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口服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径(LVEDD)、血清IL-6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DNN,SDNN Index,SDANN,HF及LF均升高,而LF/HF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SDNN,SDNN Index,SDANN,HF及LF较高,而LF/HF值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及SV均升高,而LVEDD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LVEF及SV较高,而LVEDD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6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对照组(8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还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复方丹参滴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左室重构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波立维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NT-pro BNP)、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左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水平]、血清白介素-6(IL-6)以及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NT-pro BNP、IL-6、IL-8、LVEDD、IVS、LVD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NT-pro BNP、IL-6、IL-8、LVEDD、IVS、LVD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复方丹参滴丸能够明显抑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的左室重构,这可能与其降低血清IL-6、IL-8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脑梗死急性期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实验组32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卒中康复治疗,实验组加做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入院一周内和治疗2周检测动态心电图。选取同年龄段、排除脑梗死等影响自主神经活性疾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60例,做为正常组,收集其动态心电图数据。正常组与脑梗组比较,脑梗组SDNN、LF、HF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LF/HF比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脑梗死患者中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两组SDNN、LF、HF、LF/HF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中SDNN、LF、HF高于治疗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LF/HF低于治疗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中SDNN、LF、HF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LF/HF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通过相关分析表明脑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指标存在异常。研究结果表明肌电生物反馈可以促进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心率变异指标恢复。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炎性反应、心室重塑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间收治的行PCI治疗的68例老年心肌梗死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两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予以对照组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予以观察组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LVED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以及治疗后TIMI血流分级。结果:两组血浆hs-CRP、TNF-α、IL-8和NT-proBNP水平以及LVEDD和LVMI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LVEF水平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hs-CRP、TNF-α、IL-8和NT-proBNP水平以及LVEDD和LVM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0 minTIMI血流分级均明显好转,观察组术后20 min时TIMI血流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能够明显降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炎性反应,抑制心室重塑,改善心肌灌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抑郁对心率变异性(HRV)、内皮功能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出院当日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值将其分为抑郁组(评分值≥53分)41例、非抑郁组(评分值<53分)76例。对比两组患者HRV相关指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5 min内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LF/HF)]、内皮功能指标[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水平差异,记录两组随访期内MACE发生情况。结果:PCI术后出院当日,抑郁组患者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水平低于非抑郁组患者;频域指标中LF、LF/HF的水平高于非抑郁组,HF的水平低于非抑郁组(P<0.05),两组患者TP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患者的FMD、NMD水平均低于非抑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抑郁组患者的MACE总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非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PCI后合并抑郁可能对心血管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并最终增加MACE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托宁对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为长托宁作为术前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0例ASAII~III级老年患者随机分成阿托品组(A组)和长托宁组(B组),静脉注射阿托品或长托宁0.01 mg/kg。观察注药前、注药后1、3、5、10、20及30min各组心率(HR)、心率变异总功率(TP)、低频(LF)、高频(HF)、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结果:与A组相比,B组注药后1、3、5、10、20 min时HR均降低(P〈0.05),1、3 min,TP降低(P〈0.05),5、10、20、30 minTP升高(P〈0.01),3、5、10、20、30 min,LF、HF均升高(P〈0.05或P〈0.01)。结论:长托宁对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较小,更适合术前用药。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介入封堵术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及与术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95例CHD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RP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及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析HRV指标,观察手术前后患儿的血清CRP、NT-proBNP水平及HRV指标变化,比较术后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儿的血清CRP、NT-proBNP水平和HRV指标,分析患儿术前血清CRP水平、血清NT-proBNP水平、HRV指标与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介入封堵术后患儿血清CRP、NT-proBNP、LF/HF水平逐渐降低,术后3 d、术后1个月时均低于术前,术后1个月时均低于术后3 d时(P<0.025);而TP、HF、LF、R-R、PNN50%、ASDNN、SDANN、SDNN、rMSSD水平逐渐升高,术后3 d、术后1个月时均高于术前,术后1个月时均高于术后3 d 时(P<0.025)。患儿术后3 d的血清CRP、NT-proBNP水平及LF/HF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TP、HF、LF、R-R、PNN50%、ASDNN、SDANN、SDNN、rMSSD水平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降低(多有P<0.05)。患儿术后3 d的NYHA心功能分级与治疗前血清CRP、NT-proBNP及LF/HF水平呈负相关,与TP、HF、LF、R-R、PNN50%、ASDNN、SDANN、SDNN、rMSSD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CHD患儿经介入封堵术治疗后,血清CRP、NT-proBNP及HRV指标变化明显,与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相关,血清CRP、NT-proBNP及HRV指标有望成为评估CHD患儿介入封堵术后预后的较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肌梗死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2月到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择期行PCI治疗的患者60例(研究组),另选同期单纯心绞痛行PCI治疗的患者60例(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压(LVE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结果:治疗后研究组LVEDV、LVESV、SV、LVEF、LVESP和LVEDP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LVEDV、LVESV、SV、LVEF、LVESP和LVED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小剂量洋地黄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入选32例在发病24小时内接受PCI治疗且合并心力衰竭的AMI患者,再灌注后随机分为洋地黄组(西地兰0.2 mg,n=17)和对照组(生理盐水20 m L,n=15)。在用药前、用药后30分钟、用药后3小时、用药后6小时、用药后12小时、用药后24小时进行5分钟HRV分析。结果:1洋地黄组的心率在用药6小时后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洋地黄组SDNN在用药后3小时-6小时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RMSSD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别(P0.05);3洋地黄组LFnorm在用药后3小时-6小时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用药3小时后,洋地黄组HFnorm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LF/HF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洋地黄可以显著降低AMI PCI术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逆转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活性的失衡状态,改善HRV。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迷走神经刺激对蟾蜍离体心脏的心率及心率变异的影响。方法:将蟾蜍心脏和右侧迷走交感干离体后,以不同频率电刺激神经,记录心电图曲线并作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交感神经阻断后,电刺激迷走交感干,心率(HR)显著下降(P0.01),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和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显著升高(P0.01),不同频率刺激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变化较大;给药组0.2Hz时高频(HF)显著升高(P0.01),低频/高频比值(LF/HF)明显降低(P0.05),0.8Hz时HF和LF/HF接近刺激前水平。结论:一定范围内增加刺激频率,迷走神经降低心率的作用增强;没有交感神经调节条件下的迷走神经对心率和心率变异的调节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碎裂QRS(f QRS)波与左心室收缩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4例,对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心电图是否出现f QRS波分成f QRS组(59例)和无f QRS组(65例),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对比,并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进行统计对比。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统计对比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f QRS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无f QRS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高于无f QRS组(P0.05)。f QRS组患者总标准差(SDNN)、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PNN50)、差值均方根(RMSSD)均低于无f QRS组(P0.05)。随访期间f QRS组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5.59%(21/59),高于无f QRS组患者的13.85%(9/65)(P0.05)。结论:伴有心电图f QRS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心电图f QRS波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心率变异性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需经PCI患者2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联合通心络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PCI后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与计帧值(corrected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frame count,CTFC)、ST段回落情况、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isoenzyme-MB,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PCI术后,两组冠脉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CFT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回落50%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K-MB峰值及CK-MB峰值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均显著升高(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在急性心梗PCI后患者的应用中临床疗效良好,能够改善心肌微循环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活性分子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管紧张素II(Ang II)、醛固酮(ALD)、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V、CO、CI、VE、VA、VE/VA水平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65.00%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VEF、LVESD、LVED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均比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的LVEF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SD、LVEDD均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LVESD、LVEDD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ng II、ALD、NO、ET-1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ng II、ALD、ET-1均比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Ang II、ALD、ET-1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O均比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的NO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左卡尼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血管活性分子水平及心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胸阻抗法心排血量检测和比较直接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收治的114例STEMI患者完整资料,分为直接PCI组48例,延迟PCI组40例,对照组(未行任何再灌注治疗)26例。采用胸阻抗法心排血量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后3天、6个月的每搏输出量(SV)、心指数(CI)、左心收缩力指数(CTI)、射血分数(EF)等心功能参数,并随访患者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的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直接PCI组和延迟PCI组SV、CI、CTI、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直接PCI组SV、CTI、EF明显高于延迟PCI组,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PCI组和延迟PCI组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住院分别为2.08%和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和延迟PCI均能改善STEMI患者中远期心功能,且直接PCI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替格瑞洛联合比伐芦定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1例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根据药物使用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6),两组术前均给予患者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进行治疗,对照组术中采用肝素,研究组术中采用比伐卢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内皮素(E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反应蛋白(CRP)水平、心脏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PCI术后的无复流发生率[8.6%(3/35)]显著低于对照组[27.8%(10/36)](P0.05),术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清ICAM-1、CRP、ET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SOD水平高于术前,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1.4%(4/34)]低于对照组[27.8%(10/36)](P0.05)。结论:在STEMI患者急诊行PCI术中,采用替格瑞洛联合比伐芦定进行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减轻血管壁的炎性反应,改善心脏功能,且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对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到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CHD患者3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乱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扩冠、抗凝和降压药物等常规内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栓素B2(TXB2)水平,记录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HDL水平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LDL、TC、TG水平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PAGM、TXB2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PAGM、TXB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13%(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CHD临床疗效较好,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凝聚,调节血脂,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