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医院内肿瘤患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情况及其耐药性,以利于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方法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 20 NE细菌鉴定试验条及ATB试验条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5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有42株(72.4%)分离自肿瘤患者呼吸道标本(痰34份,气管切口分泌物8份);药敏试验显示其耐药率对环丙沙星最低(10.3%),其次为头孢他定(13.8%),再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1.4%),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尤其是院内的肿瘤患者呼吸道特别易受感染:其多重耐药状况十分严重,对其感染的治疗,应在抗生素敏感试验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绍兴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从近年来该院各感染标本中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法国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并做临床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分析,用WHONET 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3株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自于ICU,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感染的痰标本中;药敏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等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依次为96.46%、96.46%和92.92%;对亚胺培南100%耐药;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美洛培南和氨曲南的耐药率依次为91.07%、90.27%和89.38%。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标本中,以ICU患者感染居多,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应加强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3.
130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耐药情况。方法对自2002年5月~2004年5月分离出的13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广泛耐药,其中对亚胺培南100%耐药,对1、2、3代头孢大多数耐药.但对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分别为71.2%、64.0%和54.4%。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广泛耐药.但对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头孢他啶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做为临床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与其耐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耐药特征,以提高临床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防治水平。方法 对6 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用K- B法测其耐药情况。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9.5 2 % ,居铜绿假单胞菌与不动杆菌之后,列第3位。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广泛耐药,敏感率>5 0 %者仅有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在感染者中,有85 .3%患者有基础病,98.5 %使用过广谱抗生素,70 .6 %曾接受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重要致病菌,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老人,慢性疾病、长期疾病、长期接受激素及使用抗菌药物、施行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的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一旦感染,治疗颇为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诊断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平均年龄50.5岁,检出前平均住院16天。17例(31.4%)合并有其他细菌感染,43例(79.6%)合并其他系统感染,其中合并肺部感染最常见(32例,占59.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多发生于恶性实体肿瘤、血液病患者(各占29.6%),最常见于肝胆外科(25.9%)等科室。54例患者好转32例(59.2%),死亡22例(40.7%);好转组APACHEII评分14.13±4.54、死亡组APACHEII评分27.59±8.1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其他部位感染、高APACHEII评分组死亡率更高(P0.05),而使用敏感抗生素组死亡率更低(P0.0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危重患者,多发生在院内外科手术操作的科室,并容易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规范使用敏感抗菌药物,积极治疗合并感染,可有助于改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对4年来我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K—B法进行耐药性监测.并对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4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阳性标本中有36例为医院感染.对目前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尤其对肛内酰胺类抗生素。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应引起临床医生及检测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琼脂扩散法(K-B法)及肉汤稀释法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了解两种方法的差异及为临床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提供药敏结果。方法对28株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K-B法及肉汤稀释法检测,了解扩散直径及每株菌的MIC值。结果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药敏结果较好;K-B法及肉汤稀释法所得结果相关性好。结论临床上可以选择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可以应用K-B法检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2005年至2008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2005年至2008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有效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从各类标本中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株并利用API系统鉴定。采用Kirby-Bauer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2005年至2008年共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株337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氢酶烯类药物、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高度耐药,复方新诺明和米诺环素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敏感率在90%以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临床上常用的大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可首选复方新诺明和米诺环素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老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院内肺炎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和总结老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对抗生素耐药情况。方法:对92例老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细菌,并用其配套GNS-KI或GNS-201卡测定该菌体外药敏及MIC50、MIC90。结果:92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以恶性肿瘤(占27.2%)最常见,其次为COPD伴呼吸衰竭(占23.9%)、脑血管意外(占17.4%)及糖尿病(占14.1%)。其中重症监护病号(ICU)病房患者占72%(66/92)。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使用、气管切开、意识障碍、化疗、放疗等为本病高危因素。临床表现:发热(97.8%);咯嗽、咳痰(53.3%);肺部影像学显示,89%患者表现为双下肺斑片状阴影。药敏试验,该菌耐药严重。结论:老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获得性肺炎多发生在有各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者,各种高危因素又促成本病发生,临床表现危重,复杂。该菌耐药率高,合理治疗有赖于药敏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在按指南和结合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时提供药敏监测资料。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7年1月间从我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2001年1月~2007年1月从我院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标本中共分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33株。其中,60.2%(80/133)来源于咳痰标本,41株(30.8%)从经气管插管吸引物中分离得到。青霉素类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抗菌活性较差;头孢菌素类药物中,以头孢吡肟的抗菌活性最强,敏感率达88.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各种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敏感性水平较为接近;氟喹诺酮类药物中,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敏感度较高,分别为52.6%和63.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高达91.0%;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敏感度为92.5%。结论下呼吸道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各种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临床医师须参考实验室检验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提高疗效,避免耐药菌的进一步产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ICU住院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情况、高危因素及预后,为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采用美国国家院内感染监测(NNIS)规定的统一标准系统,对2007年6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人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综合性ICU的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例进行调查。结果CRBSI感染率为13.2%(23例次/174),感染密度为12.0/1000导管日。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的个数、CRBSI发生前抗生素应用个数、导管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CRBSI发生前抗生素应用个数≥3(OR=6.335)和中心静脉置管个数〉1(OR=5.981)是CRBS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RBSI组的病患粗死亡率、呼吸机日、住院总费用、药费、ICU内住院日、总住院日和平均日花费均高于非CRBSI的病患(P〈0.05)。结论该院CRBSI发生率高,感染密度大,多个中心静脉置管以及抗生素应用频繁是CRBSI的高危因素。CRBSI者的预后及医疗费用的经济负担明显高于非CRBSI者。必须进一步加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引起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不动杆菌耐药现状及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用常规的方法对下呼吸道的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培养及分离,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 2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同时对由不动杆菌引发的158例院内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不动杆菌引起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为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机械插管或患有糖尿病等;除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头孢他啶等对不动杆菌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外(耐药率小于40.0%),临床常用的其他多种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耐药率均在40.0%以上。结论糖皮质激素,机械插管,糖尿病等是不动杆菌引起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研究ICU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于我院ICU住院治疗的216例下呼吸道感染者,按照是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分为研究组113例,对照组103例。分析两组患者感染相关因素的数量分布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感染相关因素的分布率更高;(2)住院时间>3个月、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他细菌感染、血红蛋白含量<100 g/L、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 d、抗菌药物使用种类>4种、使用免疫抑制剂是ICU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3)113例研究组共培养出细菌菌株93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52株(55.91%),革兰氏阳性菌25株(26.88%),革兰氏阴性菌中较多的是铜绿假单胞菌(22株)、鲍曼不动杆菌(13株)、肺炎克雷伯菌(12株);革兰氏阳性菌中最多的是肺炎链球菌(11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4)耐药情况:铜绿假单胞菌对莫西沙星耐药率较低(15.8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17.56%),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16.37%),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无耐药性。结论:住院时间>3个月、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其他细菌感染、血红蛋白含量<100 g/L、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 d、抗菌药物使用种类>4种、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多重耐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院ICU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应根据病原菌选择耐药性低的药物,并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antibiotics reduce the risk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after commo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Design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Setting UK primary care practices contributing to the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Data source 3.36 million episode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Main outcome measures Risk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in treated and untreated patients in the month after diagnosis: mastoiditis after otitis media, quinsy after sore throat, and pneumonia after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d chest infection. Number of patients needed to treat to prevent one complication.Results Serious complications were rare after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sore throat, and otitis media, and the number needed to treat was over 4000. The risk of pneumonia after chest infection was high, particularly in elderly people, and was substantially reduced by antibiotic use, with a number needed to treat of 39 for those aged ≥65 and 96-119 in younger age groups. Conclusion Antibiotics are not justified to reduce the risk of serious complications for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sore throat, or otitis media. Antibiotics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risk of pneumonia after chest infection, particularly in elderly people in whom the risk is highest.  相似文献   

15.
Autoantibody formation is possibly integr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non-respiratory manifestations of acute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We sought to confirm the occurrence of smooth muscle antibodies (SMA) in humans with acute Myc. pneumoniae respiratory infection and furthermore to assess whether similar autoantibodies would develop in a hamster model of respiratory infection. Paired sera from 21 patients with acute infection were assayed for SMA by immunofluorescence on mouse kidney/stomach substrates. The frequency of SMA was then determined for 52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acute Myc. pneumoniae infection and 16 controls, and for sera from a hamster model of infection. Five of 21 paired sera had an increment in SMA between acute and convalescent specimens. At a screening dilution of 1:40, 18/52 infected and 0/16 controls had positive sera ( P = 0.003); positive specimens demonstrated IgG rather than IgM SMA. In the hamster model of Myc. pneumoniae respiratory infection, significant IgG SMA increases occurred in 7/19 infections but not in 11 controls ( P = 0.02). Immunoblotting did not identify actin as the substrate for SMA. Smooth muscle antibody increases are found in a significant minority of Myc. pneumoniae -infected humans and hamsters. A role for SMA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yc. pneumoniae infection remains to be defin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伴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38例COPD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下呼吸道分泌物是否分离出多重耐药菌将患者分为多重耐药组(MDR组,71例)和非多重耐药组(NMDR组,67例)。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菌种进行鉴定,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多重耐药组患者共分离出8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最高,为58.33%;革兰阳性菌与真菌分别占22.62%和19.05%。MDR组与NMDR组患者在COPD分级、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治疗、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糖尿病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治疗、侵入性操作、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糖尿病史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OPD伴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机械通气治疗、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糖尿病史是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根据病原菌种类选择相应的敏感药物,并采取针对危险因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所致昏迷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该类感染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160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对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80例患者采样并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60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80例,占50.00%,共分离出病原菌85株,革兰阴性菌59株,占69.41%,革兰阳性菌20株,占23.53%,真菌6株,占7.06%。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较低;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使用抗生素是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临床可通过减少侵入性操作及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该类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96例,分析脑卒中昏迷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96例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48.96%(47/96);共分离培养病原菌104株,包括革兰阴性菌69株(66.35%)、革兰阳性菌20株(19.23%)和真菌15株(14.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与年龄、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卧床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人工气道、吸痰次数及雾化吸入次数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体重、脑卒中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合并患有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5 d、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及建立人工气道均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为:气管切开时间的临界点(阈值C)是4.3天,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将分别为0.851和0.918。结论: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45岁、合并患有基础疾病、气管切开时间5 d、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吸烟史及建立人工气道能够导致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并且气管切开时间超过4.3天,脑卒中昏迷患者肺部感染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应根据病原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ICU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ICU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收集129例ICU深部真菌患者的血、痰、粪便、尿、腹腔引流液培养结果及其临床资料。结果129例ICU深部真菌患者中共分离出152株真菌,以白色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为主,其中白色念珠菌占55.92%,热带念珠菌占21.71%。感染部位以尿路感染最常见,占50.66%,其次为呼吸道感染,占29.61%。结论ICU深部真菌感染菌种和部位有自己的特点,并且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吸烟对人体内的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鉴定健康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患下呼吸道感染吸烟与非吸烟者咽后壁分泌物的细菌密度、细菌数量及种类的改变。结果在健康吸烟者与患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呼吸道中,厌氧菌明显升高,其中以韦荣菌和消化链球菌为主。结论吸烟可使人体的呼吸道微生态中细菌密度,细菌数量及种类的改变,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