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研究运动干预对不同糖耐量超重肥胖孕妇孕期体重增加、妊娠晚期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及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2008年6月~2009年12月,对来自高危门诊的的肥胖超重孕妇,分别给予单纯饮食干预(饮食组)或运动饮食联合干预(运动加饮食组).妊娠32周采集两组病例空腹血样,测定FFA及TG.排除各组有运动禁忌的孕妇.足月分娩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及正常糖耐量(Normal Glucose Tolerant,NGT)孕妇共143例,运动加饮食组(n=73,GDM 21例,NGT 52例).饮食组(n=70,GDM23例,NGT47例)按不同糖耐量分别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二组在孕期体重增加,孕晚期脂代谢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的差异,并就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体重增加及孕晚期血清FFA水平的关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及分娩孕周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GDM在孕期增重(p<0.01)、新生几出生体重体重(p<0.05)、孕晚期血清FFA(p<0.05)、TG水平(p<0.05)等方面差别有显著性.两组NGT在孕期体重增加(p<0.05)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方面差别有显著性(p<0.05);饮食组平均血清FFA及TG水平高于运动加饮食组,但未形成显著性差异.饮食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NGT,r=0.468,P<0.01;GDM,r=0.564,p<0.01)及孕32周血清FFA水平(NGT,r=0.431,P<0.05;GDM,r=0.462,p<0.05)相关有显著性.饮食加运动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增重相关无显著性,与血清FFA相关有显著性(NGT,r=0.375,P<0.05;GDM,r=0.405,p<0.05).两组孕妇在巨大儿发生率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超重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晚期血清FFA水平有关.饮食结合运动干预有助于肥胖超重GDM孕妇在孕期体重增加,妊娠晚期血清FFA水平,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等方面取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妊娠贫血对产科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妊娠中、晚期贫血的发生率及其对产科结局的影响。方法:对951例孕妇产前及产后血红蛋白(Hb)检测结果与产科结局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Hb<100g/L的孕妇为贫血组,Hb≥100g/L的孕妇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对孕中期及孕晚期贫血与产科结局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孕中期贫血导致孕晚期贫血、产后贫血、早产、过期妊娠、胎盘功能欠佳发生率增加(P<0.05)。孕晚期贫血导致产后贫血、早产、低体重儿的出生、胎盘早剥发生率增加(P<0.05),孕晚期贫血可增加妊高征、死胎、胎膜早破的发生率(P>0.05)。双胎妊娠增加妊娠贫血的发生率。结论:妊娠中、晚期贫血对产科结局有不良影响,应加强妊娠期贫血的防治,从妊娠中期常规补铁,降低妊娠期贫血的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个体化体重管理对孕期体重增重异常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产科门诊选取孕期体重增重异常孕妇进行饮食习惯调查,并实施个体化体重管理,随后收集饮食情况、妊娠结局指标、孕期增重值、新生儿指标等。结果:所有孕妇平均孕期增重为(15.8±5.9)kg,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7.6、16.2、15.0、12.5kg,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4±0.5)kg,平均住院天数为5d,干预时平均孕周为28周。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在个体化体重管理后多数妊娠结局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高血压和贫血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孕妇的剖宫产率均高于30%,妊娠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30%。孕前消瘦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比例明显低于孕前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的孕妇。孕期增重异常孕妇调查的主要营养问题中,总体食量/主食过量、零食糕点过量的孕妇均为30%左右。结论:对孕期体重异常的孕妇进行个体化体重管理仍然有效;孕妇营养认知问题较多,亟需宣教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孕期全程营养管理对孕期营养相关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产科建档的单胎妊娠妇女,营养干预组为预产期2019年2-5月产科建档孕妇,选取2018年同月份生产孕妇作为历史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制定孕期全程营养管理流程,干预组孕妇在产科随访的基础上,分别在孕早期(8周前)、孕中期(12周)、孕晚期(28周)接受孕期营养随访共3次。历史对照组接受产科常规管理。全程监测和记录两组孕妇孕期增重,出现胎儿生长受限(IUGR)、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GDM)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分娩方式、胎儿体重的情况。结果:营养干预组孕妇GDM的发病率为10.8%,低于历史对照组的22.9%(P<0.01);孕28周贫血率为19.7%,明显低于历史对照组的30.2%(P<0.05);干预组孕期增重(14.4±3.5)k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1±4.4)kg(P<0.05)。干预组孕妇剖宫产的比例为36.1%,虽低于对照组的38.1%,但未见显著性(P=0.529)。干预组和对照组孕妇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对比分别为0 vs 0.7%、3.3% vs 5.2%(P>0.05),两组胎儿为低体重儿的比例为3.8% vs 3.2%,胎儿巨大儿比例为4.9% vs 5.9%(P均>0.05)。结论:孕期全程营养管理可以明显降低妊娠糖尿病和孕期贫血的发病率,有利于控制孕期增重,而胎儿生长受限、妊娠高血压和巨大儿的比例虽然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可能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期贫血患者血常规、网织红细胞多参数、贫血类型与孕期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妊娠期贫血患者110例,按孕期分成孕早期组(n=32)、孕中期组(n=35)、孕晚期组(n=43),均检测血常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外周血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网织红细胞参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LFR%)、网织红细胞百分率(RET%)、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MFR%)、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百分率(HFR%)]。分析各参数与孕期相关性,比较三组贫血类型。结果:孕早期组Hb、RBC、HCT、MCHC、LFR%较孕中期组、孕晚期组增高,其中孕中期组较孕晚期组增高(P<0.05),孕早期组RET#、RET%、MFR%、HFR%较孕中期组、孕晚期组降低,且孕中期组较孕晚期组降低(P<0.05),孕晚期组MCV高于孕早期组、孕中期组(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Hb、RBC、HCT、MCHC、LFR%与孕期呈负相关(P<0.05),RET#、RET%、MFR%、HFR%与孕期呈正相关(P<0.05)。孕早期组、孕中期组小细胞贫血占比高于孕晚期组,大细胞贫血占比低于孕晚期组(P<0.05)。结论:妊娠期贫血患者随着孕周的延长,Hb、RBC、HCT、MCHC、LFR%下降,而RET#、RET%、MFR%、HFR%增高,孕晚期以大细胞贫血为主,早、中期以小细胞贫血为主,加强上述指标的检测对妊娠期贫血患者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发型子痫前期与孕期营养的关系,为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发病孕周34周)60例为A组,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发病孕周≥34周)58例为B组,以及同时期门诊产检孕周34周的正常孕妇40例为C组,产检孕周≥34周的正常孕妇40例为D组,检测和比较各组孕妇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压积水平。结果:A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B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压积与D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生可能与孕期低蛋白血症、贫血相关,加强孕妇孕期的营养可能有助于预防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孕期贫血发生有关的膳食摄入情况及营养因素。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产科建立产检档案的1 028名单胎初产妇,分别在孕早期(孕8~12w)、孕中期(孕13~27w)、孕晚期(孕28~37w)筛查贫血并发放三日饮食记录表以分析贫血孕妇的能量、营养素、膳食种类的摄入情况。结果:孕早期、中期、晚期贫血孕妇的能量达标率分别为52.94%、65.45%、70.53%;碳水化合物供热比的达标率分别为64.71%、49.09%、40.00%;蛋白质摄入量达标率分别为76.47%、49.09%、32.63%;脂肪供热比达标率分别为94.12%、30.91%、26.32%。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比较,孕早、中期贫血孕妇存在钙、铁、锌、硒、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不足,孕晚期贫血孕妇存在钙、铁、硒、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平均每日摄入量不足。孕期贫血孕妇普遍存在鱼禽肉蛋和奶制品摄入量不足的情况。结论:孕期贫血与能量、营养素的摄入不足及膳食种类的不均衡有关,应加强孕期营养干预,预防贫血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孕妇体重过度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对母亲和子代健康均会造成不良影响。肠道菌群与人体众多疾病相关,其有可能作为重要的调节因素影响母婴健康。【目的】研究孕晚期孕妇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探讨孕期体重增长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收集62位孕晚期(36.82±2.19孕周)孕妇粪便样本,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品中16SrRNA基因V3-V4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不同孕期体重增长水平的孕妇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群落结构和物种丰度,探讨孕期体重增长对孕妇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孕妇相比,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孕妇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群落结构变化不大;在菌群组成上,筛选出5个与孕期体重增长最为相关的菌群,分别为Alistipes spp.、Eubacterium-nodatum group spp.、Oxalobacter spp.、Raoultella spp.和Odoribacter spp.,其中Alistipesspp.不仅是相关程度最高也是丰度最高的菌群,与孕期体重增长密切相关。【结论】孕期体重增长对孕晚期孕妇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影响显著,在孕期保持肠道菌群稳态能够促进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期妇女体重、体脂百分比及其他体成分指标的变化趋势,了解孕期体成分的变化与孕前体质指数(BMI)的关系,为孕期体重的合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北京市某妇幼保健院建档的565名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孕早期(10~12周)182人、孕中期(22~24周)211人、孕晚期(30~32周)172人,根据孕前BMI将各期孕妇分为孕前消瘦、正常、超重、肥胖组。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对各孕妇进行体成分测定。结果:调查对象的各项体成分指标均随孕期的进展而明显增加(P<0.01)。体重在孕早期增幅相对较少,中晚期增加明显,在孕末期仍然保持了较大的增加,而体脂百分比在孕期增幅较体重增长平稳,尤其在孕晚期,体脂百分比变化明显小于体重增长幅度。统计分析发现,不同孕前BMI水平的孕妇各阶段体成分指标均差异显著(P<0.01)。孕期各阶段体脂百分比与孕前BMI均呈正相关关系(孕早期:β =1.297,95%CI:1.098~1.497;孕中期:β= 1.306,95%CI:1.146~1.466;孕晚期:β=0.883,95%CI:0.691~1.075)。结论:孕期各阶段体重、体脂百分比及其他体成分指标显著增加,但各指标增幅有所不同。孕前BMI与孕期各项体成分指标变化呈现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为筛查慢性高血压孕妇合并子痫前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高血压妊娠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合并子痫前期分为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组(NHDP组)和慢性高血压合并子痫前期组(HDP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孕期的血压、尿蛋白水平以及血液生化检测指标间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年龄、孕次、孕前尿蛋白水平、孕早期及孕中期的平均动脉压、尿蛋白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DP组孕前体质指数、孕晚期的平均动脉压、尿蛋白水平、Hb、UA、LDH、FDP均较NHPD组显著升高(P0.05),两组间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b、UA及FDP是慢性高血压妊娠患者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结论:凝血状况、血清尿酸水平及肾功能变化是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者发生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分娩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院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1年01月到2022年01月与我院就诊的198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妇分娩时的年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娩时年龄满35周岁为高龄产妇组(98例),分娩时年龄为20~34周岁为适龄组(100例)。比较适龄孕妇和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和新生儿住院时间,对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和新生儿出院转归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适龄孕妇相比,高龄孕妇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更高(P<0.05),新生儿住院时间明显更长(P<0.05)。对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糖尿病、产检检查、分娩方式、是否使用催产素、分娩时麻醉方式和脐带情况与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无关(P>0.05),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妊娠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状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与高龄孕妇新生儿体重相关(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是影响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新生儿出院转归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次、开奶时间、喂养方式和有无接受治疗与新生儿出院转归无相关性(P>0.05),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疾病与新生儿转归相关(P<0.05)。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病是影响新生儿出院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妇年龄、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孕次、产次、羊水情况是影响高龄孕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新生儿出院转归受到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出生窒息史、有无伴发病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调查妊娠糖尿病孕妇在孕中期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量,探讨孕期膳食结构、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等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为进一步针对孕期营养指导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友谊医院营养门诊就诊的17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24 h膳食回顾调查法和食物频度法,分析其每天膳食中热能及营养素的摄入量,并将相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孕期膳食、孕前体重、体重增长情况对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患妊娠糖尿病孕妇孕中期每日膳食中水果与油脂类的摄入量高于推荐摄入量;每日总能量摄入略低,蛋白质供能比例为14.2%、脂肪供能比为33.9%;每日饮食中,除钾、维生素E的摄入量高于推荐量外,其他矿物元素和维生素的摄入量均偏低;孕期增重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157,P<0.0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DGTT)2h血糖值与孕期摄入的总能量成正相关(r=0.2,P<0.05),与摄入的脂肪量成正相关(r=0.17,P<0.05),空腹血糖值与孕前体质指数成正相关(r=0.209,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患者在孕中期饮食结构不合理,脂肪摄入过多,妊娠期间应合理控制饮食,做到营养均衡合理,同时应加强妊娠期妇女的孕期营养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控制体重的合理增长,降低妊娠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背景】孕期体重增长不当与孕妇血糖血脂水平紊乱密切相关,而血糖血脂水平与母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协调肠道细胞吸收营养物质,可能与母婴糖脂代谢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目的】观察孕期增重不同的孕妇肠道菌群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与功能间差异,探讨孕晚期肠道菌群与孕妇血糖血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4例孕晚期孕妇粪便样本,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本中16S rRNA基因的V3-V4区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孕期增重对孕妇肠道菌群多样性与丰度差异的影响,利用京都基因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研究不同孕期增重水平肠道菌群代谢通路变化,通过相关分析预测对孕期增重、孕妇孕晚期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糖血脂有影响的肠道微生物。【结果】孕妇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不大,但差异菌属丰度占比有变化;相关分析发现Ruminococcaceae_UCG-014sp.与孕晚期BMI和孕期增重呈负相关,Lachnospiraspp.与孕妇孕晚期血糖呈负相关,Alistipesspp.和Ruminococcus_torques_group spp.与孕晚期甘油三酯呈负相关,Parabacteroides spp.与孕晚期HDL和新生儿体重呈正相关,而Mucispirillum spp.与HDL呈负相关;KEGG分析显示,孕期增重正常孕妇肠道菌群在碳水化合物、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等31条代谢通路上较孕期增重不足和增重过度明显升高。【结论】肠道微生物可能通过调节营养物质代谢和吸收影响血糖血脂水平,进而影响孕期增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干预孕期运动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的关系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00例孕14周单胎孕妇按阶段分为两组各150例,干预组对孕妇进行评估,建立孕妇档案,孕期通过个体化运动干预,给予孕妇个体化、具体的适度运动处方及给予督导规律运动;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产前检查及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孕妇血糖变化、体重增长及妊娠结局。结果干预组空腹,餐后2h血糖值,妊娠末期体重,发生糖代谢异常,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巨大儿以及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个体化护理对孕期运动进行干预,有效控制血糖值,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孕前超重孕产妇进行营养干预体重管理,对其脂、糖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本院立卡并分娩的136例孕前超重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进行营养干预体重管理者设为干预组(70例),采取常规护理者设为对照组(66例)。比较两组的血脂水平、整个孕期的增长体重、血糖水平、妊娠结局、胎儿结局、并发症。结果:孕36周时,干预组的TG、TC、LDL、HD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整个孕期的增长体重显著大于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GDM发生率(24.29%)显著低于对照组GDM发生率(37.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剖宫产率、巨大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阴道分娩率、正常儿率显著低于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并发症率为12.86%,与对照组并发症率19.6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前超重孕产妇进行营养干预体重管理,可有效控制其妊娠期间的脂、糖代谢紊乱及体重增加,从而减少剖宫产率,促进母婴良性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孕晚期膳食摄入量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系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41例在2017年10月—2018年1月于上海市新华医院产科分娩的健康产妇,在分娩后72小时内进行回顾性孕晚期食物频率问卷调查,并收集孕妇身高、孕前体重、年龄、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胎龄、胎盘重量,计算胎盘系数(胎盘系数=胎盘重量/出生体重)。根据2013Fenton生长曲线新生儿胎龄别体重将新生儿分为小于胎龄儿组、适于胎龄儿组和大于胎龄儿组。结果: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体重大于胎龄儿,增加孕晚期能量(OR=0.998, 95%CI: 0.996~1.000)和碳水化合物(OR=0.027, 95%CI: 0.975~0.998)摄入量能够降低其发生率;对于新生儿体重小于胎龄,增加蛋白质摄入(OR=0.977, 95%CI: 0.956~1.000)能够降低其发生率,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增加(OR=1.074, 95%CI: 1.010~1.142)则会增加其发生率。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增加孕晚期脂肪摄入量(β=0.020, 95%CI: 0.001~0.039)会增大胎盘系数。结论:孕晚期膳食摄入量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胎盘系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妊娠糖尿病(GDM)孕妇孕期各阶段体重增重情况,为GDM的预防及控制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700例。通过病历查询获取孕妇一般情况、妊娠期各时期体重以及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与非GDM孕妇及IOM标准比较,分析不同孕前BMI的GDM孕妇妊娠期各阶段增重情况。结果:与非GDM孕妇相比,GDM孕妇其生产年龄、孕前BMI、有无糖尿病家族史、孕期各阶段增重及总增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早孕期增重过快会增加GDM的发病风险(OR=1.187,95%CI 1.090-1.293)。不同孕前BMI的GDM孕妇其孕24周后增重及总增重均较非GDM组更少(P<0.05),与IOM标准比较,两组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及增重过度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孕前体重正常组的GDM孕妇早孕期及孕12~24周增重与非G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OM标准比较后的各组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新生儿体重分组,排除早产的47例孕妇,发现各组间母亲孕期各阶段体重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早孕期体重管理有助于降低GDM的发病风险。对于已确诊GDM的孕妇其24周后体重增长普遍低于非GDM组及IOM标准,其适宜增重范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营养指导对孕妇体重增长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2年8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产科常规查体的16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于孕中期建档日开始进行个体化饮食指导,于孕22~24w糖筛后对妊娠糖尿病(GDM)孕妇进行饮食控制并跟踪整个孕期。分别记录血糖正常组和GDM组孕妇孕24w体重及产前体重,记录新生儿体重、身长、胎盘重、巨大儿及剖宫产人数等指标。结果:孕24w体重增长值:GDM组为7.53±2.80kg、血糖正常组为6.66±3.68kg(P=0.35);产前体重增长值:GDM组为15.25±3.54kg;血糖正常组为17.21±4.85kg(P=0.12);巨大儿发生率:GDM组为25%、血糖正常组为6.4%(P=0.04);剖宫产率:GDM组为68.8%、血糖正常组为35%(P=0.01)。结论:个体化饮食指导有利于孕妇的合理体重增长,但是并未显著改变巨大儿发生率的增加,建议针对高危孕妇进行早期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期个性化营养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糖脂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于我院产检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80)和对照组(n=80)。对照组给予常规营养干预,研究组则予以孕期个性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低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观察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孕妇TC、TG、LDL-C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脂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孕妇TC、TG、LDL-C水平更低(P0.05)。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感染、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新生儿窘迫、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早产儿的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孕期个性化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糖脂水平,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期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对孕妇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孕妇180例,依据治疗原则并参照孕妇意愿随机分成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57例)、铁剂治疗组(55例)、铁剂治疗联合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68例)。另取同期间来我院产检的正常孕妇作为空白对照组(6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手段。8 w后检测孕妇血常规和铁代谢等相关指标,并统计分析妊娠结局。结果:干预前,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铁剂治疗组、铁剂治疗联合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3组间血红蛋白(Hb)、红细胞数(RBC)、血细胞比容(Hct)、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可溶性血清铁蛋白受体(sTfR)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干预后,3组血红蛋白(Hb)分别是(106.35±16.64)、(108.37±14.41)、(107.8±12.18)g/L,红细胞数(RBC)分别是(4.24±0.72)×1012/L、(4.31±0.66)×1012/L、(4.38±0.59)×1012/L,血细胞比容(Hct)分别是(0.41%±0.35%)、(0.42%±0.25%)、(0.43%±0.19%),血清铁蛋白(SF)分别是(57.83±10.41)、(58.33±11.03)、(59.28±12.18)μg/L,血清铁(SI)分别是(11.57±3.76)、(11.60±3.46)、(11.58±2.90)μmol/L,可溶性血清铁蛋白受体(sTfR)分别是(2.13±1.12)、(2.10±0.62)、(2.11±0.73)mg/L,与干预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为1.75%,铁剂治疗组为7.27%,铁剂治疗联合个性化膳食营养干预组为5.88%,各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不同治疗方法,3组缺铁性贫血的治愈率分别为89.47%、94.55%、98.53%,3组间缺铁性贫血的治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4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产和低体重出生儿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和产后出血发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单纯性营养干预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效果次于铁剂治疗效果,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两种干预方法联合应用效果更佳,且有利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