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红海榄红树林的氮、磷积累和生物循环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尹毅  林鹏 《生态学报》1993,13(3):221-227
本文讨论广西山口英罗湾中红海榄群落的氮、磷含量及其生物循环。结果表明,红海榄群落现存量中,含氮、磷总量分别为221.15和13.27g/m~2。其中地上部分别为134.90和8.73g/m~2;地下部分别为86.25和4.54g/m~2。该群落的氮、磷元素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12.91和1.27g/m~2,年存留量分别为7.04和0.65g/m~2;年归还量分别为5.86和0.61g/m~2。富集率分别为1.11和1.60。群落各组分的氮含量均大干磷含量;周转期氮需38a,比磷(22a)慢。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部分,主要讨论黄山松(Pinustaiwanensis)群落的氮磷累积和循环。测定结果表明:(1)群落现存量中氮(N)、磷(P)的库量分别为925.844kghm-2和45.981kghm-2,其中地上部分别为719.438kghm-2(占总库量的77.706%)和35.534kghm-2占77.280%),地下部分别为206.406kghm-2(占22.294%)和10.447kghm-2(占22.720%);(2)N、P的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65.344kghm-2和2627kghm-2,年存留量分别为37.019kghm-2和1.695kghm-2,年归还量分别为28.325kghm-2和0.932kghm-2;(3)氮、磷的富集率分别为1.324和1.083两者均大于1,说明该群落对N、P仍在不断累积。  相似文献   

3.
李云  刘炜  王朝辉  高亚军 《生态学报》2014,34(13):3788-3796
在黄土高原南部娄土上,通过2a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和苜蓿对土壤中不同累积量的残留硝态氮的利用差异。研究包括0—3 m土壤残留硝态氮累积量(设N1、N2、N3、N4、N5和N6共6个水平,残留硝态氮量依次增加)和作物种类(冬小麦和苜蓿)2个因素,分别采用冬小麦-夏休闲-冬小麦和苜蓿连作种植方式。结果表明,不施用氮肥条件下,冬小麦-休闲-冬小麦轮作周期与苜蓿连作2a内,土壤残留硝态氮的消长有明显差异。在第1季小麦生长期间,小麦的氮素携出量(63.9—130.3 kg/hm2)、氮素携出量占播前残留硝态氮量的比例(18%—27%)及氮素携出量占该生长季硝态氮减少量的比例(29%—62%)均显著高于同期的苜蓿处理。在第2个生长季内,苜蓿的氮素携出量是小麦当季氮素携出量的近6倍,但由于苜蓿固氮作用强烈,至第2生长季结束后,0—3 m土壤硝态氮量与苜蓿播前相比平均只减少了72.4 kg/hm2,而麦田0—3 m土壤硝态氮量与小麦播前相比减少了158.3 kg/hm2。在短期内如果通过种植作物消耗土壤剖面的残留硝态氮,冬小麦比苜蓿更有优势。第1季小麦氮素携出量与小麦播前0—2 m(r=0.920**)和0—3 m(r=0.857*)土层残留硝态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0—1 m土层残留硝态氮量没有显著相关性;第1生长季苜蓿氮素携出量与播前0—1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846*),而与0—2 m和0—3 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小麦比苜蓿能利用更深土层中的硝态氮。随着播前0—3 m土壤残留硝态氮的增加,小麦和苜蓿地上部氮素携出量呈增加的趋势,硝态氮表观损失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吴刚  冯宗炜  秦宜哲 《生态学报》1993,13(2):139-147
农林业系统沙兰杨-小麦、玉米群落类型N、P、K营养元素循环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群落中,元素N和P发生损亏,K基本平衡。在植物组分库和枯落物库中,元素N、P、K均发生累积;在土壤库中,元素N、P和K均发生亏损。土壤表层(0—20cm)N的含量是限制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库中有效N和速效P的含量是限制沙兰杨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群落的年输入输出量大,枯落物少,营养元素在各组分间的循环量大等是该群落类型营养元素循环的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部分,主要讨论20年生秋茄群落的氮、磷含量及其生物循环。试验结果表明:秋茄群落现存量中,含有氮、磷总量分别为935.47和112.02公斤/公顷。其中地上部分别为582.26和70.47公斤/公顷;地下部分别为353.21和41.55公斤/公顷。该群落氮、磷元素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213.31和21.75公斤/公顷;存留量分别为83.75和10.91公斤/公顷;归还量分别为129.52和10.84公斤/公顷。它们的氮含量均大于磷含量,周转期氮需7年比磷需10年为快。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潮汐锋对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洪波  肖天  刘桂梅  吕瑞华  丁涛 《生态学报》2004,24(11):2608-2615
2 0 0 1年 5月 16~ 2 3日、6月 10~ 2 4日和 2 0 0 2年 6月 5~ 12日 ,利用“北斗号”船只对南黄海鱼产卵场进行了 3次专项调查。研究了潮汐锋断面叶绿素 a浓度、浮游细菌生物量的分布 ,目的是阐明潮汐锋的存在对浮游细菌生物量分布的影响。3个航次中的叶绿素 a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 0 .0 6~ 2 .34mg/ m3(2 0 0 1- 0 5 )、0 .0 8~ 0 .9mg/ m3(2 0 0 1- 0 6 )、0 .14~ 3.0 4 mg/ m3(2 0 0 2 - 0 6 )。 3航次的聚球藻 (Synechococcus spp.)蓝细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7.6 2~ 2 2 .0 6 mg C/ m3(2 0 0 1- 0 5 )、8.5 3~2 7.5 2 mg C/ m3(2 0 0 1- 0 6 )、0 .6 9~ 5 5 .90 m g C/ m3(2 0 0 1- 0 6 )。异养细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7.5 6~ 5 1.82 mg C/ m3(2 0 0 1-0 5 )、8.5 4~ 2 4 .77mg C/ m3(2 0 0 1- 0 6 )、3.12~ 10 .0 5 mg C/ m3(2 0 0 2 - 0 6 )。而聚球藻蓝细菌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 (CB:PB)平均值分别为 :5 8% (2 0 0 1- 0 5 )、77% (2 0 0 1- 0 6 )、31% (2 0 0 2 - 0 6 )。结果表明 :南黄海鱼产卵场在春末夏初 (5~ 6月份 ) ,叶绿素 a浓度最大值及次大值主要分布在锋区及其邻近的层化区2 0 m以浅位置 ;聚球藻蓝细菌生物量最大值主要分布于锋区及层化区表层和水体中层 ;异养  相似文献   

7.
对农林业系统沙兰杨-小麦-玉米群落类型中N、P、K流动网络分析表明,系统中N、P、K的循环指数分别为0.071、0.039、0.139,均小于传统的循环系数(CC等于回归量/吸收量),而在群落中的总滞留时间分别为22.41、79.72、26.57a.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黄芩干物质累积和氮、磷、钾吸收与分配的特点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田间试验和采样分析,研究了黄芩不同生育期植株的干物质和氮、磷、钾累积量.结果表明,黄芩干物质的累积量随生育进程不断地增加,出苗后52~85 d干物质累积量占总累积量的61.62%.在整个生育期,黄芩对K2O的吸收累积量最大,N次之,P2O5最小,N、P2O5、K2O吸收比例约为2.8∶1.0∶2.9,并且黄芩地上部氮磷钾的累积量大于根部,不同生育期,根部N、P2O5、K2O的累积比例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黄芩对氮磷钾的积累量与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供试的土壤和施肥条件下,每生产100 kg的黄芩根需要从土壤和肥料中吸收6.34 kg的N,2.60 kg的P2O5,7.02 kg的K2O.  相似文献   

9.
樊后保    刘文飞    徐雷  李燕燕  廖迎春  王启其  张子文 《生态学报》2008,28(6):2546-2546~2553
在12年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中开展模拟氮沉降试验,分N0(对照)、N1、N2、N3等4种处理,N沉降量依次为0、60、120、240 kg N hm-2 a-1,每处理重复3次.通过2 a的监测和分析发现,经N0、N1、N2、N3处理后,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平均含量分别为46.47%、46.35%、46.79%、46.6%,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氮沉降明显增加了凋落物中的N含量,且随着沉降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凋落物C的分解系数依次为0.739、0.744、0.936、0.708,周转期为4.26 a、4.26 a、3.46 a、4.41 a;而N的分解系数分别为0.458、0.543、0.776、0.565,周转期为6.26 a、5.44 a、3.91 a、5.20 a.N1处理表现出促进N释放的作用,但对C释放影响不明显;N2处理促进了凋落物C、N元素的释放,而N3处理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氮沉降处理也明显降低了凋落物的C/N比,N1、N2、N3处理使C/N比分别比N0下降8.59%、14.20%和17.54%.  相似文献   

10.
福建九龙江口秋茄红树林的生物量和六元素的累积与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20年生人工秋茄群落的生物量和氮、磷、钾、钠、钙、镁6种元素的累积及生物循环。结果表明,秋茄现存量为162.63吨/公顷,其中地上部为93.37吨/公顷,地下部为69.26吨/公顷;地下部占总量的42.59%。该群落含有氮、磷、钾、钠、钙、镁元素,总量分别为935.47、112.02、531.97、2100.35、772.91和526.57公斤/公顷;其中6元素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213.31、21.75、109.15、353.50、174.86和89.30公斤/公顷,年归还量分别为129.15、10.84、59.37、160.18、103.28和40.42公斤/公顷,年存留量分别为83.79、10.91、49.78、193.32、71.58和48.88公斤/公顷;群落中6元素的周转期分别为7、10、9、13、8和13年。元素的周转期较陆生森林为短,是红树林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凋落物的生产和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受到大气氮沉降的深刻影响。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氮沉降对灌丛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归还的影响规律尚不清楚。因此选择亚热带分布广泛的杜鹃灌丛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模拟氮沉降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对照(CK, 0 g m-2 a-1)、低氮(LN, 2 g m-2 a-1)、中氮(MN, 5 g m-2 a-1)和高氮(HN, 10 g m-2 a-1)。结果显示:CK、LN、MN和HN 4种处理下,群落年平均凋落物量分别为(1936.54±358.9)、(2541.89±112.5)、(2342.97±519.8)、(2087.22±391.8) kg/hm2,LN、MN和HN处理样地的凋落量分别比对照样地高出32.68%、21.16%和7.93%;凋落叶、花果、凋落枝和其他组分占总凋落量的比例分别为75.75%、15.09%、7.70%和1.45%,不同浓度氮处理下各组分的凋落量均高于对照样地;凋落物组分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凋落叶在10—11月份达到峰值,凋落枝在10月份达到峰值,花果凋落物则在5月份凋落量最高,不同氮处理下凋落物的季节动态基本一致;白檀凋落叶分解速率显著高于杜鹃,二者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5.08—11.11 a和7.69—17.65 a,施氮使白檀凋落叶分解周期比对照样地缩短18.18%—54.28%;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元素表现为富集-释放模式,P元素表现为富集模式。研究表明,氮添加能够促进群落中白檀凋落叶分解及N、P元素的释放,说明施氮可以调节凋落叶养分释放模式,对灌丛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两种农作体系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寇长林  巨晓棠  高强  甄兰  张福锁 《生态学报》2004,24(11):2548-2556
不同农作体系施肥措施差异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 ,会进一步影响该体系的生产力并对大气和水体环境产生潜在影响。选取中国北方两种重要的集约化种植体系 (大棚蔬菜和小麦 -玉米轮作体系 ) ,研究了经过长期施肥后 ,0~ 3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微量元素与重金属的差异以及 0~ 90 cm土壤剖面的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p H和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大棚菜地氮、磷、钾化肥投入量达 N 2 82 3、P 92 8和 K 92 5 kg/(hm2 · a) ,分别为小麦 -玉米轮作农田的 4 .7、10 .1和 2 3.4倍。大棚菜地还施用了大量的有机肥。菜地土壤养分大量积累 ,尤其是硝态氮和速效磷 ,0~ 90 cm土层二者分别达 1389.8kg N/hm2和 132 1.1kg P/hm2 ,为农田的 5 .6和 8.4倍。速效钾和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 1817.3kg K/hm2 和 10 0 .4 kg N/hm2 ,为农田的2 .2倍和 1.8倍。同时 ,大棚菜地土壤中的养分还存在严重的淋溶现象。大棚菜地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分别为农田的 1.3、1.4、1.2、1.3、1.3和 1.4倍。镉含量为农田的 3.8倍。镉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可见 ,磷肥的大量投入是镉在土壤中累积的主要原因。大棚菜地各层土壤 p H均明显低于农田相应土层 p H,而 0~ 30 cm和 30~ 6 0 cm土层的电导率则  相似文献   

13.
选取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进行连续6a氮磷添加试验,采用土壤特征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技术,研究6个氮添加水平N0(0 kg N hm-2a-1)、N1(56 kg N hm-2a-1)、N2(112 kg N hm-2a-1)、N3(224 kg N hm-2a-1)、N4(392 kg N hm-2a-1)、N5(560 kg N hm-2a-1)和6个磷添加水平P0(0 kg P hm-2a-1)、P1(15.5 kg P hm-2a-1)、P2(31 kg P hm-2a-1)、P3(62 kg P hm-2a-1)、P4(93 kg P hm-2a-1)、P5(124 kg P hm-2a-1)对土壤特征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数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氮添加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和土壤细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放线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呈上升趋势,土壤G+/G-呈增加趋势;各氮添加水平对土壤真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无显著差异,随氮添加量增加,土壤真菌/细菌比降低。(2)随磷添加量增加,土壤总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土壤细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放线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真菌PLFA生物标记数量及真菌/细菌比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以P3水平(62 kg P hm-2a-1)处理最高,说明适宜的磷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繁殖和菌落结构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氮、磷、钾不同施肥处理对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L.)生长、开花、干物质积累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施肥[N-P2O5-K2O:(0.4-0.2-0.3)g/kg]能有效促进金盏菊的生长及花朵开放,其中干物质积累量和总花朵数,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增加了264.3%和323.1%,比习惯施肥增加了16.0%和25.0%;不施肥、习惯施肥和推荐施肥三者干物质日积累量高峰均出现在移栽后29~35 d,分别为0.15、0.43、0.42 g/d;各处理氮、磷、钾吸收量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推荐施肥处理N、P、K养分累积量分别为0.33、0.04、0.39 g/株,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6.93倍、3.94倍和3.61倍,为习惯施肥的1.49倍、1.35倍和1.24倍,各处理金盏菊对N、P、K养分吸收比例变幅为1∶(0.13~0.24)∶(1.20~2.30),平均比例为1∶0.17∶1.65。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部分,主要讨论20年生秋茄群落的氮、磷含量及其生物循环。试验结果表明:秋茄群落现存量中,含有氮、磷总量分别为935.47和112.02公斤/公顷。其中地上部分别为582.26和70.47公斤/公顷,地下部分别为353.21和41.55公斤/公顷。该群落氮、磷元素生物循环中,年吸收量分别为213.31和21.75公斤/公顷;存留量分别为83.75和10.91公斤/公顷;归还量分别为129.52和10.84公斤/公顷。它们的氮含量均大于磷含量,周转期氮需7年比磷需10年为快。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化微藻培养条件,采用单因子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浓度(5、10、15、20、25、30和35 mg·L~(-1))、不同磷浓度(0.5、1.0、1.5、2.0、2.5、3.0和3.5 mg·L~(-1))、不同铁源(Fe Cl3、Fe C6H5O7和Fe SO4)和铁浓度(0、0.10、0.25、0.50和1.00 mg·L~(-1))对三角褐指藻紫外诱变株MP-2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铁对MP-2的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影响显著(P0.05);MP-2生长最适氮浓度为20 mg·L~(-1),其生长速率K值和生物量分别为(0.384±0.004)和(0.25±0.01)g·L~(-1),氮浓度为30 mg·L~(-1)时总脂积累量最高(26.51±1.96)%,氮浓度25 mg·L~(-1)时PUFA积累最高[(37.78±0.35)%];MP-2生长最适磷浓度为2.5 mg·L~(-1),生长速率K值和生物量分别为(0.305±0.010)和(0.28±0.02)g·L~(-1),磷浓度1.0 mg·L~(-1)时总脂积累量最高[(21.79±0.89)%],磷浓度为2.5 mg·L~(-1)时PUFA积累最高[(39.33±0.38)%];Fe SO4为铁源时生长最佳,显著优于其余各组(P0.05),生长最适铁浓度为0.50 mg·L~(-1),生长速率K值和生物量分别为(0.495±0.006)和(0.87±0.04)g·L~(-1),铁浓度0.25 mg·L~(-1)时总脂积累量最高[(28.86±0.50)%],铁浓度1.0mg·L~(-1)时PUFA积累最高[(41.73±0.42)%]。由此可见,MP-2生长、总脂和PUFA积累所需的氮、磷、铁需求量不同,在生产性培养时最好采用二次培养。  相似文献   

17.
以2年生'红叶'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Hongye')盆栽苗为实验材料,根据L16(45)正交实验设计进行3因素(包括氮、磷和钾肥)4水平(N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0、18.4、36.8和55.2 mg,P2O5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0、14.4、28.8和43.2 mg,K2 O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0、0.8、1.6和2.4 mg)施肥实验,对2015年11月5日至2016年1月20日期间各组叶片的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叶片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及各肥料单株施用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看,各组的光合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N、P2O5和K2O单株施用量均为0.0 mg)组,而花色素苷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T14(N、P2O5和K2O单株施用量分别为55.2、14.4和1.6 mg)、T15(N、P2O5和K2O单株施用量分别为55.2、28.8和0.8 mg)和T16(N、P2O5和K2O单株施用量分别为55.2、43.2和0.0 mg)组的光合色素含量均较高,T2(N、P2O5和K2O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0、14.4和0.8 mg)、T3(N、P2O5和K2O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0、28.8和1.6 mg)和T4(N、P2O5和K2O单株施用量分别为0.0、43.2和2.4 mg)组的花色素苷含量均较高,T3和T4组的可溶性糖含量均较低.极差分析结果表明:N单株施用量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最大,K2 O单株施用量的影响最小;N单株施用量对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最大,P2 O5单株施用量的影响最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单株施用量与各光合色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P2O5和K2O单株施用量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各光合色素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并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此外,花色素苷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氮能够延长'红叶'南天竹的绿叶期,低氮能够促进其叶片呈现红色,因此,在园林栽培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施肥.  相似文献   

18.
林下层植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以鼎湖山退化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林恢复过程中林下层植物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动态为对象 ,研究了林下层植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养分循环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林下层年凋落物量除在第 5年有所下降外均随时间逐年上升 ,但其增加速率随年份不同而异 ,总平均年增长速率为 3 8%。第 4年凋落物量为 0 .2 0 t· hm- 2 · a- 1,第 1 1年为 1 .1 7t·hm- 2·a- 1。凋落物养分元素平均浓度为 (% ) :N0 .95 ,P0 .0 4,K0 .5 7,Ca0 .1 3和 Mg0 .0 8,基本上以夏季和秋季最高冬春交替月份最低。第 1 1年凋落物各元素养分归还量为 (kg· hm- 2·a- 1) :N1 1 .1 0 ,P0 .47,K6.65 ,Ca1 .48和 Mg 0 .91。凋落物在分解过程中失重率呈直线模型变化 ,第 1年的分解速率为 3 1 % ,至试验结束时凋落物的残存量占起始量的 66%。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N和 P浓度随时间逐渐上升 ,但 N增加的速度较 P快 ,其余元素浓度均下降 ,但 K下降的速度最快。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N是唯一表现残留量呈先上升然后下降变化的元素。P的残留量变化与凋落物的失重率变化几乎一致。各元素在分解试验结束时残留量占起始量的百分比分别为 :N 90 % ,P 67% ,K 9% ,Ca 3 0 %和Mg 1 4%。可见 ,林下层凋落物在退化马尾松林恢复初期碳及其它营养元素循  相似文献   

19.
农林生态系统泡桐-小麦、玉米间作类型N、P、K营养元素循环研究表明,在整个群落中,P发生亏损,N和K基本平衡;在植物组分库和枯落物库中,N、P、K均发生累积;在土壤库中,N、P、K均发生亏损。土壤表层(0—20cm)中N和P的含量是限制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因子。20—80cm土层中P的含量是限制泡桐生长的主要因子。群落内N、P、K的吸收系数分别为0.078、0.014、0.052,利用系数分别为0.95、0.90、0.94,循环系数分别为0.042、0.05、0.063.  相似文献   

20.
张慧玲  杨万勤  汪明  廖姝  张川  吴福忠 《生态学报》2016,36(7):1967-1974
森林溪流木质残体是森林生态系统与水域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联结之一,其碳、氮和磷贮量不仅可影响森林与溪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且与下游水体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于2013年8月雨季以岷江上游典型高山森林为研究对象,调查了12条森林溪流木质残体的碳、氮和磷贮量分配特征,并汇算了研究区域内碳、氮和磷在溪流中单位面积的总贮量。结果表明,高山森林溪流木质残体碳、氮和磷的溪流单位面积总贮量分别为312.1 g/m2、809.5 mg/m2和110.9 mg/m2;在溪流中,木质残体碳、氮和磷贮量以径级为1—2.5 cm和2.5—5 cm的木质残体分布居多,分别共占碳、氮和磷总贮量的86.71%、87.20%和84.55%;木质残体碳、氮和磷贮量以Ⅴ腐烂级分配最多,分别共占碳、氮和磷总贮量的65.86%、67.86%和60.31%;尽管溪流各项特征与碳、氮和磷元素贮量的相关性不显著,但基本达到中度相关关系。这些结果为认识森林生态系统中以木质残体为载体的碳、氮和磷输出潜力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