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腺素α1的乙酰化修饰不依赖于乙酰转移酶RimL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大肠杆菌乙酰转移酶RimL对胸腺素α1(Tα1)乙酰化修饰的影响。方法:构建含500bp同源臂的卡那抗性基因打靶片段,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使大肠杆菌B121(DE3)的rimL基因插入失活,随后导入质粒pCP20去除抗性基因,构建突变菌株rimL-BL21(DE3);将重组质粒pET-Tα1-L12分别转入出发菌株和突变菌株中进行表达,经固定金属离子亲和层析和反向高效液相层析后,将所得纯品进行质谱分析,精确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结果:PCR鉴定结果证明成功敲除rimL基因;质谱结果表明,rimL基因敲除菌中所表达的Tα1-L12融合蛋白与出发菌株一样,均有部分乙酰化修饰。结论:Tα1的乙酰化修饰并不依赖于RimL。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体外鉴定大肠杆菌Nα-乙酰转移酶RimL(RimLE)的功能。RimL可以通过将原核生物的核糖体蛋白L12的N端氨基乙酰化,使其转化成L7。方法:通过PCR从大肠杆菌基因组中钓取RimLE和L12/L7E的基因,将其插入pET系统,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培养后提取、纯化得到RimLE和L12E。结果:RimLE在体外可将L12E的N端氨基乙酰化,最大反应速率为25.63/min。结论:为研究原核生物中Nα-乙酰化的分子机制及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胸腺素α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胸腺素原(prothymosin alpha ProTα)是一种强酸性的蛋白,进化上高度保守,分布极其广泛。ProTα氨基酸序列的特征除前28个氨基酸与胸腺素α1完全相同外,ProTα有明显的中心酸性区和亲核序列。ProTα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在细胞增殖、免疫调控和生殖活性等多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反义胸腺素α原(Prothymosin alpha,ProTα)基因转染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为以ProTα为靶向的胃癌基因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方法:人工合成ProTα反义寡核苷酸(ProTα-AS-ODN),以阳离子聚合物转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BGC-823,以正义寡核苷酸和未转染组为对照,应用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法分析ProTα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MTT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检测细胞凋亡.结果:RT-PCR、ICC显示ProTα-AS-ODN转染组ProTα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MTT检测表明ProTα-AS-ODN转染组活细胞数较其它各组均低(P<0.05),Hoechst 33258则显示其凋亡细胞数较其它各纽明显增高(P<0.01).结论:Proα-AS-ODN成功转染人胃癌细胞BGC-823,封闭了ProTα mRNA的翻译,使已转染的细胞ProTα蛋白的表达减少,且可抑制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5.
胸腺素α原及药物开发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腺素α原(ProTα)是一个酸性的小分子蛋白,在哺乳动物组织细胞中分布广泛,且高度保守。ProTα基因家族包括6个成员,但研究证明,其中只有一个是功能基因,其余均为假基因。其生理学功能目前研究不很透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ProTα在细胞增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增殖迅速的癌组织中ProTα表达量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且表达量的高低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另一方面,ProTα还具有免疫调节活性,实验室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其在免疫增强和抗肿瘤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也有研究报道ProTα在体外可以诱导细胞恶性转化,可能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6.
胸腺素α原(ProTα)是一种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广泛分布、结构保守的酸性小分子蛋白,是胸腺素α1(Tα1)的前体蛋白。目前在细胞内和细胞外均已发现了ProTα。在胞内,ProTα作为一种核蛋白,参与对细胞周期的调节,促进细胞增殖;在胞外,ProTα通过潜在的膜受体调节免疫应答,促进IFN-γ、TNF-α、IL-2等细胞因子的产生,进而增强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但该蛋白的分泌机制、受体以及信号通路还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7.
重组胸腺素α1的纯化及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胸腺素α1基因4串体克隆于pThioHisA融合表达载体(pThioHisA-Tα1④),转化大肠杆菌TOP10。在IPTG诱导下,融合蛋白得到了高效表达。SDS-PAGE分析确定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40%,且表达的融合蛋白主要以可溶形式存在。把用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出的目的蛋白进行CNBr化学裂解,经简单的离子交换层析可纯化出胸腺素α1单体,HPLC鉴定胸腺素α1的纯度达98%。利用3H-TdR进行生物活性测定,证实融合蛋白和胸腺素α1单体均具有在致有丝分裂原ConA存在的条件下,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的能力,与化学合成的胸腺素α1相比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8.
胸腺素α原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T-PCR法从正常成人外周血和胎儿胸腺中分别克隆得到了四种胸腺素α原基因,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四种ProTα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并不一致。与已报道的胸腺素α原基因进行比较,胎儿胸腺中克隆的胸腺素α原基因几乎无变化,而从成人外周血中所克隆的则变化较大,但变化区域有一定规律,109-120位都有GGGAATGCTAAT碱基的缺失,变化较多的氨基酸集中为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而胸腺素α原前28个氨基酸、中心酸性区和末端核定位信号区域变化较小。该结果为胸腺素α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研究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9.
α-氨基乙酰基转移酶11(Nat11)催化组蛋白H4和H2A氨基端乙酰化修饰,发挥着重要的表观遗传调控功能。将人Nat11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 SUMO中,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重组表达。通过镍柱亲和层析等一系列体外纯化步骤,获得高纯度Nat11。利用等温滴定量热法(ITC),测得Nat11与底物多肽微摩尔量级结合常数。利用质谱技术,发现纯化后的Nat11结合有大肠杆菌内源产生的乙酰辅酶A或辅酶A,在ITC滴定过程中可以产生对多肽底物的乙酰化修饰,表明纯化获得的Nat11在溶液中具有酶活力。随后,对Nat11进行晶体生长研究,通过初筛优化获得蛋白截短体及底物-酶融合蛋白单晶。  相似文献   

10.
胸腺素α原融合蛋白基因表达、纯化与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腺素α原及胸腺九肽在体内免疫方面有重要作用 .根据大肠杆菌遗传密码的偏爱性 ,设计并人工合成了胸腺素α原及胸腺九肽融合蛋白的特异引物 .以胸腺素α原cDNA为模板 ,应用PCR及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了该融合蛋白的编码基因 ,将其插入pBV2 2 0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 ,通过温度诱导使该融合蛋白高效表达 ,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高效特异性纯化 .运用MTT法初步测定了该融合蛋白的活性 .结果表明 ,该融合蛋白对氢化可的松诱导的胸腺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该融合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人胸腺素α1在大肠杆菌中的融合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基因工程表达的方法,在大肠杆菌中通过与GST蛋白融合的方式高效表达了胸腺素α1前体基因,随后经亲和层析和SP强阳离子树脂纯化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了胸腺素前体肽段31肽和N端未经乙酰化修饰的28肽。融合蛋白表达量达到菌体总蛋白的35%~40%,样品肽的产量也达到了约200mg/L(肽/发酵液)的产量。经质谱测定,分子量分别为3366和3066。BalB/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体外测活表明,所构建的GSTTα1融合蛋白和纯化后的产物对于淋巴细胞具有比较明显的增殖作用,其中N端未经乙酰化的28肽产物与31肽产物活性相近,均对淋巴细胞具有明显的刺激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取人胸腺素α原获得成功。用20ug/ml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500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刺激人胎儿胸腺细胞,从中提取总RNA,经反转录PCR获得了人胸腺素α原cDNA;将之克隆入pUC19中,序列测定表明与已报道序列一致,进一步将之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BV220,转化大肠杆菌DH5a.观察到在不改变氨基酸编码的前提下,增加胸腺素a原上游引物中A、T含量,可以明显提高胸腺素α原的表达量,同时,不同培养基对它的表达也有影响。胸腺素α原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不需复性。初步活性测定显示,它可明显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E-玫瑰花结形成率。重组人胸腺素α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为其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用PCR方法扩增短芽孢杆菌α—乙酰乳酸脱羧酶基因,引入原核表达载体pBV220中,得到重组质粒pALDl。pALDl中的ALD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每毫升发酵液产酶80单位以下,比原始菌株提高200余倍。SDS-PAGE蛋白质分析表明,大肠杆菌DH5α(pALDl)表达的ALDC占细胞总蛋白量的40%以上。研究了重组质粒稳定性,大肠杆菌DH5α(PALDl)和HB101(pALDl)分别在无选择压力下30℃连续培养50代以上,41℃诱导不同时间,DH5α(pALDl)在热诱导5h后,未发现质粒不稳定性,HB101(pALDl)在热诱导3h后,质粒基本稳定,但热诱导5h后,丢失质粒的细胞约占70%。  相似文献   

14.
利用PCR方法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基因组DNA中获得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α1,2-fuco-syltransferase,α1,2-fuct)基因,得到大小为906 bp的目的基因,将其定向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中,得到重组表达载体pET-fuct。将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25℃,0.1 mmol/L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4 h,并用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可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33 kD的蛋白,与预期分子量一致,说明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在大肠杆菌BL21中实现表达,应用HPLC法进行酶活检验,酶活达到了13.21 pmol/(mgPr.h)。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胸腺素α原(ProTα)作为佐剂对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诱导小鼠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的影响。方法:以纯系BALB/c小鼠为免疫对象,分组情况为:①HBsAg组(1μgHBsAg);②0.1μgProTα+1μgHBsAg组;③0.5μgProTα+1μgHBsAg组;④1μgProTα+1μgHBsAg组;⑤铝佐剂组(1μgVacon疫苗);⑥1μgPro-Tα+1μgVacon疫苗组;每组10只小鼠,分别于0、2周各肌肉注射免疫1次。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HBs滴度(即IgG亚类IgG1和IgG2a)。结果:与单独注射HBsAg组相比,1μgProTα+1μgHBsAg组抗-HBs总抗体滴度明显增高(P〈0.05),抗体持续时间更长,且ProTα可以平衡Th1和Th2免疫反应;2组间IgG1/IgG2a差异显著(P〈0.05)。与铝佐剂相比,ProTα增强了小鼠对HBsAg的反应性,提高抗-HBs阳转率。结论:ProTα在增强小鼠抗-HBs产生的同时,提高细胞免疫反应,提示ProTα是一种很有潜力的HBsAg佐剂。  相似文献   

16.
胸腺素α1与复合α干扰素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旨在获得具有双重生物学活性的重组胸腺素α1(Thymosin alphal,TM-α1)与复合α干扰素(IFNα-con)融合蛋白.选择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将合成的TM-α1与IFNα-con编码序列构成的融和基因克隆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2b( )、在宿主茵BL21(DE3)-Codon plus-RP-X中成功表达了可溶性融合蛋白(TM-α1.IFN-con).表达量占总蛋白的20%以上.通过硫酸铵沉淀、疏水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后,产品纯度达到96%以上.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测定融合蛋白的抗病毒活性,采用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融合蛋白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融合蛋白的抗病毒活性优于市售的IFNα1b和IFNα2a.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市售的合成胸腺素α1相同.已有研究证实.该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体外抗HBV作用.其体外抗HBV活性比联合应用TM-α1和干扰素α强,且细胞毒性明显低于联合应用TM-α1和干扰素α,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的可溶性融合蛋白(TM-α1.IFN-con).既具有良好的干扰素α抗病毒作用.也具有胸腺素α1促淋巴细胞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真核生物核小体组蛋白修饰引起染色质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是表观遗传的重要调控机制.乙酰化修饰(Acetylation modification)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位点集中在各种组蛋白N末端赖氨酸残基上.细胞内存在功能拮抗的多种乙酰基转移酶和去乙酰化酶,二者相互竞争,共同调节组蛋白的乙酰化状态,通过影响核小体结构的致密性,并在多种效应分子的参与下,实现对基因的表达调控.以真核模式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为对象,综述乙酰基转移酶和去乙酰化酶的种类、作用特点以及其基因调控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人胸腺素α原cDNA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取人胸腺素α原获得成功。用20μg/ml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500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刺激人胎儿胸腺细胞,从中提取总RNS,经反转录PCR获得了人胸腺素α原cDNA;将之克隆入pUC19中,序列测定表明与已报道序列一致,进一步将之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BV220,转化大肠杆菌DH5α,观察到在不改变氨基酸编码的前提下,增加胸腺素α原上游引物中A、T含量  相似文献   

19.
黑曲霉α-葡萄糖苷酶cDNA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M-1菌株的α-葡萄糖苷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及表达。以M-1菌株的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扩增α-葡萄糖转苷酶的cDNA,重组到Trc启动子控制下的表达载体pSE380中,构建重组质粒pSE-αtg,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进行IPTG诱导表达。初步研究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适pH为6.0,最适温度为45℃,金属离子Cu2 和Mn2 对酶活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添加1.6mmol/L IPTG对重组菌的诱导作用最大,在培养中添加麦芽糖,对重组菌产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根据GenBank公布的腐败梭菌α毒素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并以腐败梭菌基因组为模板,经PCR特异性扩增出腐败梭菌菌株HeB01的α毒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产物大小为1323bp,与GenBank报道的4个腐败梭菌参考菌株α毒素基因序列同源性高于99·5%。将扩增的α毒素基因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QE30中,得到重组质粒pQE30-α,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M15中,得到重组菌株M15(pQE30-α),经IPTG诱导后,SDS-PAGE分析可见表达的48kD特异条带;Westernblot和ELISA检测实验表明:表达的α毒素与抗天然α毒素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α毒素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将表达的α毒素蛋白制成类毒素疫苗,免疫小鼠后,具有一定的保护能力,表明该重组菌株有望作为腐败梭菌基因工程类毒素疫苗的候选生产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