表的关于福建两栖动物的文章中,将“角怪”作为角蟾(与髭蟾近似的一类蛙)的一种。髭蟾属两栖纲、锄足蟾科,体长7—9厘米,头部、躯干部和四肢背面,均呈蓝褐色或青灰色,体侧和背上有不规则的斑点,腹面呈紫红  相似文献   

2.
在湘西武陵风景区的山岩溪沟里,有一种棒棒蛙,属脊柱类两栖纲蟾科,椭圆形,黑褐色,比青蛙大,重半斤左右,最大的有一市斤多重。晚上“棒棒、棒棒……”的叫喊声振荡山谷。故取名叫棒棒蛙。独特的是棒棒蛙肉香、细嫩,人们对此众口生津。它是湘西名贵特产,食用营养价值高。棒棒蛙生活在湿润的岩山溪沟边,靠捕山岩水沟边的昆虫为主食。但时常也遭到蛇的侵袭,有人传说: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污染对蛙蟾类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近20年的大量相关资料,综述了重金属对蛙蟾类毒性影响方面的研究,介绍了实验动物和实验方法,综合了重金属对蛙蟾类在形态、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毒害的主要表现,从重金属致毒过程、环境因素、物种、发育、重金属积累、联合毒性等角度初步分析了重金属对蛙蟾毒性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毒性作用的主要机理,归纳了蛙蟾的几种抗毒/解毒/避毒反应,对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影响舟山群岛蛙类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义明  李典谟 《动物学报》1998,44(2):150-156
分析了面积、海拔高度、离物种源的最小距离、岛屿形状和人类活动对舟山群岛蛙类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物种多样性与岛屿面积和最高海拔明显相关。但物种多样性与离物种源的最小距离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岛屿形成后蛙类在岛屿间(或岛屿和大陆间)很少发生迁移和再定居,物种数处于“非平衡”状态。岛屿形状不影响物种多样性。人类活动对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小,原因是舟山群岛没有专一性的林栖种类,除淡肩角蟾外,其余种类均能生活于农田栖息地。我们认为,岛屿面积是舟山群岛蛙类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决定因素和最佳预测者。  相似文献   

5.
如何做好“蛙肠系膜血液微循环”实验1.本实验若在冬季或室温较低的情况下进行,必须在实验前把青蛙(或牛蛙、蟾蜍)放在35°左右的温水中浸浴smin左右,提高蛙的新陈代谢,使之血液循环通畅。2.解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蛙的出血。在蛙枕骨大孔的下面有进出心脏的...  相似文献   

6.
刘、胡(1961)曾报道四川峨眉山有无尾类25种,有尾类2种。后经多次采集,又获得两栖动物5种,即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 longdongensis、沙坪角蟾 Magophrys shapi-ngensis、宝兴齿蟾Oreolalax popei、四川湍蛙Staurois mantzorum和本文描述的峰斑蛙Rana chevronta,新种。到目前为止,峨眉山共有两栖动物32种,其区系成分兼有华中区和西南区的特点,为两区之过渡地带。现将峰斑蛙新种描述于下。  相似文献   

7.
明全蛙(张村蛙)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0,19(3):133-136
《四川动物》杂志1999年18卷3期封二改正服新种张村蛙的鉴别特征,现对该蛙做详细描述,指定配模标本,并以采集者郑是脸的名字代替采集地“张村”二字,将张村蛙的中名改为明全蛙。本文分三部分:首先对该蛙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对更换中名的理由加以说明;最后对有人说本文作者发表张村蛙是“抢行”“他的”新种这一说法,建议公开讨论以利澄清是非。  相似文献   

8.
冬季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迫使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动物产生各种不同的适应方式“越冬”,而青蛙及蟾蜍是行“冬垫”的方法越冬,因此冬季在自然界中就很难采到活青蛙及活蟾蜍作实验材料了。笔者根据蛙类“冬垫”的习性,试验了室内冬季保存活蛙的方法:经1955—1959年分别在济南、泰安两个地区;5个冬季的试验,效果都是很好的。保存  相似文献   

9.
问:蛙类为什么没有肋骨?答:古生物学和胚胎学都证明蛙类曾经是有肋骨的。现代蛙类起源于三迭纪的原蛙(也称三选蛙),原蛙头骨和四肢骨与现代蛙相近似,但仍然有肋骨和一条残余的尾巴。脊柱长,由16枚脊椎骨组成。从原蛙到现代蛙,身体结构向着适应于跳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凹耳蛙(Odorrana tormota)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流溪生活的小型蛙类,因其独特的鸣声及超声通讯而扬名海内外,有着“Chinese frog”之称.同时它也是我国特有的分布范围非常狭窄的珍稀濒危两栖类动物,仅分布于安徽与浙江两省局部地区.其数量稀少,应很好的加以保护,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蛙视觉及其电子模拟(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蛙的视觉指导行为实验蛙在生活环境中的运动,捕食和避敌反应主要受视觉的指导。要研究蛙的视觉功能,揭示蛙的图象识别本领,就必须研究蛙的视觉行为,并把行为与细胞水平上电生理学研究资料相互比较。比较指出,蛙的行为和视网膜检测器的反应有下述差别:(1)蛙的2类神经元是“昆虫检测器”,对3-5°的黑物体产生最大反应;刺激面积再增  相似文献   

12.
我国引进蛙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引进蛙类经初步鉴定有牛蛙、猪蛙和河蛙等三种,同为蛙属,原产于北美洲。这三种蛙类都具有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之特点,当年幼蛙可养成商品蛙。本文在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饲养管理等方面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13.
蛙类的生殖     
蛙类在一般的生物学实验室中,是最常见的动物。在生物科学的诸研究领域中,如解剖学,胚胎学和生理学等门类中,它们都是良好的实验材料,它们遍布于世界各地,便于捕捉和饲养管理。近年来在党的扩大水产养殖品种的号召下,牛蛙(Rana catesbeina Shaw)的养殖事业又在迅速地发展。关于蛙类的生理知识是很需要的,兹就蛙类的生殖生理加以简单的介绍,以便读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种易行的养蛙给饲方法韦涌泉(广西省环江县第二中学547100)为了教学的需要,我们通常要饲养一些动物,这不仅使材料易得,也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更有利于教育学生爱护和保护野生动物。在饲养蛙类时存在一个给食困难的问题,因为蛙类只能看到并自行取食...  相似文献   

15.
《生物学通报》2009,44(4):11-11
以前发现的两大类皮肤抗氧化系统,一类为基因编码的大分子抗氧化酶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另一类为小分子有机物,如一些维生素。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领导的研究团队,联合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以长日照、强紫外线环境生活的高原蛙类——滇蛙为研究对象。发现滇蛙皮肤具有极强的的氧化自由基清除能力,从其皮肤分泌液中发现的由基因编码且可分泌表达的小分子抗氧化多肽为一类新型抗氧化系统,也被称为“第3套抗氧化系统”。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了一种蛙,它的鼻子上有一硬壳,看上去就象是甲鱼与青蛙的混合种。这种蛙仅以白蚁为食,跟鼹鼠一样穴居打洞,前臂相当有力。这种蛙被认为是澳大利亚西部稀有的一种小动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气候温暖潮湿,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最佳栖息环境。蛙和蛇是这里两个很重要的类群。有关海南脊椎动物鸟和兽的资料还能找到一些,而有关两栖爬行动物的却非常少。为此,我专门请教了上海复旦大学动物学教授黄正一先生。黄先生告诉我,海南已经记录到39种两栖类和104种爬行动物。其中海南疣螈、细刺蛙、脆皮蛙、海南湍蛙、小湍蛙,海南溪树蛙、鳞皮厚蹼蟾、眼斑小树蛙、海南拟髭蟾等9种两栖类和海南蛇蜥、海南脊蛇、粉链蛇和费氏花龟等4种爬行动物为海南岛独有。海南蛇的种类极多,蟒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水蛇、滑鼠蛇等大量栖息在海南岛中西部山区的热带丛林中。近年海南岛的两栖爬行动物新种和新  相似文献   

18.
动物的内耳迷路是姿势反射的感受器之一。当动物的一侧迷路破坏后,可见肌紧张及姿势异常。在做动物迷路破坏效应的实验时,通常选用蛙类或鸟类做实验动物,而蛙类价格便宜,实验结果也比较明显,所以更适合学生做动物迷路破坏效应实验时选用。传统的方法是直接将蛙握在手中进行手术,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既不方便也不易掌握,因此我们做了改进,实验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改进的方法介绍如下:1蛙的固定用图钉将蛙腹面向上固定于蛙板上。首先将蛙腹面向上握于左手中,翻开下颌用左手拇指压住,右手用图钉将蛙的…  相似文献   

1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世界动物园及水族馆协会(WAZA)共同宣布将2008年定为“世界蛙年”,以保护日益减少的以蛙类为主的两栖动物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2021年4和5月及7和8月在云南省高黎贡山开展两栖爬行动物调查过程中,采集到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湍蛙属(Amolops)标本8号,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鉴定为僜湍蛙(Amolops deng)和察隅湍蛙(A. chayuensis),为云南省两栖动物分布新纪录种。僜湍蛙雌性体长63.1 ~ 68.5 mm(n = 3),雄性体长49.3 ~ 52.9 mm(n = 3),头长大于头宽,鼓膜明显且纵径大于横径,掌突三个,颞褶不显,背侧褶直达胯部,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超过吻端,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察隅湍蛙雄性体长44.7 ~ 44.8 mm(n = 2),具咽侧下外声囊,颞褶及背侧褶明显,前后肢均具褐色条纹,形态特征与模式标本基本一致。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均和其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聚成单系支。此外,基于16S rRNA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模式产地西藏的序列间遗传距离均较小,僜湍蛙是0.8% ~ 1.2%,察隅湍蛙是0.2%。综上,确定云南高黎贡山采集到的两种湍蛙分别是僜湍蛙和察隅湍蛙。僜湍蛙此前记录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墨脱县,察隅湍蛙仅分布于西藏察隅县和八宿县,僜湍蛙在福贡县和贡山县及察隅湍蛙在贡山县的分布为首次记录;本研究进一步更新了察隅湍蛙分布的海拔海拔范围,较此前纪录低1 385 m高至2 884 m,这提示其有更广阔的生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