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朱万龙  贾婷  黄春梅  王政昆 《生态学报》2013,33(6):1721-1730
共选取分布于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190个中缅树鼩头骨和32颗臼齿(第二、第三下臼齿),运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其头骨侧面、腹面、背面及下颌侧面的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同时运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头骨和臼齿进行多维尺度分析,以探讨头骨及臼齿形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头骨侧面在研究多种群头骨形态时更适宜,更有参考价值;经过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形变多集中在鼻骨和臼齿,这可能与中缅树鼩生存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相适应;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中缅树鼩头骨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同时,对臼齿的分析显示,臼齿形态具有地区差异,这种变化可能与中缅树鼩生活环境的经度和纬度有关.综上,云南、贵州和广西地区的中缅树鼩的头骨具有形态变异,并且差异仅仅发生在种群水平,这可能反映了其对特定生态环境的形态适应.  相似文献   

2.
1969年9月13日,在印度尼西亚爪哇中部三吉岭地区,当地的一位居民在一条小河边的断崖基部发现了一个爪哇直立人(以前叫做爪哇直立猿人)的头骨。这个头骨几乎完全被坚硬的沙岩包裹着,经初步修理,已可看出还残留着一个犬齿,一个前臼齿和两个臼齿,这些牙齿都比已知的爪哇直立人类型的牙齿要小。根据这个头骨的基本特征,例如低的头盖,厚的骨壁,凸出的枕骨隆起,臼齿和前臼齿的形状与大小,特别是头骨的轮廓,是属于爪哇直立人类型的。  相似文献   

3.
李法军  朱泓 《人类学学报》2006,25(2):87-101
本文应用牙齿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出自河北阳原姜家梁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居民的牙齿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牙齿人类学系统”进行牙齿形态观察,应用“平均差异度”(MMD)距离公式计算出姜家梁组与其他各对比组的MMD距离系数以估计群体间的相似程度,并根据MMD矩阵对18组人群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姜家梁居民的牙齿形态特征属于中国型牙(Sinodonty),但自身又具有某些独特的特征,如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和单根上颌第一前臼齿等特征的出现率很高。综合来看,姜家梁组在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双铲形上颌中央门齿、单根上颌第一前臼齿和第一臼齿转向皱纹这4项性状上具有很高的出现率;上颌第一臼齿釉质延伸、上颌第三臼齿退化、三根下颌第一臼齿和下颌第二臼齿四尖这四项性状出现率处于中等水平。与同时代的下王岗组和庙子沟组比较而言,姜家梁组与庙子沟组的关系更为密切,有研究表明姜家梁组居民与庙子沟组居民具有较为相近的头骨形态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为接近的牙齿形态特征,这说明在体质特征上相近的人群在头骨形态特征和牙齿形态特征方面的表现可能较为一致,但只通过这两个对比组的比较结果而下此结论还为时过早,尚有待于积累更多的同类型族群的相关牙齿人类学资料验证之。  相似文献   

4.
华南人颅骨上、下颌臼齿磨耗与年龄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华南人103例17—73岁男性颅骨的709个臼齿为材料,研究了上下颌臼齿磨耗度与年龄的关系。将磨耗度分为九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华南人臼齿的磨耗度与年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这种相关关系,能够作为估计华南人颅骨年龄的标准。第一臼齿与第二臼齿的磨耗平均年龄比率是M1∶M2=6∶6.9;磨耗度与年龄的相关系数M1为0.91,M2为0.90,均为高度相关。并得出磨耗度的平均年龄及95%置信区间(见表3)。华南人下颌臼齿的磨耗比上颌臼齿的磨耗稍大(61.5%)。  相似文献   

5.
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rieri分布在横断山及其附近地区。臼齿在动物的生存和生态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横断山环境对高山姬鼠臼齿表型变异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法对横断山由北到南(东北:巴塘;中部:中甸和宁蒗;南部:景东)分布的高山姬鼠的上臼齿(第一上臼齿、第二上臼齿、第三上臼齿)和下臼齿(第一下臼齿、第二下臼齿、第三下臼齿)进行测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薄片样条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断山高山姬鼠各地理种群间的臼齿有一定形态变异,薄片样条法分析显示各臼齿齿叶间有一定的形变发生,这可能与高山姬鼠在横断山各地区生存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2002年3月,山东省日照市在修筑同三高速公路时,于东港区日照街道黄家河大桥工地挖掘出1枚象臼齿化石。这是首次在日照市范围发现象化石。该象臼齿齿冠面轮廓近长圆形,保留齿板9个,咀嚼面9个,后边若干齿板未保存。齿板频率6。从咀嚼面上看,前4个齿板已磨蚀呈长条形,第5、6两个齿板已磨蚀呈“·—·”形,第7、8、9三个齿板呈“……”形。釉质层2mm,后边具强烈褶皱,第2、3、4三个齿板中央后面有中尖突。咀嚼面中部微凹,约比两边下陷1·5mm。保留齿板长155mm,宽79mm(第3脊),重2900g。在挖掘现场,还有3片散落的齿板,尚难断定是否来自上述臼齿。现…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产自内蒙古呼和勃尔和剖面阿山头组的始施氏貘(Schlosseria magister)幼年头骨、头骨碎片及产自额尔登敖包底白层的S.magister成年头骨。幼年头骨在脊齿貘科属首次描述,成年头骨材料也是目前S.magister中首次描述。幼年头骨主要特征如下:头骨细长,脑颅部略有扩张,有眶后突,眶后收缩明显,矢状脊轻微发育;鼻切迹浅,位于前臼齿列之前,由前颌骨和鼻骨构成;眼眶大,眶前缘位于M1后部上方,眶下孔位于DP3-4之上;基蝶骨向后向中央逐渐加厚,末端隆起;翼蝶骨很大,从腹面看向后向背侧扩展,末端形成三角形的翼蝶骨突,覆盖在卵圆孔上;岩骨岬部表面有内颈动脉及其分支留下的3条沟痕;最内侧的为内颈动脉内侧沟,沿着岬部弯曲前行至最前部;镫骨动脉沟短小,横跨在圆窗前腹侧;岬动脉沟最长,起始于卵圆窗前内侧,沿岬部向前延伸;弓形下窝所在位置平滑,无凹陷。S.magister乳颊齿主要特征如下:DP2冠面大致呈三角形,前窄后宽,前缘较尖,长明显大于宽;外脊上仅有一个中央主尖前尖,一个非常不明显的小棱(可能为雏形的原脊)紧贴在前尖后舌侧壁上;前、后附尖不明显。DP3冠面呈梯形,与DP2相比明显增大,亚臼齿化,前附尖和后附尖略大,原、后脊明显。前尖大,后尖尚未分离;原尖很弱,几乎无法辨认,原脊低且不发育;次尖大而钝,比原尖更靠舌侧,后脊比原脊略发育,中部具小的后小尖;后脊在次尖处拐向后唇侧,使得磨蚀面呈V形。DP4冠面近方形,完全臼齿化,后尖已从外脊上分化出来,比前尖稍小,向舌侧倾斜,后尖肋明显;舌侧尖、脊发育完好,原尖和次尖大而钝,原脊、后脊近乎平行,比DP3的更高更长;两条脊分别在原尖和后尖处拐向后唇侧方,形成V形的磨蚀面。S.magister在由幼年向成年转变的过程中,主要变化趋势如下:1)吻部特征不同,主要表现为鼻切迹的位置、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前颌骨、上颌骨形态的差异。幼年头骨的鼻切迹位于前臼齿列之前,由前颌骨和鼻骨组成;成年头骨的鼻切迹后缩至M1-2之上,由鼻骨和上颌骨组成,并且因鼻切迹后缩造成鼻骨不与前颌骨接触。幼年和成年个体上颌骨的整体形态,眶前窝、眶下孔的位置和形态都差异显著。2)与咀嚼功能相关的结构改变。幼年个体的矢状脊微弱,而成年个体的则高且突起,暗示了后者具有相对强大的颞肌,以适应咀嚼功能。对比发现,S.magister与Lophialetes expeditus成年头骨在大小、整体形态和一些具有分类意义的特征上(如鼻骨和泪骨、前颌骨的接触方式,眶后突、关节后突、下颌关节窝的形状,矢状脊的高度等)非常接近。参照童永生、雷奕振(1984)对脊齿貘类头骨的划分方法,将Schlosseria magister的头骨与L.expeditus的划为一组,同时纠正了原有划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两栖犀科化石广泛出现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中、上始新统,渐新统及下中新统中。两栖犀属(Amynodon Marsh)是两栖犀科(Amynodontidae)中较原始的一个属。它的头骨和前臼齿列都不过分缩短,犬齿也不十分特化,上、下臼齿横脊的倾斜度不大,划分下臼齿为前、后叶的外壁上的纵沟很明显,这些都是已知早期类型的特点。这些早期类型的化石都发现于中、上始新统中。在渐新统中发现的两栖犀类,性质已相当特化,如门齿及前臼齿的数目大大缩减,头骨及前臼齿列的长度也特别缩短,犬齿异常发达,上、下臼齿横脊的倾斜度较大,下臼齿外壁上的纵沟不明显或消失等。  相似文献   

9.
根据齿冠长度或宽度单一性状很难区分巨猿第一臼齿与第二臼齿。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第一和第二上臼齿的齿冠长度、齿冠宽度和原尖长指数(新定义)等三个性状,显示存在有两个类型。合理的解释是它们分别代表第一上臼齿和第二上臼齿。下臼齿的分辨基于齿冠长度和齿冠宽度两个性状。在此二性状构成的坐标系中,第一与第二下臼齿各自的一系列椭圆代表一定比例的样本分布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得到区分此两种牙齿的判别直线。  相似文献   

10.
1957年,我系教师带领一年级同学到临潼实习时,在该县城南骊山北麓冷水沟内白色砂砾层中,采到三个单个保存完好的三趾马牙化石、左上第二臼齿(M~2)、第四乳前臼齿(Dp~4)、左下第二臼齿(M_2)各一个,这是临潼地区第三纪化石的首次发现,不论在古生物地层及地质构造方面都有一定的意义。化石记述:Hipparion cf.Platyodus Sefve.(图1 A.B.C)三个牙齿除根部断损外,都保存得很完好。牙冠面花纹清浙,冠壁大部分被已变得较坚硬的乳白带黄色的白垩里质包被,因此看去显得很干净。Dp~4:牙齿较大,近方形,刚开始磨用,冠面的花纹尚不明显,釉质层较薄,原尖(Pr.)呈扁长圆形,近舌侧平直且稍向内凹(标本编号:M.5701.下同)。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作者在和政县发现了两件产自东乡龙担动物群的熊类化石:一完整下颌(HMV1422)和一个咬合在一起的头骨及下颌(HMV 1454)。熊类系龙担哺乳动物群中未曾描述过的新成员。这两件标本虽然有少许不同,但都和李亦征(1993)所记述的沂南熊Ursus(Protarctos)yinanensis十分接近,而被归入该种。该种修订后的鉴别特征是:头骨长头型,头长接近中等大小的现生黑熊,头骨最大宽约为最大长的一半;矢状嵴长,约为顶长的1/3;眶下孔与眼眶前缘相距近,两者均在M1上方;颧骨前端仅组成眼眶下缘,其后端止于关节窝前缘水平;硬腭短,齿列之后的腭长小于P4长的1.5倍或M2长的3/4。前臼齿数目全;P4原尖小,位于裂凹正内方;M1短长方形,宽/长~80%;M2跟座中长,M2宽/长56%~58%;M2长/M1长133%~153%。m1无前下后尖及前下内尖,分隔下三角座和跟座的横沟窄(前后),横沟中没有明显的嵴和沟;m2短于m1,其前、后接近等宽。与U.boeckhi相比,P4相对更小;臼齿相对更窄长;M1不呈五边形;M2跟座更大;m1横沟短,V形。现生熊亚科的6个种在分子和生化特性上非常接近,且其分异的时间非常短。这使以生化和分子生物学为研究手段的遗传学家越来越倾向于把它们归入同一个属,即Ursus。但是以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的古生物学家却大多依据形态上的明显差异而把它们分成多个属。不过古生物学家也常把欧亚大陆上新世-第四纪早期的熊类化石简单地归入Ursus一个属。在对比研究东乡熊化石时,我们对欧亚大陆同期的熊化石作了较仔细的观察,发现m1的形态变化在熊亚科的演化中分异显著,在分类中应具重要意义。结合头骨及牙齿的其他特征,这一时期熊类化石主要可以分为三组:1)m1形态简单者,无前下后尖和前下内尖,横沟表面基本光滑。2)m1具嵴形图案者,具前下后尖,但无前下内尖,在三角座后壁和横沟中形成V,Y或X形嵴。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黑熊者最为接近。3)m1具前下后尖、前下内尖,次级附尖很发育,主尖及附尖多为圆锥形。这一组熊类的m1和现生棕熊者最为接近。属于第一组的有Baroth-Kopecz的U.boeckhi,沂南熊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左下颌(1890年描述)。第二组包括产自Perrier,Weze,Layna,Wolfersheim等地点的熊类及Serrat d'en Vacquer的一件头骨及下颌(1892年描述)。第三组包括发现于欧洲众多地点(Val d'Arno,St.Vallier等)的U.etruscus。上述三组熊类在m1形态上的差异和组内变异的程度,使我们倾向于把它们分为不同的属,其属名分别应为:Protarctos,Euarctos和Ursus。Protarctos包括P.boeckhi(MN 14),P.ruscinensis(MN 15)和P.yinanensis(相当于MN 16-17)。Euarctos包括E.pyrenaicus(MN 15),E.minimus(MN 16-17)和现生美洲及亚洲的黑熊。而Ursus则包括U.etruscus(MN 17)及许多后期类型,如U.spelaeus等,以及现生的U.arctos(可能还有U.maritimus)。  相似文献   

12.
科氏仓鼠(Kowalskia)一新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山东沂南马牧池区双泉西山红棕色角砾岩层中的Kowalskia yinanensis sp.nov.头骨和下颌是该属迄今所发现的最完整的材料。这种仓鼠大小接近波兰晚上新世的K.magna,具有和Cricetinua varians相似性状的头骨及下颌。臼齿尖(嵴)发育程度较捷克最晚上新世的K.intermedia稍原始,时代上大致可与之相对比。  相似文献   

13.
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是我国北部和西北诸省的主要害鼠之一,鉴别鼠体的年龄对进行其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73年5月—10月,我们在内蒙古集(宁)二(连)铁路沿线逐月捕打长爪沙鼠200只,记录其体重、体长和繁殖情况,并保留头骨作为牙齿系统的观察比较。我们先用6月份的捕鼠头骨作为鉴定年龄的基础材料,根据鼠在各生长阶段臼齿的变化,初步将长爪沙鼠区分为幼鼠、亚成年、成年和老年等4个不同年龄组。然后用5月份从  相似文献   

14.
In the beginning of 1964,our archaeologists excavated the old cemetery in Quynh van,and found 30 graves,in which 2 calva were rather well preserved.The calva “Q.V.M.15”was exhumed with a mandible,2 very simple ceramics and 3 flakes,in the graveno.15.The calva “Q.V.M.17”was exhumed in the grave no.17.According to the Vietnames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it is an ancient cemetery ina kjokkenmoding,in Quynh Van,Ngh  相似文献   

15.
麝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新疆等地区的597号麝鼠头骨标本和其它材料,研究种群年龄组成。主要依据左侧第一上臼齿齿根的形成、生长和齿冠磨损的程度,并分析了头骨的形态变化及测量数据,以及体重、体长、繁殖等和年龄的关系,初步得如下结果: 1.根据各方面的特征,划分为六个年龄组。 2.头骨、体重、体长有明显的年龄变化。 3.种群年龄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种群中性比随年龄而有差异。新疆地区一年繁殖2—3次。种群年龄组成的研究,为麝鼠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6.
真板齿犀亚科(Elasmotheriinae)的材料在全世界发现得很少。据文献记载,共有两属:最早的一属发现于亚洲的上新世早期地层中,定名为中国犀属(Sinotherium);另一属发现于欧亚大陆的更新世早期一中期地层中,定名为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中国犀的化石,最初发现在山西保德含三趾马动物群的地层中,1922年瑞典林斯顿作过描述,材料仅有一个上第三臼齿(M~3),种名定为拉氏中国犀(Sinotherium lagrelii Ringstr(?)m),后来林斯顿(1924)在系统整理中国犀的材料时,又增加了一个上第二臼齿(M~2),后脊已破损。1958年周明镇记述了得自黑龙江哈尔滨药店,推测可能来自保德上新世早期地层中的一个属于中国犀的上第三臼齿(M~3),由于釉质层简单,无曲折,定了个新种,名为简单中国犀(Sinotherium simplum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陶寺文化中晚期部分墓葬和灰坑中出土的人骨的牙齿病理和头骨创伤进行了观察。病理观察项目包括龋齿、牙周病、牙齿釉质发育不全三个指标, 还对稳定同位素15N数据进行了再分析。研究结果指出, 牙齿的龋齿率处于较低水平, 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调查人群的平均年龄相当低; 二是与陶寺人群的饮食中有一定比例的肉食量有关。这一认识得到陶寺早期人群牙齿磨耗速率的研究和对稳定同位素δ15N数据的再分析的支持。另外, 牙周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墓葬和灰坑人骨半数以上个体都有牙周病。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的调查显示, 约三分之一的陶寺人群在其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体代谢压力的影响, 如常患感染性疾病、发烧或营养失调等。灰坑再现的乱骨现象以及头骨片上多见的创缘和裂缝反映出人群之间的暴力色彩, 折射出陶寺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动荡。  相似文献   

18.
圈养条件下仔狍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 年4 月至2004 年10 月对12 只狍东北亚种雌性生产的16 只仔狍进行了生长发育观察。记录仔狍出生日期,观察生长过程的毛色变化,定期检查牙齿生长状况,测定体尺和体重,所得数据采用SPSS13. 0 软件处理,绘制生长曲线并建立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曲线方程。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仔狍出生主要集中在5 月中旬至6
月中旬,出生时毛色呈暗棕黄色,身体两侧分布不规则的白斑,翌年换毛后白斑消失;出生仔狍的齿式为(0 03 0 /4 0 3 0)×2 = 20,成年狍的齿式为(0 1 3 3/4 0 3 3)×2 = 34,乳齿6 ~7 月龄开始脱换,8 ~9 月龄完成,脱换的顺序为中央切齿→两侧切齿→隅齿;(上、下颌)后臼齿的第一后臼齿2 月龄萌发、3 ~ 4 月龄生长完成,第
二后臼齿6 ~ 7 月龄萌发,8 ~9 月龄生长完成,第三后臼齿12 ~ 13 月龄萌发,14 ~ 15 月龄生长完成;乳齿的前臼齿从12 月龄开始脱换,14 月龄完成,脱换的顺序是上颌第一前臼齿和下颌第三前臼齿→上、下颌第二前臼齿→上颌第三前臼齿和下颌第一前臼齿;仔狍体尺增长率顺序为体长> 臀高> 肩高> 胸围> 腰围。仔狍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曲线方程是Y = 63.1084 - 0.0070x + 1.1e - 6 x2 - 3e- 11 x3 ,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生长快速期、生长缓慢期和雌雄狍生长差异期3 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述了采自云南禄丰晚中新世石灰坝组的仓鼠类化石—新种──Kowalskiahanaesp.nov.。后脊Ⅱ和三齿根在M1中所占的比例、第一臼齿前边尖的宽度以及第三臼齿的退化程度表明,新种的演化水平与欧洲瓦里士晚期或土洛里早、中期的K.schaubi,K.fahlbuschi和K.skofleki接近,它是我国现知科氏仓鼠属中构造最原始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头骨上间顶骨存在与否、枕盾形状和位置、臼齿带牙根与否以及带牙根臼齿的高冠程度等,将Myospalacinae分成2族9属。记述了甘肃秦安董湾剖面中的3种原鼢鼠:Prosiphneus licenti Teilhard de Chardin,1926,P.tianzuensis(Zheng&Li,1982)和P.eriksoni(Schlosser,1924);1种上新鼢鼠:Pliosiphneus cf.Pl.lyratus(Teihard de Chardin,1942);3种日进鼢鼠:Chardina sinensis(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C.gansuensis n.sp.和C.truncatus(Teilhard de Chardin,1942);3种中鼢鼠:Mesosiphneus primitivus sp.nov.,M.praetingi(Teilhard de Chardin,1942)和M.intermedius(Teilhard de Chardin&Young,1931)。修订了原鼢鼠属(Prosiphneus)、上新鼢鼠属(Pliosiphneus)、日进鼢鼠属(Chardina)和中鼢鼠属(Mesosiphneus)的属征。根据古地磁年代记录,探讨了Pr.eriksoni→Pliosiphneus cf.Pl.lyratus,Pr.eriksoni→C.sinensis,C.gansuensis→M.primitivus之间的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