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化石》2016,(2):77-79
正最近一期的国际学术期刊《考古科学》(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所带领的的研究团队与法国波尔多大学Francesco d'Errico教授以及南非金山大学Lucinda R.Backwell等学者对贵州马鞍山遗址中17件骨角器的研究成果。骨角器是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工具类型。早期的骨角制品大多是古人类经简单打击修理或直接使用破裂的动物骨骼或鹿角等有机质材料的结果;而相对晚近期的同类产品则是古人类适应于骨、角等有机质材料的特定属性,通过刮削、磨制、抛光等技术手  相似文献   

2.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2013年7月至8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系统发掘,出土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古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植物果核、碳屑在内的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在制作技术上显示了典型的小石片石器传统特征。另有未统计碎骨上万件。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出土物及遗迹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000-20000年,以及距今14000年古人类在老鸦洞内生存的历史,是毕节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阶段古人类生存栖息的证据。多个石制品及碳屑、灰烬富集的层位表明了古人类对该洞穴的长时间反复利用,以及末次冰期最盛期期间人类活动的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3.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由于种种原因,这批出土材料始终未被系统研究,老鸦洞遗址仅在有限的文献内被简单描述。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我们对1985年试掘出土以及1983、1984年采集的部分的石制品进行了类型学及技术学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遗址及所属人群进行了讨论。老鸦洞存在的石器技术属于我国境内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小石片石器传统类型,以本地丰富的燧石和石灰岩为主要原料制作生产生活工具,石片形制规整,小型工具如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等制作精美,在长达三万年的时间跨度中,石器技术无重大改变。这种对本地石料的采集方式,以及以洞穴为主要居住地点,长期在有限空间内活动的特征,表达了云贵高原古人类特有的低流动性生存模式,为探讨云贵高原更新世末期古人类的生存行为及扩散辐射提供了良好证据。  相似文献   

4.
曲彤丽 《人类学学报》2013,32(2):169-181
骨角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欧亚大陆普遍出现,主要包括工具、穿孔装饰品和雕刻艺术品.这类物品通过比较固定而复杂的技术,仔细且精致地加工而成,具有较规范统一的形状,并且具有一系列新的或独特的功能,其原材料、类型、数量及与其他文化遗物的组合在时间和地理分布上呈现多样性.本文主要介绍德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骨角器及相关研究,透过原材料——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开料或取坯技术、整形加工方法,展示中、西欧旧石器时代晚期骨角器工业和人类行为特点.同时,本文指出未来结合遗址中动物遗存分析以及实验和微痕观察的方法,对我国及东亚地区骨角器工业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更好地认识区域环境中人类行为和文化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舒家岭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丹江口库区丹江口市,2012年3~7月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784m2,出土石制品1954件;另采集石制品51件。古人类就地取材,选择河卵石为原料,石制品以大、中型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器、石核、石片、石锤、断块和备料。石器多以砾石为毛坯,由锤击法加工而成,制作相对粗糙、简单;大部分为正向加工;类型主要为砍砸器、刮削器和手镐。该遗址表现出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主工业的鲜明特点,为研究晚更新世古人类在汉水流域的适应生存、开发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朝阳洞遗址是天津市首个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在2015年旧石器专项调查中发现。2019年7-9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对其进行发掘。该遗址由1号地点和2号地点组成,1号地点出土了陶器、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号地点仅出土了石制品。本文只研究2号地点出土的石制品,包括石片和石器。从石片特征判断,2号地点剥片技术为直接锤击法。石器的类型简单,只有刮削器和凹缺器两类,均以石片为毛坯。通过地质地层对比以及石器工业面貌,推测其年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朝阳洞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构建天津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年代序列增添了新材料,而且对揭示该地区的早期人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洞沟遗址第7地点2003~2005年发掘出土动物化石2000余件。初步鉴定包括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水牛(Bubalus sp.)等十多个动物属种。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标本表面少见食肉类啃咬痕迹且未有啮齿类啃咬痕迹及水流磨蚀等现象,表明这一动物骨骼组合应当不是食肉类、啮齿类与水流等自然性营力带入遗址的。遗址动物群中一定比例的具切割痕骨骼标本的出现表明了古人类在动物群富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动物考古学观察表明,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该地点古人类主要对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进行了猎捕与肢解、利用,这与相对更晚阶段的第12地点古人类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要猎食对象的生存策略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对比。  相似文献   

8.
宁夏鸽子山遗址第10地点(QG10)位于青铜峡市西北约20km的贺兰山南麓。2014-201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近万件石制品以及装饰品、骨制品、结构性火塘等。本项研究基于遗址第4层出土动物化石的埋藏学初步观察认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人类是遗址中动物骨骼的富集者和改造者;QG10的狩猎-采集人群采取狩猎而非主动食腐的方式获取了遗址附近的大中型食草类动物,并将其完整搬运至遗址内进行后续的肢解、食肉与敲骨取髓等营养性处理过程。相对于上述动物种类而言,遗址内的小型动物则是在其营养物质之外,古人类还利用了它们的骨骼材料以制作器型规整的骨角类工具。  相似文献   

9.
柿子滩遗址第9地点(S9)位于山西省吉县柏山寺乡高楼河村黄河支流的清水河畔,西距黄河约7 km。从2000年发现至今,该遗址前后历经三次发掘,出土大量细石叶制品、动物化石、数件蚌制品、骨针及磨制石器等。本文重点对S9地点第4 层(12,575-11,600 cal. BP)及第5层(13,000 cal. BP)出土的动物遗存,尤其是其中测量尺寸在2cm以下的大量烧骨进行了埋藏学与动物考古学方面的观察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S9地点的烧骨是古人类烧烤猎物、维护遗址(甚至可能还包括以骨骼作燃料)等生存行为活动的文化残留。此外,S9地点出土烧骨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古人类在上述行为活动之后,可能又将烧灼后的残存骨骼(与灰烬等)清理出火塘并堆放在其核心生活区的周边位置。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尺寸较大为显著特征,在玉米洞中仅见于中更新世晚期地层中;黑鹿Rusa unicolor的角粗壮、纹饰深,眉枝长且与主枝的夹角为锐角,二者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成员。葛氏斑鹿Cervus (Sika) grayi的角相对纤细、表面纹饰弱、主枝与眉枝夹角为钝角,是在西南地区的首次确切报道。R.unicolor化石标本在玉米洞遗址多数地层可见,而C.(S.) grayi则仅见于代表冰期气候的少数层位中,显示了玉米洞遗址堆积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波动。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平陆县处于黄河中下游之交处,位于运城盆地南部,是古人类生存的重要地带。2018年3月-10月在平陆县开展的考古调查,复查确认和新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共10处,采集石制品共45件。采集的大多石制品个体较小;原料以石英为主;打片方法以锤击法和砸击法为主;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和石器等,其中石器类型只见刮削器。据地层和石制品特征推测,这些地点主要属于中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平陆石工业体现了“石核—石片”技术从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的继承和发展,为更深入探讨平陆及周边地区人群的扩散和演化提供了地层依据和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2.
李罡  任雅鹏  李猛 《人类学学报》2020,39(3):357-366
2016年夏在枣庄市山亭区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共发现新地点4处,分为两种堆积类型:一种为山前洪积褐土及其中的砂质条带(外峪子、马头、马窝地点),另一种系山前坡积棕黄色粉砂土(方山地点)。前三处地点(Waiyuzi, Matou, Mawo)属细石器传统,方山地点(FS)为使用砸击技术的小石器传统。调查共获得161件石制品,其中近1/3采自地层之中。类型包括石核/细石核、石片、石器、断块和残片;石料均采自附近山体中岩脉,主要是石英和燧石;4处地点均存在砸击技术,其中方山地点砸击技术表现尤为突出;石制品均以小型占绝大多数;石器包括刮削器、雕刻器和凹缺刮器,刮削器是主要类型。由地貌与地层对比可知,石制品埋藏于上更新统地层中,遗址时代大致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3.
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镇,2005-2017年发掘,揭露面积500余平方米,2007、2014年在9号探方出土包括2颗"许昌人"头骨在内的5个古人类个体,大量的石制品和21种哺乳动物化石。头骨具有东亚古人类、欧洲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现代人的镶嵌特征,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石制品研究显示,石核类型多样,且以小型双锥形盘状石核为特色;小型工具类型分异明显、加工精细,显示出不同于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的工具技术,而与西方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工具技术上的特点较为一致。此外,遗址出土7件软锤工具,以动物长骨或鹿角为原料,用以修理石质工具。软锤工具的发现,对于认识中国旧石器时代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遗址形成过程的分析,"许昌人"生活时期的沉积环境经历了三个阶段:下部灰绿色滨湖相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弱的沉积环境,中部综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水流动力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以及上部浅棕红色粉砂堆积所指示的相对冷湿、水动力仍然较强的沉积环境。尽管存在水动力强弱上的相对变化,但水动力总体上并不大,以低能量水流为主,文化遗物属于原地埋藏。今后将开展人类艺术行为能力、古人用软锤和压制法制作石器的技术、动物埋藏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沟湾1号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AMS-14C测年显示其年代为距今4.1-3.4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地点埋藏于永定河右岸第二级阶地后缘,发掘面积约27 m2,出土石制品218件,其中41件可以拼合为14个拼合组,拼合成功率为18.8%;其拼合关系可分为拼对(conjoin)和拼接(join)两大类型,其中的组合形式主要包括石核与石片、石片与石片、石片与断块以及石锤与断块四大类。石制品的打击特征以及部分拼合组的剥片序列分析显示,西沟湾1号地点剥片方法为硬锤锤击法,石核剥片主要通过台面或剥片面的转向以实现对原料的多次开发和利用,剥片程度较高;综合各拼合组的空间分布状况,较高的石制品拼合率以及大多数石制品表面和边缘较为新鲜锋利的保存状态等信息,推测该地点在埋藏过程中受到的扰动程度较小,人类行为应是遗址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作为广义泥河湾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蔚县盆地也曾是更新世期间古人类生存活动的重要地区。2019-2020年度在蔚县盆地开展了新一轮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工作,发现并确认18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地点,获得35件石制品以及少量动物化石。从文化遗存的出露层位来看,泥河湾河湖相地层和黄土堆积是遗物埋藏的主要地貌部位。石制品类型包括石锤、石核(含细石核)、废片和工具;原料以火山岩、燧石和石英岩为主;石核剥片和工具修理均主要采用锤击法。技术类型总体上包含了简单石核石片技术和细石叶技术两套组合。结合相关地貌、地层对比资料以及石制品的类型特征,初步推测新地点的时代分别为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其中含细石叶技术制品地点的年代应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6.
西沟湾1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官厅镇珠窝园村,埋藏于永定河右岸第二级阶地后缘。2015年8-9月对该地点进行试掘,揭露面积约27m2,出土232件石制品和19件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以粗面岩为主,应为就地取材;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等,标本大小总体以小型为主;石核剥片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制品的类型和技术特征显示其总体属于石片石器技术体系。结合遗物和堆积状况,推测西沟湾1号地点为一处原地埋藏类型的临时性石制品剥片场所。依碳十四年代测定,初步推断该地点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7.
东梁峁遗址是山西吉县清水河流域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该遗址于2009~2010年发掘,发掘厚度约10~16m,揭露面积约1000m2,出土石制品22件,动物化石2682件。石制品以石英岩、燧石和石英砾石为原料,硬锤直接打击法进行剥片和石器加工,石制品类型有石片、断块和石器,其中石器类型为小型石片石器,包括刮削器和尖状器。动物化石数量多,可鉴定化石种属包括梅氏犀、马、牛、肿骨鹿、野猪、鼠兔、鼢鼠和一些小型食肉类动物,是中国北方中更新世的常见种属,反映了疏林草原的生态环境。黄土地层和动物群对比分析显示,该遗址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阶段。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面貌及其分布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8.
张乐  张双权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9,38(3):407-418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多学科领域的融合方面已经发挥了极为明显的作用。但是,在动物考古学研究中,尤其是在东亚地区,这一手段的使用还明显有所欠缺。本文尝试将这一技术手段应用于贵州马鞍山遗址(距今约43~16 kaBP)出土动物遗存的研究之中。在上千件石制品与数十件骨制品之外,马鞍山遗址还出土有大量的动物化石,从而使其成为检验与实践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良好媒介。本文以ArcGIS软件包中的空间分析工具为技术依托,重点对遗址出土的大型动物(包括Bubalus sp 和 Megatapirus augustus) 的骨骼单元分布模式进行了更为准确的统计与分析。本项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方法而言,GIS系统在大型动物遗存的量化统计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此外,这一技术手段还有望在第四纪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发挥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的乌兰木伦河左岸,该遗址主要包括第1(Loc.1)、第2(Loc.2)和第3(Loc.3)三处旧石器地点。其中,第2地点发现于2010年,并于2011年进行试掘。2014年开始,在试掘基础上将发掘面积扩大至25m2,并进行系统发掘,截至2015年,第2地点共揭露文化层位5个,出土石制品318件,动物化石8件,并发现大面积动物脚印化石遗迹两处。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片和工具(锯齿刃器、凹缺器、刮削器、尖状器、端刮器、石锥)等。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发掘材料的详细研究,增加了我们对于遗址环境和文化面貌的认识,为我们探讨中国北方晚更新世阶段古人类技术与适应性行为等提供了重要材料。光释光测年表明第2地点的年代距今约6万年,处于晚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20.
贺存定 《人类学学报》2017,36(4):499-511
埋藏实验是伴随曙石器之争而形成的一种辨别石制品真伪的重要途径。玉米洞遗址是重庆巫山县近年来新发现的以石灰岩石器著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该遗址出土的石灰岩石器因其原料劣质、埋藏环境复杂、加工程度浅而在人工性质的认定上存在一些争议。本文根据玉米洞遗址的地层堆积成因而设计了踩踏实验和滚动实验两种形式,对石灰岩石器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实验标本在人与动物踩踏和滚动作用下发生改变的情况和规律,进而对比出土石制品面貌,为石制品人工属性的认定提供依据和参考,重新审视石灰岩石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