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虫囊菌属(Laboulbenia)2个新种,中国新记录种及新记录变种各1个:海南虫囊菌(L.hainanensis Ye et Y.H.Shen sp.nov.)寄生于齿负泥虫[Lema eoromandeliana (Fabricius)],福建虫囊菌(L.fujianensis Ye sp.nov.)寄生于长唇步甲属(Dolichoctissp.),蠕形虫囊菌(L.vermiiormis Balazuc)寄生于锯缘步甲(Peripristus alter Cast.),瘤壳虫囊菌婆罗洲变种(L.thyreopteri Thaxt.var.borneensis Thaxt.)寄生于四斑长唇步甲[Dolichoctis tetraspilotus(Macheay)]。 本文所研究的全部标本都保存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囊梗孢属一新种和一中国新记录种。新种为直立囊梗孢Oncopodium erectum G. Z. Zhao & T. Y. Zhang, 其典型特征是分生孢子宽倒棒状或梨形,砖格状, 几乎总是三个横膈膜。中国新记录种为李囊梗孢Oncopodium pruni M. B. Ellis。对这两个种进行英文描述,并附图,新种具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囊梗孢属一新种和一中国新记录种。新种为直立囊梗孢Oncopodium erectum G. Z. Zhao & T. Y. Zhang, 其典型特征是分生孢子宽倒棒状或梨形,砖格状, 几乎总是三个横膈膜。中国新记录种为李囊梗孢Oncopodium pruni M. B. Ellis。对这两个种进行英文描述,并附图,新种具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4.
赵国柱  张天宇 《菌物学报》2003,22(3):351-353
本文报道囊梗孢属一新种和一中国新记录种.新种为直立囊梗孢Oncopodiumerectum G.Z.Zhao&T.Y.Zhang,其典型特征是分生孢子宽倒棒状或梨形,砖格状,几乎总是三个横膈膜.中国新记录种为李囊梗孢Oncopodiumpruni M.B.Ellis.对这两个种进行英文描述,并附图,新种具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5.
记述粉蚧科1新属1新种,即拟囊粉蚧属Paraporisaccus gen.nov.及其模式种贵州拟囊粉蚧P.guizhouensis sp.nov.。新种模式标本采自贵州省绥阳县宽阔水自然保护区1种玉山竹Yushania sp.小杆叶鞘下茎上,模式标本保存于北京林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1.本文详细描述了福州地区胡子鲶肠管中极常见的一种真马生尼亚吸虫的形态构造,由于福建标本在虫体的大小,围口棘圈中棘的数目、大小,腹吸盘位置,前咽及食道的长度,肠管盲端到达的位置,卵巢、睾丸所在的位置,以及其相关的大小,前列腺管基部的构造,以及排泄囊的形状等,和文献上已记述的虫种差别很大。因此我们为其定名为福建真马生尼亚吸虫Eumasenia fukienensis sp.nov.。 2.本文详细描述了本种吸虫虫卵、毛蚴以及在三种扁螺类:凸旋螺Gyraulus conve-xiusculus Hutton;肯氏圆扁螺Hippeutis cantori Benson和半球隔扁螺Segmentina hemis-phaerula (Benson)体内发育的二代胞蚴、尾蚴以及囊蚴等各幼虫期的形态。 3.本文对本种吸虫在系统发生上和斜睾科吸虫的亲缘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带着瘧原虫囊包的蚊胃(中肠)永久标本,在讲授寄生虫学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一章时,是不可缺少的。目前有许多制作感染了疟原虫蚊胃的永久标本的方法。起初我们试用了以前提出的方法:结果发现固定於福尔马林,卡尔诺阿氏液(Carnoy’s fluid)或酒精脱水,用加拿大树胶封闭,以後,透明了,并且囊包收缩看不清楚;依照列维达斯基方法制作的标本,蚊胃与附着胃壁上的囊包,几乎与自然标本无大区别。并且这种标本是半永久性的。但盖玻片之四周涂以门德雷耶夫油灰保藏时,油灰常常要产生裂缝,  相似文献   

8.
介壳虫的虫体细小,种类繁多,为了要很好地来鑒定它们就必须善于采集和保存标本。一般采集是比较容易,而保存起来就十分麻烦,尤以绵介壳虫属(Pulvinaria)的标本更难保存。因为它们都有質地松软的卵囊,有的卵囊是在小枝上,但是,大部分是紧贴于叶上,压了,怕将卵囊压扁失却原来形状,而且绵介壳虫属的卵囊也是鑒定上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不压,叶子干后扭曲异常,以致卵囊亦失却本来的形状。我过去在柑拮区工作时,对此属介壳虫标本的保存亦感束手,后来逐渐摸索出一种简便的保存法,兹介绍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殖器官类型,继将二叠枝脉蕨(cladophlebis permica Lee et Wang)的华南标本改归天石蕨属(Szea)之后,为该种的华北标本另建了-新的属名——李氏蕨属(Lixotheca),并再次表述了该种华南标本改归Szea的理由.根据对孢子囊群、孢子囊及孢子结构的研究,认为Lixotheca归入膜蕨科的理由是较为充分的.而Szea则应被归入里白科.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单囊壳属Sphaerotheca的一新种:乌蔹莓单囊壳Sphaerotheca cayratiae Z.Q.Yuan et A.Q.Wang sp.nov.。新种寄生于葡萄科Vitaceae植物角花乌蔹莓Cayratia corniculata(Benth.)Gagnep上,为单囊壳属的寄主科世界新记录。文中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并讨论了新种与本属内相似种的区别。模式标本存于新疆八一农学院植保系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发现于内蒙古乌达煤田早二叠世太原组顶部火山凝灰岩层中的莲座蕨类植物一新种Eoangiopteris congestus sp. nov.,标本包含有机连生的辉木型茎干,栉羊齿型营养羽片和始莲座蕨型繁殖羽片。其中营养羽片为三次羽状复叶,末二次和末次羽片均为线形,小羽片栉羊齿型,卵圆形,中脉下延,侧脉分叉一次,属于东方栉羊齿Pecopteris orientalis (Schenk) Potonié类型。繁殖小羽片与营养小羽片同形;两侧对称的聚合囊成单列分布在中脉两侧,排列拥挤,由6–8个孢子囊组成,通过一个薄壁组织构成的聚合囊托与叶片相连;孢子囊呈纺锤形,无环带;孢子囊面向外的壁2–3层细胞厚,面向内的壁厚度仅1层细胞。原位孢子为三缝孢,椭圆形至圆形,表面具小刺状纹饰,可与分散孢子属Apiculatisporites对比。当前始莲座蕨属植物的发现代表其在华夏植物群目前最早的化石记录。此外,这些两侧对称的聚合囊明显区别于以往报道中与东方栉羊齿叶型化石连生的辐射对称聚合囊类型(星囊蕨Asterotheca),表明在古植物学研究中一种化石羽片类型可能对应多种繁殖器官类型。  相似文献   

12.
亚沉茶渍亚洲亚种Lecanora subimmersa subsp.asiatica Zahlbr.曾被基于文献研究转隶至平茶渍属(Aspicilia)或处理为亚沉茶渍原亚种L.subimmersa(Fée)Vain.subsp.subimmersa的异名,但模式标本的研究缺乏仍使该变种的概念不清。利用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等方法对L.subimmersa subsp.asiatica Zahlbr.的模式标本进行了综合研究,发现L.subimmersa subsp.asiatica与滇茶渍[L.oreinoides(Körb.)Hertel&Rambold]的形态特征及次生代谢产物一致,故将L.subimmersa subsp.asiatica作为L.oreinoides的异名处理。依据研究标本,对滇茶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同时提供了相关形态学图片,澄清了亚沉茶渍亚洲亚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描述采自广西靖西果乐剖面三都组一三叶虫新种Tamdaspis jingxiensis sp.nov.,根据该种三叶虫完整标本的背壳特征,认为Liushuicephalus Luo,1983是Tamdaspis Lisogor,1977的晚出异名。同时描述T.jingxiensis sp.nov.的个体发育过程和两块畸形标本,并认为该畸形是因被捕食者咬伤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田雪梅  何双辉 《菌物学报》2012,31(2):280-284
报道中国木生革菌3个新记录种:艾氏刺囊革菌采自河南省,褐伏二叉韧革菌采自安徽省,柳叉丝革菌采自贵州省。根据所采集的标本对这3种真菌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采自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镇的中国对囊蕨属一新记录植物——光叶对囊蕨Deparia otomasui(Sa.Kurata)Seriz.。光叶对囊蕨之前仅发现于日本,其根状茎细长横走,叶片一回羽状,羽片羽状分裂,叶为纸质,有光泽,近光滑无毛,是对囊蕨属中形态较为独特的一个物种。该文对光叶对囊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生态照片和线描图,编制了安徽省对囊蕨属部分物种的检索表,同时对该种的保护等级进行了评估。凭证标本保存于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16.
陈双林  李玉 《菌物学报》2000,19(3):328-335
在前两篇关于中国绒泡粘菌属分类的研究论文中,已经报道了见于东北和新疆的新种和新记录种,本文报告的是散见于河南、山东、福建、陕西、广西和四川六个省区的六个种,金色绒泡菌和紫绒泡菌是中国新记录种,另外四种为新种。膜壁绒泡菌Physarumbadhamioides以囊被上石灰质稀散及孢丝宽扁、少石灰质而有别与其它绒泡菌;迷乱绒泡菌P.confusum则因易与绿绒泡菌P.viride和垂头绒泡菌P.nutans混淆而得名,但以散生的孢囊具短柄、石灰结与囊被同为灰绿色等特征显著不同于后者;畸形绒泡菌P.deformans具有显然不规则的孢囊、炳和孢子,易与其它绒泡菌相区分;草生绒泡菌P.herbaticum发生于活草叶上,淡绿色的联囊体发达,石灰结之间的连线细长而明确,使其与相近的绒泡菌明显可分。所有研究标本都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江苏省云台山地区的白粉菌目5属19种和变种,其中,散生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sparsa(U. Braun) U. BraunS.Takam.为国内新记录种,千里光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senecionis U. Braun为江苏省新记录种。所有引证标本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和连云港市植保植检站标本室(Y)。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陆一苔类新记录种——糙叶拟蒴囊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产自中国大陆贵州省的拟蒴囊苔属(Saccogynidium)一新纪录种——糙叶拟蒴囊苔[S. muricellum (De Not.) Grolle]。本种与刺叶拟蒴囊苔(S. irregularospinum Gao, Cao, & Lai)主要的区别特征在于侧叶先端具2枚短齿,齿仅由1个细胞组成;其腹叶先端的齿也较短。依据贵州的标本,提供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和线条图。  相似文献   

19.
杨祝良  冯邦 《菌物学报》2013,32(3):545-556
作者对国产类脐菇属Omphalotus(含亮菌属Lampteromyces)标本进行了研究,报道4种,即鞭囊类脐菇O.flagelliformis、日本类脐菇O.guepiniformis、莽山类脐菇O.mangensis和亮耳菌Lampteromyces luminescens,其中鞭囊类脐菇为新种。作者对亮耳菌的模式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与日本类脐菇即使不是同一物种也是很近缘的,但由于没有亮耳菌模式产地或其附近地区的更多标本用于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的比较,故不对其进行分类处理。利用新近采自我国东北的标本,作者对日本类脐菇的显微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发现日本类脐菇、莽山类脐菇和亮耳菌都具有厚壁担孢子,厚壁担孢子的孢子壁外表在显微镜下看上去粗糙至不平滑,这可能是因为孢子壁不同区域的密度不同所致。云南桩菇Paxillus yunnanensis曾被猜测为类脐菇属的物种,作者对该种的模式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模式标本具有巨大的褶缘囊状体,应是假白蘑属Tricholomopsis的成员。  相似文献   

20.
听神经瘤好发于桥小脑角,是颅内常见肿瘤之一,囊性变是听神经瘤的重要病理特征,也是导致听神经瘤体积快速增大,压迫周围神经组织,导致临床症状的突然恶化。因此,阐明囊性变听神经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实验取10例听神经瘤标本,其中4例为囊性听神经瘤标本,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病理,与实性听神经瘤相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