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生物素标记的凝集素(UEA-I、SBA、PNA)为探针,利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方法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sinensis)卵子发生过程中滤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内糖复合物的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卵子发生的各期滤泡细胞和卵母细胞中没有UEA-I受体的表达,SBA和PNA受体以不同的分布模式呈阶段性表达。两者首次出现于卵母细胞生长期,随后PNA受体消失,SBA受体大量表达;在卵黄形成期前期SBA受体和重新出现的PNA受体表达于卵黄颗粒形成部位,卵黄形成期后期两者均为阴性表达;成熟卵子中两种受体又以不同程度重新出现于卵黄膜。两种受体在滤泡细胞内均大量表达。提示,N-乙酰半乳糖胺和半乳糖-β-(1,3)半乳糖胺复合物的修饰和变化与卵母细胞的发育、卵黄物质的形成及滤泡细胞的增殖分化密切相关,卵黄膜上的糖复合物可能与精卵识别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生物素标记的凝集素(UEA-I、SBA、PNA)为探针,利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方法对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卵子发生过程中滤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内糖复合物的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卵子发生的各期滤泡细胞和卵母细胞中没有UEA-I受体的表达,SBA和PNA受体以不同的分布模式呈阶段性表达。两者首次出现于卵母细胞生长期, 随后PNA受体消失,SBA受体大量表达;在卵黄形成期前期SBA受体和重新出现的PNA受体表达于卵黄颗粒形成部位,卵黄形成期后期两者均为阴性表达;成熟卵子中两种受体又以不同程度重新出现于卵黄膜。两种受体在滤泡细胞内均大量表达 提示,N-乙酰半乳糖胺和半乳糖-β-(1,3)半乳糖胺复合物的修饰和变化与卵母细胞的发育、卵黄物质的形成及滤泡细胞的增殖分化密切相关,卵黄膜上的糖复合物可能与精卵识别有关。  相似文献   

3.
赵卓  张敏  吕淑敏  奚耕思 《昆虫学报》2007,50(5):441-44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 (Fabricius)和疣蝗Trilophidia annulata (Thunberg)配子发生过程中原癌基因c-kit特异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成熟精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c-kit蛋白表达,精巢末端还有较粗大的阳性颗粒分布;(2)卵子发生过程中,第1~6阶段卵母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c-kit蛋白特异性表达,但随着卵黄发生的开始逐渐消失;(3)2种蝗虫配子发生过程中c-kit表达存在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用常规组织学方法观察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 Bolivar精子发生过程中生精细胞的显微结构,并以大豆凝集素(soybean agglutinin,SBA)为探针利用凝集素细胞化学方法研究该过程中N-乙酰半乳糖复合物的分布变化。结果表明,短额负蝗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增殖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子细胞形成期和精子成熟期5个时期,在这5个时期中各期生精细胞的大小、形态、核染色体等变化明显。在整个精子发生过程中,N-乙酰半乳糖复合物出现于精原细胞期,并于精母细胞期发生明显的修饰和变化,精子形成期和成熟期没有N-乙酰半乳糖复合物的表达。提示,N-乙酰半乳糖复合物的修饰和变化与短额负蝗生精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赵卓  奚耕思 《昆虫知识》2007,44(2):205-21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异翅负蝗Atractomorp haheteroptera Bei Bienko配子发生过程中c-kit特异表达特点和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成熟精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c-kit蛋白表达,精巢末端还有较粗大的阳性颗粒分布;(2)卵子发生过程中,第1~6阶段卵母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c-kit蛋白特异性表达,但随着卵黄发生的开始逐渐消失;(3)此外,滤泡细胞、输卵管和受精囊的腺细胞中有c-kit蛋白颗粒的存在;(4)从c-kit蛋白季节动态变化看,精子发生和卵子发生中的阳性表达都随着时间的延续出现下降的态势。因此,c-kit蛋白的特异性表达提示该蛋白参与配子发生过程的阶段性调控,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c-kit蛋白在蝗虫卵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和调控机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网翅蝗科(直翅目,蝗总科)3种蝗虫卵子发生过程中8个代表性阶段c-kit蛋白表达进行观测和比较,3种蝗虫分别为:绿牧草蝗 Omocestus viridulus(Linnaeus),素色异爪蝗Euchorthippus unicolor(Ikonn.)和条纹异爪蝗Euchorthippus vittatus Zheng.结果显示蝗虫卵子发生第1~6阶段卵母细胞中有不同程度c-kit蛋白特异性表达,但随着卵黄发生的开始逐渐消失,而且3种蝗虫卵子发生过程中c-kit蛋白表达存在种间差异.以上结果提示c-kit蛋白在卵子发生中的表达暗示它参与和调控卵母细胞增殖与分化,此外c-kit蛋白表达种间差异说明在它的调控下不仅导致蝗虫卵子发生进程的迥异而且可能参与维系种间生殖隔离等机制.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垫尖翅蝗Epacromius coerulipes (Ivan.)配子发生过程中c-kit蛋白特异表达特点和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精子发生过程中,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成熟精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c-kit蛋白表达,精巢末端还有较粗大的阳性颗粒分布;(2)卵子发生过程中,第1~6阶段卵母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c-kit蛋白特异性表达,但随着卵黄发生的开始逐渐消失;(3)滤泡细胞、输卵管和受精囊的腺细胞中有c-kit蛋白颗粒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黄胫小车蝗卵子发生及卵母细胞凋亡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卵子发生过程和卵母细胞凋亡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黄胫小车蝗卵子发生可明显分为3个时期10个阶段,即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和卵壳形成期。第1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经历减数第一次分裂;第2阶段,卵母细胞核内染色体解体成网状,滤泡细胞稀疏地排列在卵母细胞周围;第3阶段,滤泡细胞扁平状,在卵母细胞周围排成一层;第4阶段,滤泡细胞呈立方形排在卵母细胞周围;第5阶段,滤泡细胞呈长柱形排在卵母细胞周围,滤泡细胞之间、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之间出现空隙;第6阶段,卵母细胞边缘开始出现卵黄颗粒;第7阶段,卵母细胞中沉积大量卵黄,胚泡破裂;第8阶段,滤泡细胞分泌卵黄膜包围卵黄物质;第9阶段,滤泡细胞分泌卵壳;第10阶段,卵壳分泌结束,卵子发育成熟。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凋亡发生在卵黄发生前期,主要表现为滤泡细胞向卵母细胞内折叠,胞质呈团块状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凝集素组织化学的方法对不同年龄大鼠(10天、6个月及2年)主动脉壁进行研究,本文采用的六种生物素化凝集素中(ConA、RCA-Ⅰ、UEA-Ⅰ、PNA、SBA 及 WGA),有三种在大鼠主动脉壁呈阳性反应,即 ConA、RCA-1和 WGA,它们在各年龄组大鼠主动脉壁的内膜及外膜均表现出强阳性反应。而在中膜的反应则相对较弱。UEA-1、PNA 及 SBA 表现出明显无反应性。光镜下可见上述三种阳性反应凝集素在主动脉壁的反应产物随增龄而减少。这表明,大鼠主动脉壁有含α-D-Mannose、β-D-Galactose、sialic acid 或 N-acetyl-D-Glucosamine 残基的糖复合物存在,且其含量随增龄而减少。本文讨论了这种糖复合物随增龄的减少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10.
瘦露螽配子发生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柯  奚耕思  苏晓红  阴环 《昆虫学报》2005,48(2):184-187
利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对瘦露螽Phaneroptera gracilis Burmeister配子发生中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反应发生在瘦露螽精子发生中的各级生精细胞的胞质中,成熟精子呈阴性。各级未成熟卵母细胞胞质均呈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反应,胞质着色为深蓝黑色,核区不明显。随着卵黄颗粒的逐渐形成,胞质中的一氧化氮合酶阳性产物逐渐减少,直到卵黄颗粒完全形成。卵泡细胞在卵黄颗粒形成之前呈一氧化氮合酶阴性反应,在卵黄颗粒完成后,卵泡细胞的胞质中开始呈一氧化氮合酶阳性反应,直至卵壳的形成。提示一氧化氮参与了瘦露螽配子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中华稻蝗卵子卵黄发生期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中华稻蝗Oxya chinesis卵子发生中卵黄发生期的超微结构.卯黄发生初期,滤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出现大量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可能与为卵母细胞提供营养有关.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胞质内卵黄球逐渐增多,它也许有多种来源.观察到环形片层结构,并讨论了其可能功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十种生物素化凝集素 U EA- I、 DBA、 PSA、 BSL、 PNA、 L CA、 RCA- I、SBA、 Con A及 WGA分别对 8W、1 4 W、 2 0 W  2 8W及 32 W的人胎儿食管上皮进行研究 ,以确定胎儿食管上皮在发育过程中凝集素的结合位点以及结合方式随年龄的变化。结果提示 ,BSL、 RCA- I、 WGA的染色强度及特性不受年龄影响 ,而与之相对应 ,U EA - 1在除 2 0 W以外的食管上皮显色 ;含α- D- Glc NAc的糖复合物 (DBA受体 )只在 2 0 W表达 ;含α- D- man/α- D- Glc的糖复合物 (PSA受体 )则只出现于 32 W;Con A受体虽在胎儿食管上皮各年龄组都表现阳性反应 ,但在 2 8W 时受体在上皮各层细胞中的分布方式及染色强度出现了有意义的变化 ,即腔面细胞染色阴性 ,中层细胞染色强阳性 ,基底细胞弱阳性 ,而在其他时间腔面反应强阳性 ,中层中等阳性 ,基底弱阳性 ;PNA、SBA及 L CA在各年龄组均呈阴性反应。这些结果表明 ,在胎儿食管上皮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多个凝集素结合位点 ,含 α- L- Fucose、 α- D- Gal NAc、α- D- Man/ α- D- Glc残基的糖复合物在分布方式和 /或量上存在着发育相关性改变 ,即糖复合物的改变具有阶段性。总之 ,本实验资料提示 ,胎儿食管上皮在发育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结合位点 ,RCA- 、 BSL、 WGA受体似与年龄变  相似文献   

13.
犬首鮈卵子发生过程及成熟卵膜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通过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犬首鮈卵子发生过程及成熟卵膜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犬首鮈卵子发生过程可以分为Ⅰ-Ⅵ时相:第Ⅰ时相卵母细胞主要有卵原细胞构成;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外层出现滤泡细胞;皮质液泡和卵黄颗粒分别发生在第Ⅲ、Ⅳ时相;第Ⅴ时相卵母细胞为成熟的卵子,富含丰富的卵黄和少量皮质液泡;第Ⅵ时相卵母细胞退化进而被卵巢吸收。卵膜孔呈漏斗状,卵孔区域类型属于降旋混合系统。犬首鮈成熟卵膜表层具有特殊的柱状体结构,高度为18.3~30.6um,平均分布密度为0.15个/um2,分析可能为该物种或生态类型的卵膜结构特征,推测对产沉粘性卵鱼类受精卵孵化、胚胎发育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九种蝗虫核型似近系数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小稻蝗Oxya hyla intricata、山稻蝗O.Agav-isa、上海稻蝗O.Shanghaiensis无齿稻蝗O.Adentata、中华稻蝗O.Chisensis、日本稻蝗O.Japonica、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奇异负蝗A.Pergrina和日本蚱Tetrix japonica等9种蝗虫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9种蝗虫分为3类:稻蝗,负蝗和蚱。6种稻蝗之间的核型似近系数(λ)在0.961~0.5695之间,2种负蝗的λ=0.5867,日本蚱与这8种蝗虫的λ在0.5318~.0322。聚类图直观地反映出它们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分类学的分类结果相一致。从9种蝗虫 的核型演化上看,日本蚱是较原始的类型,负蝗分化也较早,而稻蝗则是较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Hira基因产物在银鲫和彩鲫卵子发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Hira基因在卵子发生和雌核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原位杂交和免疫荧光定位的方法检测了Hira mRNA和蛋白质在雌核发育银鲫和两性生殖彩鲫卵子发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银鲫和彩鲫卵子发生过程中Hira基因转录产物的变化基本一致,在Ⅰ期卵母细胞的细胞核中大量表达,至Ⅱ期卵母细胞时转至细胞质中均匀分布,在Ⅲ期卵母细胞中,杂交信号逐渐移向细胞的周边,到Ⅳ期时随着卵黄物质大量积累,杂交信号几乎不见。HIRA蛋白在银鲫和彩鲫卵子发生过程中的变化略有差别。HIRA蛋白在银鲫Ⅰ期卵母细胞中没有表达,在Ⅱ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弱表达,在Ⅲ期早期卵母细胞的周边有强烈表达;而在彩鲫Ⅰ期卵母细胞中就有HIRA蛋白的弱表达,至Ⅱ期时HIRA蛋白在细胞质中大量表达,Ⅲ期早期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弱表达。在银鲫和彩鲫Ⅲ期末和Ⅳ期卵母细胞中都很难观察到荧光信号。Hira mRNA和蛋白质在银鲫和彩鲫早期卵母细胞中有较强表达,且在银鲫和彩鲫卵子发生过程中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其可能对于脊椎动物卵子发生和减数分裂没有显著影响,而是在受精和/或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泥螺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 ,泥螺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中期及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 4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 ,胞质内分布有少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囊泡 ,细胞表面具微绒毛。卵黄发生早期的卵母细胞 ,胞质中各类细胞器发达 ,并出现数量较多的类朦胧子。卵黄发生中期的卵母细胞胞体迅速增大 ,核伸出伪足状突起 ,卵质中各种细胞器活动活跃 ,并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此期还可观察到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现象。卵黄发生后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增至最大 ,细胞器数量减少。本文就卵黄发生前后卵母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意义及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蛋白来源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泥螺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泥螺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泥螺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早期、卵黄发生中期及卵黄发生后期卵母细胞4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胞质内分布有少量的线粒体和高尔基囊泡,细胞表面具微绒毛。卵黄发生早期的卵母细胞,胞质中各类细胞器发达,并出现数量较多的类朦子。卵黄发生中期的卵母细胞胞体迅速增大,核伸出伪足状突出,卵质中各种细胞器活动活跃,并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此期还可观察到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间的物质交换现象。卵黄发生后期的卵母细胞体积增至最大,细胞器数量减少。本文就卵黄发生前后卵母细胞内部构造的变化、意义及滤泡细胞与卵母细胞蛋白来源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马娜  花保祯 《昆虫学报》2010,53(11):1220-1226
卵巢管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在探讨昆虫系统发育关系中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长翅目昆虫卵巢管结构及卵子发生可为确定其在全变态类昆虫中的系统发育地位提供依据。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刘氏蝎蛉Panorpa liui Hua卵巢管超微结构及卵子发生过程。结果表明:蝎蛉卵巢由12根多滋式卵巢小管组成, 每个卵巢小管分为端丝、生殖区和生长区。根据滋养细胞、卵母细胞及滤泡细胞的变化, 卵子发生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卵黄发生前早期、卵黄发生前中期、卵黄发生前后期、卵黄发生期及卵壳形成期。在卵黄发生期, 滋养细胞为卵母细胞提供养分后逐渐消亡, 而此时的卵母细胞可通过滤泡之间的细胞间隙从血淋巴中获取营养。在卵壳形成期间, 3种不同类型的滤泡细胞参与形成不同区域的卵壳, 从而形成不同花饰的卵壳表面。据此推测, 与其他目的滋养细胞数目相比, 每个卵室中2次有丝分裂形成3个滋养细胞可能是比较原始的特征, 表明长翅目昆虫可能是全变态类群中近基部的分支。  相似文献   

19.
长江华溪蟹卵子发生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细胞化学的方法,对长江华溪蟹卵子发生过程中,核酸、蛋白质、糖类及脂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核酸从卵原细胞到卵母细胞的发育进程中逐渐分散;蛋白质的量不断增加;脂类物质也在慢慢积累,伴随着发育,在成熟的卵母细胞质内充满PAS阳性反应的卵黄颗粒。  相似文献   

20.
以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为材料,对其卵子发生的卵黄物质形成过程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卵子和卵母细胞的长度变化显著,呈现先平稳后快速增长直至稳定的发育特点;在吸血后31 h内,卵黄物质快速、急剧地在卵母细胞中沉积,至吸血51 h,卵黄物质在卵母细胞中的比例达到峰值(100%).根据卵子中卵母细胞、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