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揭示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特征及过程,采用体外培养方法实现了褶纹冠蚌钩介幼虫的非寄生变态发育。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外部形态、内部器官发育进行了系列观察,对非寄生变态发育的稚蚌后期生长发育进行跟踪研究,并分析了底泥和光照两种环境因子对稚蚌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钩介幼虫的外部形态及大小未出现显著性变化,而斧足、鳃丝、外套膜及内脏团等组织器官逐步形成;在培养第3天,幼虫可见斧足雏形,鳃丝、外套膜纤毛尚未发现;在培养第6天,斧足成形,可见斧足侧沟,外套膜纤毛稀疏,鳃丝出现;培养第9天,斧足纤毛、外套膜纤毛增多,鳃丝密集。稚蚌投喂30d后,鳃丝基本成形。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底泥对稚蚌存活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 < 0.01),而光照无显著性影响(P>0.05)。该结果为蚌科钩介幼虫变态发育生物学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也通过对稚蚌生长的评估证实了体外培养是蚌类人工繁育及保护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物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氨氮对中华小长臂虾的急性毒性作用, 结果表明: 在温度为(18±1)℃, pH为7.3±0.1条件下, 氨氮对中华小长臂虾24h、48h、72h、96h 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65.47、371.16、291.16和272.50 mg/L, 安全浓度为 27.25 mg/L。转化为非离子氨的LC50分别为3.74、2.45、1.93 和1.80 mg/L, 安全浓度为0.18 mg/L。根据96h 的LC50和安全浓度按照等差数列设置5个氨氮浓度梯度, 分别60、100、140、180和220 mg/L, 研究氨氮胁迫对中华小长臂虾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24h时, 除了220 mg/L的肌肉组织, 中华小长臂虾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并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 在48—96h均回落到正常水平; 在24h时, 中华小长臂虾氨氮处理组中肝胰腺的酸性磷酸酶(ACP)与对照组未发生显著变化, 而碱性磷酸酶(AKP)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在48—96h两者的140、180和220 mg/L处理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除了140 mg/L 处理组的ACP活性外, 肌肉中的ACP和AKP活性从24h开始就出现了显著性下降, 始终低于对照组。研究获得了氨氮对中华小长臂虾的急性毒性结果和在高氨氮胁迫下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规律, 发现中华小长臂虾对氨氮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但高浓度的氨氮会对中华小长臂虾的免疫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研究结果可为中华小长臂虾健康养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松油和桂皮油由于具有芳香性气味, 因而成为良好的成虫驱避剂, 但是关于它们对蚊虫的杀幼虫作用研究不多。为揭示市售的长叶松Pinus longifolia油和锡兰肉桂Cinnamomum zeylanicum油对来源于印度德里的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 4龄幼虫的毒杀潜力, 我们进行了室内研究, 以幼虫死亡率及行为改变和形态改变等指标评估其杀幼虫潜力。结果表明: 两种油对埃及伊蚊4龄幼虫均具有毒杀作用, 且松油的灭幼效果优于桂皮油。松油的LC50和LC70 值分别为0.33093 mg/L 和0.54476 mg/L, 而桂皮油的LC50和LC70 值分别为0.63159 mg/L和0.77736。进一步观察发现, LC90剂量下桂皮油的杀幼虫潜力强于松油, 其LC90为1.11879 mg/L, 而松油的LC90为 1.04915 mg/L。在处理的幼虫中观察到行为改变, 如兴奋、 坐立不安、 颤抖、 痉挛然后瘫痪, 说明这两种油可能对其神经肌肉系统产生了影响。显微观察处理幼虫的形态改变发现, 与对照相比, 大多数器官的外观正常, 只是肛鳃略为内收缩而引起结构畸形, 提示肛腮可能是这两种油的作用位点, 腮的功能异常引起了幼虫死亡。这两种油品可开发用作防治蚊虫的新型杀幼虫药剂。  相似文献   

4.
珠蚌科六种蚌的钩介幼虫形态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本文观察了背角无齿蚌、沼纹冠蚌、剑状矛蚌、圆顶珠蚌、刻裂丽蚌和洞穴丽蚌等6种蚌的育儿囊类型;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和研究了幼虫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前4种蚌的育儿囊属外鳃类的同生型,后2种的育儿囊属外鳃类的四生型;6种幼虫均为钩介幼虫,其中前4种为有钩型,后2种为无钩型;6种幼虫的大小、形态有别,并证明种间幼虫的壳钧和壳饰的亚显微形态显然有异。本文还就6种蚌在Simpson分类系统中的地位与按它们的育儿囊和钩介幼虫类型得到的归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Simpson对6种蚌中3种的分类与归类不妥。本文为研究我国淡水贝类的分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并为建立珠蚌类的自然分类系统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明不同浓度噻虫嗪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种群的跨代效应。【方法】点蜂缘蝽3龄若虫用不同浓度[LC10(5.2 mg/L), LC20(11.2 mg/L), LC30(19.6 mg/L), LC40(31.6 mg/L)和LC50(49.4 mg/L)]噻虫嗪药液浸渍处理的大豆籽粒喂食24 h,存活若虫继续饲养至成虫羽化,继续繁殖建立其F1代种群,并系统记录其F1代种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F1代种群生物学参数。【结果】点蜂缘蝽3龄若虫取食不同浓度噻虫嗪处理的大豆籽粒后,其F1代种群的发育历期和产卵前期均有所延长,其中LC50噻虫嗪处理卵历期和若虫历期最长,较对照(清水)的分别延长了1.01和8.39 d; LC20噻虫嗪处理成虫产卵前期最长,较对照的延长了3.54 d。噻虫嗪处理不...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氰氟虫腙亚致死剂量(LC25)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阿维菌素抗性(AV-R)和敏感(AV-S)种群的亚致死效应, 旨在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治理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 氰氟虫腙对小菜蛾3龄幼虫抗性种群的LC50和LC25分别为0.24 mg/L和0.09 mg/L; 对敏感种群的LC50和LC25分别为0.20 mg/L和0.07 mg/L。氰氟虫腙亚致死剂量0.09 mg/L 处理小菜蛾后, 对处理代的影响表现为显著降低处理种群的化蛹率、 蛹重、 羽化率、 繁殖力; 明显延长蛹期, 缩短成虫产卵期和寿命; 对子代种群的影响表现为显著降低卵的孵化率、 幼虫各龄期的存活率, 延长发育历期。处理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m)、 周限增长率(λ)和净增值率(R0)显著低于对照种群(P<0.0001)。亚致死剂量的氰氟虫腙对小菜蛾抗性种群的影响大于敏感种群, 对处理代种群的影响大于子代种群。氰氟虫腙亚致死剂量可以极大地影响小菜蛾尤其是阿维菌素抗性种群的种群动态, 因此氰氟虫腙对于小菜蛾的抗性治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盐度、pH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稚贝毒性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水温28.5℃,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pH条件下氨氮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稚贝[壳高(11.3±0.11)mm,n=30]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盐度对氨氮的毒性有较大影响,随着盐度的降低,氨氮在水体中的毒性增强;盐度为16、19、23和28,总氨氮对稚贝的96h半数致死浓度(96hLC50)分别为36.5、43.7、52.6和58.8mg/L,安全浓度(SC)为3.7、4.4、5.3和5.9mg/L。(2)氨氮在水体中的毒性随pH的升高而增强,pH为7.6、8.0、8.4和8.8时,总氨氮对稚贝的96hLC50依次为58.3、54.5、50.6和20.2mg/L,对应的SC依次为5.8、5.5、5.1和2.0mg/L。氨氮在pH8.8时对稚贝的96hLC50急剧下降,其毒性是在pH7.6时的2.9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利用渠式生物膜法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实验。该法结合了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能有效处理城市生活污水,而且装置不设二沉池,占地面积少,基建投资省。实验测定了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进水负荷下的化学需氧量(CODCr)及氨氮(NH3-N)浓度,并分析其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定的范围内,CODCr和NH3-N去除率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而随着进水负荷的增大而相应的减少。在水温25℃,流量0.6L·min-1,CODCr 100mg·L-1,NH3-N 15 mg·L-1的条件下,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CODCr为71%、NH3-N为36%),出水水质比较理想,可以达到景观、娱乐和冷却水等的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α-萜品醇的杀虫活性及作用机理, 本研究采用熏蒸法测定了α-萜品醇对大麦虫Zophobas morio(鞘翅目: 拟步行甲科)4龄幼虫的急性毒性, 并测定了不同熏蒸时间后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 熏蒸48 h时, α-萜品醇对大麦虫4龄幼虫的LC50和LC20值分别为69.425 μg/L和59.916 μg/L。α-萜品醇(LC20和LC50)处理的4龄幼虫SOD, POD和CA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据此推测, α-萜品醇在幼虫体内积累显著影响幼虫体内SOD, POD和CAT活性, 降低虫体内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从而对其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是全球十字花科植物上最重要的害虫。氰虫酰胺作为一种新型的邻甲酰胺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有着独特的作用方式,而关于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的影响的报道几乎没有。【方法】本研究采用叶片药膜法研究室内条件下氰虫酰胺对小菜蛾生理生化的影响,饲喂小菜蛾含有氰虫酰胺药液(0, LC20和LC50)的甘蓝叶片48 h后,观察小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氰虫酰胺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LC20和LC50分别为0.03和0.08 mg/L。使用LC20和LC50浓度的氰虫酰胺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48 h后,对其影响表现为显著降低小菜蛾的蛹重、化蛹率和羽化率;明显延长4龄幼虫期和蛹期。采用这两个浓度氰虫酰胺处理小菜蛾48 h,其保护酶(CAT和POD)活性在处理24 h内持续升高并且高于对照组;随后,活性继续升高但是与对照组没有差异(CAT: P=0.58; POD: P=0.13)。而其解毒酶(CarE, GST和ODM)活性在处理12 h内与对照组没有差异(CarE: P=0.43; GST: P=0.54; ODM: P=0.25),但是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LC20和LC50浓度氰虫酰胺能够显著抑制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有一定的作用。同时这两个浓度氰虫酰胺还能够诱导小菜蛾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升高,这将为田间合理施药,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CO2浓度下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 intonsa成虫的毒力以及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等酶活性的影响,对未来高CO2浓度下进一步研究蓟马对虫螨腈和唑虫酰胺的抗性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便及时做出害虫管理策略的调整。【方法】采用浸渍法测定正常CO2浓度(400 μL/L)和高CO2浓度(800 μL/L)环境下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对两种蓟马成虫的毒力[致死中浓度(LC50值)和亚致死浓度(LC25值)];通过酶活性分析测定这两种CO2浓度下LC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这两种蓟马成虫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解毒酶[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和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enzyme system, CYP450)]以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800 μL/LCO2下虫螨腈在48 h内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33和0.37 mg/L,分别是400 μL/LCO2下的0.68和0.66倍; LC25值分别为0.60和0.24 mg/L, 分别为400 μL/L CO2下的0.61和0.83倍。800 μL/L CO2下唑虫酰胺在48 h内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 002.64和247.66 mg/L,分别是400 μL/L CO2下的0.98和0.78倍; LC25值分别为368.77和146.10 mg/L, 分别是400 μL/LCO2下的2.44和1.21倍。在800 μL/L CO2下,LC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两种蓟马成虫体内测试的各种酶活性(CYP450除外)均高于400 μL/L CO2下的;两个CO2浓度下西花蓟马成虫体内SOD, POD,CAT以及AChE活性均显著高于花蓟马成虫体内的相应酶活性。两个CO2浓度下,经LC25浓度唑虫酰胺处理后,两种蓟马成虫体内的3种保护酶活性(400 μL/L CO2下花蓟马SOD活性除外)均显著高于对照(含0.1%吐温-80的蒸馏水处理),且800 μL/L CO2下西花蓟马成虫体内SOD和CAT活性均最高,分别为39.74±1.59和37.93±1.31 U/mg pro。两个CO2浓度下,LC25浓度虫螨腈和唑虫酰胺处理48 h后,西花蓟马成虫体内CarE活性较对照显著降低,而花蓟马成虫体内CarE活性高于对照,其中,经唑虫酰胺处理后达到显著差异;同时两种蓟马成虫体内AChE活性较对照均显著提高。【结论】高CO2浓度增强了杀虫剂对西花蓟马和花蓟马的毒杀效果,花蓟马对这两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强于西花蓟马,且西花蓟马对这两种杀虫剂的适应能力强于花蓟马。  相似文献   

12.
在室内条件下检测了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alsamo) Vuillemin 菌株IRAN-187C 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etschnikow) Sorokin菌株A-396分别与硅藻土(DE)制剂InsectoSec混用对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成虫的毒力效果。结果表明:硅藻土与致死剂量和亚致死剂量的真菌分离物混用导致了四纹豆象成虫的高死亡率,且这些处理均缩短了真菌的致死中时(LT50)。LC50 的白僵菌B. bassiana菌株IRAN-187C和 LC50 的DE混用对四纹豆象的LT50 (122.2 h)最低,在95%置信限上与LC50 的金龟子绿僵菌M. anisopliae菌株A-396 与LC50的DE混用得到的LT50 (128.2 h) 相当,说明两种真菌分离物与DE混用对四纹豆象成虫都具有较好的毒力效果。用四纹豆象成虫检测3个温度(22, 27和30℃)和2个相对湿度(40%和55%)组合对DE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30℃和40%相对湿度条件下得到的LT50 (110.11 h)最低,说明高温低湿条件下DE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亚致死效应的生理生化机制,阐明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对沟金针虫食物利用、能量物质含量以及体内消化酶、保护酶和解毒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室内采用土壤混药法测定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毒力,并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LC10, LC25和LC40低致死剂量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营养指标和体内能量物质含量的影响;采用酶动力学法检测了氯虫苯甲酰胺低致死剂量处理1, 6, 12, 24, 48和72 h后沟金针虫3龄幼虫体内消化酶(蛋白酶、α-淀粉酶、脂肪酶、海藻糖酶)、保护酶(CAT, POD和SOD)以及解毒酶(CarE, MFO和GST)活力的动态变化。【结果】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有较高毒力,其LC50值为1.2397 mg/kg。LC10和LC40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沟金针虫3龄幼虫后,平均相对生长率(MRGR)和近似消化率(AD)显著降低,严重干扰其对食物的利用;LC10, LC25和LC40剂量处理后沟金针虫3龄幼虫体内主要的能量物质(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海藻糖)含量和消化酶活力均明显降低,而解毒酶和保护酶活力显著增加,最终延缓其生长发育。【结论】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幼虫具有很高的杀虫活性,低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沟金针虫幼虫后,通过抑制消化酶活性,使其对食物的利用能力降低和生长发育延缓,以及诱导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来阻止外界毒物侵害。研究结果为阐明氯虫苯甲酰胺对沟金针虫的亚致死效应机制及作用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褶纹冠蚌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枰  李家乐  郑润玲  汪桂玲 《遗传》2010,32(2):153-162
采用LA-PCR(Long amplifica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扩增方法首次获得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分析表明:序列全长15 712 bp, 包括13个蛋白质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26个长度为2~328 bp的非编码区。A、T、C、G碱基组成分别为36.54%、27.22%、23.22%、13.02%。大部分基因在L链编码, 其中ND3~ND5、ND4L、COI~COIII、ATP6、ATP8、tRNAAsp和tRNAHis在H链编码。基因排列与同科的射线佩饰真珠蚌(Lampsilis ornata)一致, 与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在COII和12S rRNA之间存在差异。13个蛋白质基因具有I(AUU、AUC)、V(GUG)、M (AUA、AUG)3种起始密码子, 除ND2终止密码子为不完整的T, 其余基因均为典型的UAA或UAG。22个tRNA中, 除tRNAThr、tRNALys、tRNASer(UCN)、tRNAAsp、tRNAArg、tRNATyr和tRNAMet之外, 其他15个tRNA都具有典型三叶草结构。与其他淡水双壳贝类一样, 褶纹冠蚌具有ATP8基因, 该基因可能与细胞质的渗透压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5.
亚致死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可降低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抗性风险评估, 为科学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的毒力, 利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 3龄幼虫的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 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LC10, LC40 和LC50分别为0.038, 0.098 和0.123 mg a. i. /L。以氯虫苯甲酰胺LC10和LC40剂量分别处理亚州玉米螟3龄幼虫后, 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 成虫寿命缩短, 产卵量也显著降低, 但对蛹重(雌: P=0.337, 雄: P=0.121)、卵孵化率(P=0.087)和性比(P=0.379)无显著影响。处理种群的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显著低于对照种群(P<0.0001)。结果提示, 氯虫苯甲酰胺的亚致死浓度可降低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溴氰虫酰胺对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的亚致死效应,为甜菜夜蛾的综合防治和溴氰虫酰胺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对甜菜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确定其亚致死剂量(LC10和LC25),并分别用该亚致死剂量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研究其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和体内3种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以LC10 和LC25剂量处理甜菜夜蛾3龄幼虫后,幼虫生长受到显著抑制,虫重抑制率分别为11.55%和27.68%;LC10和LC25处理组3龄幼虫到化蛹天数分别比对照组延长0.07和0.20 d;化蛹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0.93%),分别为63.89%和49.43%;成虫寿命显著缩短1.11 d和2.08 d;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也低于对照组。亚致死剂量溴氰虫酰胺处理甜菜夜蛾幼虫后24-96 h,羧酸酯酶活性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呈先激活升高、后被抑制降低;而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在药剂处理48 h和72 h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结论】亚致死剂量的溴氰虫酰胺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其幼虫体内解毒酶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 (F.)是伊朗豇豆种子上的主要贮藏害虫。控制这一害虫时, 用生物杀虫剂比用常规杀虫剂更为合适。本研究评价了室内条件下在玻璃表面上硅藻土和多杀菌素对四纹豆象成虫的致死效应和亚致死效应。结果表明: 硅藻土处理24 h和48 h后, 对四纹豆象成虫的LC50 值分别为 1.47和0.2 g/m2; 多杀菌素处理24 h和48 h后, 对四纹豆象成虫的LC50 值分别为102.9 和68.8 mg ai/L, 说明两种化合物都对四纹豆象成虫具有较高的急性毒性。通过检测生物学参数, 研究了LC20浓度的硅藻土和多杀菌素对四纹豆象的亚致死效应。LC20浓度的硅藻土和多杀菌素使四纹豆象成虫的繁殖力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1.5%和17.2%, 卵孵化率降低了57.5%和27.8%, 成虫寿命缩短了74.7%和17.1%。接触LC20浓度的硅藻土和多杀菌素使这一害虫的蛹期分别比对照延长了4.8%和2.3%。亚致死效应研究表明, 硅藻土和多杀菌素对四纹豆象的生命参数均产生了负面影响。总之, 致死效应和亚致死效应综合显示, 硅藻土在防治四纹豆象上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常用鱼药漂白粉和氯杀宁对背角无齿蚌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洱海流域的背角无齿蚌为研究对象,确定常用鱼药:漂白粉、氯杀宁对湖泊大型底柄动物背角无齿蚌的毒性影响.试验得出漂白粉作用下,背角无齿蚌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的半致死率;氯杀宁作用下,背角无齿蚌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率;漂白粉有效氯安全浓度95.25~108.86 mg/L;氯杀宁有效氯安全浓度3.32~3.55 mg/L.通过显微镜观察,漂白粉和氯杀宁的主要作用部位为背角无齿蚌的呼吸系统,在其鳃上可见明显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茚虫威亚致死浓度对茚虫威敏感性降低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物学参数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以科学有效防治这一害虫,避免其对茚虫威的抗性快速发展。【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了茚虫威对棉铃虫茚虫威抗性汰选种群(TP)及其同源对照种群(CP)3龄幼虫的毒力;用两性生命表分析LC20浓度茚虫威对TP种群当代(F0)生命表参数的影响,并测定了LC20浓度茚虫威处理48 h后CP和TP种群棉铃虫3龄幼虫体内解毒酶[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结果】茚虫威对棉铃虫CP种群和TP种群3龄幼虫的LC20分别为2.27和9.91 mg/L。LC20茚虫威处理TP种群后,48 h的生长量、化蛹率、羽化率和成虫畸形率均显著低于未用药对照,而特定年龄生命期望值exj高于未用药对照;TP种群棉铃虫3龄幼虫体内GST和MFO活性与CP种群相比显著升高,CarE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棉铃虫TP种群在LC20浓度茚虫威胁迫下存在明显的生长与繁殖不利性,同时对其也产生了适应能力。LC20浓度茚虫威处理后,棉铃虫TP种群的GST和MFO活性被显著诱导,说明这两种酶可能与棉铃虫对茚虫威产生抗药性密切相关;而CarE活性被显著抑制,说明该酶可能参与了茚虫威转化成N-脱甲氧羰基代谢物(DCJW)的活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马卫宾  冯俊涛  马志卿  江志利  张兴 《昆虫学报》2013,56(12):1391-1396
为进一步明确冬青油(wintergreen oil)与肉桂油(cinnamon oil)对蚊虫的生物活性, 本研究采用浸液法、 “Y”型嗅觉仪法和密闭三角瓶熏蒸法, 分别测定了两种精油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虫的毒杀作用以及对成虫的驱避和熏杀活性。结果显示: 肉桂油和冬青油对淡色库蚊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处理24 h的LC50分别为71.87 mg/L和 102.83 mg/L。在0.5 μL的供试剂量下, 冬青油与肉桂油在20 min内对淡色库蚊的驱避率均在80%以上, 显示了较好的驱蚊活性。冬青油对淡色库蚊具有明显的熏蒸击倒作用, 12 μL/L浓度下的KT50为3.97 min; 而肉桂油则具有较好的熏蒸致死活性, 熏蒸5 h的LC50 为0.31 μL/L。冬青油与肉桂油按1∶1体积比混配后对淡色库蚊表现出较好的击倒和致死效果。冬青油和肉桂油既对淡色库蚊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 又对淡色库蚊雌成虫表现出较好的驱避和熏杀活性, 具有开发成为植物源蚊虫防控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