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对近端胃癌的疗效。方法:比较28例患有早期近端胃癌接受近端胃切除28例患者与100例患有早期近端胃癌接受全胃切除的患者,观察近端胃切除是否优于全胃切除。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瘘)没有差异。两组患者胃切除后的代谢变化结果相似,体重,血清血红蛋白以及血清总蛋白浓度变化相近。近端胃切除后腹泻(32%)和胃食管返流(28%)最为常见,而全胃切除后餐后腹胀(21%)最为常见。二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别。结论:近端胃切除不会由于残余胃的生理优势而优于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胃和近端胃切除术后胃癌患者的返流症状、体力状况、并发症和体重的变化,为选择合理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的胃癌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西京医院行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和近端胃切除的胃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术后生存患者分别采用(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Q)问卷评价返流症状,采用(Zubrod-ECOG-WHOPerformance Status,ZPSQ)问卷评价体力状况,同时收集术后1年并发症和体重的变化,综合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全胃组317例,生存138例(62.4%),死亡83例(37.6%),失访96例(30.3%);近端胃组113例,生存63例(76.8%),死亡19例(23.2%),失访31例(27.4%);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差异,全胃组在肿瘤的TNM分期、病理分期、死亡率和死亡原因有显著差于近端胃组,P<0.05。发生返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全胃组20例(14.5%),近端胃组26例(41.3%),P<0.01;体力状况ZPSQ≤1分,全胃组118例(85.5%),近端胃组46例(73%),P=0.034;术后伴有并发症,全胃组31例(22.5%),近端胃组38例(60.3%),P<0.01;两组体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482;结论:位于胃上1/3的早期胃癌,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术,比近端胃切除术更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胃切除术后常常会发生明显的营养不良、各种术后不良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本研究通过对比全胃切除术后四种消化道重建方式,探讨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方法:选取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3月间我院行全胃切除术治疗胃癌患者196例,分为A组(行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B组(P型空肠间置代胃术)、C组(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D组(改良Longmire法空肠代胃术)4种消化道重建术.比较4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死亡率以及术后1年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4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A组患者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Roux-en-Y滞留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1%(1/48)、4.2%(2/48)和2.1%(1/48),均显著低于其他3组(均P<0.05).术后1年生活质量(Visick分级指数)的比较,A组明显优于其他3组(均P<0.05).术后1年营养预后指数(PNI)分别为55.40± 3.6,52.30± 2.8,41.5±4.3和40.7±5.5,A组和B组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5),A组和B组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术后消化道重建应保持空肠的连续性并保持摄入食物通过十二指肠.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安全可靠,对于减少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餐后胃食管反流病(GERD)病人近端胃内酸度的分布状态及其和食管酸暴露的相关性。方法:抽选我院12例GERD患者,应用3级锑电极对定位于LES上缘近侧5 cm(食管)和LES上缘远侧5 cm的贲门下(近端胃内)、LES上缘远侧10cm的近端胃远侧(近端胃内)进行pH监测,监测时间为空腹1 h和餐后4 h,同期抽选健康志愿者12例为对照组,计算两组患者食管酸暴露以及胃内整合酸度(IA)。结果:两组空腹时近端胃内IA和食管酸暴露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试检者餐后1、2、3、4 h贲门下IA均显著低于近端胃远侧部位(P0.05),但GERD组中IA部位差异不明显(P0.05);餐后2 h,两组近端胃内IA均有所回升,但是对照组未超过基线(P0.05),而GERD组明显高于基线水平(P0.05);两组食管酸暴露均主要在餐后2h发生,并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餐后各时段,两组中食管酸暴露与IA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GERD餐后晚期近端胃酸分泌增高,扩大了酸性近端胃池,可部分解释GERD进食后食管过度酸暴露。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根治术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6例我院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腹腔镜组(56例)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开腹组(60例)采用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并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l、3、5年的生存率.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留置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近期疗效指标,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结果: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减少(P<0.05);两组淋巴结清除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伤口感染、肠梗阻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l、3、5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3年、5年,腹腔镜组>60岁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开腹组(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近期疗效优于开腹手术,肿瘤根治性与开腹手术相似,且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高龄患者的术后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放化疗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经根治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150例,按知情同意原则分成单纯放疗组(48例)、单纯化疗组(54例)、放化疗组(48例)三组,单纯放疗组于术后6周内用15MV-X线照射,总剂量50Gy/25f,治疗30天.单纯化疗组于术后4周内开始用DDP和5-Fu联合方案进行序贯性化疗,放化疗组的剂量同单纯放疗组和单纯化疗组.结果: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2.91%、51.85%、91.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三年生存率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三年生存率最高.结论: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应用放化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疗效较单纯化疗和单纯放疗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到2011年2月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02例,其中高龄组(≧70岁)24例;非高龄组(70岁)78例。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手术中的出血量、术后的住院时间、术后的输血量、胸液总量、胸管放置时间、术后并发症、止痛药使用的次数等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其早期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胸液的总量、胸管放置的时间、止痛药的使用次数、术后的并发症、平均的淋巴结数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非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8.1%,2年生存率为80.3%,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5.3%,2年生存率为73.1%,非高龄组与高龄组早期生存状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论: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病人,与非高龄病人进行比较,高龄病人能获得同样的治疗疗效和早期预后,所以,可在临床上采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6年8月于我院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治疗的9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不同的胃底折叠术分为Nissen组54例和Toupet组38例。其中Nissen组患者采用Nissen360°术式治疗,Toupet组患者采用Toupet270°术式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术后症状缓解情况、手术满意度以及吞咽困难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Visick评分等级为Ⅰ~Ⅱ级占比高于术前,而Ⅲ~Ⅳ级占比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ssen组术后症状缓解率为90.74%(49/54),与Toupet组的81.58%(31/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ssen组手术满意度为92.59%(50/54),与Toupet组的84.21%(32/3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ssen组患者术后1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为46.30%(25/54),高于Toupet组的23.68%(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吞咽困难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和食管裂孔疝修补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Nissen360°术式或Toupet270°术式治疗。  相似文献   

9.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和全肠外营养(PN)对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等状况恢复的影响.方法:50例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N组和PN组,每组各25例.EN组术中放置空肠造口管,术后24 h以内管喂肠内营养液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能全力),PN组给予等氮、等热量的标准PN,总热量为125 kJ/(kg·d)术前1d、术后第1、10d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和免疫指标、术后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营养及免疫指标明显改善(P<0.05),EN组前白蛋白和免疫指标较PN组明显提高(P<0.05);EN组较PN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更早,并发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减低,同时住院时间短.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予肠内营养安全、有效,既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又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是值得推广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NSCLC患者共118例,分为高龄组(≥70岁)26例及非高龄组(<70岁)92例,均接受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枚数及转移枚数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84.62%,2年生存率为69.23%,非高龄组1年生存率为90.22%,2年生存率为79.34%。两组生存曲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og-rank x2=3.351,P=0.082)。结论:高龄NSCLC患者全胸腔镜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可获得与非高龄患者一样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该术式是治疗高龄NSCLC患者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