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榧属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康宁  汤仲埙 《植物研究》1995,15(3):349-362
本文对榧属的研究历史作了回顾, 以形态性状为依据, 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对榧属的分类进行了研究, 该属共6种2变种和11个栽培变种, 其中有1新变种(九龙山榧)、1改级新组合(云南榧)和6个新栽培变种。支持根据种子胚乳深皱与微皱建立两个组和榧属为红豆杉科进化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红褶孔牛肝菌属,是一个基于形态学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建立的具有红色子实层体的牛肝菌科新属,模式种为红褶孔牛肝菌Erythrophylloporus cinnabarinus。红褶孔牛肝菌的主要形态特征为:担子果橙红色至淡黄红色,下延的菌褶受伤后呈淡灰绿色、淡蓝绿色至淡灰蓝色,菌肉鲜黄色,受伤后呈暗紫色、深蓝色至蓝黑色,担孢子光滑,宽椭圆形、椭圆形至卵圆形,囊状体中含有棕褐色色素。基于ITS片段和LSU-tef1-a-rpb1-rpb2片段联合分析的系统发育结果表明,红褶孔牛肝菌属在牛肝菌科系统发育树中呈独立的属级支系存在。本文对其进行了形态描述和特征图示,并讨论了其与表型相关类群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我国金小蜂科的一新纪录属,连褶金小蜂属Lyubana Boucek,描述了3个新种:廖氏连褶金小蜂L.liaoi sp.nov.、长腹连褶金小蜂L.longa sp.nov.和长节连褶金小蜂L.prolongata sp.nov.。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4.
中国粉褶蕈科物种资源丰富,文献记载有3属132种,其中斜盖伞属Clitopilus(Fr.)Qul.9种、粉褶蕈属Entoloma(Fr.)P.Kumm.121种、盖菇属Rhodocybe Maire2种。文中简要列出了中国粉褶蕈科已知种类、生境、分布情况,并更正了部分种分类混乱、命名不规范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根据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证据,描述采自我国西南的新属和新种毛离褶伞Tricholyophyllum brunneum。与离褶伞科其他属不同,该新属的菌盖表皮为毛皮状,菌柄表皮为不连续的毛皮状,有褶缘囊状体,担孢子长椭圆形至圆柱形。  相似文献   

6.
皱腹蝗亚科自1951年被Bey-Bienko建立后,至今所知共包括5个属,是蝗科中最小的一个亚科。它的分布范围比较狭窄,主要分布在伊朗、中亚、小亚细亚及北洲等地区,但以分布在伊朗的属、种居多。1958年夏凯龄教授在“中国蝗科分类概要”一书中首先记载了采自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长角皱腹蝗Egnatius apicalis Stal,从而填补了我国缺此亚科分布的空白。1979年作者在“新疆的蝗虫及其防治”一书中除记述了上属一种外,还曾报道了荒漠拟皱腹蝗Egnatioides desertus Uv.,后经仔细研究发现,将采自新疆的那些标本订为上种有误,而应订为一个新种,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国有尾动物分类中几个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徐剑 《四川动物》2001,20(4):177-180
本文对有尾两栖类小鲵科Hynobiidae山溪鲵属、巴鲵属、小鲵属分类研究中的同物异名,以及属称的订正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认为我国山溪鲵属应为5种,无唇褶山溪鲵B.cochranae应为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同物异名。巴鲵属是一个有效属称,义乌小鲵Hynobius yiwuensis应为中国小鲵H.chinensis的同物异名,黄斑拟小鲵Pseudohynobius flavonaculatus可以暂定为秦巴北鲵Ranodon tsinoaensis的同物异名。黑抓异鲵Xenobius melanonychus是否有效种有待确定。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分布于中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丛赤壳科皱赤壳属Rugonectria一新种。对中国材料进行形态学和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研究表明,它们与日本报道的栗生皱赤壳R. castaneicola较为接近,但存在形态学和DNA序列上的明显差异,代表该属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采自甘肃肃南斑翅蝗科1新属1新种,拟皱膝蝗属Angaracrisoides gen.nov.,黑翅拟皱漆蝗An—garacrisiodes nigripennis sp.nov.,并与近缘属蔷蝗属Uvaroviola B—Bienko和皱漆蝗属Angaracris B—Bienko进行了比较。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张艳成  张强  牟光福  刘演  赵博 《广西植物》2023,43(12):2171-2181
姑婆山紧邻南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为了解该区域大型真菌物种多样性,该文采用随机踏查法对广西姑婆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姑婆山)及邻近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调查采集,并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物种鉴定。结果表明:(1)共发现348种大型真菌,隶属于2门6纲17目69科175属,其中包含食用菌40种、药用菌42种、毒菌7种。(2)对该区的物种组成分析表明,优势科为蘑菇科(Agaric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粉褶蕈科(Entolomataceae)和锈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等9科;优势属为鹅膏属(Amanita)、靴耳属(Crepidotus)、毛皮伞属(Crinipellis)和粉褶蕈属(Entoloma)等11属。(3)共发现2个中国特有属,即脆孔菌属(Fragiliporia)和臧氏牛肝菌属(Zangia);11个中国特有种,即厚集毛菌(Coltricia crassa)、魏氏集毛菌(C.weii)、丛生粉褶蕈(Entoloma caespitosum)、极细粉褶蕈(E.praegracile)、近薄囊粉褶蕈...  相似文献   

11.
记述采自中国贵州省的飞虱科Delphacidae皱茎飞虱属Opiconsiva1新种:白边皱茎飞虱O.albimarginata,sp.nov.。地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N,122°52′19″E,海拔35 m)采集到3号无尾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联合构建的侧褶蛙属部分物种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侧褶蛙标本与朝鲜侧褶蛙(P.chosenicus)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5)。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的朝鲜侧褶蛙,系中国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踏查法对罗霄山脉地区大型真菌资源进行了为期5年的调查, 共采集标本5,100多号。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 鉴定出大型真菌2门7纲20目72科218属672种, 其中幕阜山脉115种、九岭山脉168种、武功山脉77种、万洋山脉220种、诸广山脉193种; 新增罗霄山脉新记录属37个、新记录种514种。对罗霄山脉大型真菌物种组成分析表明, 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18科, 其物种数占物种总数的73.36%, 为多孔菌科、蘑菇科、粉褶蕈科等; 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有34属, 其物种数占物种总数的55.36%, 包括粉褶蕈属(Entoloma)鹅膏属(Amanita)小皮伞属(Marasmius)等; 在该山脉发现中国特有属2个, 中国特有种46个。大型真菌资源利用价值评估表明, 罗霄山脉有食用菌133种、药用菌136种、毒菌87种, 部分种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该地区大型真菌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了较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安徽淮南新生代晚期老洞动物群的兔形类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记述了新生代晚期兔形类的两新种 :淮南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huainanensissp .nov .和李氏翼兔Alilepusliisp .nov .,材料产自安徽淮南大居山洞穴堆积的不同层位。淮南上新五褶兔以个体小 ,p3的前褶沟结构简单 ,后内褶沟釉岛状 ,p4~m2具前外褶沟等特征而区别于属型种P .moldaviensis和其他已知种。它是该属迄今所知出现最早、最原始的种类。通过对新种和欧亚大陆其他已知种的比较研究 ,讨论了该属的系统演化关系 ,对属征作了修订。李氏翼兔以p3的后内、外褶沟的釉质层强烈褶曲 ,具衍生的前外褶沟 ,p4~m1的后外褶沟釉质层小褶曲发育而明显不同于欧亚大陆其他种 ,却与北美A .hibbardi、A .vagus等种类更接近 ,推测当时亚洲和北美之间很可能有动物的交流。李氏翼兔除了缺少前褶沟外 ,其他形态特征与上新五褶兔颇为相似 ,而且产出层位比淮南上新五褶兔低。依性状分析 ,上新五褶兔有可能直接起源于翼兔。  相似文献   

15.
织纹螺科一新种记述(腹足纲,前鳃亚纲,新腹足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浙江沿海织纹螺科标本时,经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发现1新种,即拟半褶织纹螺Nassarius (Zeuxis) semiplicatoides sp.nov..隶属于腹足纲、新腹足目、织纹螺科、织纹螺属、Zeuxis亚属.文中对新种的形态特征和栖息环境进行了记述,并与近似种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16.
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恐龙蛋新类型(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天台盆地上白垩统赖家组和赤城山组是我国最重要的恐龙蛋化石产出地层之一。近年来,我们对天台盆地陆相红层中的恐龙蛋化石层位进行了详细厘定,对恐龙蛋类型进行了系统描述,并对前人报道的一些属种进行了分类订正。研究显示,天台恐龙蛋化石群基本上可分为7蛋科、12蛋属和15蛋种,代表了我国晚白垩世早期的恐龙蛋化石组合。本文简要报道了主要产自天台盆地赤城山组的双塘似蜂窝蛋(新蛋属、新修订种)、木鱼山半蜂窝蛋(新蛋属、新蛋种)、国清寺副蜂窝蛋(新修订种)、天台棱柱形蛋(新修订种)和张头槽马赛克蛋(新蛋属、新修订种)等3新蛋属、5新蛋种和修订种的主要鉴定特征,并建立一新蛋科——似蜂窝蛋科。  相似文献   

17.
记述了采自于中国河北省赞皇县嶂石岩风景区(九女峰景区)的弱蛛科1新属新种:宽跗皱弱蛛Rhysscoleptoneta latitarsa gen.nov.et sp. nov..皱弱蛛属Rhyssoleptoneta gen.nov.与该科其它属的主要区别在于雄性触肢跗节较宽,端部无分叉,背面具1个短小的突起;雄性触肢生殖球结构复杂等.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60年代,欧亚大陆晚新生代地层中陆续发现了p3由5个主要褶沟组成的兔类化石,并先后建立了上新五褶兔(Pliopentalagus Gureev et Konkova,1964)和三裂齿兔(Tris- chizolagus Radulesco et Samson,1967)两属。近年,在中国安徽淮南大居山新生代晚期不同时代的洞穴、裂隙堆积物中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数量颇多的上新五褶兔的材料。笔者在研究大居山新洞早上新世的上新五褶兔时, 将其与欧亚大陆该属内的已知种和三裂齿兔的各种进行了详细比较,发现产自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盆地晚上新世稻地组的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 Cai,1989被指定为上新五褶兔值得商榷。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材料仅有1枚p3(GMC V 2008-1)和两枚中间颊齿(p4 或ml,GMC V 2008-2及m2,V 2008-3)。正型标本p3的中前褶沟(AR)中央、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后壁釉质层具有小褶曲,这些形态确实与上新五褶兔的特征有些相似。但褶曲的发育程度明显比上新五褶兔的弱;另外,其齿冠舌侧后缘向后内突出,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较平直并近与齿纵轴垂直,后外褶沟与后内褶沟深度相近等而与上新五褶兔也有所不同。褶沟的釉质层在两枚中间颊齿中较平直,与上新五褶兔显然也有较大的区别。就该p3而言,可以认为它属于一枚釉质构造极简单的上新五褶兔的前臼齿,也可以认为是釉质构造很复杂的三裂齿兔的p3。研究表明,在上新五褶兔和三裂齿兔的系统演化过程中,其颊齿褶沟釉质层的构造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向。作为上新世较晚期的“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p3,指定为上新五褶兔显然有悖于该属釉质构造在地史中越来越复杂的演化事实,而指定为三裂齿兔则正好与该属釉质构造的演化趋势相符(Averianov and Tesakov,1997)。另外,从共生动物群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看,安徽淮南发现的上新五褶兔与大量现代东洋界特有的类型共生(如Tupaiidae、Platacanthomyidae等),上新五褶兔的后裔——现生的日本琉球奄美黑兔(Pentalagus)的栖息地为温暖、湿润的多山环境;而目前发现的三裂齿兔共生动物群所指示的是干凉的稀树草原环境,与上新五褶兔的生态环境有所不同。含“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的晚上新世稻地动物群主要由典型的古北界属种(如Mesosiphneus paratingi、Mimomys orientalis、Germanomys cf. G.weileri、Chardinomys nihewanicus及Ochotona spp.等)组成,而未见典型的东洋界成员。这种温带相对干旱的草原环境,显然与中国发现的上新五褶兔及其后裔的生存环境很不一样。因此,笔者认为“泥河湾上新五褶兔”应归入三裂齿兔属,正名泥河湾三裂齿兔Trischizolagus nihe—wanensis(Cai,1989)。种征订正为:p3具有较复杂的形态构造;中前褶沟具衍生的中央小褶曲, 后外褶沟和后内褶沟后壁釉质层褶曲相对发育。该种以这些基本特征而不同于欧亚大陆的已知种(如T.dumitrescuae、T.mirificus等),它可能代表该属的一个进步类型。  相似文献   

19.
白颈飞虱 Sogata sirokata系Matsumura et Ishihara于1945年作为新种发表,1963年Fennah将其移至绿飞虱属Chloriona白背飞虱亚属内,后白背飞虱亚属又被提升为白背飞虱属Sogatella。我们经过研究,认为白颈飞虱不应置于长唇基飞虱属SogatoDistant或白背飞虱属Sogatella Fennah内,为此,作者将其与广东省和福建省采集的3新种一并建立无皱飞虱属Paracorbulo(新属),以白颈飞虱为模式种,新属新种描  相似文献   

20.
根据贵州东部晚寒武世早期地层内获得的刺尾虫科三叶虫新材料,论述了具有尾侧刺和不具尾侧刺的此类三叶虫共同起源于褶颊虫目的Mapaniidae,以及它们的早期演化,此外,还描述了此类三叶虫1新亚属、2新种和2新亚种及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对于正确认识寒武纪三叶虫的分类,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