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亲和力抗体的产生是依赖于B细胞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提取抗原的能力。B细胞首先与抗原呈递细胞(APC)相结合,其膜上的B细胞受体(BCR)与APC膜上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突触。随后B细胞从APC的膜上获取了抗原,并对其进行加工,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然而,B细胞是如何从抗原呈递细胞膜上获取抗原的,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利用具有流  相似文献   

2.
维持淋巴细胞的正常功能需要正负向协同刺激信号的同时参与。两种信号决定了T、B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刺激的敏感性和应答方式。二者的平衡使机体在避免对自身抗原产生不适当反应的同时,又能对外来抗原显示足够强的应答能力。多年来有关协同信号的研究,对相关分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已大大深化,特别是其中的B7分子及其受体家族。该家族的负向调控作用是通过其抑制性受体来实现的。目前已发现3种抑制性受体: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分子(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PD-1)和B、T细胞弱化因子(BTLA)。对其效应机制的研究,将对免疫调节以及自身免疫、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HLA-G诱导DC细胞在免疫耐受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正日前,刊登在国际杂志Immunity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圣路易斯大学(Saint Louis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树突细胞如何指挥T淋巴细胞学习对机体自身细胞的耐受性。机体免疫系统往往会通过避免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所带来的危险来维持机体健康,而机体免疫功能不全的个体往往非常容易患病,从另一方面来讲,机体免疫系统如果过于  相似文献   

5.
陈仁彪 《遗传》1986,8(4):1-6
免疫现象的第一步是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 别。脊椎动物和人体有两类免疫活性细胞与抗原发生 特异性结合反应:B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与可溶 性抗原反应,T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与细胞表面 抗原反应。这些受体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是类似的异 型二聚体(heterodimer) ; 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 ptor, BCR)由轻链(L)和重链(H)构成,T细胞抗原 受体(T cell receptor, TCR)由,链和0链构成。抗原 分子多种多样。一个抗原分子还往往会有一个以上的 表位(e pi tope)或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均应有与它互补的对位(paratope)即抗原受体可与它 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一个脊推动物或人体的B细胞 和T细胞必需而且事实上具备极为丰富的抗原受体贮 备库。在抗原刺激下,带有特异性抗原受体的B细胞 或T细胞发生克隆扩增(clonal multiplication),每个克 险只具有一种抗原结合特异性。这里有两个矛盾。一 个是淋巴细胞基因组内基因有限,与为如此众多受体 蛋白质分子编码需要大量遗传信息之间的矛盾;另一 个是淋巴细胞基因组的全能性与一个成熟淋巴细胞只 表现一种抗原受体特异性之间的矛盾。探究这些矛盾 的奥秘是近三十年来免疫遗传学中一个吸引人而又使 人烦恼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T细胞受体基因 以~(125)Ⅰ标记的抗原测试T细胞,发现T细胞能与抗原结合,在放射活性很高时被杀灭,余下的T细胞就不再能结合此种抗原。这提示T细胞也具有抗原受体,且有克隆多样性。但对TCR的本质多年来捉摸不定,推测也是一种Ig样分子,故称之为IgT或Igx。1983年同时有几个实验室制备了与TCR反应的克隆特异性抗体。1984年以来相继克隆了TCR基因的  相似文献   

7.
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维持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昀  吴长有 《生命科学》2010,(6):506-514
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在对某一抗原产生特异性识别及应答的同时,记住该抗原,当再次遭遇同一抗原时,能发生快速和强烈的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吞噬病原微生物后,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提呈抗原短肽段,与T细胞相互作用。在T细胞抗原受体信号和共刺激信号的协同作用下,抗原特异性T细胞增殖,收缩,小部分细胞作为记忆细胞长期存活。免疫记忆T细胞在表型特征和功能上都存在多样性。深入研究机体记忆性T细胞的特征,不仅能指导新型疫苗的设计,而且可望帮助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8.
1.免疫反应 机体对自身和异己物质所产生的种种识别和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体液免疫是由血液循环中的抗体所致的免疫反应,主要由B淋巴细胞参考;细胞免疫则系免疫系统中的细胞与抗原之间的反应,由T淋巴细胞参考,与抗体无关。T细胞分化为各种类型,与所产生的各种淋巴因子协同作用。 2.细胞融合 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为一个细胞的过程。 3.抗原 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物质,具两种性质:即免疫原性和免疫专一性。根据其来源又可分为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  相似文献   

9.
T细胞是通过其表面受体-T细胞抗原特异性受体(T cell antigen specific receptor,TCR)识别抗原并进行免疫应答的.T细胞如何识别以及清除抗原一直是分子免疫学研究的重点.免疫应答的重要过程是淋巴细胞的活化.而T细胞活化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鉴于T细胞抗原识别和活化在免疫应答中的重要性.对近年来T细胞在抗原识别与活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T细胞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0.
<正>T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APCs)之间的识别过程介导了适应性细胞免疫和抗体应答反应。当T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s)识别APCs表面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pMHC)上结合的肽段(抗原)时,T细胞信号立即被启动。TCRs与pMHC的识别,加上细胞间黏附受体的参与,共同形成了T细胞和APCs之间的特殊结构,称为免疫突触。免疫突触能介导效应分子和胞内信号在突触间隙进行有效的传递。  相似文献   

11.
免疫突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波  陈正堂 《生命的化学》2002,22(4):321-323
1994年科学家们首次提出,在抗原递呈细胞和CD4^ T细胞的接触界面存在的一个高度有序的超分子结构域,被称为免疫突触。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免疫突触的形成是T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和活化的关键步骤,是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人类白细胞抗原-G(human leukocyte antigen G,HLA—G1属于非经典的HLAI类分子,是机体内重要的免疫耐受分子。HLA.G可以与表达在免疫细胞上的受体结合直接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同时通过诱导产生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s,Treg)或“Trogocytosis”机制参与机体的免疫耐受,以协助肿瘤细胞实现免疫逃逸。近年来研究发现,HLA.G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存在异常表达并抑制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对HLA-G在肿瘤中的表达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Liu QS  Zhang RH  Chu YW  Xiong SD 《生理学报》2003,55(6):633-640
在体外克隆T细胞中,T细胞无能可在多种条件下诱导产生,但T细胞在体内条件下的无能诱导仍有很多疑问和争议。由于正常动物体内对单一抗原特异应答的T细胞频率太低,从体内新提取未经刺激的T细胞进行无能诱导研究一直存在技术上的困难。本文利用HNT—TCR转基因小鼠高度单一的针对HA多肽抗原的CD4^ T细胞群体,以T细胞增殖反应作为检测方法,比较研究了克隆CD4^ T细胞和新提取未经刺激的CD4^ T细胞对无能诱导的反应。结果表明,经化学交联剂l—ethyl-3-3(3-dimethylaminopropyl)carbodiimide(ECDI)处理的抗原提呈细胞(APC)与流感病毒血细胞凝集素(HA)多肽诱导在克隆CD4^ T细胞中产生了无能,这种无能是依赖于特异抗原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的;而在同样条件下,新提取未经刺激的CD4^ T细胞则不能被诱导产生无能。结果提示,体内T细胞与克隆T细胞存在功能上的不同,体内T细胞的无能诱导可能需要不同的条件。这对体内T细胞免疫耐受产生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B细胞的激活是通过B细胞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的结合引起,并引发后续的信号级联反应.深入了解这一重要事件的分子机制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嵌合B细胞受体是B细胞信号功能研究的有效工具.然而,这一方法仅适用于工具细胞,不能被用于体内研究.本研究构建了能同时表达针对特异性抗原的膜型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将这一膜型免疫球蛋白表达在原始B淋巴细胞膜上.结果证实,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的膜型免疫球蛋白能引发B细胞受体的信号转导,可引发B细胞受体下游Syk和Erk1/2蛋白的磷酸化.本研究进一步表明,B淋巴细胞表达的膜型免疫球蛋白在体外和体内均能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并导致细胞增殖.因此,本研究提供了一个能在体外和体内快速方便地分析B细胞受体下游信号级联反应的方法,这一方法将有助于更深入地研究与B细胞功能相关的各种蛋白.  相似文献   

15.
DNA疫苗——跨入21世纪的新型疫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免疫学研究证明,抗原进入机体后由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给免疫效应细胞有两种途径:(1)外部抗原与APC表面膜受体结合后即在该处引起细胞膜凹陷,逐渐形成内含体,将抗原包在其中,继而与溶酶体融合,溶酶体酶将抗原加工成小的肽段,再与主组织相溶性复合物(MHC)Ⅰ类分子结合,转移于细胞膜后提呈给CD4~ T淋巴细胞。后者再与B淋巴细胞相互  相似文献   

16.
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核酸和蛋白质装置进行增殖,并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感染众多靶细胞c一旦建立感染,抗原呈递细胞通过内源性抗原呈递途径加工、呈递病毒抗原,激活机体免疫应答。病毒特异性免疫主要机制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作用,清除病原体和感染的靶细胞.同时CD8^ T细胞分化为记忆T细胞,介导再次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已知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其最大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增殖,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始动者。近年来,随着对小鼠DCs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本文在此对DCs亚群与T细胞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取得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缘  高福  谭曙光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10):4004-4028
T细胞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核心,以T细胞功能调控为基础的免疫检查点疗法已经在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以基因工程化T细胞为基础的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在血液瘤治疗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免疫治疗已经对肿瘤的临床治疗产生了深刻变革,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赋予了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的特异性,能够识别由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呈递的包括胞内抗原在内的广泛肿瘤抗原,具有高度的抗原敏感性,因而具有广泛的抗肿瘤应用前景。2022年第一款TCR药物的上市开启了TCR药物开发的新纪元,多项TCR药物临床研究表现出潜在的肿瘤治疗价值。本文综述了以TCR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策略研究进展,包括T细胞受体工程化T细胞(T cell receptor-engineered T cell,TCR-T)和TCR蛋白药物,以及基于TCR信号的其他免疫细胞疗法,以期为以TCR为基础的免疫治疗策略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了抗原对于抗体生成的克隆选择的一个动力学模型。一种抗原虽然可能同多种抗体结合,并通过同装配在淋巴细胞膜上的抗体(即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促进它们的克隆,但是由于选择作用,只有一种抗体以及产生它的细胞可以同这种抗原的特定的抗原决定簇达到稳定的定态或稳定的周期状态。在我们的模型中,究竟选出哪一种抗体取决于抗体同抗原的结合常数,抗原同受体结合后促进细胞增殖的能力,以及细胞的寿命。  相似文献   

20.
洪贤慷  邱信芳 《遗传》1990,12(1):45-48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主要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由许多来自不同克隆的淋巴细胞所组成。淋巴细胞可分为两种类型:B细胞和T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制造抗体。抗体是在外来抗原作用于B细胞后所产生的,它可以专一性地识别相应的特定抗原。T细胞是由胸腺产生的,它在免疫系统中起细胞介导的作用。T细胞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产生T细胞受体。丁细胞受体是一类蛋白质,它能为由B细胞产生的抗体提供直接的模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