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植物园在植物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公众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具有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性的功能。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和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为例,从物种保护、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3 个方面对植物园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和分析,为华南植物园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为华南植物园乃至我国植物园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从1949年成立之始,就十分重视对我国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研究,并关心植物园事业的发展。从1950年起,先后接管了庐山植物园、昆明植物园,以后又先后建设了北京、南京、沈阳、武汉、鼎湖山、西双版纳、华南和西安植物园等,当时,中国科学院植物园有10个,占全国总数的1/3。10个植物园总面积1930公顷,职工805人。为有效地开展植物  相似文献   

3.
第十一届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大会于1993年9月7日在中国无锡开幕,经苏州、杭州,于9月12日在上海闭幕。9月6日部分与会代表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中国南京国际植物园俱乐部”奠基仪式及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中山植物园“植物迁地保存实验室”扩建部分开放使用等一系列庆祝活动。参加大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99名代表。大会收到论文74篇,其中板报42篇,大会报告13篇。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植物园与国家发展”。经过大会报告和交流,明确了世界植物园在继续发挥其保护物种和保护环境的功能之外,必须进一步密切植物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植物园的十项功能,不仅可以增加植物园对社会的贡献,也有利于提高植物园自身的活力和生存能力。大会选出了以主席岩(木规)邦男,副主席李蔼娃、贺善安、安德列也夫,秘书长艾斯特万为领导核心的新一届理事会。世界植物园两大组织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和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BGCI)在无锡签署的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国际植物园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理事会的第一次会议于9月11日在由杭州开往上海的火车上举行。讨论了整顿组织、会员登记、出版IABG通讯及与BGCI合作开展活动等问题。会议确认1994年将在印尼召开IABG-AD第二次会议。第十二届IABG大会将于1  相似文献   

4.
顾姻  盛宁 《生命世界》1994,(1):9-10
1993年9月7日,在江苏无锡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植物园协会会议,参加大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99名代表。大会收到论文74篇,会议主要议题为植物园与科学发展。明确了世界植物园在继续发挥其保护物种和保护环境的功能之外,必须进一步密切植物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要注意发挥植物园在国家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据此,贺善安教授归纳为中国植物园与国家发展的十大联系:  相似文献   

5.
早期的新闻报道中提到国家植物园体系“逐步实现中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建设目标引发了质疑。实际上,《中国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明确了更为实际的目标,包括到2025年设立5个左右国家植物园,实现7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迁地保护;到2035年设立10个左右国家植物园,实现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植物园体系应当建立明确的迁地保护分级标准,即使在迁地栽培无法达到最高级别的保护标准时,仍可视为某种较低级别的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工作应与中国植物园体系有机结合,包括国家植物园、地区优秀植物园和地方植物园。通过全国植物引种数据联网共享的可能性,区域性和基层植物园可参与到迁地保护工作中,共同承担任务份额。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引种驯化并非对立的关系。就地保护优于迁地保护,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迁地保护和引种驯化并非绝对对立,可实现既保护又开发的目标。总体而言,未来迁地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建立清晰的分级标准和数据网络,以明确迁地保护与其他保护形式的关系,实现明确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黄宏文  廖景平 《生物多样性》2022,30(6):22220-468
植物园诞生的原初是“皇家”或“国家”意志的产物, 植物园的概念从公元前2,800年我国的“神农本草园”起源, 至今已历经沧桑巨变, 而西方文艺复兴后演替出了现代植物园。科研、保护、教育与示范四大功能始终是植物园的主线。植物园作为专门从事野生植物收集、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保护利用的专业研究机构, 始终肩负着国家的重要使命。本文系统综述了植物园的起源与演变, 并对世界各国的国家植物园与国家植物园体系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在对我国植物园历史与发展概况总结的基础上, 论述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定位与目标、区域布局、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的思考, 以任务带学科构建我国国家植物园迁地保护综合体系。  相似文献   

7.
植物园是通过人工模拟区域自然环境和群落结构,实现物种多样性高度富集并进行相关科学研究的机构,也是生物多样性保育、科普教育、资源储存和开发利用的基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园中的应用,将产生数字化植物园。在研究数字化植物园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广义和狭义的数字化植物园定义,并以华南植物园的数字化建设内容为例,探讨了数字化植物园的信息技术体系、虚拟植物和专类园智能化管理技术等理论与技术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8.
任海  文香英  廖景平  郑祥慈  杨明  周桔 《生物多样性》2022,30(4):22113-R1078
植物资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来源, 植物多样性是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的战略资源。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两种主要方法,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构建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植物园体系是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形成我国较为完整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体系。通过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对我国植物多样性进行迁地保护, 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园林展示、科普教育和资源开发利用, 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植物园的功能变迁、全球和中国植物园分布与数量以及植物迁地保护现状,讨论了植物园与植物迁地保护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的定义及设立标准, 进而讨论了建设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意义、挑战、统筹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等问题, 最后提出了我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建设目标、管理体制、空间布局和认证等方面的建议, 以期为我国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2007,42(7):62-62
5月30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秦岭国家植物园,在其所在地西安市周至县举行“秦岭国家植物园奠基仪式”。  相似文献   

10.
李飞飞  罗斌圣  崔夏  龙春林 《广西植物》2023,43(8):1383-1391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虽然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植物文化的建设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 通过对全球3 085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7.36%,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植物园占比11.18%,制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从而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欠缺;(3)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3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植物园科学普及工作的展望贺善安,张朝晖,曾虹(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210014),J.PlantResour.&Environ.1996,5(3):52~56根据中国植物园发展的历史,总结分析了植物园科普工作在内容、设施、方法和型式方面的发展,提出了当前植物园科普工作的重点是:1.要变传统的植物学普及为以环境教育为中心的科普。2.设施上要更新。3.要大力吸收国内外科普工作的先进经验,利用新的科技成果作为科普材料。4.在方式上要强调被教育对象的参与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A completely automated meteorological station has beenoperating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 since 1991. As of March1996, th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was integrated witha volumetric pollen trap.The new airborne pollen monitoring station operatesall year round, together with another centre locatedin Latium.This new centre will evaluate pollen dispersal inrelation to climatic data, floristic and anthesicspectra and the pollen allergy incidence in thesouth-eastern area of Rome.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ew station along with thefirst data collected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According to an educational program developed at theBotanical Garden, activities linked to allergenicpla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primary andsecondary school as well as university students.Key words: Botanical Garden, volumetric pollen trap,floristic census.  相似文献   

13.
植物园与植物园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随着全世界植物园数量的增加、功能和转变和我学科的综合,需要发展植物园学,以引导植物园的发展。植物园学主要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1)植物园的性质、任务和功能;2)历史;3)规划设计;4)物种保护,尤其是迁地保护;5)活植物收集圃及其管理;6)引种驯化的理论与实践和新经济植物的发掘;7)植物展出的技术与方法;8)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9)环境教育和旅游;10)维护和管理。生物多样性是植物园的核心。美丽的外貌、科学的内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外的准则是植物园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4.
植物园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主要着眼于野外。实际上,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主要是人类的经济生产活动,其典型标志是城市化过程。然而城市化的进程是无法阻止的,因此,应提倡从改善城市化过程以及正确导向城市化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本文主要讨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有利条件。同时指出,绝大多数植物园都在大、中城市中,应该担负历史赋予的这个责任,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植物园发展的动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国内外植物园近十余年来发展的动向进行评述,列举了近年来一系列重要的植物园国际会议与重大活动,指出当前国际植物园工作的中心任务首先是物种保护。总结和分析我国植物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在园貌建设上与国际先进植物园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1)植物的收集量;(2)活植物数据的积累;(3)罕见植物的引种;(4)现代技术的应用。作者最后提出,我国植物园发展应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是:(1)既是多功能全方位发展,又应各具特色;(2)生物多样性是植物园永恒的主题;(3)植物园应着重物种迁地保护的研究和实践;(4)植物园应重视栽培和利用植物并着重以药用植物为对象。  相似文献   

16.
植物园活植物信息管理计算机化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园活植物信息管理系统是植物园适应时代和自身发展需要,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植物园活植物信息管理手段,本文综述了植物园活植物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的基础和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活植物信息计算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植物资源是植物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植物资源保育是植物园最基本的工作。以往的植物资源保育工作主要包括植物资源日常管护、繁殖和资源保育研究,此模式的局限性随着植物园的发展或植物园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而日显突出。植物资源保育之创新,首先是拟保育资源的系统性选择,其次是已保育资源的运用,包括植物资源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以及科普利用。  相似文献   

18.
多孔菌是木材腐朽菌中最关键的真菌类群, 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明确植物园对植物上真菌资源的保护状况, 在2010-2021年间, 作者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1个代表性植物园中木本植物上的多孔菌进行了系统调查、标本采集和种类鉴定, 记录多孔菌164种, 隶属于担子菌门伞菌纲6目23科79属。其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儋州热带植物园和广西药用植物园多孔菌种类最多, 分别有90种、46种和37种; 兰州植物园、西宁植物园和乌鲁木齐植物园物种数量最少, 分别有4种、3种和2种。在植物园中, 分布最多的物种是云芝栓孔菌(Trametes versicolor)、白囊耙齿菌(Irpex lacteus)和黑管孔菌(Bjerkandera adusta), 分别生长在24、18和18个植物园中, 而软多孢孔菌(Abundisporus mollissimus)等32种多孔菌只发现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在164种多孔菌中, 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分别有114、40和10种。生长在植物园中的多孔菌仅占全国所有森林生态系统多孔菌总数的16%, 而植物园中发现的稀有种仅占全国稀有种总数的3.1%。在10种稀有多孔菌中, 有6种发现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天然林中, 其中4种稀有多孔菌发现于植物园内的人工林中, 占植物园所有多孔菌的2.4%, 占全国稀有多孔菌的1.3%。所调查植物园多孔菌包括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北半球广布和寒温带成分, 分别包括50、45、38、20和11种, 占本研究多孔菌总数的30.5%、27.4%、23.2%、12.2%和6.7%。目前中国植物园保存了我国60%的植物种类, 包括85%的珍稀濒危植物, 但对生长在植物园中的多孔菌资源保护作用有限。因此, 对稀有多孔菌的保育仍需聚焦在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上。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将会对森林树种结构、空间结构以及林龄结构等产生重大影响,准确预测森林景观演替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能够为科学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珍稀物种保护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LANDIS Pro 7.0与LINKAGES模型,模拟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树种在2种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4.5和RCP8.5)下未来300年的森林植被演替动态,分析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毛竹、马尾松、猴头杜鹃、长苞铁杉以及杉木的潜在面积分布与景观格局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显著。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各树种的景观分维度均介于1.03—1.08,保护区内各景观斑块相对简单规则。毛竹、猴头杜鹃和杉木聚集度下降趋势明显而斑块密度显著上升,长苞铁杉随演替进行面积逐渐减少而聚集度相对较高且斑块密度剧增,马尾松斑块密度缓慢增加而聚集度先降后升,随气候变化这些树种的景观完整度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在RCP8.5气候情景下景观破碎化更严重。而气候变化对阔叶林与柳杉的影响则较小,且阔叶林在演替期间斑块密度下降而聚集度稳中有增,潜在面积分布呈现出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