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野外大熊猫的产仔、育幼,至今仍是一知半解。大熊猫在人工饲养下的配种难,受孕率低,雌兽育幼也差,截至1990年9月7日发稿时止,在世界范围内,大熊猫共产仔79胎次,幼仔119只,成活至3岁以上的共计20只,1—3岁的4只,16—76天的3只。过去大熊猫雌兽无论一胎产一仔或是二仔,一般只能带活一仔,甚至一仔也带不活,如压死,窒息死,带不好生病致死等,更没有二仔同时吃过一天初乳的。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饲养繁殖的雌性大熊猫“庆庆”,于1989年4.5岁时用激素诱导排卵,受孕产仔养活后,今年5月6日和7日发情,进行了自然交配和冷冻精液人工授…  相似文献   

2.
黄世强 《生物多样性》1994,2(2):113-117
北京动物园在三十年中,共繁殖大熊猫28胎(其中双胎18次),产仔46只,成活21只,成活率为45.65%,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3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自然繁殖成功大熊猫“明明”;1978年第一次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成功大熊猫“元晶”;1980年第一次以纯超低温保存的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产下二仔;1987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出子三代;1990年第一次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大熊猫自然交配繁殖成功幼仔“亚庆”;1992年第一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京京”;1992年第一次以人工授精繁殖长大的雄性大熊猫自然交配成功繁殖“永明”和“永亮”;1992~1993年第一次以人工哺育的方法使未食母乳的大熊猫幼仔“永亮”成活;1993年第一次达到1992年所产的3仔全部成活,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3.
提高大熊猫幼仔存活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熊猫初生幼仔体重约为成年体重的千分之一[1 ] ,与其它高等哺乳类相比 ,发育很不完善 ,免疫器官极不健全 ,加上育幼行为高度特化 ,母兽喂养 1仔也难正常发育[1~3] ,致使存活率极低 ,1 963年北京动物园首次繁育大熊猫成功之后 ,人工饲养下幼仔存活率逐年提高 ,世界范围内 1 963~ 1 979年为2 1 62 %、 1 980~ 1 989年为 36 5 1 %、 1 990~ 1 999年为 60 1 9% ,其中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近 1 0年中幼仔存活率为 65 % ,特别是 1 998~ 1 999年达 71 43% ,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另外在育幼中 ,幼仔体温是经常遇到的问题 ,可用资料少。本…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超轻初生幼仔人工哺育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熊猫是存活率较低的动物之一 ,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幼仔初生体重较轻有关 ,特别是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 ,其幼仔初生重与母兽体重差异极大 ,约为母兽体重的千分之一 [1] ,加之大熊猫育幼行为高度特化 ,其幼仔存活更为不易。自 1 990年采用人工辅助育幼方式繁殖成活大熊猫双胞胎以来 ,人工圈养条件下 ,大熊猫的育幼方式概括起来有如下 4种 :1 )大熊猫母兽自行哺育 ,这是自 1 963年至今最常用的方式 ;2 )人工辅助大熊猫母兽育幼 [2 ] ,现已存活 5对双胞胎 [3] ;3)用大熊猫初乳与羊乳混合喂养 ,全人工育幼 [4 ,5] ,目前已育成 2只大熊猫 [5] ;…  相似文献   

5.
提高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率是维持圈养种群可持续发展和开展野化放归研究的基础,为了探究圈养繁殖大熊猫生存力的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的大熊猫谱系数据,不仅统计分析了不同年代和不同龄级(月龄、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率和死亡率,而且利用广义线性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圈养繁殖大熊猫存活时间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960—1989年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幼仔和种群存活率分别是31.61%和68.10%,1990—2019年为78.39%和94.06%;不同年龄组圈养繁殖大熊猫的死亡率呈"凹型"曲线,即幼年和老年大熊猫死亡率较高(26.85%、26.53%),而亚成年和成年的死亡率偏低(4.56%、12.60%);不同月龄则以初生幼仔(1月龄)的死亡率最高,达22.45%,其余月龄相对较低(0~20%)。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发现,个体性别、出生年代、母兽来源、母兽产仔年龄、育幼方式和胎儿数量等因素显著影响圈养繁殖大熊猫的存活、死亡和寿命长短。因此,加强大熊猫种源管理、提高人工育幼技术以及优化繁育配对等是大熊猫饲养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据9月来自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消息,2005年卧龙圈养大熊猫产11胎,出生幼仔16只,至今全部存活。据悉,今年全球大熊猫产仔情况是:国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产1胎1仔成活,北京动物园产1胎2仔未成活,陕西濒危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产1胎2仔成活1只;国外,美国华盛顿动物园和圣地亚哥动物园的大熊猫分别产1胎1仔成活,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大熊猫产1胎2仔成活1只。今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的大熊猫产仔情况预示着卧龙迎来了又一个大熊猫的丰收年.  相似文献   

7.
卧龙大熊猫的保护与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长达16年的监测,发现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基本趋于稳定,但较之70年代种群有所下降。1983年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没有造成卧龙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急剧下降,到2003年,冷箭竹更新竹林才能全面恢复到1983年前的水平。1991-1996年,卧龙共繁殖大熊猫11胎16仔,成活11只,成活率近70%,为人工繁殖大熊猫放归野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花面狸选配和配种方式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花面狸10—22个月龄性成熟,繁殖利用期母兽1—10岁,公兽3—7岁。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兽同质选配时,胎平均产仔3.39只,胎产3仔以上的占87.1%;异质选配时,胎平均产仔3.07只,胎产3仔以上的占64.3%。年龄选配以壮年配壮年最好,胎平均产仔4只,胎产3仔以上占100%;亚成公兽配亚成母兽,老年公兽配亚成母兽和老年母兽效果不佳。配种方式以一公一母、多公多母及双重配种效果好,胎平均产仔分别为4.3、3.2、3.06只,胎产3仔以上分别为100%、77.6%、72.2%。一公多母配种效果差,胎平均产仔2.86只,胎产3仔以上仅为57.1%。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群为对象,研究大熊猫的人工繁殖技术和相关的生物学规律,解决了难题,提高了繁殖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是正濒于绝灭边缘的珍稀动物。近几年来许多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在人工繁殖大熊猫方面作了不少工作。我国自1963年起先后在北京、成都、上海、杭州、昆明等动物园繁殖大熊猫成功。1979年和1980年北京及成都动物园分别用人工授精和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繁殖大熊猫获得成功。1983年福州动物园以成都动物园熊猫精液的冷冻颗粒,带回福州进行两次人工授精,两月后妊娠检查呈阳性反应,解决了人工繁殖大熊猫的精液来源问题。根据成都动物园的大熊猫——“美美”和“果果”在先后繁殖5胎中所得到的经验介绍于下:般雌兽5.5岁开始发情。“果果”的发情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