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樊国盛  徐永椿   《广西植物》1989,9(1):31-33
<正> 本分类群最早由Miquel(1859)建立Bennettia属,以后Bentham和J. D.Hooker在Genera Plantarum中,Warburg(1893),Gilg(1925)在Engl.u.Prantl Nat.Pflanzenfam.的第一、第二版中均采用了此学名作为本类群的合法有效之名称。由于S.F.Gray(1821)在大戟科Euphorbiaceae中定了一属,名Bennettia,接着C. R.Brown(1852)在菊科Compositae中也定了一属,名Bennettia,虽然后来Bennettia在大戟科和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甘肃省兰科1个分布新记录属及其属下新记录1种,即冷兰属(Frigidorchis Z.J.LiuS.C.Chen),冷兰[Frigidorchis humidicola(K.Y.LangD.S.Deng)Z.J.LiuS.C.Chen]。甘肃新分布的发现对于冷兰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和迁移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隔距兰属(Cleisostoma Blume)一新记录种:角唇隔距兰(C.tricornutum Averyanov)。该种与C.crochetii(Guillaumin)Garay、C.parishii(J.D.Hooker)Garay相近,因其有不分枝的线状花粉团柄、球状的花粉团块和一个先端短喙状的半球形药帽而与C.crochetii(Guillaumin)Garay相区别;因其有松散、罕分枝的花序,长角状的唇瓣侧裂片而与C.parishii(J.D.Hooker)Garay相区别。提供了新记录种的形态描述及图片。  相似文献   

4.
廖苗  曾思金  唐光大 《广西植物》2022,42(10):1717-1729
秦岭藤属(Biondia Schltr.)是中国特有属,约13种,驼峰藤属(Merrillanthus Chun & Tsiang)是仅在我国与柬埔寨分布的单种属,目前两个属均被归并到白前属(Vincetoxicum Wolf),由于取样和系统发育分析尚存一些欠缺,因此其系统位置和归属尚需进一步确认。该文使用2个核糖体基因序列片段(ITS、ETS)、5个叶绿体基因序列片段(psbA-trnHtrnG、trnLtrnL-FtrnT-L),以及二者的合并数据,重建娃儿藤亚族(Tylophorinae)(包含属的模式秦岭藤 [B. chinensis Schltr.=V. shaanxiense(Schltr.)Meve & Liede]与驼峰藤 [M. hainanensis Chun & Tsiang=V. hainanense(Chun & Tsiang)Meve, H. H. Kong & Liede])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均包含在白前属中,秦岭藤与青龙藤 [B. henryi(Warb.)Tsiang & Li=V. henryi(Warb.)Meve & Liede]互为姐妹类群,并与V. kawaroense Meve & Liede聚为一支,而黑水藤 [B. insignis Tsiang=V. insigne(Tsiang)Meve, H. H. Kong & Liede]在另一分支中(亚热带分支Subtropical Clade); 驼峰藤属与V. cissoides(Blume)Kuntze和V. philippicum Meve, Omlor & Liede聚为一支。核糖体和叶绿体基因数据均支持秦岭藤属与驼峰藤属归并入白前属,但秦岭藤属为多系,尚需收集更多种类和数据合并分析,深入探讨归并后白前属的种间系统关系和位置。  相似文献   

5.
中国列当科的研究(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志耘 《植物研究》1984,4(4):111-119
肉苁蓉属(Cistanche)是Hoffmonnsogg和Link在1809年建立的,当时仅记载一种。此后,对它的分类地位一直有争议。Walpers(1844-1845)曾将它作为鳔苁蓉属(Phelipaea=Phelypaea)的一个组,但由于肉苁蓉属植物具总状花序,与具单花的狭义的鳔苁蓉属显然有别,故Bentham和J.D.Hooker(1876)在植物属志[1]中,恢复了Cis-tanche Hoffmg.et Link作为属的等级。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兰科(Orchidaceae)鸢尾兰属(Oberonia Lindl.)共5种植物在中国3个省区的分布新记录,其中广西分布新记录有短耳鸢尾兰(O.falconeri J.D.Hooker)和小叶鸢尾兰[O.japonica(Maxim.)Makino],海南分布新记录有狭叶鸢尾兰(O.caulescens Lindl.)和勐腊鸢尾兰(O.menglaensis S.C.ChenZ.H.Tsi),西藏分布新记录有拟阔瓣鸢尾兰(O.langbianensis Gagnep.)。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IBSC)和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  相似文献   

7.
国产省藤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产棕榈科省藤属(Calamius L.)15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其中12种为首次报道。省藤属的花粉均为两沟型花粉,外壁覆盖层多为网状纹饰(大喙省藤C.macrorrhynchus)或具穿孔(华南省藤C.rhabdocladus)。首次发现省藤属花粉的外壁纹饰存在穿孔和外壁疣状突起的类型(阔叶鸡藤C.pulchellus)以及皱波状突起的类型(长鞭省藤C.flagellum)。花粉的大小、形状、外壁纹饰、外壁是否有突起,外壁厚度和网状纹饰网眼的大小,对于省藤属的种级分类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臀果木属Pygeum Gaertn,是蔷薇科李亚科subfam. Prunoideac Focke的一个属。此属尚未列入《西藏植物志》中,现予以增补。 该属于1788年建立,Gacrtner J.依据斯里兰卡(锡兰)所赠的一些果实,定名为Pygeum zeylanicum Gaertn. 〔Prunus ceylanica (Wight) Miq.〕,作为属的模式种。自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某些植物分类学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将同样类  相似文献   

9.
分别对棕榈科11种省藤属植物的基因组总DNA进行EcoRⅠ+TaqⅠ与EcoRⅠ+PstⅠ限制性双酶切,采用AFLP标记技术分析其亲缘关系.用12对引物对11种棕榈藤的30个代表植株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扩增谱带998条,其中多态条带981条,多态性带达98.3%.用MEGA 4.0软件中p-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11种棕榈藤30份样本间的遗传距离在0.050~0.391之间,平均为0.297;当遗传距离为0.15时,11种棕榈藤可聚为4个组;第Ⅰ组包括直立省藤、滇南省藤、杖藤、小省藤、勐腊鞭藤、长鞭藤、褐鞘省藤共7个种,第Ⅱ组仅有云南省藤1个种,第Ⅲ组由宽刺藤和泽生藤2个种构成,第Ⅳ组仅含省藤一种,可能为新种.AFLP检测结果表明,以形态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鞭轴亚属(Rhachicirrus)植物单独聚为一类;而原始省藤亚属(Protocalamus)和省藤亚属(Calamus)两个亚属的物种在整个聚类图上互相交叉渗透,各亚属植物未能独立成组;省藤亚属植物种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因此,省藤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亚属的标准、依据还需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云南八种秋海棠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 8种 (变种 )中国秋海棠属 (BegoniaL .)植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了报道 ,分别为 :盾叶秋海棠BegoniacavalerieiL啨vl. 2n =30 ;角果秋海棠B ceratocarpaS .H .HuangetShui 2n =2 0 ;掌叶秋海棠B hemsleyanaJ .D .Hooker 2n =2 0 ;长果秋海棠B longicarpaK .Y .GuanetD .K .Tian 2n =2 0 ;红孩儿B palmatavar .browingiana (Champ .exBenth .)J .GoldingetC .Kareg .2n =2 2 ;大王秋海棠B rexPutz.2n =2 2 + 1B ;勐养秋海棠B mengyangensissub sp .mengyangensisM .C .TebbittetK .Y .Guan 2n =2 2 ;变色秋海棠B versicolorIrmsch . 2n =2 2。除掌叶秋海棠、大王秋海棠和变色秋海棠外 ,其余染色体数目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3.
14.
15.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