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斑纹薄鳅(Leptobotia zebra)最初是由Wu(1939)描述的一个新种,当时定名为斑纹沙鳅(Botia zebra),后来Chen(1980)根据眼下刺不分叉将其改归为薄鳅属的物种。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发现斑纹薄鳅和薄鳅属(除斑纹薄鳅)物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7,和中华沙鳅属物种美丽沙鳅(Sinibotia pulcher)的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057。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斑纹薄鳅并未和薄鳅属的物种聚在一起,而是和中华沙鳅属物种美丽沙鳅聚在一起形成姐妹群。进一步对斑纹薄鳅进行形态学特征检视,发现该物种具有颊部裸露无鳞、颏部具一对纽状突起等中华沙鳅属鱼类的特征,但又具有眼下刺简单不分叉的薄鳅属鱼类的特征。结合分子数据分析的结果,将斑纹薄鳅订正为中华沙鳅属的物种,其命名为斑纹沙鳅(Sinibotia zebra)。另外,对沙鳅科鱼类属的划分标准及形态特征的演化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斑纹薄鳅(Leptobotia zebra)最初是由Wu(1939)描述的一个新种,当时定名为斑纹沙鳅(Botia zebra),后来Chen(1980)根据眼下刺不分叉将其改归为薄鳅属的物种。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测定和分析,发现斑纹薄鳅和薄鳅属(除斑纹薄鳅)物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77,和中华沙鳅属物种美丽沙鳅(Sinibotia pulcher)的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057。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斑纹薄鳅并未和薄鳅属的物种聚在一起,而是和中华沙鳅属物种美丽沙鳅聚在一起形成姐妹群。进一步对斑纹薄鳅进行形态学特征检视,发现该物种具有颊部裸露无鳞、颏部具一对纽状突起等中华沙鳅属鱼类的特征,但又具有眼下刺简单不分叉的薄鳅属鱼类的特征。结合分子数据分析的结果,将斑纹薄鳅订正为中华沙鳅属的物种,其命名为斑纹沙鳅(Sinibotia zebra)。另外,对沙鳅科鱼类属的划分标准及形态特征的演化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1981年7月我们在四川乐山市大渡河河口附近(海拔约450米,属岷江水系) 采得沙鳅亚科(Botiinae)薄鳅属(Leptobotia)鱼类标本2尾,经鉴定比较后,认为是一个新种,定名为: 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新种(图1) 地方名 高梁鱼、竹叶鱼。  相似文献   

4.
应用解剖学方法对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宽体沙鳅(S. reevesae)、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小眼薄鳅(L. microphthalrna)脑的形态结构和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上述沙鳅亚科4种鱼脑的形态结构与真骨鱼类相似,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5部分组成。脑各部分结构在属内差异不显著,属间除相对大脑体积和相对小脑体积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其他部分均无显著差异。紫薄鳅和小眼薄鳅大脑及小脑体相对体积较大,可能与喜营流水生活,需具有较高运动协调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A STUDY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BOTOID FISHES OF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present paper deals with the fishes referring to the subfamily Botiinae found in the Chinese fresh-water. At present 3 genera, 22 species and 2 subspecies of this subfamily have so far been known in China. Among them, Botia (Hymenophysa) yunnanensis, Parabotia lijiangensis, Parabotia bimaculata, Parabotia parva, Leptobotia guilinensis are found to be new to science.  相似文献   

6.
对沙鳅亚科鱼类3属14个代表种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与鲤形目鱼类的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将沙鳅亚科鱼类的控制区分为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三个区域。同时识别了沙鳅亚科中一系列保守序列,并给出了它们的一般形式。以胭脂鱼为外类群,对比条鳅亚科、花鳅亚科、以及平鳍鳅科的代表性种类,采用NJ、MP和ML法构建沙鳅亚科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沙鳅亚科为一单系,包括3个属:沙鳅属、副沙鳅属和薄鳅属,各属均构成单系。根据分子系统学、形态学的结果及地理分布推断,沙鳅亚科中沙鳅属可能为最为原始的属,副沙鳅属其次,而薄鳅属最特化。    相似文献   

7.
选择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沙鳅亚科鱼类(Botiinae)DNA条形码及其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研究获得了沙鳅亚科7属19种共131个个体的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5.0软件分析了沙鳅亚科鱼类COⅠ基因的序列特征,计算了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沙鳅亚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分别采用NJ法和Bayesian法。研究发现,沙鳅亚科COⅠ基因的碱基组成为: A 24.4%、T 29.5%、G 18.0%、C 28.1%。沙鳅亚科鱼类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0.000,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480.008。DNA条形码研究结果显示,所分析的19种沙鳅鱼类各自分别聚成单系分支,表明COⅠ基因在本研究中具有100%的物种鉴别率。同时,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各属的单系性,并且结果显示沙鳅亚科鱼类聚为两个分支,其中一支由薄鳅属和副沙鳅属构成,另一分支则包括: (沙鳅属、色鳅属)和 中华沙鳅属、(缨须鳅属、安彦鳅属)。因此,COⅠ基因可以作为有效的分子标记对沙鳅亚科进行DNA条形码研究以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相似文献   

8.
鱼类的血清和体表黏液在其适应复杂水体环境的生理生化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鱼类血清和体表黏液的蛋白组分与含量的差异,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体表黏液丰富的宽体沙鳅Sinibotia reevesae、中华沙鳅S.superciliar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及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四种鱼的血清与体表黏液的蛋白组分展开研究,共获得158条蛋白区带,其中血清67条,体表黏液122条,其分子量在10.92~194.48 k D之间。聚类分析显示宽体沙鳅血清蛋白与中华沙鳅的相似度最高(0.67),与南方鲇的相似度最低(0.40)。四种鱼的血清蛋白组分的差异体现了其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而体表黏液蛋白组分中中华沙鳅与南方鲇的相似度最高(0.53),与长薄鳅的最低(0.47),未呈现出与血清类似的遗传分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副沙鳅属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沙鳅属Botia为外类群,共发现了副沙鳅属Parabotia 35个有系统发育意义的外部与骨骼形态特征,并由此重建副沙鳅属系统发育关系为:漓江副沙鳅 (双斑副沙鳅 (花斑副沙鳅 (武昌副沙鳅 点面副沙鳅)))或漓江副沙鳅 (双斑副沙鳅 (武昌副沙鳅 (点面副沙鳅 花斑副沙鳅))).具有囟门;后翼骨外侧面为不规则的梯形;吻骨侧面观呈一长方形;无下舌软骨;具有3对咽鳃骨;中喙骨弯曲较大,近直角;上吻皮中间有切刻状缺口,左右不连续;以及颐部无纽状突起等构成了副沙鳅属的共同离征.  相似文献   

10.
I斑纹薄鳅(Leptobotia zebra)应该为斑纹沙鳅(Sinibotia zebra)…………………………………………………………唐琼英,俞丹,刘焕章(1):1双色荧光杂交芯片在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中的应用………………………………………….崔淑芳,瞿秀华,韩士忠,余琛琳,孙伟,汤球(1):10半滑舌鳎脑  相似文献   

11.
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鱼类主要分布于亚洲高原地区的江河上游,在我国分布有10属,54种和亚种。鳅鮀亚科(Gobiobotitaae)仅有1属3亚属,已知有16种和亚种,在我国分布构就有13种。我们考察的3种鳅鮀亚科鱼类即分属3个不同的亚属。  相似文献   

12.
长江鱼类三新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第一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记载有我国淡水鱼类的3个新种——衡阳薄鳅(Leptobotia hengyangensis),裸体鳅(鱼它)(Gobiobotia nudicorpa)和长体鲂(Mcgalobrama elongata),但未进行分类描述,现就此补充并作为正式科学记录(参见该图集的图19,70,86)。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分支系统学原理对鳅(鱼它)鱼类的鳔囊、鳔及相关结构进行了特征分圻,并以(鱼句)亚科作为外类群。解剖结果表明,鳅(鱼它)鱼类的鳔分四种类型;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鳅(鱼它)鱼类是一个单源群,作为一亚科可分为异鳔鳅(鱼它)属和鳅(鱼它)属,后者又分为原鳅(鱼它)和鳅(鱼它)二个亚属。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中国平鳍鳅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的第二部分,对分布于我国的腹吸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8属34种(包括亚种),其中有5个新种,1个新亚种以及1个国内新记录的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中国平鳍鳅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的第二部分,对分布于我国的腹吸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8属34种(包括亚种),其中有5个新种,1个新亚种以及1个国内新记录的属。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最近的整理,澜沧江共有沙鳅属鱼类3种,它们是斑鳍沙鳅Botia beaufortiSmith、中华沙鳅B.superciliaris Gnther、黑线沙鳅(新种)B.nigrolineata.黑线沙鳅为新种,鉴别特征是沿背中和体侧有显著的黑色纵条,起自头后止于尾鳍基。首次提出云南沙鳅Botia yunnanensis Chen可能是斑鳍沙鳅的次异名,中华沙鳅是在澜沧江的首次纪录。在附录中记录了突吻沙鳅B.rostrata Gnther,是国内首次纪录,也是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的首次纪录。文中每个种均有插图,对新种作了详细的描述,对老种的有关名称作了(林厂里)订或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李勇  张亮  黄泽强  李捷 《动物学杂志》2017,52(6):1082-1083
<正>江西副沙鳅(Parabotia kiangsiens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鳅科(Cobitidae)副沙鳅属,仅分布于长江水系信江(刘瑞兰等1986),在珠江水系未见分布(郑慈英1989,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等2005)。2015年7月在广西桂林市大圩镇漓江(25°10′52″N,110°24′21″E)采集到鳅科鱼类2尾,采集的标本有吻须两对,颊  相似文献   

18.
陕西汉水扁尾薄鳅的一新亚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6月在陕西省岚皋县滔河(汉水支流),采得扁尾薄鳅10尾,经鉴定认为是一新亚种。现描述如下: 扁尾薄鳅汉水亚种Leptobotia tientaiensis hansuiensis,新亚种(图1)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分类研究的第一部分,对分布于四川省的副鳅属(Paracobitis)、条鳅属(Nemacheilus)和山鳅属(Oreias)鱼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这3个属分布在四川共有5种和亚种,其中乌江副鳅(Paracobitis wujiangensis sp.nov.)为新种。  相似文献   

20.
长薄鳅仔稚鱼发育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Bleeker)隶属鳅科、薄鳅属,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江段及其支流,是鳅科鱼类中生长最快、个体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达3.0kg。然而近20多年来,人为过度捕捞、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在长江中游已很难捕到此鱼,长江上游也正面临着生存环境的破坏而资源急速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