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广西富硒功能农业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硒资源高效利用及特色优质富硒农产品研发。自2013年以来,本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重大专项)、广西科技重点研发计划、广西科学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硒相关项目50多项。有关硒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揭示了以广西典型土壤为代表的土壤硒素特征;(2)阐明了硒在水稻、玉米等多种特色作物中的积累与分布特征;(3)探明了硒  相似文献   

2.
为合理开展富硒(Se)土壤资源利用与富硒农产品开发,进行了湖南省耕地土壤硒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耕地土壤硒平均含量为0.56 mg·kg-1,是全国土壤硒元素背景值(0.29 mg·kg-1)的1.93倍;湘西南区土壤硒平均含量最高、湘北洞庭湖区平均含量最低;湘西南区变异系数最大,离散程度高,分布不均匀;湘南区变异系数最小,离散程度低,分布相对均匀;全省富硒耕地面积224.9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0.7%;水田富硒面积为185.63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1%;旱地富硒面积为39.33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6%。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大小顺序为:板页岩风化物>石灰岩风化物>第四纪红色黏土>砂岩风化物>花岗岩风化物>河湖冲(沉)积物>紫色砂页岩风化物;不同类型土壤硒含量大小顺序为:黄棕壤>黄壤>红壤>石灰(岩)土>水稻土>潮土>紫色土;当pH<5....  相似文献   

3.
陕西安康硒资源开发现状及其产业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的研究资料显示,陕西省安康市是全国土壤富硒面积最大的天然富硒区,被誉为"中国硒谷"。通过梳理文献资料,总结了安康市天然富硒资源的特征,并结合近年来安康市富硒产业化研究与建设工作,在剖析安康市富硒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瓶颈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天然富硒资源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华中农业大学"农产品富硒与安全"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农作物富硒生产技术和富硒肥料产品开发、农作物富硒机制研究和农产品安全评估,获得相关省部级课题4项,国家基金3项,获得授权专利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开发出系列农产品富硒技术和肥料配方,并进行了较大规模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典型缺硒大国,一条马鞍形土壤缺硒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占主要农耕区土壤面积的33.34%,但同时也存在点状分布的富硒-高硒地区,占主要农耕区土壤面积的8.69%,成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安徽石台、广西巴马、江西宜春等地方农业转型升级的新抓手,得到大力开发利用。伴随着硒资源的开发利用,一些科学问题被广泛提出,如:硒摄入有何健康效果?天然富硒区人群是否有实证研究数据?硒-镉共生导致天然富硒农产品富硒的同时是否存在镉含量超标问题?硒资源中的硒形态组成有何重要意义?硒超积累植物-壶瓶碎米荠的超积累硒的机制是什么?这些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答。基于对天然硒资源近10年的研究成果,对以上科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以期为未来高效安全科学地利用硒资源提供一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过1∶50 000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示范,获得了贵州省乌蒙山区金碧镇和锦星乡面积约191.76 km2范围内表层土壤、农作物等介质中元素或指标的高精度分析数据。研究区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安全土壤占比约99%。土壤中硒、锌等生命健康元素含量丰富,富硒、锌土壤面积占比分别达62%和99%,与区内含煤岩系、碳酸盐岩系成土母质紧密相关。富硒、锌特色农产品有茶叶、油菜、大豆、玉米、大蒜等。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岩溶石山地区,发现并评价绿色富硒、锌土壤及其特色农产品,可为乌蒙山区精准扶贫提供依据和示范效应。因此,全面开展贵州省土壤环境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科学准确标定每寸土地,建立土壤与农产品质量大数据信息库对于确保食品原产地安全具有重大现实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安康市富硒产品研发中心科研创新团队是在安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院地合作的基础上组建,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领衔成立了14个富硒资源开发利用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富硒食品加工新技术及新产品研发、富硒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及功能评价。目前,依托本中心已建立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山东、黑龙江、江西三个省份富硒大蒜、普通大蒜、土壤及水源的硒含量,为当地富硒大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山东、黑龙江、江西三个省份富硒大蒜、普通大蒜、土壤及水源共120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总硒含量。结果:山东省富硒大蒜硒含量高于普通大蒜中硒的含量;黑龙江省来信子村富硒大蒜硒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个基地;江西省5个地区富硒大蒜硒的含量可以分为两个区间:硒含量较低的区间(11.660 0~31.984 0 μg/100 g)、硒含量较高的区间(86.530 0~97.224 0 μg/100 g)。结论:山东省的富硒大蒜富硒效果好,黑龙江省宝清县来信子村富硒大蒜的富硒效果好,江西省宜春县富硒大蒜均为超富硒农产品。  相似文献   

9.
蔡海生  陈艺  张学玲 《生态学报》2020,40(24):9208-921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关键。立足区域富硒土壤资源禀赋优势,发展富硒农业特色经济,是振兴乡村产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以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为指导,以区域富硒土壤资源禀赋和富硒农业发展要求为基础,从土壤自身条件、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3个方面明确了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因素、区位因素、限制因素;选择土壤硒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综合污染指数、生态保护建设等6个关键因子,构建了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位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生态位适宜性评价相关模型,探讨了生态位适宜性单一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结合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土壤利用功能分区、富硒农业生产分区等,分析了区域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问题。研究可为富硒土壤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科学可行的思路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富硒土壤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实现富硒农业产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来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硒是重要的生命元素之一,对于动植物及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依托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查阅的国内外已公开发表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土壤硒方面的研究论文,系统分析了土壤硒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217 mg/kg,中南地区为高硒分布区;富硒土壤的分布受煤系、黑色地层、土壤有机质、沉积作用、母岩等各类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本团队主要研究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以及硒对重金属的解毒作用,建立了硒形态测定与分析技术。近年来在"New Phytologist","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相关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稻根际硒形态转化及吸收转移机理研究"和"硒缓解水稻累积镉的根际调控机制研究"以及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优质高效富硒农产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  相似文献   

12.
土壤-植物体系中硒与重金属镉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硒是人体重要的功能元素之一,近年来通过食物补硒成为研究热潮,富硒食品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阐述了土壤中的硒与镉的存在形态及其转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硒与镉在植物体内的互作效应及其机理研究现状,以期为今后更深入开展硒与镉交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农作物富硒阻隔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东北大骨节病病区土壤中硒的形态和含量与大骨节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病区土壤中硒以有机结合态硒为主,又以富里酸态硒占主要比重。根据20个土壤样点的对比研究,显示土壤富里酸中硒含量与病情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本课题组近10年来致力于土壤-植物体系中硒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的研究。对陕西紫阳硒中毒区、青海平安富硒地区和泾惠灌区缺硒地区环境中硒及有效性进行了调研,系统研究了外源硒在土壤中环境过程及其影响硒有效性的因素;建立了形态和价态相结合的土壤硒测定方法,针对性地提出了评价硒有效性的指标,这些研究为硒有效性评价及缺硒地区硒的  相似文献   

15.
水稻对天然富硒土壤硒的吸收及转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杂交晚稻“皖稻20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硒含量(0.5、1.0、1.5 mg·kg-1)土壤对水稻产量、硒的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硒含量≤1.5 mg·kg-1对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水稻根系、茎叶和籽粒中的硒含量均随着土壤硒含量增加而增加,并呈现根系>茎叶>籽粒的特点,籽粒各组成部分的硒含量呈现米糠>精米>稻壳的特点;水稻根系能从富硒土壤中富集硒,根系硒的吸收系数达1.86,而硒向籽粒的转运和积累则相对恒定,转运系数为0.53~0.59;土壤硒含量为0.5~1.0 mg·kg-1所产的富硒大米(0.15~0.20 mg Se·kg-1),可满足人体60~80 μg·d-1硒的需要量,而土壤硒含量≥1.5 mg·kg-1所产大米硒含量达到0.319 mg·kg-1,超出粮食硒含量安全标准.综合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表现,在富硒土壤(0.5~1.0 mg·kg-1)上直接生产富硒大米,而不需要添加外源硒,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避免了可能造成的水土污染.  相似文献   

16.
稻田硒循环转化与水稻硒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交替变化和土壤组分的特殊性决定了硒在稻田环境中的循环转化机制明显有别于旱地土壤,并且影响到土壤硒的有效性及水稻对硒的吸收与积累.深入研究稻田土壤硒的循环转化及水稻硒营养吸收对实现土壤无机硒向有机硒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稻田土壤硒的循环机制及形态转化、水稻体内硒的代谢机制及吸收积累特性进行综述,分析硒在土壤 水稻系统中转化及向水稻体内迁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土壤硒有效性研究及培育富硒营养稻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苹果对硒的吸收及其积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秦冠苹果采用不同浓度的硒溶液进行了花期喷施、对干注射和土壤施加3种处理,研究了苹果树对硒的吸收,找到了生产富硒苹果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硒并不是苹果必需的微显元素;首次提出了苹果树属非积聚硒植物的新概念;同时也对食用富硒苹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几种开发的富硒野生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野生植物是硒资源利用的重要途径.现今对植物富硒方面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传统栽培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而野生植物资源在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还较少.湖北恩施州硒资源丰富,本文对具有此地方特色的野生植物碎米荠、葛、板桥党参、显齿蛇葡萄、紫箕在含硒量、硒的存在形式、富集硒的特性、富硒技术及硒产品的药理保健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和相应富硒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9.
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及合理施用硒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动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时也是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益的元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富硒农产品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进而推动了关于作物对硒的吸收利用和科学施用硒肥的研究。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土壤有效硒测定方法以及作物对硒的吸收、转运和形态转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降雨对土壤硒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作为硒的重要储库之一,是硒通过植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土壤硒的丰缺是影响食用作物硒水平的关键。降雨在土壤硒输入和输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降雨对土壤硒的作用对于在全国尺度上认识硒的地域分布成因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比较我国东南富硒区和东北-西南典型低硒带硒的降雨沉降量差别,阐明降雨是土壤硒输入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综述降雨对土壤硒的淋溶输出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揭示降雨在我国低硒区形成、地方病发生上所扮演的角色。最后总结了影响降雨对土壤硒作用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植物和人类活动等,指出若要更好地预测未来土壤硒的变化趋势,必须综合研究影响土壤硒迁移的多种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