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将T4 RNA连接酶和AFLP技术特点相结合构建了适于mtRNA的差异显示方法 ,并比较了水稻 (OryzasativaL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一代mtRNA的差异。在 4组引物对的选择扩增产物中共找到 6个差异片段 ,其中差异条带DTA为不育系仅有 ,条带DAB为不育系和保持系特有 ,而条带DBF1、DBF2 、DBF3 、DBF4 为保持系和F1杂种共有。这表明水稻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与杂种一代泰优 2号mtRNA的差异大于保持系粤泰B和杂种一代泰优 2号mtRNA的差异。Northern杂交证实条带DTA在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一代的转录确有差异 ,表明它与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条带DTA全长 2 5 9bp ,尽管未发现有同源序列和新的开放阅读框 ,但它可作为探针从cDNA文库中筛选全基因序列 ,进而寻找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的开放阅读框架。  相似文献   

2.
杨征  朱英力 《遗传学报》1999,26(5):518-523
对水稻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粤泰A,保持系粤泰B,F1代泰优2号和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1代汕优63及另一种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保持系马协B,F1代马协63的黄化苗线粒体离体翻译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粤泰A的线粒体比粤泰B,泰优2号少合成2条多肽,B与F1的带型相近,A特异合成40.7kD多肽;  相似文献   

3.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的AP-PC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基因组的关系。以水稻红莲型粤泰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和保持系B及杂种一代F1为材料。应用AP-PCR分析,用10个单引物对其线粒体DNA进行扩增。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引物在3种材料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线索;此外,在引物6F1的扩增图谱中找到一条在YTA和F1中特异的带TAF6F2,Sounthern分析TAF6F2不育胞质的特异性,可能与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 不育性状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李传友  伏健民 《遗传学报》1999,26(5):558-562
85EA是通过电子束辐照获得的胞质突变型小麦不育要用RFLP和RAPD技术对85EA及春保持系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研究。RFLP分析表明85EA线粒体基因组中coxⅡ基因的位置结构与保持系发生了变化;RAPD分析中引物OPD-15扩增产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有明显差异,不育系的扩增产物比保持系多1条分子量为0.6kb的特展览 要带,用T-easy vector克隆该不育系特异条带并命名为OPD-  相似文献   

5.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小明  郑用琏  张方东  朱英国 《遗传》2000,22(4):201-204
应用RFLP技术,研究了红莲型不育系、保持系、杂种一代及野败型、马协型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表明,红莲型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在多个基因区域存在明显差异,为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线索;红莲型不育系与野败型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马协型不育系与野败型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分子水平揭示了不育胞质的多样性。 Abstract: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was used to analyze rice mitochondrial genome.The results indicated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mt genome of ric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 and its maintain line of Honglian type,which further clued CMS mechanism research.Mitochondrial genome difference between sterile line of Honglian type and Wild Abortive type was obvious,some difference between sterile Maxie and Wild Abortive was also detected,it offered molecular evidence for cytoplasmic heterogeneity.  相似文献   

6.
红莲型杂交稻(红莲2号)及其骨干亲本的RAPD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RAPD技术,从248个随机寡核苷酸引物(10-mer)中筛出18个引物对红莲型杂交稻组合红莲2号及其亲本(T-07A、T-07B、YD6-05),另6个红莲型胞质不育系的骨干恢复和汕优63及其亲本共14份水稻材料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73个多态性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因核背景相似,遗传差异很小;杂种(F1)的基因型更倾向于恢复系;恢复系与保持系间遗传距离的相对较大,但各恢复系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利用这些标记能有效地地区交组合中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F1)。  相似文献   

7.
用呼吸电子传递细胞色素途径的抑制剂氰化钾(KCN)与抗氰呼吸途径的抑制剂水杨基氧肟酸(SHAM)处理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的幼穗和花药后,KCN使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受到抑制,不育系的O2■的形成受抑制较多。SHAM处理则增高O2■形成,以不育系的增加较多.KCN与SHAM处理后都使不育系与保持系的丙二醛(MDA)含量升高,KCN使保持系的MDA含量升高较多,SHAM则使不育系的MDA含量升高较多.KCN处理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SHAM处理后不育系与保持系的SOD活性变化不明显。H2O2处理对不育系与保持系幼穗的呼吸速率影响不大.H2O2+FeSO4处理后,使呼吸速率大幅度下降,表明H2O2+FeSO4所形成的羟自由基(OH)比H2O2对呼吸代谢的破坏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8.
应用AFLP分析技术,比较了红莲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线粒体DNA,找到一不育系特异条带TA1。以该条带DNA为探针与不育系、保持系以及F1杂种线粒体总RNA杂交,结果显示该片段黄化苗期三者均转录一个RNA分子,但转录产物分子量各不相同,说明三者该片段阅读框架不同。经测序,该片段长202bp,序列内含密码子ATG、ATT、AGA、AGG以及正向重复序列5’TGTAC3’、5’ATTATTTT3’和倒重复序列5’GGGAAACA3’。上述特点表明该片段可能是某一蛋白编码序列,并可能与红莲型水稻雄性不育性状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野败型水稻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和F1杂种(汕优63)线粒体DNA进行了AFLP比较,从M/PA引物对选择扩增产物中找到了不育系与保持系差异条带ZA1、ZA2和ZA3。Northern分析表明,片段ZA1黄化苗期无转录产物,可能是非编码序列;而ZA2、ZA3两片段在不育系、保持系和F1杂种中的转录则有差异,其中片段ZA2在黄化苗期保持系转录,不育系和F1杂种无转录产物;片段ZA3在黄化苗期保持系和F1杂种转录,表明ZA3转录受核恢复基因Rf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呼吸途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比较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之幼德、叶片和花药的呼吸代谢。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药的总呼吸速率、抗氰呼吸所占总呼吸比较和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苹果酸脱氢酶(MDH)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H)活性低于保持系;幼穗中则仅6-PGDH低于保持系;叶片间各指标均无差异。Na3PO4可抑制保持系的叶片和幼穗及不育系叶片总呼吸的30%,而仅能抑制不育系幼穗总呼吸的24%;  相似文献   

11.
水稻离体育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野败型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恢复系IR24、IR26、泰引1号、明恢63、红莲型不育系红源A、包台型不育系包源A、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温敏核不育系W6154s等10个水稻材料的幼穗在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再生植株及对其后代进行育性鉴定,探讨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雄性不育突变发生的机率以及影响离体筛选雄性不育变异体因素。因素表明:在5个材料(珍汕97B、红源A、包源A、W6154s和  相似文献   

12.
小麦K型及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RFLP和RAPD技术对具有相同核遗传背景的小麦K型不育系K149A,V型不育系V149A及相应保持系149B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之间线粒体DNA的结构显著不同,atpA,atp9,coxⅡ,cob等线粒体功能基因有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利用酶联免疫测定技术研究了水稻细胞质生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珍汕97B在幼穗发育过程中叶片,幼穗和花药中内源IAA,GA1+4,ABA和iPAs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从穗发育的雌雄蕊形成期到三核花粉期,保持系叶片中IAA水平高于不育系,并在二核花粉最高;在幼穗和花药中也可保持系为高。2)保持系与不育系叶片中GA1+4含量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先升后降,但从单核到三核花粉期以保持系为高;在粉  相似文献   

14.
以红莲型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为材料 ,根据 MADS- box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 ,并分别以 Oligo d T1 2 GC和 Oligo d T1 2 CG为锚定引物对花粉发育单核期和二核期的花药进行了差异展示分析。扩增共得到 382条带 ,其中有组成型表达带 2 2× 8=176条。对差异带的统计分析表明 :MADS- box基因家族参与了水稻CMS和育性恢复的核质互作。最后 ,对这些差异带与 CMS和育性恢复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异引物在研究复杂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应用单向SDS—PAGE结合蛋白质铬银染色技术对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和其保持系的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的蛋白质多肽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两系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生殖器官(穗子)上的差异比营养器官(叶片)上的差异更为显著。在成熟穗上,叶绿体可溶性蛋白不育系有25条带,保持系仅16条带,两者间有19个多肽不同;线粒体可溶性蛋白不育系有28条带,保持系比不育系少30.1和21.8KD两个多肽;细胞质可溶性蛋白丙酮沉淀物的水溶性蛋白组分不育系有24条带,保持系为29条带,两系间却有7条多肽存在差别;细胞质可溶性蛋白丙酮沉淀物的SDS-增溶性蛋白组分不育系有18条带,保持系只有11条带,两者间亦有7条多肽出现差异。由此可以看出,水稻野败型CMS表型的表达可能需要较多个基因的启动和关闭,既与叶绿体和线粒体有关,还涉及到核基因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线粒体渗透性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HL-CMS)的不育系粤泰A(YTA)、保持系粤泰B(YTB)以及杂种F1代红莲2号(HL2)的黄化苗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pH及离子强度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MPT)的发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YTA、YTB和HL2间MPT的发生均存在差别,不育系YTA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PTP)的开启与关闭对pH及离子强度的变化较保持系YTB和HL2敏感。HL2与YTA虽然具有相同的细胞质来源,但两者之间PTP及MPT的特性明显不同,前者MPT的变化与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YTB线粒体的PTP和MPT的发生特点与特性相似。这些说明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可能与其MPT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姚鸿  王斌 《遗传学报》1998,25(1):67-73
msD2-CA8057是新育成的具有粗厚山羊草(Ae.crasa,6x)胞质的D2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采用RFLP和RAPD方法对该不育系及其具有普通小麦(T.aestivum)胞质的保持系CA8057和恢复系保-769-22-6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该不育系的线粒体DNA组织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保持系,也不同于其恢复系。Southern结果表明,该不育系线粒体基因组在atpA、atp9、cob和coxⅡ基因上或附近具有显著的组织结构差异。RAPD分析证实了这一点。相反,RFLP和RAPD结果都表明保持系与恢复系之间线粒体基因组结构非常相似。这支持了该不育系的胞质遗传特点来源于与普通小麦胞质差异较大的野生型胞质的事实。推测这种胞质差异与育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RNA编辑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线粒体中,是线粒体产生功能蛋白所必不可少的过程。以红莲(HL)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粤泰A、保持系粤泰B及杂种红莲优6四分体时期的花药、单核花粉和二核花粉为材料,研究了线粒体功能基因———atp6、coxⅡ及嵌合基因orfH79转录本的编辑位点。结果表明,atp6转录本的编辑能力明显受到恢复基因的影响。atp6转录本在不育系中不被编辑或部分编辑,而在引入了恢复基因的杂种一代中,其编辑能力均大幅提高。coxⅡ转录本在3个材料中编辑状态没有差别,而嵌合基因orfH79在各个材料中均不被编辑。由此推测,红莲型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atp6转录本编辑能力的基本丧失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套袋自交结实率和自然结实率为主,花粉育性和田间目测整株育性为辅的综合性状,判定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以及它与明恢63的杂种F1,F2和BF1的植株育性,并以野败型珍汕97A作对照,比较研究了其有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马协A与珍汕97A不育性的遗传均由两对基因控制,但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两对基因的作用方式与珍汕97A不同,前者F2群体的育性分离符合9:3:3:1的比例,BF1符合1:  相似文献   

20.
以水稻红莲型和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用不连续蔗糖梯度离心法提纯线粒体,以饱和酚-氯仿-异戊醇法抽提mtDNA。用琼脂糖电泳和电镜观察比较不育系mtDNA差异,发现不育系中有小分子mtDNA(即m_2和m_3),不同细胞质间的小分子mtDNA存在差异。在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名为m_1的大分子mtDNA无差异;本文还研究了mtDNAm_1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