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PCR快速诊断甲真菌病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真菌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致病菌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主要是念珠菌)和非皮肤癣菌的霉菌.系统用药是治疗甲真菌病的主要方法,其疗程较长,费用较高,加之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因此,正确诊断对甲真菌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足癣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足癣是皮肤科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该病虽然不危及患者生命,但其发病率高,且易复发或再感染。特别是不合理、不规范的治疗会造成该病反复发作,反复治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公共卫生和大众健康有一定的影响,对个人资源和公共卫生资源都是浪费。也给医师和患者造成了足癣不可根治的印象。实际上只要做到对足癣科学、规范、合理的治疗及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足癣是可以根治或减少复发的。  相似文献   
3.
酿酒酵母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是基因组学史的一个里程碑,其重要性已远远超出酵母本身,促进了人类及其他生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但迄今为止,真菌基因组学的发展仍落后于细菌,而医学真菌基因组的研究则更为滞后,这与真菌基因组对真核生物和人类医学所做的贡献不相匹配.近年来,随着免疫受损人群的增长,相关致病真菌得以重视,其基因组学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目前有超过30种的真菌基因组测序正在进行或已完成,其中包括致病真菌的主要代表菌种[1],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H值和氧气对白念珠菌菌丝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调节Muller—Hinton液体培养基的pH值和去除培养基中的氧气来观察白念珠菌的生长曲线、倍增时间和菌丝形成率的变化。结果在无氧气的液体培养基中,白念珠菌生长缓慢,不能产生菌丝结构,只有酵母细胞形成。生长曲线的延缓期内各组没有明显差异,而在生长的对数期pH3和pH4的条件下念珠菌生长速度明显慢于pH5、pH6、pH7、pH8和pH9。菌丝形成率在pH3、pH4和pH5条件下〈20%,而在pH6、pH7、pH8和pH9条件下可高达70%。结论厌氧条件抑制白念珠菌的菌丝形成,只形成酵母细胞。白念珠菌在pH3—9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偏酸性环境有利于白念珠菌酵母形成,偏碱性的环境有助于菌丝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报道1例由多重耐药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面部孢子丝菌病。患者61岁男性,面部皮疹2 a余,先后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治疗16个月无效。患者皮损经真菌镜检和培养确诊为孢子丝菌病,分离的申克孢子丝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其菌丝相和酵母相对上述三种药物均不敏感。给予患者口服10%碘化钾溶液治疗3个月获得痊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氟康唑作用于白念珠菌双组分信号传导途径SSK1突变株SSK21后药物敏感性的变化。方法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和固醇测定法测定野生株(CAF2-1)和突变株(SSK2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应用RT-PCR观察氟康唑作用前后,SSK1的表达变化。结果氟康唑对CAF2-1的MIC为16μg/mL,对SSK21为0.032μg/mL。加入氟康唑后,CAF2-1的SSK1表达明显增加,60min时达到最多。结论 SSK21对氟康唑高度敏感,SSK1基因及其相关的重要基因与药物敏感性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从而为新的抗真菌药物和治疗途径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暗色真菌是一组孢子和/或菌丝的壁具有黑色素样颜色的真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腐生寄生生物,包括大约70个属和150个种[1]。暗色真菌可引起皮肤组织和内部脏器深部真菌感染,导致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和足菌肿等。此类感染致病菌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病原菌准确和快速的鉴定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新的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可帮助临床工作者对暗色真菌的感染更加合理地选择治疗药物。本文将围绕暗色真菌感染病原学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石膏样小孢子菌所致面部难辨认癣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道1例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面部难辨认癣。患者为青年女性,因右眼上眼睑及周围出现浸润性斑块2个月就诊。2个月前发疹部位有烫伤史。经真菌培养和病理检查确诊为“石膏样小孢子菌感染”。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外用特比萘芬乳膏1周后痊愈。  相似文献   
9.
甲真菌病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初次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再感染率高。常用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局部外用药治疗和系统口服药治疗。口服药因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限,故近年来治疗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外用药。该文综述了外用治疗甲真菌病的传统药物(环吡酮胺甲涂剂、阿莫罗芬甲涂剂)、新型药物(艾氟康唑溶液、tavaborole溶液)以及正在研发中的药物(特比萘芬脂质体、卢立康唑溶液、ME1111、他扎罗汀凝胶)的作用机制、体内外疗效等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