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综述了低盐腌制蔬菜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高盐咸坯脱盐技术和直接低盐腌制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蔬菜低盐腌制技术在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低盐腌制蔬菜的研发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鱼类腌制品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加工水产品,由于其易保存、风味特殊、营养丰富,深受大众喜爱。然而腌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种类复杂,对制品的品质有较大的影响。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阐述了传统腌制鱼和微生物发酵快速腌制鱼中的微生物群落变化、微生物多样性最新研究技术及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鱼类腌制品加工过程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方向,为揭示影响鱼类腌制过程的微生物作用机制及生产优化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的微生物鉴定技术相比,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是一种准确、可靠和快速的鉴定和分型的技术。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总结最新的研究进展,发现MALDI-TOF MS在临床病原微生物、食源性微生物以及环境微生物等鉴定中有较大的优势,加快了微生物鉴定的进程,同时探索该技术在新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蔬菜腌制过程中的氨基酸组成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腌制过程中,芥菜的精氨酸和组氨酸等碱性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逐渐减少,酸性氨基酸和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增加。在各种氨基酸中,苏氨酸含量最高,占44.74%,其次是谷氨酸和丙氨酸。在腌制后,芥菜的氨基酸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苏氨酸下降幅度最大,而蛋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摩尔组分显著提高。理想氨基酸模式谱的相关系数腌制前为0.06017,腌制216小时后增到0.49978,表明腌制加工可显著提高蔬菜蛋白质的营养效价。  相似文献   

5.
张丽  张良  刘书成  张义军  韩艺 《遗传》2010,32(6):555-560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海洋食品物种鉴定方法由原来的蛋白质水平深入到了DNA水平。目前应用于海洋食品物种鉴定的DNA技术主要是FINS(Forensically informative nucleotide sequencing)、PCR-RFLP和物种特异性PCR标记技术等, 能够实现对新鲜、冰冻、腌制或灌装食品物种进行鉴定, 而对混合样本的鉴定及量化分析是尚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基因数据库对物种鉴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是海洋加工食品物种鉴定可利用的另一种重要信息资源。文章综述了DNA技术在海洋食品物种鉴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并展望DNA技术在海洋食品检测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细菌、霉菌玻片标本的制作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鉴别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与鉴定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技术。而微生物的玻片标本的制作是做好微生物形态观察和分类鉴定等丁作的前提,标本的制作方法在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上均有介绍,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较多的学生在制作  相似文献   

7.
生物标志物在微生物鉴定和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化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分析微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微生物鉴定和检测的新途径。检测微生物中的某些生物标志物往往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和检测微生物,在临床检验、环境监测、食品卫生和防生物恐怖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生物标志物的种类繁多,分析技术和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就其种类、应用和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进展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37  
微生物培养及显微技术作为鉴定微生物种群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环境中大多数微生物处于“存活但不能培养”的状态。因此.不依赖于微生物培养的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正被广泛地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主要介绍了荧光技术。基于PCR的分析技术和PLFA等技术在表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某些进展。  相似文献   

9.
<正>辽宁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是2005年经辽宁省科技厅批准、依托辽宁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组建的东北三省唯一的微生物菌种专业保藏管理机构,主要从事微生物菌种资源分离、收集、鉴定、评价,优良菌种选育、保藏、供应及对外交流,开展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应用技术研究。本中心拥有完备的菌种保藏管理设施,拥有可容纳50000株菌种的低温保藏库和可保藏1200种的大型真菌标本库。现有用于环境、工业、农业、检测、食药用真菌等行业的各类菌种2000余株,有大量高性能的优良生产菌株。中心现有研究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设有菌种鉴定、菌种性能评价与应用、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拥有先进的菌种鉴定与分析技术手段,建立了表型分析技术、系统发育学分析技术、基因型分析技术等多项鉴定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土霉素残留对蔬菜自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替和代谢产物动力学的影响,为评估抗生素残留对蔬菜发酵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土霉素残留;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酸、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挥发性成分和高通量技术测定微生物种类。【结果】蔬菜自然发酵过程中,土霉素残留从4.00 mg/L下降到2.53 mg/L;不含抗生素残留的蔬菜发酵含有同型和异型乳酸发酵,而土霉素残留的蔬菜发酵仅含有同型乳酸发酵;同时,其特征微生物由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转变为Lactobacillus paratarrginis、Lactobacillus buchneri和Lactobacillus kisonensis;土霉素残留明显影响了乳酸、柠檬酸、乙酸、香茅醇、3-辛醇、异硫氰酸烯丙酯、乙酸香叶酯、乙烯基硬脂醚和异硫氰酸苯乙酯等代谢产物的含量。【结论】土霉素残留影响了蔬菜乳酸发酵的类型、微生物群落的演替、有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因此应将抗生素残留纳入发酵蔬菜原料的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灵敏、精确和快速的优势,但不能提供微生物的形态学、数量性状、空间分布等信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精确性和显微镜的可视性信息,可以在自然生境中监测和鉴定不同的微生物个体,尤其是对难培养和未被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诊断和评价,现已成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技术。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和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食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必须加强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应用。本文通过论述微生物鉴定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概述,希望对食品检测工作带来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裂解气相色谱法是将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在惰性环境中迅速加热,使构成细胞的大分子化学物质在瞬间被裂解成小分子碎片并气化。将这些气化了的裂解产物经过气相色谱柱进行分离,从而得到每种微生物组分所特有的“指纹图”。由于裂解产物的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与被测物质的结构有一定对应关系,因此可做为鉴别微生物种类的一种依据。用裂解气相色谱法鉴定微生物,是六十年代出现的一项不断发展着的微生物鉴定技术。由于这一方法具有快速、灵敏等特性使微生物鉴定技术向自动化、电子计算  相似文献   

14.
磷脂脂肪酸作为细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因其生物特异性用于细菌鉴定实验。本文简明介绍了气相色谱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原理及在食品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同时与其他鉴定方法进行了比较,探究了其在食品优势腐败菌鉴定中的优缺点,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以‘中椒6号’辣椒为材料,采用盆栽方法,测定了蔬菜残株堆肥及微生物菌剂施用下辣椒栽培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辣椒叶片矿质元素含量、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未施用蔬菜残株堆肥、微生物菌剂)相比,单一施用蔬菜残株堆肥和微生物菌剂均能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转化酶、磷酸酶活性及辣椒叶片钾、镁含量和产量,且蔬菜残株堆肥的作用效果优于微生物菌剂处理,并随堆肥用量的增加作用效果逐渐增强。蔬菜残株堆肥和微生物菌剂共同施用条件下,两者质量比例较低(分别为60和0.07 g/kg)时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两者质量比例较高(分别为120和0.07 g/kg)时的协同作用不明显。研究发现,蔬菜残株堆肥和微生物菌剂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辣椒叶片矿质元素的吸收积累,从而提高辣椒产量,且施用的蔬菜残株堆肥与微生物菌剂质量比例较低时,两者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水体及沉积物中微生物的分离、检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在海洋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对其的研究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作者综述了海洋水体及沉积物环境中微生物的分离、检测与鉴定等方面的技术方法,并评价它们在微生物工作中的有效性及效率,指出各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FISH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具有灵敏、精确和快速的优势,但不能提供微生物的形态学、数量性状、空间分布等信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的精确性和显微镜的可视性信息,可以在自然生境中监测和鉴定不同的微生物个体,尤其是对难培养和未被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被广泛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诊断和评价,现已成为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技术。对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和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探讨了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16S rRNA序列分析法在医学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周煜 《生物技术通讯》1999,10(4):297-305
16S rRNA序列分析作为微生物系统分类的主要依据已得到了广泛认同,随着微生物核糖体数据库的日益完善,该技术成为细菌分类和鉴定的一个有力工具。本文概述了 165 rRNA序列分析法的技术步骤以及该技术在医学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总结了目前文献报导的各种致病微生物种属特异性 165 rRNA引物和探针序列,同时分析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代谢活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重要影响。定植于人体表面和内部的微生物无论从细胞还是基因数量上都远超人体,而90%以上的微生物是未培养的,这严重限制了对人体共生微生物功能的研究。因此,鉴定和分离未知或以前无法培养的微生物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各种技术的进步,可培养的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加,但仍存在不足。本文论述了利用基因组测序探索微生物“暗物质”的效果,以及分离培养未培养微生物和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重要性;综述了当前有效的微生物鉴定和培养技术,如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基因组信息抗体工程等;阐述了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人体微生物“暗物质”的潜力,对人体微生物“暗物质”未来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Ibis T5000: 一种新型病原微生物检测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灵敏度好、特异性高、可重复、高通量的技术手段以快速准确检测并鉴定病原微生物.然而,可导致人类疾病的微生物高达1 400多种.且每种微生物又可能有数百种毒力、侵袭性或耐药性不同的毒株或基因型.所以,同时适用于个体、广泛的公共卫生利益和生物防御体系的理想检测技术需有普遍适应的病原鉴定能力,定量鉴定能力,检测新出现的或以前未曾定性的病原微生物并确定与其最近种属关系的能力,协助疾病暴发调查与分析的能力,协助通过中心数据库的数据比较分析的能力.与此同时,该项技术尚需具备快速、高通量和检测费用低廉的特点[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