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活动性乙肝肝硬化长期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和HBV-DNA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ALT、AST、TBIL等指标以及HBV-DNA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L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HBV-DNA阴性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活动性乙肝肝硬化的长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106例,46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其余60例加用阿德福韦酯片(观察组).比较两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HBV-DNA阴转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为78.26%(3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LT、ALB和TBiL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V-DNA阴转率为56.67%(34/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56%(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未发现与服用阿德福韦酯片相关的不良反应,无死亡病例.结论:阿德福韦酯片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能显著提高疗效,改善肝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华汉 《蛇志》2012,24(2):139-140
目的探讨拉米呋定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复方鳖甲软肝片、拉米呋定口服,12个月为基本疗程,并根据患者依从性给予继续治疗或停药观察,治疗期间不加用其他保肝、降酶及抗肝纤维化药物。对照组给予一般保肝药物治疗,疗程为12个月。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的ALT、TBIL、ALB、Child-pugh、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均优于对照组,尤以HBV-DNA阴转更为显著。结论拉米呋定结合复方鳖甲软肝片在降低肝纤维化指标方面的效果显著。对降低ALT、AST、TBIL,升高血清白蛋白等均有明显作用,对乏力、肝区痛等症有明显改善,能提高远期疗效,减少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肝功能指标复常率、病毒量转阴率、乙肝E抗原(HBe Ag)转阴率、粒细胞降低率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抑制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复常率、血病毒量转阴率、Hbe Ag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对应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血粒细胞降低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HBV-DNA水平总抑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更显著,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影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性乙肝肝硬化疗效的预测模型。方法:204例代偿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治疗48周后随机选取136例作为建模组,68例作为验证组,根据治疗效果将建模组又分为代偿组87例,失代偿组49例,对影响代偿组与失代偿组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Cox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方程。结果: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得出实际较优模型:h(t、x)=h0(t)exp(0.5502_(X16)+0.3247_(X19)-0.0149_(X8)-0.0130_(X11)-0.0125_(X14)),由模型可知ALT(X8)、胆红素(X11)、PT(X14)、透明质酸(X16)、肝硬度值(X19)对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代偿性乙肝肝硬化的预后影响较大;代偿性乙肝肝硬化发展成为失代偿性乙肝肝硬化的概率模型(P)=1/[1+e-h(t、x)],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9,回归模型预测能力良好。验证组中失代偿性乙肝肝硬化组ALT、胆红素、PT阳性,透明质酸200μg/L,肝硬度值25k Pa比例均高于代偿性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酸)类似物可有效抑制代偿性乙肝肝硬化患者HBV-DNA病毒复制,并促进HBe Ag转阴,但其治疗效果受ALT、胆红素、PT、透明质酸、肝硬度值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于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二科住院和门诊复查的患者5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应用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共25例,单一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共2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半年后的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以及HBe Ag定量。结果:治疗半年后,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载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的HBe Ag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可以有效的降低HBe Ag量,促进e抗原转阴,减少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46例HBV DNA阳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在保肝等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患者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对照组24例患者予阿德福韦酯,总疗程均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5%、20.8%(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63.6%、33.3%(P<0.05)。治疗24周、48周后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起效快,降低病毒载量疗效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8.
徐浩  梁雪松  范文翰  万谟 《生物磁学》2011,(12):2276-2278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46例HBV DNA阳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在保肝等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患者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对照组24例患者予阿德福韦酯,总疗程均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5%、20.8%(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63.6%、33.3%(P〈0.05)。治疗24周、48周后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起效快,降低病毒载量疗效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8例患者单盲分组,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69例,恩替卡韦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4、8、12、24、52周时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12、24和52周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率,及24、52周完全应答率.结果 与基线相比,两组患者治疗4、8、12、24和52周时的不同时间阶段HBV-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52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均优于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在治疗第24、52周时进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及耐受性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与恩替卡韦组均具有强效的HBV-DNA抑制作用,在4、8、12、24和52周的不同时间阶段抗病毒疗效均相似.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具有更显著的HBeAg转阴率及血清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在治疗第24、52周尤为明显,两组ALT复常率相似,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标记物(HBV-M)与乙肝病毒脱氧核苷酸(HBV-DNA)载量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104例乙肝患者HBs Ag、HBe Ag、HBc Ab、HBs Ab、HBe Ab5种HBV-M;用PCR法检测HBV-DNA含量;同时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等肝功能指标,对三者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HBs Ag、HBc Ab、HBe Ag阳性组HBV-DNA阳性率及载量均大于其余组(P0.05);HBe Ag含量、ALT浓度与HBV-DNA载量均呈正相关(r=0.48,P0.05)、(r=0.36,P0.05);AST、CHE与HBV-DNA含量无明显相关性,但在无病毒载量与有病毒载量组之间AS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M、HBV-DNA与肝功能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HBe Ag阴转不代表病毒复制停止,HBV-DNA也不能完全反应肝损害程度,临床应加大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其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分别检测503例患者HBV.DNA载量和HBV血清标志物。根据HBV血清标志物结果分为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抗体阳性及全阴组,比较各组间HBV—DNA的阳性率及定量值。结果:在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抗体阳性及全阴组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0%、65.1%、65.2%、2.0%,HBV—DNA的定量结果(10gHBV—DNA)别为6.32±1.96、2.01±1.68、3.48+2.52f抗体阳性及全阴组阳性例数过低,不纳入统计)。大三阳组HBV—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05)。大三阳组、小三阳组HBV—DNA的阳性率与少见模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HBV.DNA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抗体阳性及全阴组(P〈0.01)。HBsAg、HBeAg阳性组HBV—DNA的阳性率分别显著高于HB—sAg、HBeAg阴性组(P〈0.01)。小三阳组、少见模式组HBV.DNA载量均显著低于大三阳组(P〈0.01),少见模式组HBV—DNA载量显著高于小三阳组(P〈0.05)。结论:HBV—DNA的阳性率与HBeAg、HBsAg相关;HBV—DNA栽量与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五酯丸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2(IL-2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HB患者1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研究组(n=59),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五酯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肝功能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细胞因子IL-17、IL-22、乙肝病毒基因(HBV-DNA)以及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转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22%(55/5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66%(47/59)(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ALT、AST、TBIL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IL-17、IL-22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BV-DNA、HbeAg阴转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五酯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CHB患者,虽不会增加抗病毒应答,但可改善机体肝功能,降低血清细胞因子IL-17、IL-22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48例,根据不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将患者分为A组18例、B组52例、C组41例、D组37例。根据不同HBV-DNA载量分为阴性组70例、低载量组21例、中载量组35例、高载量组22例。检测不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下HBV-LP、HBV-DNA阳性率及水平,比较不同HBV-DNA载量HBV-LP水平和肝功能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C组、D组患者HBV-LP、HBV-DNA阳性率及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C组和D组患者HBV-LP、HBV-DNA阳性率及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低载量组、中载量组、高载量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HBV-LP水平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LP与HBV-DNA载量的对数值、ALT、AST呈正相关(P<0.05)。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LP可以反映HBV复制情况,并于肝功能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短程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病毒变异率、耐药发生率、HBV-DNA转阴率(≤5×102pies/ml)、HBeAg血清转换率等指标的观察,探讨更合理、有效、价廉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案。方法:选择2008-2010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三组,进行为期24月的治疗观察,予观察其肝肾功能、HBV-DNA、病毒变异、耐药发生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4个月时,三组患者显效率分别为90%(27/30)、46.88%(15/32)、44.82%(13/29),三组显效率比较,2=53.982,P<0.05,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有效率(显效+有效)A组96.67%、B组68.75%、C组72.41%。三组患者第3、6、12、24个月治疗效果均有差异(x2=18.746,P<0.05;x2=61.723,P<0.05;x2=26.821,P<0.05;x2=18.291,P<0.05)。三组患者第24个月ALT、AST、TSB、ALB和PT等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均有差异(t=2.107,P<0.05;t=3.113,P<0.01;t=2.764,P<0.01;t=2.155,P<0.01)。治疗结束时,三组HBeAg血清转换例数比较,2=8.220,P<0.05,三组HBeAg血清转换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比较三组第3、6、12、24个月HBV-DNA中位值,均有差异(t=1.997,P<0.05;t=2.982,P<0.01;t=2.651,P<0.01;t=3.113,P<0.01)。阿德福韦酯短程联合拉米夫定组共发生3例不良反应,单用拉米夫定组发生4例不良反应,单药使用阿德福韦酯发生不良反应为3例。结论:阿德福韦酯短程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和安全性均较高,用药方案具有合理性、有效性,效价比高,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胶囊联合微生态制剂和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3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6)和研究组(n=37),对照组患者予以微生态制剂和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以及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记录两组乙肝表面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转阴情况,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72.22%(26/36)(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AST、TBIL、HA、LN、CD8+~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CD4+~、CD4+~/CD8+~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HBeAg、HBV-DNA转阴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联合微生态制剂和恩替卡韦治疗HBV感染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显著,虽在HbeAg、HBV-DNA转阴率方面未见明显改善,但可有效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乙肝病毒载量与血清标志物及ALT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了乙型肝炎病毒核酸(HBV-DNA)水平与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HBVM)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酶联免疫法和连续监测法检测了345例血清标本HBV-DNA含量,HBVM(HBsAg、HBsAb、HBeAg、HBeAb、抗HBcIgM)表达及ALT水平。HBsAg、HBeAg(和抗HBcIgM)阳性患者HBV DNA阳性率要明显高于HBsAg、HBeAb(和抗HBcIgM)阳性患者、仅HBsAg阳性患者及HBsAb、HBeAb阳性患者(P<0.01)。血清HBeAg阳性标本HBV-DNA阳性率为98.7%,明显高于HBeAg阴性标本的61.6%(P<0.01),并且血清HBeAg阳性标本HBV-DNA含量(log值,7.42±1.43)也明显高于HBeAg阴性标本(4.36±1.73)(P<0.01);在HBV-DNA含量小于107copy/mL的标本中,ALT与HBV-DNA含量呈正相关(P<0.01)。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乙型肝炎免疫标志物以及肝细胞损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在临床工作中应对血清HBVM、ALT和HBV-DNA含量联合检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预后及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在内蒙古地区的基因分型,为本地区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病情进展和发病机制等方面研究提供有益的实验依据。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本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辽市医院的门诊及住院病例中随机选取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253例。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基因分型和HBV病毒基因载量,Elisa法检测血清标志物HBeAg,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TBA、TBIL和ALB。实验发现,内蒙古地区253例患者HBV基因分型结果以B型(49例,19.37%)、C型(188例,74.31%)为主,且C基因型显著多于B基因型(p<0.05);HBeAg阳性率为67.59%,且C基因型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高载量病例中B型占31例(63.27%),而C型占162例(86.17%),C基因型组中HBV DNA载量显著高于B基因型组(p<0.01);B基因型与C基因型TBA、TBIL和ALB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基因型的ALT和AST这两项生化指标均显著高于B基因型组(p<0.05)。本研究结果初步说明,内蒙古地区HBV感染以B型和C型为主,尤以C型居多;且C型病毒的复制较活跃,致病力较强,HBV感染者更易转成严重肝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