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节教学目的是通过孟德尔的豌豆茎高矮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依启发引导的原则,分以下几步讲述。第一步:豌豆高矮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介绍。(板书如课本113页图)。第二步:孟德尔怎样从这个遗传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1.孟德尔为什么要用豌豆作杂交实验?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花形又大,实验时人工传粉,比较容易,不同品种繁殖时,不易混杂。(这时教师一定要在黑板上,画图图示豌豆人工传粉的过程,直至结出一个豆荚。其中有三、五个豆粒。目的在于说明传粉一朵花,可以生出几粒种子或几个后代。)  相似文献   

2.
150多年前, 孟德尔进行了豌豆7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发现了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1900年, 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以后, 人们从生理生化、细胞和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上对豌豆的这7个性状进行了深入研究。近年,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已有种子形状(R)、茎的长度(Le)、子叶颜色(I)和花的颜色(A)等4个性状的基因被克隆; 未成熟豆荚的颜色(Gp)、花的着生位置(Fa)和豆荚形状(V)的基因已被定位在各自的连锁群上。4个孟德尔基因的鉴定和克隆加深了人们对基因概念的理解:如基因功能的多样性、在分子水平上基因变异原因的多样性、显性和隐性的分子实质等。在遗传学教学中, 把孟德尔基因克隆和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 在分子水平上诠释经典遗传规律,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全面把握从形式遗传学到分子遗传学的内容和遗传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孟德尔揭示的遗传两大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我绝对没有怀疑的意思,但对高中教材中提到的孟德尔的几个实验结果却想提出一点异议。按照高中教材(必修本P_(157))中的意思,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表2中的实验内容),在F_2都显示了3∶1的结果。例如:豌豆的豆荚形状饱满对不饱满是显性,让纯种的饱满豌豆品种和纯种的不饱满豌豆品种杂交,得到F_2的豆荚,饱满豆荚数量为882,不饱满豆荚数  相似文献   

4.
(一)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就豌豆的七对性状做了杂交的遗传实验,由此得出遗传因子(即现在所说的基因)的分离规律。这规律我们已经介绍过了。盂德尔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求知欲驱  相似文献   

5.
一、孟德尔的单因子遗传实验现代遗传学是孟德尔奠下基础的。他经过多年的豌豆杂交实验,于1865年提出了学术报告。他选用七个品种的豌豆进行了一对性状和两对性状的杂交遗传实验,由此得出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现在先讲分离规律,因为这是基础。  相似文献   

6.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方法(1课时)"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磊 《生物学通报》2008,43(2):29-31
1 教学背景分析 1.1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起始课,本节课结束至"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提出问题环节--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相似文献   

7.
答 :有些教科书将豌豆种皮的灰褐色与白色这对相对性状包括在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用的 7对相对性状内 ,但另一些教科书则将种皮色换成花的颜色 (红花与白花 ) ,其实这并不矛盾。理由如下 :为方便假定控制豌豆花色的是 C- c基因座 ,并且已知该基因座位于第 1对染色体上 ,通过观察知 C显性基因在控制红花的同时 ,也控制种皮的灰褐色 ,此外还控制叶腋的有色斑。这就是所谓“一因多效”现象 ,即 1对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发育的现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所用的7对相对性状中到底有没有种皮性状(灰色、白色)?…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界中,显性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孟德尔将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得到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没有得到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例如,在豌豆中,高茎对于矮茎是显性,矮茎对于高茎则是隐性。然而相对基因中的显性和隐性  相似文献   

9.
阐述“假说-演绎法”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孟德尔的2对相对性状豌豆杂交实验的深入剖析,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经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建立起关于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能够领会“假说-演绎法”在“自由组合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方法论价值,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孟德尔研究的豌豆7对等位基因与其控制的7对相对性状中,明显地表现出对应关系.在他所做的豌豆2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有4种表现型,分离比接近9:3:3:1。其实,这种现象在生物界并不是很多的.后来科学家们发现生物的性状往往不是简单地由1对等位基因决定,而是由多对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涉及2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杂交实验中,F2的表现型分离比9:3:3:1常常会发生以下几种演变。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一百多年前,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时,发现了遗传的一些规律。以后,许多学者在其他植物、动物上的研究,也证实了孟德尔的遗传分离定律。在鱼类方面,古德里奇和史密斯(Goodrich and Smith,1937)用叉尾斗鱼  相似文献   

12.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关于一对相对性状分离的遗传原理,揭示了杂合子内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性和随机结合性等一系列连续的遗传行为。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建立起来的。该命题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和性状分离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不仅是构成基冈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定律的基石,而且本身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本文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思考和提炼,主要探讨“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内涵、施教策略以及如何进行命题性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孟德尔定律是遗传学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孟德尔定律的实质,以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的7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为实例,剖析了在孟德尔定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脱离数理统计,片面理解孟德尔分离比;对孟德尔定律与连锁遗传的界定不明,误解7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并由此总结,在遗传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拓展教学内容,真实客观地介绍孟德尔规律,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4.
孟德尔于1856-1865年选用了严格自花授粉植物——豌豆进行了杂交试验,并对7对相对性状进行了观察,发现每对相对性状在F_2代出现了分离现象,分离比为3:1,而两对相对性状在F_2代的分离比为9∶3∶3∶1,如:  相似文献   

15.
孟德尔的遗传单位随着遗传学研究的进步,基因概念一直在变化之中得到发展。大家知道,现代遗传学是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打下基础的。孟德尔从系统的杂交实验中,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他根据这两个规律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假说,并得到证明。不消说,这样的遗传理论属于颗粒遗传理论,跟融合遗传理论相对立。  相似文献   

16.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生物学的重要章节,豌豆试验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上课经常要讲,同学们学了以后都觉得挺有兴趣。 尽管孟德尔的豌豆试验十分有名,不论什么有关的生物学教材中都要介绍,可是这些书上都没有实物照片,都是绘图说明。在铃木大拙(D.T.Suzuki)等人的遗传分析引论中只有圆粒和皱粒豌豆标本的照片。因此想到我教了多年的遗传规律,总得亲眼看看豌豆试验的实况  相似文献   

17.
在孟德尔研究的豌豆7对等位基因与其控制的7对相对性状中,明显地表现出对应关系,在他所做的豌豆2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有4种表现型,分离比接近9:3:3:1.  相似文献   

18.
张海银 《生物学通报》1993,28(9):46-46,48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论文被重新发现3年后的1903年,萨顿(Sutton)和鲍维里(Boveri)根据各自的研究。认为孟德尔“遗传因子”与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具有平行性,同时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认为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这个从细胞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圆满地解释了孟德尔遗传现象。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大豆品种资源中滞绿(stay-green)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滞绿(stay-green)是豆科植物中的普遍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孟德尔的绿粒豌豆。本文对十余份种子滞绿的大豆品种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滞绿性状表型上和遗传上呈现多样性特征。所分析的滞绿变异没有显著影响到叶片衰老进程中光合作用效率的下降,但是明显影响衰老叶片中蛋白的降解与转运,包括可溶性蛋白的降解与转运。我们对‘绿楂豆’等几个品种材料的滞绿性状的遗传和分子基础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发现滞绿性状可能是受到两对遗传基因的控制,很可能就是SGR1和SGR2。我们的初步分析结果提示,大豆中受SGR1和SGR2共同调控的滞绿性状可能是源自于同一个早期变异事件。  相似文献   

20.
以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甜荞麦植株为亲本,成对进行人工杂交,分别构建了F1、F2、F3代分离群体。探讨了普通荞麦5对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发现瘦果棱形状(圆弧状、尖)、花果落粒性(落粒、不落粒)2对相对性状符合3∶1的遗传模式,说明它们属于单基因遗传,并且是完全显性。而主茎基部木质化(有、无)、花药大小(正常、小)符合9∶7的遗传比率,说明它们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并符合显性互补的遗传模式。通过对花柱长与同长这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发现,F2代符合13∶3的遗传比率,说明它们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符合显性上位的遗传模式。这5对相对性状均为自由组合,分属于不同的连锁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