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采用2 a生油茶嫁接苗在黄花梨盛果期(树龄15 a)林下进行不同方式套种(株间、行间、交叉点套种)造林对比试验,对造林后6 a油茶生长状况、结实量和黄花梨产量、质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以交叉点套种油茶单株效果最好,平均冠幅达141.0 cm,平均保存率91.5%,油茶籽产量达3.86 kg·株-1;交叉点套种和行间套种油茶对黄花梨产量的影响较小,单株产量、优质果率与对照(不套种)差异不显著;株间套种油茶对黄花梨产量的影响较大,单株产量比对照低20.4%,优质果率比对照低23.3%。  相似文献   

2.
以陇东黄土旱塬已进行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分析了免耕和传统耕作条件下5个施肥处理冬小麦收获期土壤水分、土壤容重(2011年)及土壤养分和产量(2005-2011年)变化,探讨了耕作方式和施肥对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农田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2011年免耕条件下0~20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及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相同耕作条件下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其他施肥处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肥处理下速效钾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传统翻耕处理的产量高于免耕,相同耕作条件下氮磷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产量最高,不施肥对照产量最低.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肥处理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肥力效应以免耕优于传统翻耕,产量以传统翻耕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最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豆科作物作为林果行间套种作物的适宜性, 于2014年通过田间试验和盆栽试验对4种豆科作物的耐阴能力及其光合生理进行了研究。测定全光和弱光处理(全光的48%)下豆科作物在初花期的叶片光合特征参数、光合色素含量与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PCase)活性, 监测其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结果表明: 弱光使供试作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光补偿点、表观量子效率和暗呼吸速率不同程度地向耐阴植物变化; 弱光还使供试作物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RuBPCase活性不同程度地下降, 而胞间CO2浓度显著上升; 遮阴后, 乌豇豆(Vigna cylindrica)和绿豆(Vigna radiata)的叶绿素(Chl) a和Chl b含量显著增加, Chl a/b值显著降低, 大猪屎豆(Crotalaria assamica)和望江南(Senna occidentalis)的光合色素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弱光使供试作物茎变细, 侧枝数减少, 生物量和干物质积累效率降低, 根冠比降低, 根瘤量减少, 叶片变小变薄, 叶片数减少, 叶面积指数降低; 弱光胁迫下, 大猪屎豆不开花, 望江南只开花不结实, 而绿豆和乌豇豆开花数减少, 花期缩短, 种子产量显著降低。根据供试作物的光合特性和生长发育对弱光的响应, 得出它们的耐阴能力排序是: 乌豇豆>绿豆>望江南>大猪屎豆, 其中乌豇豆和绿豆适宜与林果套种, 而望江南和大猪屎豆不适宜套种。  相似文献   

4.
施肥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及其地理分异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采用中长期田间试验对8种模拟施肥模型在温带的海伦试验站、暖温带的沈阳试验站和亚热带的桃源试验站进行了6~10年试验,以比较、评价施肥在粮食生产中的贡献.结果发现,施肥在作物产量形成中的贡献随施肥制度和气候的热量因素所影响;在最佳施肥条件下,施肥在产量中的贡献率分别为海伦(温带)30%、沈阳(暖温带)38%、桃源(亚热带)44%.按这一实验结果可以一般地估计:当其他技术条件不变时,施肥在产量形成中的贡献率最高可达30~45%,随所在地区气候的热量条件而不同.  相似文献   

5.
Zhang LH  Li J  Jia ZK  Liu BF  Zhao HL  Shang JX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7):1750-1758
通过2007—2010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平衡施肥、常规施肥和无肥(或低肥)条件下,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对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土壤贮水量、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纯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免耕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好,深松次之,翻耕最差;轮作田生育期内免耕和深松处理0~200 cm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提高6.7%和1.9%;各施肥条件下作物产量、WUE和纯收益均以深松处理最高,且以平衡施肥深松处理表现最好,2007—2008年冬小麦、2009年春玉米、2009—2010年冬小麦产量分别为6909、9689、5589 kg.hm-2,WUE分别为18.5、25.2、23.0 kg.hm-2.mm-1,纯收益分别为5034、5045、7098元.hm-2.因此,平衡施肥与深松组合处理的蓄水保墒和增产增收效果最好,是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田较适合的施肥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生产特征和光温资源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套种与直播两种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生产特征和光温资源利用的影响,选取郑单958和登海661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播期,密度为67500株·hm-2,以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和作物生长速率、叶面积指数、穗位叶的单叶光合速率来评价夏玉米的光合生产特征;以Richards模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结合气象数据计算夏玉米光能利用率.结果表明:直播处理比套种处理籽粒产量增加1.17%~3.33%(P<0.05),但千粒重显著降低;生育期随播期提前而延长;直播条件下叶面积指数和单叶光合速率在灌浆前期显著高于套种,但灌浆后期下降较快;与套种相比,直播开花前和开花后具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较快的作物生长速率.Richards模型解析表明,直播处理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明显早于套种,起始势较套种高,但灌浆期、活跃灌浆期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均低于套种;与套种相比,直播处理生育期间总积温和总辐射量分别减少150~350 ℃·d和200~400 MJ·m-2,但籽粒光能利用率较套种提高10.5%~24.7%.因此,直播较套种有优势,在夏玉米大田生产条件下,重视叶片的光合生产特征,延缓叶片衰老,有利于提高夏玉米的光能利用率,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株行距配置对高产夏玉米冠层结构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75000株·hm-2种植密度下,选用郑单958和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行距配置(等行距、宽窄行)和3种留苗方式(每穴1株、每穴2株、每穴3株),研究了6种种植方式对黄淮海地区高产夏玉米产量构成、吐丝后冠层结构及光合性能的调控作用,并以Richards模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 产量、干物质积累量、作物生长率、灌浆速率、冠层光合能力等均表现为宽窄行处理高于等行距处理,留苗方式以每穴2株最高.各种植方式中以宽窄行每穴2株种植产量最高,达13.12(郑单958)和13.72(先玉335) t·hm-2.宽窄行每穴2株种植改善了冠层内部光照状况,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均有所提高,同时缓解了植株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籽粒灌浆能力增强,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因此,宽窄行每穴2株种植是黄淮海夏玉米高产条件下产量提高的有效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8.
以冬小麦品种豫麦 34为材料 ,在不同带距条件下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以及三者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带距对蛋白质产量和籽粒产量有显著的影响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明显 ;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 ,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关系不密切 ;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之间存在着直线回归关系 ,二者的模拟方程为 :Y =10 6 80 9+0 10 7X(kg·hm-2 ) ;2 0m带距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最高 ;2 4米带距条件下 ,小麦边行优势总值最大 ,与其它作物套作 ,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9.
农田蒸散是农田水分消耗的主要方式,是农田管理和规划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在郑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2017和2018年两年冬小麦越冬期-成熟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观测了充分灌水(T2)和自然降水(T1)两种状况下冬小麦农田的实际蒸散量,进而计算充分灌溉下冬小麦的作物系数和自然降水条件下的冬小麦实际作物系数,并分析它们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农田蒸散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其中T2处理的蒸散量和波动幅度明显高于T1处理;冬小麦试验观测时期内,T2、T1处理两年总蒸散量均值分别为535.8和256.4 mm,日均蒸散量分别为3.7和1.7 mm;不同发育期日均蒸散量均是孕穗、抽穗期最高,越冬期最低;冬小麦作物系数明显高于自然降水条件下的实际作物系数,总体上均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 T1处理实际作物系数与空气湿度相关性最好,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最差; T2处理作物系数与平均气温、总辐射和风速均有较好相关性,而与空气湿度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作物的冠层结构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群体微环境反映了作物冠层内小气候的变化, 与作物的冠层结构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该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 设置等行距(R1, 20 cm + 20 cm)、宽窄行(R2, 12 cm + 12 cm + 12 cm + 24 cm)两种不同行距和低(D1, 120.0 kg·hm-2)、中(D2, 157.5 kg·hm-2)、高(D3, 195.0 kg·hm-2) 3个播量配置组合, 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合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后期冠层垂直结构、群体微环境及产量表现, 旨在优化小麦绿色栽培措施, 在不增加水肥投入情况下, 挖掘冬小麦的生产潜力和进一步增产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 冬小麦上、中、下3个层次冠层开度(DIFN)、平均叶倾角(MLA)及叶面积指数(LAI)均表现为R2大于R1, 且R2行距上层和中层DIFN、各层次MLA及LAI显著高于R1, 在相同行距下, D3播量LAI下降迅速, D2播量的LAI及其中层和下层的MLA最高, 并与D1、D3差异显著; 冬小麦冠层温度和群体CO2浓度均随着播量的增大而降低, 而相对湿度随播量增大而增大; 在相同播量下, R2行距较R1更具有降温保湿能力, 冠层平均温度较R1下降了0.06-0.5 ℃, 相对湿度较R1提高了1.85%-3.15%; 在相同播量下, R2行距千粒质量、穗粒数都显著大于R1, 因此R2籽粒产量也显著高于R1。综上所述, 冬小麦的水平结构配置可显著改变其冠层的垂直结构及群体微环境, 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籽粒的灌浆, 在不减少穗数的情况下, 提高穗粒数及千粒质量, 从而达到增产目的。在该试验中以R2D2配置的冠层结构、群体微环境及产量最佳。  相似文献   

11.
乌桕化学成分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乌柏「sapium sebiferum(L.)Roxb.」叶虫分离出四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分别是:β-谷甾醇、正三十二烷醇、软木酮、N-苯基-1-萘胺。从乌桕茎皮中分离出两个化合物,经波谱鉴定分别是:莫雷亭酮、莫雷亭醇。其中正三十二烷醇,N-苯基-1-萘胺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乌桕品种资源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报道对我国16省82县乌桕主产区进行乌桕品种资源调查的结果。通过性状比较研究划分为44个农家品种和11个无性系品种,并描述了这些品种的分布和性状。  相似文献   

13.
乌桕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钧   《广西植物》1982,(1):41-44+40
<正> 乌桕Sapium sebiferum Roxb.是广布于亚热带、热带的含油脂量高的油料树种。乌桕油脂在工业上用途广、耗量大,所以近年我国在南方各省都在大力营造人工林,探索桕林的速生丰产途径。 我国栽培桕树利用桕油虽有千余年历史,但对乌桕的生物学特性至今尚未见有系统的研究。我们从1975年起,采用调查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乌桕的生物学特性作了初  相似文献   

14.
黄惠坤  侯正生  唐润琴  宁世江   《广西植物》1989,9(4):365-366
<正> 目前大面积营造的乌桕林产量较低,因此,为了寻找提高乌桕林的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途径,从1985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多种试验。本文就一般抚育试验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5.
修剪强度对乌桕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惠坤   《广西植物》1988,(1):101-104+107
对乌桕Sapium sebiferum(L.)Roxb.林进行四种不同强度的修剪试验,结果表明,以中度修剪产量最高,结实性状最好。  相似文献   

16.
金代钧  黄惠坤   《广西植物》1990,10(4):351-358
本文报道提高乌桕林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采取垦复、中度修剪、林下套种春花生或马铃薯等作物,适当施肥等综合抚育技术,低产乌桕林的经济效益可提高1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7.
黄惠坤   《广西植物》1984,(2):171-175
<正> 乌桕(Sapium sebiferum(L. )Roxb. )是我国南方分布和栽培较广的油料树种。乌桕种子含有丰富的油脂,其油脂是重要的化工源料和传统的出口商品。如能掌握乌桕果实的生长发育及油脂物质积累规律,在生产上,可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为此,我们从1979年开始对乌桕果实进行定期观测和采样分析。现将试验结果,作简要的报道,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对8年生乌柏人工林内的光照、温度、湿度进行初步观测的结果:在夏目林内行间的相对照度为52.3%,株间的相对照度为22.7%;日平均气温林内比林外降低0.2—0.4℃,日平均相对湿度增加3.3—6.1%。  相似文献   

19.
乌桕的地理分布和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金代钧  黄惠坤   《广西植物》1984,(1):71-80
<正> 乌柏是我国重要的油料树种,其种子既含油又含脂,油脂含量高达40%以上。乌柏油脂广泛用于制皂及生产硬脂酸和油漆中。虽然我国的乌柏栽培历史悠久,产区辽阔,但现有柏林不到1,000万亩,且经营粗放。至今全国柏油总产只有3万余吨,未达到历史最高产量水平,还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目前我国南方不少省、区正在利用荒山荒地发展乌柏生产,北方一些地方也拟进行引种试种。  相似文献   

20.
乌桕种子油脂含量与其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惠坤  唐润琴   《广西植物》1989,9(2):187-190
乌桕Sapium sebiferum (L.)Roxb.在现有栽培区域内,幼龄树的种仁含油率和种子含油率的高低与水平地带性变化差异不大。而种子含蜡率和种子含油脂率.则随纬度降低而极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