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1例由多重耐药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面部孢子丝菌病。患者61岁男性,面部皮疹2 a余,先后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治疗16个月无效。患者皮损经真菌镜检和培养确诊为孢子丝菌病,分离的申克孢子丝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其菌丝相和酵母相对上述三种药物均不敏感。给予患者口服10%碘化钾溶液治疗3个月获得痊愈。  相似文献   

2.
申克孢子丝菌是孢子丝菌病的致病真菌,作为一种双相型真菌,室温培养为菌丝相,37℃则为酵母相。哪一种生长状态的药敏试验结果更准确可靠、并能指导治疗尚有争议。就此对其体外药敏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方案的改良以及试验条件的探索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真菌分类研究的快速发展,包括检疫性真菌在内的物种分类及命名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长期被认为有且仅有申克孢子丝菌1种,现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孢子丝菌病的病原菌并非仅为申克孢子丝菌,而由6个种构成。我国孢子丝菌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目前只发现了球形孢子丝菌和申克孢子丝菌,其他4种孢子丝菌尚未发现传入我国。由于这些物种之间形态差异小,但致病力、致病反应、药物反应各不形同,应加强生物安全管控和监测,防止这些有害真菌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4.
申克孢子丝菌是一种重要的双相型真菌,其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侵袭性皮肤感染.研究该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对于深入了解其致病性及防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介绍了申克孢子丝菌毒力因子及宿主对其抗感染免疫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及其卢里变种感染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附近淋巴系统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偶可播散至全身引起多系统损害。该病遍布全世界,我国孢子丝菌病主要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孢子丝菌一般生存在土壤和植物上,人的皮肤接触带菌植物或土壤后可引起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固定型和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皮肤播散型孢子丝菌病少见。现认为机体感染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不同的临床型别与机体免疫状态、申克孢子丝菌的致病力及其基因差异相关[1-2]。我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申克孢子丝菌DNA提取方法;探索申克孢子丝茵的种特异性引物,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鉴定申克孢子丝菌;从而为临床孢子丝茵病的分子诊断奠定基础。方法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提取孢子丝菌的基因组DNA;根据申克孢子丝茵钙调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寡核苷酸引物,分别对52株申克孢子丝菌及3种6株普通真茵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成功提取出孢子丝菌的基因组DNA。特异性引物对52株申克孢子丝菌可扩增出一条约430 bp的片段,而对念珠菌、曲霉、黑霉基因组DN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用Viscozyme L酶替代液氮研磨破壁提取孢子丝菌基因组DNA与传统的CTAB法相比不仅操作更简便,而且避免了液氮研磨过程中难于避免的污染。运用我们所设计的特异性引物,结合PCR方法对申克孢子丝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不仅该引物对申克孢子丝菌特异、敏感而且该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申克孢子丝菌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7.
通过1例16岁女孩由申克孢子丝菌导致的皮下孢子丝菌病,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回顾申克孢子丝菌的实验室检验方法 ,以此来提高孢子丝菌感染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探讨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合治疗孢子丝菌病的疗效,评价两药体外联合对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和酵母相的抗菌活性.方法 口服伊曲康唑200mg/d和特比萘芬250mg/d治疗孢子丝菌病;体外联合药敏试验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计算分数抑菌浓度(FIC)指数判定两药相互作用具有协同、拮抗或无关作用.结果 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并比较临床分离的皮肤癣菌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探讨CLSIM38-A方案用于皮肤癣菌药敏试验的可行性。方法实验菌株为31株临床近期分离的皮肤癣菌。其中红色毛癣菌14株,须癣毛癣菌14株,犬小孢子菌1株,铁锈色小孢子菌1株,絮状表皮癣菌1株。4种抗真菌药物为益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伏立康唑。采用M38-A方案微量稀释法,并适当调整试验参数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对以上4种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犬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对所有4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都低于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结论M38-A方案经过调整适用于皮肤癣菌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0.
申克孢子丝菌以往被认为单一菌种,呈全球性分布。然而不同区域来源的菌株,在药物敏感性、致病力等方面差异较大。RAPD、RFLP等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曾被用于该菌基因分型的探讨。近年来,以CAL基因结合菌株表型的分类方法,已成为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公认的划分方法。本文将对申克孢子丝菌的基因分型方法进行综述,并着重阐述CAL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尖端赛多孢子菌脑脓肿感染1例,并探讨真菌的鉴定及其对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方法取患者颅内引流物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形态学鉴定,对分离菌做基因测序和抗真菌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点和基因测序结果鉴定为尖端赛多孢子菌,药敏试验显示对两性青霉素B、氟康唑耐药,对伏立康唑敏感。结论尖端赛多孢子菌导致的真菌感染较少见,其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分析。伏立康唑对该菌株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国内外已多有报告,对其致病菌—申克氏孢子丝菌(Sporothrix schenckii)似乎早有定论。但从真菌学方面研究,在国外日渐增多。我们也注意到所检出的菌株中,有的与从国外引进的典型菌株对照,不大一样。为了进一步探明,我们作了如下试验与菌种鉴定。今将试验结果及初步分析报告如下。试验菌种:按我们门诊条件,无选择的抽样10例。经真菌学培养,证实其致病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经病理组织学检查及 PAS染色找出“组织型”者为确诊病例。其致病菌作为本文试验菌株,如表1。对照菌株:  相似文献   

13.
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真菌感染,本病易侵犯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的淋巴管,当存在免疫缺陷时,可能出现播散型感染。最近我们用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1例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如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等[1].由于个体差异及疾病情况的复杂性,患者对每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最近我们应用不同的方法治愈了4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1患者男,68岁,北京市延庆县农民.因右侧面部皮损8个月于2008年12月8日就诊.8个月前患者右侧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皮损,之后皮损破溃、增多,伴疼痛.否认外伤史.皮肤科情况:右面颊部可见8个1 ~1.5 cm大小皮损,基底红肿,其上有厚的结痂,无脓液渗出,可触及多数皮下结节(见图1a).皮损痂屑KOH湿片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为申克孢子丝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不全,有脓痂,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少许嗜酸粒细胞;PAS染色未见真菌成分.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山苍子油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作用机理。方法纸片扩散法定性检测山苍子油对申克孢子丝菌的体外抗菌活性,CLSI-M27-A微量液基稀释法定量检测其对14株临床分离申克孢子丝菌(包括固定型和淋巴管型各7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氟康唑作为质控药物。电镜观察山苍子油作用前后申克孢子丝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纸片扩散法1周后可见清晰的抑菌环,山苍子油对皮肤固定型株和皮肤淋巴管型株的MIC范围均为156.25~1250μg/ml,差异无显著性(P>0.05)。电镜观察显示山苍子油作用24h后申克孢子丝菌的菌丝干枯、断裂,孢子壁疏松、碎裂;胞膜及胞壁结构模糊,胞浆皱缩,细胞器及细胞核结构模糊。结论山苍子油对临床分离的皮肤型孢子丝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其对固定型株和淋巴管型株的抗菌活性无显著性差异。电镜结果提示山苍子油可能通过破坏菌胞膜,影响其通透性,进而扰乱细胞正常代谢而起到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特比萘芬治愈儿童鼻翼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1例发生在4岁儿童鼻翼的孢子丝菌病。方法刮取病变组织接种到沙堡弱培养基培养,并对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区序列分析。结果病变组织在沙堡弱培养基25℃培养长出黑褐色菌落,25℃小培养后光镜及扫描电镜下见菌丝细长,分枝分隔,合轴式产孢形成的成簇和沿菌丝两侧排列,分生孢子卵圆形。提取真菌总DNA用PCR方法扩增ITS序列,测序后登录GeneBank进行比对,该菌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KMU3360ITS区碱基序列一致性达99%,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内服联合局部应用特比萘芬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结论确诊1例儿童鼻翼的孢子丝菌病,内服联合局部应用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申克孢子丝菌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的形态学变化并初步研究连续传代后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的百分率。方法将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临床株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上连续传代至酵母相,利用显微镜及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菌丝和孢子比例并记录显微镜下形态。结果 95株申克孢子丝菌中,经1次传代即成功转化有23株,经2次传代有14株,经3次传代有10株,经4次传代有6株,4次传代后总计55.8%实验菌株转化为酵母相。结论部分申克孢子丝菌由菌丝相向酵母相转化需经过连续多次传代,连续传代增加了菌丝相至酵母相的转化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感染孢子丝菌的动物模型筛选文献报道的4对申克孢子丝菌特异性引物,以确定引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12只小鼠随机分成实验及对照组,实验组皮内注射申克孢子丝菌菌悬液,不同时间留取皮损组织,分别进行真菌培养和皮损组织DNA提取,PCR扩增。结果4对引物s2-R2,SSHF31-SSHR97,ITS3-SSP,SS3-SSd在感染申克孢子丝菌的小鼠皮损中均可扩增出目的条带,但引物SSHF31-SSHR97所需浓度较高,引物s2-R2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与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筛试的结果相同。结论针对几丁质合成酶基因I的引物s2-R2对申克孢子丝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  相似文献   

19.
报道1例猫抓后引起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男,16岁,皮损表现为鼻翼部位的增生物,其上覆有脓痂.临床上易与细菌感染混淆,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病理、真菌镜检及培养诊断为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患者在应用7个月的碘化钾结合特比萘芬软膏外用治疗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相真菌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子宫颈感染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及临床诊断水平提供资料。方法分析1例申克孢子丝菌(复合体)子宫颈感染临床表现与实验室诊断过程,检索近年来国内外主要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阴道分泌物镜检见成团的革兰染色阳性、圆形、卵圆形孢子,较球菌大,较酵母样真菌孢子小。37℃血平皿培养,形成边缘不齐、表面有褶皱、干燥、有韧性不易挑取的白色菌落;革兰氏染色镜下见染色阳性酵母样芽生孢子。25℃SDA培养,形成中心有白色褶皱,周围绒毛样的丝状真菌菌落形态,直接涂片镜检见大量有隔菌丝、孢子。上述特征符合申克孢子丝菌。国内外文献检索,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多为皮肤局限性、肺炎、骨关节等病例,偶有累及局部淋巴结的病例,仅少数艾滋病等免疫力极度低下患者为全身播散性感染。结论申克孢子丝菌所致子宫颈感染罕见,掌握其在人体内与不同条件下培养菌落的特征有助于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