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是一种主要表达于神经系统的糖蛋白,通过亲同性及亲异性结合介导细胞与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迁移,轴突生长,细胞信号转导,学习和记忆等过程。硫酸化氨基聚糖可调节脑发育中的细胞分化,轴突生长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再生,可能参与了与学习和记忆相关的神经结构功能的调节。这些作用可能与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的亲异性结合有关。  相似文献   

2.
粘附分子通过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发挥其在发育、再生和突触修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神经细胞粘附分子CHL1(close homologue of L1)是近年发现的粘附分子,属于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集中表达于神经系统,通过亲异性作用(heterophilic interaction)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进而参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轴突的生长、迁移及导向等过程.  相似文献   

3.
周围神经系统髓鞘形成依赖Schwann细胞和神经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细胞极性分子蛋白Par-3在Schwann细胞与轴突接触面密集分布,为BDNF/p75NTR介导的启动成髓提供分子支架。然而,Par-3在该界面聚集并呈不对称性分布的机制仍是一个谜。不少研究发现,JAM和nectin等细胞粘附分子与Par-3不对称性分布有关。另外,通过改变轴突信号如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素的水平,也能影响Schwann髓鞘的形成。本文综述和阐释在髓鞘形成过程中,Schwann细胞极性是如何被调控的。  相似文献   

4.
GDNF来自于小胶质神经元,首先作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复活因子被发现,可促进细胞存活,并有增加多巴胺神经元细胞大小及轴突长度的作用。GDNF通过与锚定蛋白细胞表面受体糖基磷脂酰肌醇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细胞活性。GDNF家族a-1受体,通过跨膜酪氨酸受体或者神经元细胞黏附分子,来促进细胞存活,神经突生长,以及突触发育。后续的研究提示,无论未成年还是成体大脑,GDNF对多种神经细胞都有复活的作用,并与一些周围神经复活、迁移、分化相关。不同的脑缺血实验模型均证实了外源性GDNF对于病灶部位及全脑的神经保护作用,包括局部应用营养因子,利用病毒载体运载GDNF基因以及移植表达GDNF的细胞。近来研究还证实,GDNF不仅对多巴胺能神经元,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运动、感觉神经元,以及自主神经元有营养和保护作用,对于非神经系统也有不同调节作用。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些GDNF作用的不同策略以及机制。  相似文献   

5.
人染色体t(1;11)(q42.1;q14.3)的平衡易位可能导致Disrupted-in-Schizophrenia 1(DISC1)基因断裂,这一突变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高度相关。DISC1属于细胞骨架蛋白,可能与超过200种蛋白相互作用,参与神经元分化、迁移、突触形成及可塑性等,对早期神经系统发育和成年期神经元功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就近期DISC1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隧道纳米管(tunneling nanotubes,TNTs)是基于细胞骨架尤其是纤维状肌动蛋白形成的细胞间管道样结构,其功能主要是介导广泛的细胞间物质交换,包括各种信号分子、RNA、蛋白质、细胞器甚至病原体,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各种细胞类型中均发现有TNTs的形成,尤其在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得到广泛关注.神经元细胞间或神经元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间形成的TNTs,能够介导电耦合,还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致病蛋白质的转移和/或传播,进而在神经系统发育和疾病进展中发挥作用.本文简要总结了在神经系统细胞间形成TNTs的研究进展,包括调节其形成的分子机制、功能和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7.
发育期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着细胞的功能,包括细胞的迁移、细胞骨架的构建、细胞的增值和分化。神经元“移居”体外后,失去了在体内所依托的组织学关系,必须黏附于一个固相表面才能生存,所以神经元只有在包被基质的培养器皿上才能存活,对于分离的神经元来说,能否尽快粘附到生长基质上是影响神经元体外存活的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8.
我们知道:神经系统是由10~(11)个神经细胞(或神经元)组成的巨大系统,而且这些神经元之间通过大约10~(15)个突触形成错综复杂的联系,由于大量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脑的丰富多彩的各种功能。因此,脑是迄今我们所知的最复杂的系统。系统科学是研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许  相似文献   

9.
发育期细胞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着细胞的功能,包括细胞的迁移、细胞骨架的构建、细胞的增值和分化。神经元“移居”体外后,失去了在体内所依托的组织学关系,必须黏附于一个固相表面才能生存,所以神经元只有在包被基质的培养器皿上才能存活,  相似文献   

10.
神经迁移因子在血管系统中的表达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迁移因子是近10年来在发育神经生物学中的研究热点,主要由ephrin、neuropilin、Slit和netrin四大家族成员构成,其主要功能是吸引或排斥神经元轴突的迁移,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据表明:神经迁移因子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在血管发生或新生血管形成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整合素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细胞与细胞间黏附的细胞黏附分子受体,肿瘤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对肿瘤的生成及转移有着重要的影响,整合素在肿瘤的生成、侵袭、转移以及肿瘤血管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整合素的结构、功能,以及它在肿瘤的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它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关系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衣藻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衣藻作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材料,被广泛用于植物光合作用、鞭毛组装与功能、细胞周期与节律、细胞信号传导与光感受、细胞识别等重要生物学过程的研究,而且衣藻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与人类某些疾病的发生机制存在联系.该文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莱茵衣藻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凝集素的动态分布,包括鞭毛粘连、补充、传递、脱粘连、凝集素合成的正调节,以及与性凝集素行为有关的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阐明衣藻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为人类的疾病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凝  徐元喜  王慧  卢雪梅 《微生物学报》2012,52(8):1027-1032
[目的]探索哈氏噬纤维菌(Cytophaga hutchinsonii)吸附纤维素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因素对哈氏噬纤维菌吸附纤维素的影响,包括:菌龄、pH、温度、表面电荷、细胞活力、细胞表面蛋白、细胞表面多糖以及纤维素类似物等,寻找在吸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成分.[结果]菌体经蛋白酶及热处理,对纤维素的吸附能力完全丧失;叠氮化钠、甲醛和戊二醛处理对菌体吸附能力影响不明显;菌体经刚果红和高碘酸钠处理,吸附能力变化不大;菌体对纤维素底物的吸附具有特异性,吸附作用不受纤维二糖和羧甲基纤维素的抑制.[结论]实验表明,哈氏噬纤维菌吸附纤维素的能力与菌体表面蛋白密切相关,而受细胞的代谢活性和胞外多糖影响较小,推测细胞表面可能存在特异性的纤维素结合蛋白.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整合素β3亚单位胞内区及其不同保守序列在骨桥蛋白(OPN)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黏附和迁移中所起的作用, 构建了整合素β3亚单位胞内区肽段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β3CD), 并人工合成了含有β3亚单位胞内区不同保守序列(NXXY)的寡肽(肽-747和肽-759), 通过导入VSMC, 观察它们对OPN诱导VSMC黏附和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 整合素β3胞内区在VSMC中强制性表达可使细胞在OPN上的黏附和迁移明显下降(分别为对照组的34.3%和31.7%),导入肽-747、肽-759和肽-747+肽-759均可显著抑制VSMC的黏附和迁移, 其中肽-747+肽-759的作用更强(分别为对照组的36.4%和31.1%).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 在转染p-EGFP-C3-β3-CD或肽-747+肽-759的VSMC中, 黏着斑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 黏着斑形成明显减少.研究结果表明, 整合素β3亚单位胞内区及其NXXY保守序列在黏着斑相关蛋白募集、黏着斑形成及VSMC黏附和迁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RNAi引起的Paxillin和p130Cas下调抑制胃癌细胞失巢性生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P130Cas和paxillin分子是整合素家族下游重要的衔接分子.为了探索这两个分子在肿瘤细胞抗失巢凋亡中的作用,应用RNAi技术分别抑制抗失巢凋亡的胃癌细胞BGC82 3中paxillin和p130cas基因的表达,观察它们对细胞失巢性生长的影响.依据siRNA设计原则,分别设计针对p130cas和paxillin的两条序列;成功的构建了特异性封闭上述两分子的载体pWH1 p130cas和pWH1 paxillin .构建的载体瞬时转染贴壁培养和失巢培养的BGC82 3后,RT 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发现paxillin和p130Cas分子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贴壁培养的胃癌细胞发生皱缩、脱落;失巢培养的细胞聚集成团的现象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团比对照组小,且较松散;MTT实验结果表明,失巢培养的BGC82 3pWH1 paxillin 组细胞存活率(32 19%±6 11% )和BGC82 3pWH1 p13 0cas组细胞存活率(2 8 5 2 %±5 0 2 % )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 <0 0 1vscontrol) ;FCM实验结果发现与失巢培养的对照组相比,BGC82 3pWH1 paxillin和BGC82 3pWH1 p13 0cas组细胞G1期抬高,并出现了凋亡峰.运用RNAi技术分别抑制了BGC82 3细胞中paxillin和p130Cas分子的表达,初步证明paxillin和p130Cas是细胞存活的重要信号分子,在肿瘤细胞抗失巢凋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Stat3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存活和运动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免疫沉淀结合免疫蛋白质印迹法 ,以及瞬时转染由Stat3特异识别DNA元件所指导的报道基因等技术 ,证明COS7细胞中存在活性Stat3蛋白的表达。Stat3cDNA和报道基因在COS7细胞中的共转染实验表明 ,外源的Stat3蛋白具有DNA结合活性 ,并可增强报道基因的表达。同时 ,过量表达Stat3的COS7细胞呈现显著的细胞形态变化 ,如细胞体积增大、胞体伸出突起 ,有些突起有分枝和伪足。这些结果提示 ,Stat3蛋白在细胞的粘附和迁移 ,以及细胞骨架的重建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a stable prostacyclin analogue, carbacylcin, on the interaction of platelets with collagen substrates differing in thier ability to activate platelets: human collagens type I. III, IV and V (CI, CIII, CIV and CV), and commercial calf skin collagen type I (CSC). The total adhension was measured using 51Cr-labelled platelets, and quantitative morphometry of adherent platelets was perform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Carbacyclin in the concentrations inducing a 10-fold rise in platelets cAMP did not effect the adhension of platelets to weak substrates, CV and CSV, but reduced the adhesion to strong substrates, CIV and *by 49%) and CI/CIII (by 78%), which stimulated massive spreading and formation of surface-boud aggregates respectively. Carbacyclin inhibited all morp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platelet a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adhension: conversion of native discoid platelets to spherical ones on CSC; massive spreading on CIV; and aggregate formation on CI/CIII. Massive spreading and aggregation on a weak substrate (CSC) stimulated by arachidonic acid and thrombin was also inhibited by carbacyclin. Under 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angonists aggregation of platelets was more sensitive to the action of carbacyclin, than spreading. Strong collagen substrates CI, CIII and CIV, but not CV and gelatin, inhibited the carbacyclin-induced rise in platelet cAMP.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正交实验筛选出三七皂苷单体最佳组合并观察其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加入100mg.L-1OX-LDL诱导单核-内皮细胞黏附,蛋白染料法测定黏附值,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三七皂苷单体最佳组合;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硝酸还原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HU-VEC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结果:获得最佳PNS单体组合为:Rg1:Rb1:R1为1:10:1(Rg110-5mol/L、Rb110-4mol/L、R110-5mol/L),最佳单体组合显著降低LDH及ET水平,提高NO含量(P<0.01)。结论:由正交实验设计筛选出的最佳单体组合对OX-LDL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核基质蛋白4(nuclear matrix protein,Nmp4),亦称p130cas结合锌指蛋白(cas-interacting zinc finger protein,CIZ),是一种位于细胞核及粘附斑且具有核质穿梭功能的转录调控因子.体内实验证明,Nmp4/CIZ抑制骨形成活性进而抑制骨密度和骨量增加,而对骨吸收参数无显著影响.Nmp4/CIZ通过特异性结合成骨细胞Ⅰ型胶原α1链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启动子上游调控序列,调节其转录表达,促进骨转换.此外,Nmp4/CIZ抑制骨形态蛋白和甲状旁腺激素诱导的成骨细胞分化,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发生.Nmp4/CIZ参与调节成骨细胞力学-化学信号转导,其表达沉默可抑制尾悬吊诱导的小鼠骨量减少,并促进流体剪切力诱导的成骨细胞β-catenin信号途径.这些体内外实验证据表明,Nmp4/CIZ主要通过负调控机制发挥作用,提示这是一个潜在的骨丢失治疗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20.
魏海燕  史宏伟  张媛 《生物磁学》2011,(7):1391-1393
在体外循环过程中,血小板可经各种途径被激活,导致α-颗粒释放,发生粘附、聚集、收缩、释放等反应,导致术后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下降。通过在围体外循环期使用某些药物可对血小板进行功能性保护,而血小板分离技术可使血小板避免体外循环的打击,得到数量和功能的双重保护。本文将就体外循环期间血小板保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