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在孟德尔研究的豌豆7对等位基因与其控制的7对相对性状中,明显地表现出对应关系.在他所做的豌豆2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有4种表现型,分离比接近9:3:3:1。其实,这种现象在生物界并不是很多的.后来科学家们发现生物的性状往往不是简单地由1对等位基因决定,而是由多对等位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涉及2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杂交实验中,F2的表现型分离比9:3:3:1常常会发生以下几种演变。  相似文献   

2.
孟德尔于1856-1865年选用了严格自花授粉植物——豌豆进行了杂交试验,并对7对相对性状进行了观察,发现每对相对性状在F_2代出现了分离现象,分离比为3:1,而两对相对性状在F_2代的分离比为9∶3∶3∶1,如:  相似文献   

3.
答 :有些教科书将豌豆种皮的灰褐色与白色这对相对性状包括在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用的 7对相对性状内 ,但另一些教科书则将种皮色换成花的颜色 (红花与白花 ) ,其实这并不矛盾。理由如下 :为方便假定控制豌豆花色的是 C- c基因座 ,并且已知该基因座位于第 1对染色体上 ,通过观察知 C显性基因在控制红花的同时 ,也控制种皮的灰褐色 ,此外还控制叶腋的有色斑。这就是所谓“一因多效”现象 ,即 1对基因可影响多个性状发育的现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所用的7对相对性状中到底有没有种皮性状(灰色、白色)?…  相似文献   

4.
Mendel,G.J.等对豌豆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奠定了遗传学发展的基础;Lamprecht,H.研究了豌豆7个连锁群,绘制了较为详细的基因遗传图,Blixt,S.等对豌豆相对性状和染色体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以自110系染色体为代表的基本形态特征,较成功地完成了染色体组型分析,已基本上使连锁群与染色体相一致。但是lamm,R.(1960)在株系21  相似文献   

5.
分子生物学解开了孟德尔豌豆种子皱缩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用豌豆做试验材料,分析了其中的七对相对性状,最终发现了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在这七对相对性状中,孟德尔最先研究的是成熟豌豆种子的性状,即圆形(RR,Rr)和皱缩(rr)。自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发现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遗传学家试图弄清楚豌豆种子圆、皱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6.
孟德尔揭示的遗传两大规律——基因的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我绝对没有怀疑的意思,但对高中教材中提到的孟德尔的几个实验结果却想提出一点异议。按照高中教材(必修本P_(157))中的意思,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表2中的实验内容),在F_2都显示了3∶1的结果。例如:豌豆的豆荚形状饱满对不饱满是显性,让纯种的饱满豌豆品种和纯种的不饱满豌豆品种杂交,得到F_2的豆荚,饱满豆荚数量为882,不饱满豆荚数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用黄粒豌豆与绿粒豌豆杂交,得到F_1,全部为黄粒豌豆。F_1自交,F_2中黄粒豌豆与绿粒豌豆比数为3:1。若再进一步白花传粉到F_3、F_4、F_5代。那么F_5代个体中与F_1相同基因型的应占百分之几?纯合体个体应占百分之几? (理论上) 这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黄色为显性,绿色为隐性。从F_1全部为黄粒豌豆,可以判断两个亲本均为纯合体。现以“Y”表示黄色,“y”表示绿色,F_1的基因型为  相似文献   

8.
本节教学目的是通过孟德尔的豌豆茎高矮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依启发引导的原则,分以下几步讲述。第一步:豌豆高矮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介绍。(板书如课本113页图)。第二步:孟德尔怎样从这个遗传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1.孟德尔为什么要用豌豆作杂交实验?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花形又大,实验时人工传粉,比较容易,不同品种繁殖时,不易混杂。(这时教师一定要在黑板上,画图图示豌豆人工传粉的过程,直至结出一个豆荚。其中有三、五个豆粒。目的在于说明传粉一朵花,可以生出几粒种子或几个后代。)  相似文献   

9.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方法(1课时)"教学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磊 《生物学通报》2008,43(2):29-31
1 教学背景分析 1.1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起始课,本节课结束至"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提出问题环节--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相似文献   

10.
孟德尔定律是遗传学教学的重点内容.结合孟德尔定律的实质,以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的7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为实例,剖析了在孟德尔定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误区:脱离数理统计,片面理解孟德尔分离比;对孟德尔定律与连锁遗传的界定不明,误解7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定位.并由此总结,在遗传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拓展教学内容,真实客观地介绍孟德尔规律,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1.
阐述“假说-演绎法”的基本内涵。通过对孟德尔的2对相对性状豌豆杂交实验的深入剖析,运用“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经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一般过程建立起关于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能够领会“假说-演绎法”在“自由组合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方法论价值,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以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甜荞麦植株为亲本,成对进行人工杂交,分别构建了F1、F2、F3代分离群体。探讨了普通荞麦5对形态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发现瘦果棱形状(圆弧状、尖)、花果落粒性(落粒、不落粒)2对相对性状符合3∶1的遗传模式,说明它们属于单基因遗传,并且是完全显性。而主茎基部木质化(有、无)、花药大小(正常、小)符合9∶7的遗传比率,说明它们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并符合显性互补的遗传模式。通过对花柱长与同长这对相对性状的研究发现,F2代符合13∶3的遗传比率,说明它们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符合显性上位的遗传模式。这5对相对性状均为自由组合,分属于不同的连锁群。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界中,显性现象是广泛存在的。孟德尔将具有相对性状的双亲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得到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显性性状,没有得到表现的那个亲本性状称为隐性性状。例如,在豌豆中,高茎对于矮茎是显性,矮茎对于高茎则是隐性。然而相对基因中的显性和隐性  相似文献   

14.
文献摘要     
列汀斯基及威尔柯基克(Litynski,M.& A.Wil-kojc)。1954。应用红外线防治豆象。Roczn.Naukroln.69A(4):625—639,15参考资料。 作者在本文中总结了豌豆象Bruchus pisorum(L.)的生活史及习性。豌豆象在波兰是豌豆的主要害虫;成虫产卵于成熟豆荚上,而发育则在贮藏的豌豆中完成。应用红外线进行防治试验,是在1953年举行的。将豌豆排列成单层,置于装备有7盏灯的容器中,然后分别曝露于红外线中1、2、或3分钟。灯距豌豆约10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密码     
《生命世界》2008,(10):26-31
1866年,当奥地利修道士兼种植爱好者孟德尔发表他的豌豆杂交论文时,科学界对遗传现象仍然一片朦胧。孟德尔宣称豌豆的遗传性状具有“全或无”的特征,而这些性状显然是通过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物质来传递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他为什么有如此先进的思想,或许,是因为他留意到了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雌雄二性吧。毕竟,雌雄之结合并不会产生不男不女的中间态。而按照“融合遗传”理论,相对性状会在子代中互相融合,如同墨水和清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16.
张挺峰  王睿  刘长仲 《昆虫学报》2020,63(6):744-750
【目的】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给豆类作物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在前期筛选已获得豌豆蚜致病菌长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longisporum TF-2菌株的基础上,检测了该致病菌分生孢子对豌豆蚜的毒力效用及侵染方式,以期为利用昆虫病原真菌防治豌豆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离体叶片饲养法检测在不同浓度长孢蜡蚧菌TF-2菌株孢子悬浮液(1.0×10~3~1.0×10~7孢子/mL)中浸渍后对豌豆蚜成虫的致病力;应用扫描电镜和体视显微镜观察豌豆蚜成虫接种TF-2菌株(1.0×10~7孢子/mL)后长孢蜡蚧菌TF-2菌株侵染症状和侵染过程。【结果】不同浓度长孢蜡蚧菌TF-2菌株分生孢子浸染豌豆蚜成虫致病力随分生孢子浓度升高而逐渐增强,侵染后6 d对豌豆蚜成虫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为3.26×10~4孢子/mL,最高浓度分生孢子(1.0×10~7孢子/mL)对豌豆蚜成虫的半致死时间(LT_(50))为2.92 d。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24 h,TF-2菌株分生孢子在豌豆蚜成虫体表皮萌发形成芽管和附着胞;接种后48 h,芽管伸长在复眼、触角基部、足基节、腹末生殖节等部位形成网络结构;接种后96 h,菌丝布满整个虫体,新的分生孢子产生。【结论】长孢蜡蚧菌TF-2菌株对豌豆蚜成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扫描电镜观察揭示了其分生孢子在其虫体上的侵染过程,结果为进一步应用昆虫病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1 等位基因概念的分析和理解等位基因是指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基因。如果一个个体同源染色体相同座位上的两个等位基因是相同的 ,那么就这个基因座来讲 ,该个体称为纯合体 ;如果这两个等位基因是不同的 ,就称为杂合体。有人认为 ,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座位上的两个基因相同则不能称为等位基因 ,因为两个相同的基因不能控制 1对相对性状 ,只能决定其中的 1种情况 ,如豌豆种子的外形有圆滑和皱缩两种 ,它们是 1对相对性状 ,而基因型 RR只能控制圆滑外形 ,基因型 rr也只能控制皱缩外形。这种对等位基因的认识仅从个体的角度来考虑是片…  相似文献   

18.
方宗熙教授的文章中说:“举例说,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B和b是另一对等位基因。……A和A不叫等位基因,它们是相同的一对基因。同理,a和a也不叫等位基因,它们是另一对相同的基因。……”(见《生物学通报》1981年6期24页) 高中生物课本中81页在“分离规律的实质”一段中第一次提到等位基因这一概念时是这样说的:“相对性状是由相对基因控制的。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由一对基因决定的,可用符  相似文献   

19.
所谓回交是指F_1和亲本之一进行交配,而测交是指F_1与双隐性个体交配。二者的关系是: (1)测交可以是回交的一种方式,即与双隐性的亲本交配。如高中《生物》第124页图53“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测交”可以说明这一点。 (2)测交不一定都是属于回交。如纯合的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F_1全是黄色圆粒。为了鉴定杂种F_1的基因型,必须让其双隐性个体交配。即  相似文献   

20.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关于一对相对性状分离的遗传原理,揭示了杂合子内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性和随机结合性等一系列连续的遗传行为。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建立起来的。该命题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和性状分离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不仅是构成基冈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定律的基石,而且本身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本文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思考和提炼,主要探讨“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内涵、施教策略以及如何进行命题性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