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大力发展灵敏准确、实时快速及不受场地环境限制的床旁(POC)凝血检测需求,本文基于凝血过程主要物理化学变化及相应参数变化,对声波传感器在凝血检测中的传感分析原理及模型进行了分析总结。凝血过程是内源性或者外源性的激活剂激活凝血因子引发的一系列酶联反应,血液的黏度、剪切阻力、密度等物理参数随之发生变化,声波传感器通过感应凝血过程中这些物理参数的变化,建立待测样本与凝血时间、血凝块的形成动力学及蛋白质分子含量等的关系,以反映患者的凝血状态。本文重点对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声表面波(SAW)传感器、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BAR)和兰姆(Lamb)波传感器的传感原理及数学模型进行了介绍;从传感器的结构、压电材料、敏感膜、加工等角度出发,对声波传感器的设计思路及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结合血液样本特色,剖析了声波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与凝血过程的对应关系,并综述声波传感器在凝血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基于声波传感器快速灵敏、体积小、测试所需样品量少等特点,将其集成到微流控芯片中,以控制凝血检测环境、测试条件等,并适应床旁凝血测试应用需求,对集成声波传感器的微流控芯片在凝血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声波传感器在凝血检测中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凝血系统的瀑布机制揭示了凝血因子间的酶促级联反应过程。在级联反应中,各个因子间明显地存在着序关系,而这种序关系的全体构成了系统的序结构。从系统论的观点看,系统的结构是系统性质与功能的基础,因此,通过模型化方法以及利用凝血因子序结构图建立的序结构分析方法,是分析凝血系统各因子相互作用的有用的工具。对蛋白C及TFPI进行序结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这两种抑制剂对外源途径凝血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3.
动力学模型化方法在凝血系统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将这一方法用于分析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得到的结论揭示了凝血过程是振荡的时间过程,并且它存在着多种稳定的终态。特别是稳定的周期振荡终态的存在在血液学研究中是一个十分有趣而重要的现象。同时由于主要结果与实验及临床相吻合,展示出模型化方法及数值模拟方法在凝血问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从5-羟色胺(以下简称5-HT)在1948年被发现,1949年确定其化学结构及性质,并在1951年被人工合成以来,5-HT在生物界和生物机体内的分布以及它征体内的生成和代谢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阐明,其药理作用(包括它的拮抗剂)与生理功能亦已有不少研究。已经证明,5-HT在机体内具有广泛的、高度的生物活性,特别是它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胃腸道、腎、肺、平滑肌和垂体-腎上腺皮质系统等功能活动中的意义以及它在凝血与止血过程中的作用已有初步阐明。此外,不少学者已开始研究5-HT在病理过程中的改变及其意义,尤其是它在各种精神性、出血性和过敏性疾患以及类癌瘤  相似文献   

5.
凝血理论的修正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包括内在途径、外在途径与共同通路。经典凝血理论认为内在途径是生理性止血中凝血过程的主要途径,外在途径是次要的或辅助性的,现代凝血理论认为体内凝血过程的启动是通过组织因子途径(外在途径)实现的。但由于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的存在,外在途径只能形成微量凝血酶,然后是放大阶段微量凝血酶通过“截短的”内在途径生成中量凝血酶,以完成正常凝血过程。现代凝血理论对于心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6.
接触系统生物学意义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凝血学说发放发生了概念性改变,认为体风凝血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组织因子途径凝血过程的启动,以因子Ⅸ(FⅨ)为起点的内在途径凝血过程的放大,而接触系统并不参与体内凝血过程。已有资料表明,接触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血管生物学调制 主要作用包括调整血管紧张度、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纤溶、抑制粘附以及促进炎病等。它的改变与败血症、血栓性疾病等病变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李佳佳  罗德炎  王慧 《病毒学报》2021,37(4):1011-1017
从生物进化角度,天然免疫系统、凝血系统、获得性免疫系统依次产生,且三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病毒为研究对象对凝血系统作为免疫系统的一个独立部分进行研究,分两部分:感染初期,通过对凝血系统的调控来加强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对话,以此"通畅气血""增强免疫力",清除体内病毒;感染末期合并细菌感染,对凝血系统进行快速干预,既调动该系统自身的免疫力,也疏通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交流通道,有效逆转DIC状态挽救生命,为此,首先要了解各凝血相关分子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本综述分别介绍了多种病毒侵入后,所导致机体凝血功能紊乱的特点,以及在感染过程中凝血相关分子与免疫关联性特征,即病毒毒力分子如何通过调节凝血相关分子的表达,来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时,病毒毒力因子导致免疫系统的改变,又是如何间接影响凝血相关反应.将为包括新型冠状病毒在内的所有病毒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败血症引起鲫凝血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体重70g左右的鲫并检测了感染鱼和对照鱼的血液学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判定指标等参数。结果表明细菌性败血症病鱼严重贫血,存在明显的凝血障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现象。这一些象导致了病鱼全身性出血,并在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 FXR)已被发现可在凝血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抑制血小板功能、促进纤维蛋白原表达等。然而至今,FXR在凝血系统中的调节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探讨FXR对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 Ⅲ,AT Ⅲ)的调节作用。用FXR特异性激动剂GW4064 (每天30 mg/kg)处理野生型(WT)和FXR基因敲除(FXR KO) C57BL/6小鼠1和3天,结果显示,在WT小鼠上,FXR激动可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降低活化凝血因子X (activated factor X, FXa)活性,降低活化凝血因子Ⅱ (activated factor Ⅱ, FⅡa)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浓度,升高血浆AT Ⅲ浓度,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当FXR敲除时,以上指标全部逆转,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激动FXR后,WT小鼠肝脏AT Ⅲ表达增加;而FXR KO小鼠肝脏中AT Ⅲ表达较WT小鼠明显降低。体外研究结果显示,GW4064和FXR过表达腺病毒均可显著上调小鼠原代肝细胞中AT Ⅲ的表达,相反,siRNA敲减FXR可明显抑制AT Ⅲ表达。AT Ⅲ启动子区含有FXR结合位点,GW4064可显著上调Luc-AT Ⅲ荧光素酶活性并增加FXR与AT Ⅲ启动子区的结合。以上结果提示,FXR可通过直接转录调控AT Ⅲ的表达而抑制凝血过程。本研究揭示了FXR在凝血平衡中的新作用,提示FXR可能成为血液高凝状态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蛇毒纤维蛋白(原)溶解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符民桂 《蛇志》1996,8(4):33-36
蛇毒纤溶酶能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原),具有作为强力溶栓剂的潜在价值。对蛇毒纤溶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蛇伤中毒患者的凝血病理机制,而且为其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文章综述蛇毒纤溶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重点阐述其分子结构、酶学特性及其与出血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凝血异常是脓毒症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因子既可以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又可以抑制抗凝系统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最终导致其凝血活性增强,炎症诱导的凝血紊乱进一步促进和加重炎症反应。而脓毒症患者的高凝状态可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甚至DIC的发生,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就脓毒症致凝血异常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马骉  张颖  姜桂荣 《生物技术》2004,14(Z1):2-3
蛇毒纤维蛋白溶解酶能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原).对蛇毒纤溶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蛇伤中毒患者的凝血病理机制,而且为其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该文综述了蛇毒纤溶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重点阐述了蛇毒纤溶酶的分布和种类、分子结构及酶学特性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药理学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又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药理学的学科任务就是要阐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原理,同时,也阐明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等过程中的效应及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的规律,在阐明这两个问题的基础上为寻找新药或老药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模拟冷空气温度变化过程给予健康大鼠和高血压大鼠冷刺激,以此探讨冷空气过程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张掖市2011年3月一次典型冷空气过程数据,利用气象环境模拟箱模拟其温度变化过程。将24只雄性健康大鼠和24只雄性高血压大鼠分别随机分成最低温组(Tmin组)、Tmin对照组、复温组(Tr组)和Tr对照组。将Tmin组和Tr组大鼠放入气候箱中暴露冷空气温度变化过程。在Tmin和Tr时点分别停止Tmin组大鼠和Tr组大鼠冷空气暴露,并采血以测定其凝血功能指标—凝血四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健康大鼠和高血压大鼠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在降温后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在高血压大鼠和健康大鼠Tmin组明显高于其对照组(P<0.01)。温度恢复后,其在健康组含量仍然高于其对照组(P<0.05),而在高血压大鼠中没有差异(P>0.05)。同Fbg,反应Fbg的纤维蛋白原时间(Fbg-time)在健康大鼠Tmin和Tr组中短于对照组(P<0.01,),而在高血压大鼠中仅在Tmin组短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大鼠血中的Fbg含量和Fbgt明显高于和短于健康大鼠(P<0.01)。结论:①冷空气降温过程能增加机体血中Fbg含量,使凝血功能增强,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险性;②冷空气刺激对健康大鼠凝血功能影响强于高血压大鼠。  相似文献   

15.
内皮细胞与脓毒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磊  汤耀卿 《生命科学》2005,17(3):236-239
血管内皮细胞是凝血启动和炎症反应激活过程中最重要的效应细胞,而脓毒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变化是严重全身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过度激活及凝血机能障碍。因此,血管内皮细胞活化和功能障碍是脓毒症发展恶化的中心环节。更好地理解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对于脓毒症治疗的探索及对预防多器官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以组分Ⅲ沉淀和血浆为原料制备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PCC)过程中凝血因子活化情况,为选择最适PCC制备原料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分别对以组分Ⅲ沉淀和血浆为原料制备PCC过程中中间品的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两个项目进行检定,分析凝血因子的活化情况。观察以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PCC过程中添加肝素能否抑制PCC中凝血因子的活化。结果以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的PCC中间品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两个项目均不合格。以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PCC生产过程中添加肝素后,PCC中间品的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均不合格。以血浆为原料制备的PCC中间品活化的凝血因子活性和人凝血酶活性两个项目均合格。结论组分Ⅲ沉淀为原料制备PCC会增加凝血因子活化的风险,新鲜冰冻血浆可作为制备PCC的原料。  相似文献   

17.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中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和病原微生物的清除、炎症反应、凝血功能等有关。中性粒细胞在固有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机体防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通过吞噬、脱颗粒来抵抗病原微生物;此外,它还可以通过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ar traps,NETs)来捕获和杀灭病原体。NETs是由DNA骨架、组蛋白、颗粒成分以及胞浆蛋白组成的网状物。尽管已经有研究发现,NETs在脓毒症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但也有证据表明,脓毒症时NETs的产生使得病情加重。现将就NETs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脓毒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毒蛇咬伤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并探讨有效的诊疗方法。方法对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毒蛇咬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变化的类型、变化种类数量、出现异常的时间和好转时间,并分析诊疗过程及诊疗效果。结果毒蛇咬伤患者的凝血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纤维蛋白原(Fib)减少较明显,异常持续时间一般在72h以内,少数患者超过72h;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伤口清理、注射抗蛇毒血清、连续肾脏替代(CRRT治疗)等诊疗措施。经治疗后,患者均恢复出院。结论毒蛇咬伤可引起明显的凝血功能异常,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9.
凝血因子Ⅷ(FⅧ)是内源性凝血系统中一重要的辅助因子,由于基因缺陷而引起的A型血友病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近几年来,由于FⅧ基因的阐明及成功的表达,从而使其基因突变的研究得以深入而广泛地展开.文章对这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及其采用的新技术作了较全面的介绍,这是迄今遗传性疾病基因缺陷研究中最深入、最完整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促凝血活性中的作用及不同药物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实验共分为4组:新采集APL细胞组、APL细胞单纯培养组、APL细胞全反式维甲酸(ATRA)处理组及APL细胞依托泊苷(VP16)处理组。提取10名初发APL患者的骨髓APL细胞进行实验,提取10名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凝血实验的正常对照。分别用1μmol·L-1ATRA和1μmol·L-1VP16处理APL细胞24 h,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PS暴露情况。利用凝血实验检测各组细胞总的促凝活性及细胞表面磷脂的促凝血活性。利用PS特异结合蛋白乳粘素对各组细胞进行凝血抑制实验。结果:新采集的APL细胞存在一定量的PS外翻,并且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相比,存在更高的促凝血活性(P〈0.05),ATRA对APL细胞的PS外翻及促凝活性有抑制作用(P〈0.05),VP16则对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01)。乳粘素可以拮抗APL细胞至少70%的促FXa和FIIa生成活性。结论:PS暴露在APL细胞促凝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化治疗药物ATRA和化疗药物VP16分别通过减少和增加APL细胞表面PS的暴露来减轻和加重凝血紊乱。乳粘素通过与PS特异结合可以有效地阻断暴露的PS的促凝活性,是一种潜在的治疗APL凝血紊乱的抗凝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