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该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160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对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80例患者采样并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60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80例,占50.00%,共分离出病原菌85株,革兰阴性菌59株,占69.41%,革兰阳性菌20株,占23.53%,真菌6株,占7.06%。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较低;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是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临床可通过减少侵入性操作及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该类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ICU行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及血清PCT、hCRP联合检测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ICU病房接受气管切开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下呼吸道感染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观察组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对照组为无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特征、血清超敏C-蛋白(h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值、细菌性感染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年龄、入住ICU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手术时机、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种类及使用抗生素时间等情况与ICU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有关,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病人的PCT及h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CURB病情高低分为:高危组8例、中危组11例和低危组22例,高危组病人的血清hCRP和PCT检测值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PCT检测的病人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hCRP的检测结果(P0.05);年龄、入住ICU时间、手术时间、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气道开放时间及抗生素≥2种≥2周均为ICU行气管切开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如年龄、入住ICU时间、气道开放时间、手术时机、呼吸机的应用、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种类及使用抗生素时间等均为主要因素,血清PCT及hCRP水平变化可作为ICU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早期诊断和病情检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268例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本组268 例难治性呼吸道感染病人标本培养结果分析,阳性246 例占91.8 % ,有154 例检出厌氧菌,占57 % ,104 例检出需氧菌,占39 % ,混合感染133 例,占50 % 。试验结果证实,厌氧菌感染在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占了很大比例,这一结果为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268例难治性下呼吸感染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本组268例难治性呼吸道感染病人标本培养结果分析,阳性246例占91.8%,有154例检出厌氧菌,占57%,104例检出需氧菌,占39%,混合感染133例,占50%,试验结果证实,厌氧菌感染在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占了很大比例,这一结果为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伴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38例COPD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下呼吸道分泌物是否分离出多重耐药菌将患者分为多重耐药组(MDR组,71例)和非多重耐药组(NMDR组,67例)。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重耐药组患者共分离出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最高,为58.33%;革兰阳性菌与真菌分别占22.62%和19.05%。MDR组与NMDR组患者在COPD分级、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治疗、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糖尿病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治疗、侵入性操作、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糖尿病史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OPD伴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机械通气治疗、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糖尿病史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根据病原菌种类选择相应的敏感药物,并采取针对危险因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576例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方法:对576例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率为18.23%,发生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占64.76%,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2.80%,真菌占25.58%,革兰阳性球菌占12.14%。医院感染多发生在入院2周内。结论: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预防性使用抗生素、H2-受体阻滞剂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医院应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预后及耐药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病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9例细菌培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29例细菌培养确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65.1±17.0)岁,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为100例和2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原发肺部疾病的患病率、ICU入住率、气管切开比例、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率、患病年龄等均高于非呼吸道感染患者(P〈0.05)。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外科手术、无菌腔内置管比例及免疫抑制剂使用率高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后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选择敏感抗生素的患者(15.0%/30.4%,P〈0.05)。结论原发肺部疾病、入住ICU、气管切开、广谱抗生素使用、年龄大是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高危因素,外科手术、无菌腔内置管、免疫抑制剂使用是非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高危因素。使用敏感抗生素可以降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6年3月因心血管病入院治疗的15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医院感染患者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结果:154例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者25例,感染率为16.23%。共培养出病原菌27株,革兰阴性菌16株(占59.26%)、革兰阳性菌7株(占25.93%)及真菌4株(占14.8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间等与医院感染率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有基础疾病、有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14天)是心血管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血管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ICU院内感染流行菌株及耐药情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ICU院内感染的流行菌株及菌株耐药,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ICU2002年7月~2003年6月所有分离的细菌菌株、真菌菌株及菌株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共检出菌株170例,其中G-菌95例(占55.9%),以铜绿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主要见于呼吸道感染;G 菌36例(占21.2%),以肠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前者主要见于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后者均见于呼吸道;真菌38例(占22.4%),以白色念球菌为主,主要见于泌尿道感染.其细菌对常用抗菌药耐药严重,呈多重耐药,真菌耐药率尚低.结论加强室内外环境和空气监控,防止交叉感染,侵入性操作要严格无菌操作,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支持疗法,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原则,根据药敏选用抗生素,避免长期大量联合用药,减少抗生素使用率,从而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痰培养药敏。结果:临床表现与青霉素敏感的肺炎链球菌感染相同,药敏提示有相当部分的菌株对1种或多种抗生素耐药,敏感抗生素依次为;万古霉素,氧氟沙星,头孢氨噻污。结论:无论临床还是实验室都应将肺炎链球菌的青霉素耐药株和敏感株严格区分;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状况,分析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科370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确诊为感染患者的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以及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0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93例,感染率为5.21%;感染患者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5.56%,其次为泌尿道感染占21.74%、上呼吸道感染占12.56%;年龄≥65岁、男性、合并基础疾病、接受侵入性操作、一季度、四季度、无意识状态、糖皮质激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及住院时间≥21 d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共检出致病菌211株,其中多重耐药菌126株占59.72%;革兰阴性杆菌141株占66.82%,革兰阳性菌50株占23.70%,真菌20株占9.48%。结论: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多,临床中应综合预防控制,提高整体预防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引起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不动杆菌耐药现状及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用常规的方法对下呼吸道的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及分离,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 2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对由不动杆菌引发的158例院内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不动杆菌引起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机械插管或患有糖尿病等;除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头孢他啶等对不动杆菌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外(耐药率小于40.0%),临床常用的其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耐药率均在40.0%以上。结论糖皮质激素,机械插管,糖尿病等是不动杆菌引起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内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耐药性调查分析,为临床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细菌所引起的感染提供参考。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10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94例患者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与感染相关的因素还包括侵入性操作、深静脉置管、环境污染及长期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几乎均为多重耐药,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升高,2011年为89.5%。缩短住院时间、加强病区环境和空气监控、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和合理使用抗生素、规范医疗护理操作、避免交叉感染是减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女性下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进行解脲脲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检测,以了解女性下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中UU/CT的混合感染状况,为临床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以外阴瘙痒及白带增多为主诉,拟下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女性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先取阴道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菌检查,同时取宫颈管分泌物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UU、CT.结果 在90例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患者中,UU阳性71例占78.89%,CT阳性14例占15.56%(其中11例同时存在UU阳性,占78.57%),均较对照组(分别为41.2%和7.2%)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女性下生殖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存在合并UU和(或)CT感染,有必要进行常规的检查,以便正确使用有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血流感染中耐三代头孢大肠埃希菌(third-generation-cephalosporin-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3GCREco)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及感染危险因素,最终为临床用药和感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选取了120例耐三代头孢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作为耐药组,等比例选取120例三代头孢敏感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为敏感组。采用VITEK2检测药敏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统计相关病例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我们的研究结果发现耐药组120株菌株对多数头孢类抗生素表现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多表现敏感,对碳青霉烯类均敏感;耐药组中超广谱β类酰胺酶(ESBLs)基因占65.00%(78/120);Ⅰ类整合子基因占14.17%(17/120);氨基糖苷类基因和喹诺酮类基因检出率较低,分别占5.83%(7/120)和3.33%(4/120);PFGE结果显示菌株间不存在克隆相关性;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尿路感染(OR=2.222;p=0.029)、感染前手术史(OR=3.063;p=0.014)、头孢类抗生素使用史(OR=2.301;p=0.036)是其独立危险因素。这些结果提示我们血流感染中耐三代头孢大肠埃希菌ESBLs基因检出率高,引起的血流感染多与头孢类抗生素使用史、尿路感染及手术史相关,为此,我们建议临床工作者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入性操作,同时加强医院感染监管工作,从而减少耐药菌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引起老年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以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方法:通过病例查找,回顾性分析我院112例老年患者住院过程中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发病时间、发病率、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治疗措施、病原菌分布等数据.结果:本组老年患者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7.6%,明显高于同期院内感染发生率(1.6%);住院时间长(平均45± 5.9 d);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疾病,其中以恶性肿瘤(53%)、慢性阻塞性肺病(48%)、脑血管疾病(43%)多见;均接授多种治疗措施,其中使用7天以上抗生素(53%)、雾化吸入(48%)、留置尿管(43%)、使用糖皮质激素(41%)为多;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54.0%)为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球菌(23.9%)、真菌(22.1%)、二重感染(19.0%)也常见.结论:老年患者容易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针对各种因素处理,可有效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7.
了解、评价社区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运用的合理性,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自行设计有关问卷,通过对100例门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问卷调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根据"3R"原则评价患者抗生素运用的合理性。100例患者来院就诊前已使用抗生素者89例,78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现象,对抗生素知识了解也存在许多误区,抗生素使用随意性大。社区呼吸道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应加大干预措施,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感染危险因素、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中由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腹腔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临床特征;了解腹腔感染发生前的侵入性操作、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等高危因素;分析腹腔感染的治疗措施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患者对治疗的临床反应及30d病死率。目标变量使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χ2检验及风险评估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入选43例腹腔感染患者,其病原菌均为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病例年龄17~92岁,平均(54.8±15.9)岁;男性31例(72.1%);APACHEⅡ评分22~33分,平均(27.7±2.2)分。全部患者在其样本培养阳性前2周内有侵入性操作,其中100.0%的患者留置腹腔引流管、95.3%的患者留置导尿管、93.0%的患者留置中心静脉管、76.7%的患者气管插管或切开;有36例患者(83.7%)感染前90d内有手术史(均为经腹腔手术);32例(74.4%)患者曾有30d内ICU入住病史;38例(88.4%)患者在其标本培养阳性前2周内曾接受抗生素治疗。发热(74.4%)为腹腔感染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腹痛(44.2%)。分别有13例(30.2%)和6例(14.0%)患者合并血流感染和/或痰液中检出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17例(37.2%)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在多因素分析中,感染性休克是30d病死唯一的危险因素(OR:0.693,95%CI:1.591~30.245,P=0.010)。累计30d病死率为37.2%,存活时间2~28d,平均(12.3±9.4)d;合并血培养阳性者的病死率为46.2%。使用替加环素治疗后30d病死率较未用替加环素治疗低(19.0%vs 54.5%,P=0.027)。结论腹腔感染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感染性休克是30d内病死的危险因素。使用替加环素进行抗菌治疗能降低30d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痴呆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指导。方法:对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52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数据采用SP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2例老年痴呆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2例,感染率为20.35%,呼吸系统感染最多,占80.43%,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4.13%;患者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吞咽困难、基础疾病多、重度痴呆、侵入性操作、滥用抗菌药物是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痴呆患者较易发生医院感染,有效控制可控因素,如缩短住院时间、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全员参与,多种方式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并附着行动落实各项措施,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常见的G-致病菌在院内呼吸道感染病人的分布,并检测常用抗生素的种类对致病菌的效价情况,为呼吸道感染病人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对来源于院内呼吸道感染病人的样本300个进行分离培养,用microscan au-toscan4(美国德灵半自动细菌分析仪)菌种鉴定及抗生素的药敏实验,回顾性分析肺部感染患者的痰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结果:从样本中分离获得825株主要致病菌,其中G+致病菌389株,占47.2%,G-致病菌380株,占46.1%,真菌46株,占6.7%。G+致病菌对检测10种抗生素的药敏性主要表现为传统的抗生素的疗效普遍偏低;而G-致病菌对检测的抗生素10种的药敏性情况表现出多元化态势。结论:院内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耐药性高,临床实践应重视病原学的监测,了解细菌的种类分布和耐药趋势,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