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为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分类研究的第一部分,对分布于四川省的副鳅属(Paracobitis)、条鳅属(Nemacheilus)和山鳅属(Oreias)鱼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这3个属分布在四川共有5种和亚种,其中乌江副鳅(Paracobitis wujiangensis sp.nov.)为新种。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条鳅亚科鱼类的研究:Ⅱ.高原鳅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端华 《四川动物》1990,9(2):15-18
本文系四川地区条鳅亚科高原鳅属鱼类的分类研究。根据过去的记录结合标本比较分析了分布于四川的高原鳅属鱼类,整理出13种和亚种,对部分种类作了校订和补充。其中粗壮高原鳅TriplophysarobustaKessler和黑体高原鳅TriplophysaobscuraWang为省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3.
根据头部骨骼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将平鳍鳅科分为两个亚科是正确的。对分布于中国的平鳍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7属15种(或亚种),其中有1个新种——云南原爬鳅Balitoropsis yunnanensis,sp.nov.和1个新记录——越南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tonkinensis Pell.et Chev.。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中国平鳍鳅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的第二部分,对分布于我国的腹吸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8属34种(包括亚种),其中有5个新种,1个新亚种以及1个国内新记录的属。    相似文献   

5.
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鱼类主要分布于亚洲高原地区的江河上游,在我国分布有10属,54种和亚种。鳅鮀亚科(Gobiobotitaae)仅有1属3亚属,已知有16种和亚种,在我国分布构就有13种。我们考察的3种鳅鮀亚科鱼类即分属3个不同的亚属。  相似文献   

6.
高原鳅属鱼类雄性第二性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检测了33种350余尾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的雄性标本,依据吻部两颊和胸鳍的特征,将该属鱼类的雄性第2性征分为12种类型。高原鳅的雄性第2性征具有多样性,不同种类的雄性第2性征可能存在差异,分布在不同或相同水系的同一种类的个体间雄性第2性征也可能发生变化。检视结果表明,仅依据雄性第2性征把高原鳅属划分为高原鳅亚属和赫氏鳅亚属Hedinichthys并不适合。  相似文献   

7.
贵州高原鳅属鱼类二新种(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描述高原鳅属鱼类2新种,即鼻须高原鳅Triplophysa nasobarbatula sp.nov.和贞丰高原鳅Triplophysa zhenfengensis sp.nov.,采自贵州省荔波县和贞丰县(均属西江水系)。前者与云南高原鳅Tripliophysa yunnanensis Yang相似,后者与鼻须高原鳅Triplophysa nasobarbatula sp.nov.相似,正模标本均保存在遵义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的平鳍鳅科鱼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平鳍鳅科鱼类是分布于东南亚山溪急流中的一群小型鲤形目鱼类,在我国的广东省曾有过零星记载。为编写动物志的需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山大学生物系于1976和1977年,对广东省的平鳍鳅科鱼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经整理共有8属16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8个新种或新亚种,现简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四川西部云南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产于四川西部安宁河(属雅砻江支流)的云南鳅属Yunnanilus鱼类一新种,命名为四川云南鳅,新种Y.sichuanensissp.nov.,详细葶了新种的形态特征,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头部骨骼的比较,进一步证实将平鳍鳅科分为两个亚科是正确的。对分布于中国的平鳍鳅亚科鱼类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整理,共记载了7属15种(或亚种),其中有1个新种——云南原爬鳅Balitoropsis yunnanensis,sp.nov.和1个新记录——越南华吸鳅Sinogastromyzon tonkinensis Pell.et Chev.。    相似文献   

11.
广西薄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0月,在广西桂平黔江采集到鳅科鱼类6尾,经鉴定为薄鳅属Leptobotia1新种,定名为斑点薄鳅Leptobotia punctatus sp.nov.。新种须3对,眼下刺不分叉,颊部有鳞。这些特征与薄鳅属一致。新种颏下无1对纽状突起,眼小,口角须短,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后方等特征与同属的桂林薄鳅L.guilinensis和后鳍薄鳅L.posterodorsalis最为相似。但有如下鉴别特征:新种体侧无垂直条纹,脊椎数目多,腹鳍末端不达肛门等特征,与桂林薄鳅相区别;体侧有斑点,外侧鳃耙数多,体较高,尾鳍深分叉,有3~4道黑色条纹等特征,与后鳍薄鳅相区别。新种仅分布于西江水系黔江。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云南鳅属鱼类一新种记述:(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报道产于贵州草海的云南鳅属(Yunnanilus)鱼类一新种,定名为草海云南鳅Y.caohaiensls sp.nov.。对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并与相似种黑斑云南鳅Y.nigromaculatus(Regan)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沙鳅亚科鱼类3属14个代表种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与鲤形目鱼类的控制区序列进行比较,将沙鳅亚科鱼类的控制区分为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三个区域。同时识别了沙鳅亚科中一系列保守序列,并给出了它们的一般形式。以胭脂鱼为外类群,对比条鳅亚科、花鳅亚科、以及平鳍鳅科的代表性种类,采用NJ、MP和ML法构建沙鳅亚科的分子系统树。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沙鳅亚科为一单系,包括3个属:沙鳅属、副沙鳅属和薄鳅属,各属均构成单系。根据分子系统学、形态学的结果及地理分布推断,沙鳅亚科中沙鳅属可能为最为原始的属,副沙鳅属其次,而薄鳅属最特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沙鳅亚科鱼类系统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总结过去将近一百年来有关中国的沙鳅亚科(Botiinae)鱼类的分类学资料,并根据我所多年来所采集的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沙鳅亚科鱼类的系统分类做了比较完整的综述。 本文将付沙鳅属(Parabotia)恢复为一个有效的属,因此沙鳅亚科在我国现有Botia,Parabotia和Leptobotia三个属,Botia属又分为Hymenophysa,Botias.str.,Sinibotia三个亚属。 本文简述了我国所产的22个种和2个亚种,其中云南沙鳅Botia(Hymenophysa) yunnanensis,漓江付沙鳅Parabotia lijiangensis,双斑付沙鳅Parabotia bimaculata,小付沙鳅Parabotia parva和桂林薄鳅Leptobotia guilinensis为第一次描述。付沙鳅属(Parabotia),薄鳅属(Leptobotia)及中华沙鳅亚属(Sinibotia),均为我国特有的类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描述了云南省条鳅亚科鱼类一新属和一新种。根据形态特征并结合区系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属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6.
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一条国际河流,是全世界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流域之一,其中中国境内澜沧江流域的条鳅科鱼类共记录37种,由于该类群分类鉴定较为困难,流域内仍存在未被发现、描述或准确鉴定的物种。2015至2019年,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的澜沧江流域进行多次鱼类生物多样性调查,共发现3种未曾记录的条鳅科鱼类。对所采集到鱼类标本的重要性状进行测量,并与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形态特征比较,分别鉴定为长带条鳅(Nemacheilus longistriatus)、裸背南鳅(Schistura nudidorsum)和宽齿南鳅(S. latidens),均为中国物种新记录;其中,由于以前在中国记录的条鳅属鱼类均已移入南鳅属(Schistura),长带条鳅是目前中国分布的唯一条鳅属物种。本文对这3种新记录的条鳅科鱼类进行描述,对今后澜沧江条鳅科鱼类物种鉴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澜沧江鱼类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条鳅亚科鱼类三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鳅科、条鳅亚科鱼类三个新种的形态和鉴别特征,它们是分别分布于额尔齐斯河上游的阿勒泰须鳅、乌鲁木齐河的暗色高原鳅和黄河中游支流的合阳高原鳅。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高原鳅属鱼类一新种(鲤形目:鳅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产于凉山西溪河的高原鳅属Triplophysa鱼类一新种,西溪高原鳅TriploPhysaxiqiensissp.nov.,描述了其形态和生态特征,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根据噶氏斑纹和雄性个体的副性征,对我国的鳅属鱼类进行了分类整理.一直被作为中华鳅Cobitis sinensis Sauvage et Dabry,1874同物异名的长吻鳅G.dolichorhynchus Nichols,1918和稀有鳅C.rarus Chen,1981不仅在噶氏斑纹上存在差异,而且它们雄性个体的副性征也明显有别,为有效种;而1925年Nichols命名的花斑鳅C.melanoleuca Nichols,1925与北方鳅C.granoei Rendahl,1935或中华鳅不同,也为有效种.因此,鳅属鱼类在我国共有8种,即中华鳅、黑龙江鳅C.lutheri Rendahl,1935、北方鳅、稀有鳅、沙花鳅C.arenae(Lin),1943、长吻鳅、花斑鳅和大斑鳅C.macrostigma Dabry,1872.这8种鱼类的雄性个体在胸鳍基部第1根分枝鳍条上均具有一个骨质突起(lamina circularis),且鳞片小,呈圆形或椭圆形,鳞焦大等特征;可进一步划归为鳅属中的鳅亚属Cobitis s.str..  相似文献   

20.
选择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进行沙鳅亚科鱼类(Botiinae)DNA条形码及其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研究获得了沙鳅亚科7属19种共131个个体的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5.0软件分析了沙鳅亚科鱼类COⅠ基因的序列特征,计算了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沙鳅亚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的重建分别采用NJ法和Bayesian法。研究发现,沙鳅亚科COⅠ基因的碱基组成为: A 24.4%、T 29.5%、G 18.0%、C 28.1%。沙鳅亚科鱼类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0.000,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480.008。DNA条形码研究结果显示,所分析的19种沙鳅鱼类各自分别聚成单系分支,表明COⅠ基因在本研究中具有100%的物种鉴别率。同时,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各属的单系性,并且结果显示沙鳅亚科鱼类聚为两个分支,其中一支由薄鳅属和副沙鳅属构成,另一分支则包括: (沙鳅属、色鳅属)和 中华沙鳅属、(缨须鳅属、安彦鳅属)。因此,COⅠ基因可以作为有效的分子标记对沙鳅亚科进行DNA条形码研究以及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