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四川盆地东北缘宣汉七里峡剖面须家河组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学研究,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59属113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35属62种,裸子植物花粉22属47种,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以及藻类化石1属1种。据此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提出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该孢粉植物群反映了一个以蕨类植物的真蕨类、石松类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类和苏铁类群等占主导且较为繁盛的植被面貌,揭示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北祁连中三叠统孢粉组合及其沉积相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祁连县俄博乡大擦汗沟、土圈沟、柯柯里等三叠系剖面的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中首次发现较丰富的孢粉和疑源类化石,计57属98种。孢粉中的蕨类植物孢子占总组合的44.6%,裸子植物花粉占33.9%;疑源类有8属13种,占21.5%,称Verrucosisporites-Triadispora-Trematosp haeridium孢粉组合。该组合面貌与国内外中三叠世不同相区的孢粉组合特征基本相似并可对比。北祁连山南坡本组合及上下其它组合中海相疑源类的存在,表明该区在三叠纪受到海水影响,海水完全退出是在三叠纪之后。文章还初步探讨其沉积相意义。  相似文献   

3.
朝鲜安州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朝鲜安州盆地下白垩统龙盘组孢子花粉34 属59 种(包括2 新种),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龙盘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为主,蕨类植物孢子次之,出现少许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松柏纲花粉在组合中占绝对优势;海金沙科和莎草蕨科孢子则在蕨类中占优势。根据孢粉组合,龙盘组的时代应属早白垩世巴列姆期至阿普第期;安州盆地当时气候温暖偏干,属亚热带半干旱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青海柴达木盆地鄂博梁2号井4501-4852.7m层段中的孢粉化石,共计55属96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25属45种,裸子植物花粉28属49种,疑源类2属2种。组成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Piceites-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为特征的孢粉组合。根据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讨论及与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其时代应归为早侏罗世晚期。  相似文献   

5.
青海中东部布青山群孢粉组合及其时代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布青山群原划归“下二叠统”。从青海中东部阿尼玛卿山一带(玛多县、久治县)布青山群砂岩和板岩岩层中发现大量孢粉化石,计孢子花粉43属78种(包括7新种),疑源类8属10种。组合以Limatulasporites-Lundbladispora-Cycadopites-Veryhachium较多为特征,其中主要属种在国内外均为早三叠世代表分子,故布青山群砂岩,板岩层的时代应订正为早三叠世。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南部重庆合川炭坝剖面须家河组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73属150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41属89种,裸子植物花粉29属56种,苔藓植物孢子1属3种,藻类化石2属2种。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下亚组合和上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相当于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并且倾向于瑞替期(Rhaetian)。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南部重庆合川炭坝剖面须家河组中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73属150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41属89种,裸子植物花粉29属56种,苔藓植物孢子1属3种,藻类化石2属2种。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下亚组合和上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相当于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并且倾向于瑞替期(Rhaetian)。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内蒙古东胜罕台川、碾盘梁沟和柳沟3个剖面中侏罗世孢子花粉化石34属63种, 包括2个新种. 基于10个样品中发现的3 863粒孢子花粉化石的鉴定和统计, 建立东胜地区延安组孢粉组合.该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有19属37种, 含量占46%~49%, 最低为39%.裸子植物花粉略占优势, 有15属26种,含量为51%~54%, 最高达61%.与国内外相关资料对比结果表明该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应属中侏罗世巴柔期.孢粉植物群反映研究区在中侏罗世早期为暖温带或亚热带的暖湿气候.  相似文献   

9.
新疆三塘湖盆地塘参1井晚侏罗世齐古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嫔  徐晓山 《古生物学报》2004,43(2):262-280
研究的孢粉化石发现于新疆三塘湖盆地塘参 1井齐古组 (井深 95 5— 1 2 38m) ,共计 5 3属 1 30种 (包括1新属 :Santanghusporitesgen .nov .和 6新种 ) ,其中蕨类植物孢子 2 4属 4 0种 ,裸子植物花粉 2 9属 90种。组合以高含量的Classopollis、丰富的松柏类花粉及含少量早白垩世的分子为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 。  相似文献   

10.
新疆塔里木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记述了新疆塔里木盆地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孢子花粉55属108种包括6新种,建立了本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序列,并根据孢粉组合讨论了地质时代和古气候特征,亚格列木组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松柏类为主,缺乏被子植物花粉,其时代相当于贝利亚斯期至凡兰吟期;舒善河组孢粉组合仍以裸子植物为主,但出现原始被子植物花粉,时代应属豪特里维斯至巴列姆期;巴西盖组孢粉组合的海金沙科孢子和被子植物花粉都有显著增加,时代应属阿普第期至阿尔必期,本区早白垩世古气候应属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但在巴列姆期至阿尔必期相对潮湿。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下游三叠系青龙组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记述了长江下游一带由灰岩为主组成的下三叠统青龙组中的遗迹群。其中至少包括有37个遗迹属,以水平潜穴占优势,并伴有垂直潜穴、拖迹(trail)、足迹(track)和停息迹等各种类型的痕迹。其中常见分子有Planolites,Chondrites,Palaeophycus,Phycodes以及Arenicolites,Monomorphichnus等。它们应属于Cruziana遗迹相范畴。文中阐述和讨论了它们的时空分布状况以及形成的环境,系统描述了这个遗迹群中的31个遗迹属和31个遗迹种,包括4新属5新种。  相似文献   

12.
林尧坤 《古生物学报》1996,35(6):672-685
笔石采自河南淅川下志留统张湾组,其时代与华中区龙马溪组相当。包含D.triangulatus,O.communis和M.sedgwickii3个笔石带,可以与国内外同时代笔石带相对比。共记述正笔石目2科9属15种,其中含2新种和1新亚种。  相似文献   

13.
余汶  席与华 《古生物学报》1991,30(5):643-646
腹足类化石采自广西荔浦栗木早泥盆世四排组,共3属4种:Oriostoma?lipuense sp. nov., Naticopsis sp., Murchisonia angulata Philips, Murehisonia bachelieri Rouault其中Murchisonia属的两种是西欧早泥盆世常见的分子。Oriostoma?lipuense是1个归属有疑问的新种。与腹足类共生的有早泥盆世的腕足类、轮藻和介形类等化石。  相似文献   

14.
桂中南下泥盆统的胴甲鱼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在广西横县六景采集的下泥盆统胴甲鱼类化石的描述,同时对以往记述或报道过的该地的胴甲鱼类化石作了简要的评说,在此基础上,列出了广西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的胴甲鱼类化石.根据这些胴甲鱼类化石内容,讨论了桂中南的莲花山组与滇东曲靖有关地层的对比,重申了桂中南莲花山组的地质时代应和曲靖西屯组的相当.由于直伏于西屯组之下,尚有一含多鳃鱼类化石为其特色的西山村组,该组又公认是早泥盆世早期的沉积,因此,桂中南的莲花山组之下,缺失了相当于西山村组的沉积.很显然,以莲花山组的地层内容所建立的莲花山阶,用来代表我国早泥盆世早期的沉积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5.
一般认为植龙类在三叠纪末期灭绝,但有研究显示它们可能在欧洲和亚洲延续到了侏罗纪最早期。来自亚洲的证据是产自中国云南下禄丰组(?赫唐阶-锡内穆阶)的不完美硕鳄(Pachysuchus imperfectus)。重新研究显示不完美硕鳄正型标本和植龙类存在许多不同点,它可能属于一个保存较差的、分类位置无法确定的蜥脚型类恐龙头骨。这一属种的归入标本也无法明确归入某一类群,因此亚洲没有可靠的晚于三叠纪的植龙类化石记录。欧洲的侏罗纪植龙类化石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而认为,植龙类的化石记录仅限于三叠纪晚期。  相似文献   

16.
河南方城下寒武统辛集组的两种腹足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采自河南方城杨楼剖面下寒武统辛集组的腹足类化石进行了研究,由于发现了一些在分类上较为重要的构造和壳饰特征,故而对以往的描述作了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广西横县六景那高岭组、郁江组,武宣二塘二塘组和象州大乐四排组(大乐组)的无颌类和鱼类微体化石。经过形态学和古组织学的研究,这些化石被归于13属(其中包括1新属、2未定属)11种(其中包括3新种4未定种和1比较种)。结合以往在莲花山组和那高岭组下部已报道的脊椎动物大化石资料讨论了广西中部下泥盆统的脊椎动物组合序列:莲花山组以Yunnanolepis-Qujinolepis组合,那高岭组以Asiaspis expansa-Machaeracanthus? bohemicus组合,郁江组以Turinia sp.-Cheiracanthoides comptus-Ohiolepis newberryi组合,二塘组以Nostolepis guangxinensis-Wuxuanichthys wangi-Ligulalepis cf. toombsi组合为代表。另外,据已报道的脊椎动物微体化石和大化石资料,对广西中部和云南东部下泥盆统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8.
沈炎彬 《古生物学报》1994,33(2):156-164
描述了采自英国伯维克郡下石炭统下泥石群(杜内附)叶肢介一新属-longesheriagen.nov.据壳瓣生产带上发育大网状纹饰构造。归属于Loxomegaglyptidae科,从而使该科的地质历程从晚二叠世,一直追溯到早石炭世早期。讨论了新属与该科其它属之间的形态特征联系。认为化石为原理藏,含叶肢介崦层属非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9.
OCTOCORALLIAN AND HYDROID FOSSILS FROM THE LOWER ORDOVICIAN OF WALE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bstract:  Octocorallian and hydroid fossils are described from the Lower Ordovician (Arenig Series) of Wales. They include gorgoniids that are the earliest known fossils of this group: Petilavenula varifurcata gen. et sp. nov. and P. surculosa gen. et sp. nov. Pennalina crossi gen. et sp. nov. is probably also a gorgoniid but may be a hydroid. A new hydroid, Pontifennia gracilis gen. et sp. nov., is also described.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采自贵州沿河土地坳下奥陶统的牙形石,计有25属39种,根据牙形石组合特片分析,认为其与黔北其它地区下奥陶统牙形石组合面貌基本一致,属北大西洋牙形石动物地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