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越来越多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对现代人类起源、演化和适应理论问题的看法。中国作为东亚一个幅员辽阔的地理区域,已经成为这项研究的热点地带。来自该地区新的人类化石和石器组合对基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部记录构建的“现代人出自非洲说”(Recent Out-of-Africa)提出了挑战。新的古人类学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现代人出现于约100 kaBP的中国南方,可能(至少部分)是由那里的土著居民演化而来。一些古老型智人表现出了与早期古人类镶嵌或过渡性的体质特征,并可能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杂交混合。同时一些遗址出土的打制石器表现出了早期现代人类技术和行为的复杂性。中国北方的小石片石器主工业和南方的砾石石器主工业贯穿于整个更新世,然而从约40 kaBP开始,石叶技术开始出现在中国北部,紧随其后的是这些地区骨制工具和个人装饰品的出现,这表明,更新世晚期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与我国北部可能存在着紧密的文化关系,东北亚地区可能存在着由西北向东南的迁移路线。人类化石和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现代人类起源和适应的过程与机制可能与欧亚大陆西部有所不同。本文对有关中国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考古学研究所取得的新发现和进展进行了总体回顾,从考古学角度阐述了对相关重要学术问题的看法,并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田川  徐廷  关莹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9,38(1):19-32
枫林遗址是坐落于吉林省抚松县漫江镇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旷野遗址。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抚松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获得了数量丰富的石制品,类型包括细石叶、细石核、石叶和精加工的石器等,原料以黑曜岩为主。其中,细石核典型、精美,具备从原料采备、初期加工、调整再利用到使用废弃的各阶段特征。本文运用"操作链"的分析理念,以动态的视角对该遗址楔形石核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对于细石核的技术与类型分析表明,该遗址以楔形细石核、工具类细石核等为主体的细石叶工艺产品,代表了东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艺的特色。该项研究有助于阐释旧石器时代晚期东北亚地区狩猎采集人群的石器技术特点、工具制作能力和生存模式,为探讨更新世末期细石叶工艺在东亚地区的扩散和人群互动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于1975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并于1996年进行第一次正式发掘。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8555~4000年,本文主要对此次发掘所获的2654件石制品进行报告与初步研究。通过级差动态分类发现,这批石制品中的制作类型比例较高,石片、细石叶和副产品的数量较大,但未发现石制品原料或毛坯,表明工匠可能在原料产地先进行初步整形,将预制毛坯带回营地,进而加工成器。石制品组合有石片石核、细石核、石核修理石片、剥片程度不同的石片和细石叶、副产品、成形工具以及破损品等,反映出人类行为涵盖了操作序列的生产、使用和废弃三个阶段。细石核预制技术稳定娴熟,普遍存在台面预制和修理现象。出土工具体型较小,精致程度较高,以石镞、端刮器、石刀、细石叶工具等为典型,表明狩猎和加工动物性材料是该工具的主要作用任务。根据推测,遗址内存在分区活动和协调作业的现象,可能是当地史前人类的一处使用时间较长的营地。  相似文献   

4.
富林遗址出土的细小石器在20世纪发现之初便引起了广泛关注,是南方小型石制品组合的典型代表且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结合已有报告对石制品进行再研究,认为富林遗址石器工业整体仍以石核-石片技术为主导,包含小型石片产品和似石叶产品,未见细石叶技术相关产品。在石器修理与使用方面,除较为常见的刃部正向修理之外,对石片未加工刃缘的直接使用也较为突出;并观察到对装柄部位修理的例子,指示了复合工具的使用。富林遗址的石制品技术反映的是青藏高原边缘地带人群在更新世末-全新世初对气候环境、原料条件及人口规模变化作出的适应。在更新世末-全新世中期,中国南方的小型石制品组合远不止富林遗址这一例,各地人群为适应生态环境而发展出了多样的石制品组合,形成了较为多元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概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欧亚东部地区的石器工业,并基于“迁徙传播”和“接触传播”的角度就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群的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阐明,旧石器时代晚期早段(40 kaBP cal以前),运用中国南方石器工业人群的向该地区北部区域的扩散;旧石器时代晚期前半段(40-28 kaBP cal)的地方人群形成和人群间的接触及技术传播;旧石器时代晚期后半段(28 kaBP cal以后),运用细石叶工业人群的广泛迁徙和扩散及再扩散,人群间的接触。虽有西方或者北方运用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或早中段石器工业人群的数次进入痕迹,但表明每次进入时间短暂且进入地也是局部性的。可以说,从石器群的分析角度所看到的石器工业运用人群的趋势和从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的东亚祖先人群的趋势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6.
2012年在日照黄泥梁遗址的调查、试掘工作中共获得石制品75件,其中试掘出土者71件,地表采集者4件。试掘石制品埋藏于黄土地层的古土壤层中,石制品个体较小,原料以闪长玢岩和脉石英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断块等,属石片石器工业组合;地表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燧石,类型有细石核、细石叶、端刮器等,属细石器工业组合。本次的调查、试掘确认了黄泥梁遗址的原地埋藏属性,肯定了遗址的发掘潜力和研究价值。黄泥梁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将推动山东旧石器考古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位于河南、湖北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这一区域是南北方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生态廊道。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文物部门组织对丹江口水库淹没区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仅在河南淅川境内就发现了30多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和化石地点。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对其中20余处遗址和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超1万平方米,发现石制品2万多件。本文重点介绍了丹江口水库(河南)淹没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和主要研究成果:1)该区域广域的、持续性的人类活动表明本地区是早期人类活动的密集区;2)出土石器特征同时具备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石片石器工业的特点,有明显的南北方石器加工技术相互融合的现象;3)石器残留物分析,为了解遗址附近环境和先民植物利用提供了线索;4)遗址年代从距今约50万年到1万年左右,大致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早期晚段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是旧石器考古的关键时期;5)个别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烧土类遗存以及燧石石叶等文化因素,为解决中国石叶技术源流和新、旧石器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七角井是新疆地区最早发现的细石器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西北部、天山南麓东段的一处山间小盆地内。2019年调查首次在该遗址发现原生地层和一处保存较完整的活动面遗迹,遗址出土石制品847件,年代为1.1万年。分析显示,该遗址石制品以优质燧石为原料生产小石叶和细石叶,多为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工具加工简单,体现出明显的权宜性特征;这些迹象表明遗址为一处打制石器的临时性活动场所。这一发现为探讨更新世末到全新世初中亚干旱区古人类适应方式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9.
2004年5-6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在新疆北部和中部进行了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发现24个石器地点和数千件石制品,采集和试掘出500余件石制品;绝大多数石制品来自于地表,少数出自原生地层。石制品类型多样,包括普通石核与石片、棱柱状石核、石叶、两面器、细石叶石核、细石叶、勒瓦娄哇石核与石片等;原料种类多样,尺寸、形态、技术变异大。从技术与类型判断,这些不同地点的文化材料时代跨度较大,较早的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甚至旧石器时代中期,较晚的则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较早阶段的石制品组合与中亚、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同期遗址的文化面貌有相似之处,也与我国水洞沟遗址的石叶遗存有一定联系。骆驼石遗址及其丰富的勒瓦娄哇制品及大型石叶制品是本次调查的最大收获。本次调查的成果表明,新疆地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人类迁徙和生存演化的活跃地带,留下丰富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时人类技术、文化特点和适应生存能力提供了重要材料与信息;很多地点具有与欧洲、俄罗斯阿尔泰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相似的文化遗存,对研究当时欧亚大陆古人群的迁徙、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该地区具有发现更多、更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并开展深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夏季,我们对下川遗址的富益河圪梁地点北部进行了发掘,本文对其3号探方(QX2014-T3)的发掘成果进行了报道。T3的面积为6 m2,出土石制品1036件;其中,183件出自上文化层,853件出自下文化层。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砂岩和黑色燧石,另外还有少量的玛瑙、硅质泥岩等。下文化层石制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等;其中,石器的类型包括重型石斧、研磨器、石锤和轻型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锯齿状器、楔形析器、圆头刮削器、齿状器、琢背小刀,赤铁矿;打片和修理均采用为简单的锤击法;年代为40~30 kaBP。上文化层发现的石制品以细石叶产品为主,石核包括普通的多台面石核、锥形细石核、船形细石核,石片为普通石片和细石叶共存,石器包括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等;年代晚于30 kaBP。  相似文献   

11.
崔哲慜  侯哲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7,36(4):465-477
有柄尖刃器是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晚期代表性狩猎工具,1964年在公州石壮里遗址中首次发现。原料多选择硅质页岩或与之相似的石料,多见于25,000-15,000 BP之间。之后随着石镞等复合工具的出现,有柄尖刃器逐渐被取代。本文观察和研究的305件有柄尖刃器来自朝鲜半岛33个遗址,通过分析其形态属性及工业类型,揭示有柄尖刃器的制作技法,探讨其与相邻地区的关系。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存中虽然也有关于有柄尖刃器的零星报道,但鲜有确凿者,望本文能为中国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The hominid fossil and Paleolithic archaeology records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 are extensive, but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Korean human evolutionary record outside this region. The Korean paleoanthropological record is reviewed here in light of major research issues, including the hominid fossil record, relative and chronometric dating, lithic analysis, hominid subsistence, and the presence of bone tools, art and symbolism. Some of the major conclusions drawn from this review include: (1) hominid fossils have been found in nine separate sites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2) possible Homo erectus fossils are present in North Korea; (3) Ryonggok Cave, in North Korea, has exposed the remains of at least five archaic Homo sapiens individuals; (4) a possible burial of an anatomically modern Homo sapiens child, discovered in Hungsu Cave in South Korea, has been tentatively dated to roughly 40,000 years ago; (5) handaxes and cleavers have been found at a number of sites near Chongokni and they appear to date to at least 100,000 years ago; and (6) taphonomic studies are necessary for addressing issues related to determining the nature of hominid-carnivore interaction over similar resources (e.g. carcasses and shelter); and the presence/absence of Early Paleolithic bone tools, art, and symbolism in Korea.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原料产地距离衰减效应为视角,根据目前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黑曜岩石制品的发现情况以及黑曜岩产源地研究成果,结合狩猎采集人群社交网络模型、民族学、考古学资料,对以长白山为核心的黑曜岩源产地对中韩两地的辐射影响作出了直接供应区(天池火山口为圆心辐射半径150~200 km)和接触区(距离天池火山口200 km以上)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两地的黑曜岩石制品,发现由于距离源头产地较远,韩国黑曜岩石制品的数量以及类型丰度均低于中国东北地区。而又由于原料的长距离损耗以及对于原料更加经济的开发利用,导致韩国典型遗址中黑曜岩细石核与完整石片的体积更小,原料缩减更甚。  相似文献   

14.
汉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丰富,南方砾石石器工业和北方小石片石器工业类型的遗存并存,对研究中国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和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016-2018年夏天,我们在汉江流域进行野外调查,新发现十个含更新世晚期旧石器遗存的地点,利用热转移光释光(TT-OSL)方法对各遗址的地层进行了测年。测年结果表明,这几处旧石器地点的古人类活动主要发生在距今20-5万年之间,涵盖了L2、S1和L1三个阶段,与之前汉江流域第二级阶地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年代基本一致。新发现的十个旧石器地点丰富了汉水流域旧石器遗存,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古人类旧石器遗址年代学和石器技术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4,33(3):237-253
本文从考古文化的角度论证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连续性。通过对石制品原料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区域文化传统演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这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一脉相承,古人群生生不息、连续演化。通过对中国旧石器文化体系中勒瓦娄哇技术制品、具有阿舍利风格的组合和石叶技术产品这些具有"西方元素"特点的文化成分的辨识与分析,指出更新世期间该地区石器生产基本维持在奥杜威模式内,来自西方的文化因素间或出现过,但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更没有发生对土著文化的置换,说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移民和人群更替事件;基因混合与文化交流可能发生过,但其过程是融合而非替代。秦岭诸遗址、北窑、大地湾、徐家城、乌兰木伦、织机洞、井水湾、黄龙洞等遗址的地层和测年数据表明东亚不存在距今10~4万年间的材料空白,人类演化的链条没有中断过。古气候和古生物信息也对末次冰期导致本土人群灭绝的论断提出否定。这些考古材料与信息对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群连续演化及现代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和支持。"综合行为模式"等学说的提出强化了对本土人群生存能力的论述。对人类独特的行为特点与社会属性的观察和思考,也对本土人群与西方同类的隔离问题及不同地区人群长时期维持在同一物种内的可能性与动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扼要介绍近年来日本旧石器早、中期考古的新发现,以及在年代学、文化分期、技术与类型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的新进展。作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日本旧石器中期向晚期的过渡,以及日本列岛旧石器早、中期文化与东北亚大陆同期文化的对比。  相似文献   

17.
《L'Anthropologie》2022,126(3):103028
The Lower-to-Middle Paleolithic transition of the Levant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particularly because the early Middle Paleolithic is the period when the earliest 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s fossils known to date in Eurasia have been attested in that part of Asia . The associated lithic assemblages are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investigating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is important transi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dataset from the 2003–2009 excavations at Dederiyeh Cave, northwest of Syria. A techno-typ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lithic industry reveals a common practice of blade blank production, which corroborates the other known early Middle Paleolithic assemblages of the Levant. However, its strong emphasis on Levallois core reduction and sidescraper manufacturing is noteworth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finding deserves further research from multiple viewpoints, including the functional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hominin activities in this period. It will be also important to interpret the techno-typological diagnostics of the early Middle Paleolithic assemblage of Dederiyeh considering its geographic location at the northern end of the Levant, distant from the previously known site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Levant.  相似文献   

18.
石叶概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锋 《人类学学报》2012,31(1):41-50
石叶(Blade)是旧石器时代重要的石制品类型之一, 中国对石叶的研究始于1923年水洞沟遗址的发掘,然而目前对石叶的定义仍有所不同; 且着重于形态(如长宽比)的定义在实际操作时容易扩大石叶的范围。本文重新审视石叶的定义, 着重强调其技术和背脊属性, 将石叶定义为, 从预制有平直脊的石核上剥制的两侧边中上部平行或近平行, 背面有平直的脊, 长度一般为宽度的两倍以上, 宽度超过12mm的石片。打制石器的形态变异大, 遗址中常出现一些形态上类似石叶的石片, 但其缺乏明显的石叶技术,这类产品可称为"长石片"。确定遗址中是否存在石叶的关键是, 深入分析遗址中是否存在石叶石核及石叶技术; 只有以"操作链"的思想, 考察石叶产生的过程, 才能有效地确定石叶技术的存在与否。  相似文献   

19.
2020年4-6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海原县文管所组队对海原县南华山地区进行史前时期遗存专项考古调查。此次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27处,其中明确地层的有14处。从地层上看可大致分为18000 BP以后的马兰黄土堆积和24000-18000 BP马兰黄土下部河漫滩相堆积两期,分别以石叶-细石叶工业和小石片石器工业为代表。油坊院遗址第1地点和刘湾遗址断面上发现较厚的灰烬堆积,前者还发现有1处明显的火塘遗迹;测年数据显示,两者年代分别为22000 BP cal和11000 BP cal。此次海原县南华山地区旧石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晚期文化提供了新的材料,为进一步探讨LGM阶段中国北方旧石器晚期的环境、文化与人群交流等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