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九世紀末,已有人发現把人体皮肤上二点用乏极化电极联結到灵敏的电表上即可讀出电位差,如通以外电流則可看到皮肤有一定电阻;在視、听、痛等感觉刺激及情緒激动时,人体皮肤电位差增大或电阻降低,这称之为皮肤电反射或心理电反射。Wechsler等研究了各种生理状态下的皮肤电反射,认为皮肤电阻与电位变化均与汗腺活动有关,以手掌及脚掌处变化最大,前臂最小,口腔粘膜等无汗腺处无皮肤电反射。Richter等报告切除交感节后皮肤电阻升高,汗腺活动消失。Goadby和Goadby也观察到切除交感节  相似文献   

2.
1932年Adrian等曾指出哺乳动物交感神經的自发活动經常表現为成群的放电,且和动物的呼吸或心搏发生节律同步。以后Bronk,Gernandt,Dontas,Tang和姚泰等相继研究了各类交感神經的电活动,着重于分析和呼吸同步的机制。最近Iriuchijima报导蟾蜍內脏神經自发放电也是成群的,电刺激脊神經能引起內脏神經电活动的增强-阻抑反应。由于在不同段节上作两次横切脊髓后能分別地去除这种增强和阻抑  相似文献   

3.
在硫賁妥鈉淺麻醉下,或在清醒狀態下,犬的頸動脈竇用靜脈囊法加壓時引起呼吸運動的多樣性变化,主要是呼吸加强反應,呼吸抑制反應極少出現。呼吸加强乃由於壓力感受性神經衝動所引起,並非由於血壓降低或頸動脈體化學感受器受到刺激所引起的副作用。在清醒動物,重覆的頸動脈竇壓力刺激還可引起癫痫性發作,說明此種內感受性衝動能在中樞引起廣泛的興奮擴散。當切除或阻斷兩側迷走神經幹後,反應形式在基本上無变化,但少數實驗中呼吸抑制反應比較易於出現。看來呼吸中樞對頸動脈竇壓力感受性衝動的反應形式在極大程度上决定於中樞的機能狀態,但血管運動中樞對頸動脈竇壓力刺激的反應却不易变化。因此我們認為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在調節血壓方面起巨大作用,而對呼吸機能則僅發生影響而無直接的調節意義。  相似文献   

4.
(一)兔颈交感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和膈神经发放有明显的同步关系,是为交感发放的呼吸性节律。改变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的兴奋状态后,交感发放的呼吸性节律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切断缓冲神经不影响交感的呼吸性节律发放。(二)必须保留脑桥和延髓完整,交感发放才能表现出呼吸性节律。在脑桥水平切断脑干而动物发生长吸式呼吸时,交感发放的呼吸性节律消失。(三)本文讨论了交感神经和膈神经同步化发放的机制,认为呼吸中枢的兴奋过程使血管运动中枢的活动被周期性地“强化”。于是交感发放出现呼吸性节律。呼吸中枢对血管运动中枢的“强化”的程度,乃取决于这两个中枢的兴奋性的高低,这一过程可能是在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5.
实驗在5只成年中国产猕猴(Macaca Mulatta)身上进行。利用在条件反射实驗前不足以引起皮层誘发电位的弱閃光刺激,結合以前肢皮肤电刺激建立条件反射。实驗証明,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和消退过程中,同样強度的弱閃光刺激能在大脑皮层枕叶和頂叶引起明显誘发电位,它的出現早于前肢的条件运动反应。在条件反射巩固之后,弱閃光不再明显地引起誘发电位,而在条件刺激时只有皮层自发电位的去同步化出現,或者甚至不出現大脑皮层电活动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研究了皮层表面使用核糖核酸酶对高級神經活动以及对皮层細胞內RNA的作用。条件反射实驗在11只家鸽上进行。在4只家鸽上每侧的注射剂量为10—15微克。注射后2—3天动物的一般活动减少,呈現呆滞,吃食动作不准确或不啄食,条件反射完全消失。7—10天后动物的外表行为已无异常表現,吃食情况也好轉,但条件反射一般需再經5—6天后才开始出現。在另5只动物上每侧注射剂量增加到20—25微克,則注射后一天条件反射即消失,动物呈現呆滞,常閉眼停立或蜷縮在籠內,并出現运动障碍和平衡失調等現象,很难取到食盘中的麦粒,因此需人工喂食。在精心护理下,一般在2周后动物外表行为无异常表現。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每天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只进行1—2次结合,則在注射后一月犹不能出現巩固的条件反射,如增加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的結合次数,則很快即能出現巩固的条件反射。在2只动物上注射剂量增大到30微克,很快引起动物的死亡。其次,在另12只家鸽上用甲基綠—派拉宁法檢查了注射核糖核酸酶后有关神經細胞內RNA的变化。初步发現在注射核糖核酸酶后皮层和部分紋状体細胞内的RNA含量确有减少。并且动物行为,条件反射和組織化学变化之間有着一定的关系。根据現有資料可以认为这种局部地将核糖核酸酶使用于中樞神經系统的方法,与組織化学、电生理等方法相結合可能为研究高級神經活动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颈上交感神经与内脏神经的传出冲动表现同相变化,冲动群互相同步,冲动的幅度与频率变化和动脉血压的变化相呼应,但内脏神经对传入刺激的反应较之颈上交感神经更为明显。以单个电刺激作用于迷走或颈动脉窦神经向中端,可诱发交感传出冲动呈兴奋——抑制双相反应。如给予重复电刺激,交感冲动群发放的频率变成与刺激的频率同步,其最高频率可达每秒10—3次。更高频率时,不再表现规律性,转为连续的发放。停止刺激后,有后抑制现象。重复电刺激家兔减压神经或猫和兔的坐骨神经,能完全抑制交感神经干的冲动发放。同样,重复电刺激猫主动脉弓附近神经小枝时,引起交感干持续、强烈的冲动发放。如同时刺激猫的主动脉弓处神经小枝及坐骨神经,则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交感冲动亦与刺激同步,最高可达7—8次/秒。以重复电刺激直接作用于延髓加压区,可得到良好的交感传出冲动节律同步的反应。刺激闩都附近可完全抑制交感传出冲动,但长期刺激下,能在抑制下释放出来,表现与刺激节律同步的冲动发放,以上两种同步的最高频率亦可达10—13次/秒。在延髓以上水平切断脑干,不影响上述机能;在闩部前方切断脑干,交感冲动大部分消失,也不能再产生反射性变化。以上结果说明,在刺激迷走和窦神经时所引起的交感传出冲动群的节律性,乃由于此两种传入神经中含有抑制性和兴奋性两种纤维。在其影响下,中枢交替发生兴奋与抑制,从而反映于传出冲动。  相似文献   

8.
汪敬熙认为:皮肤电反应是一种交感性反应,此反应与各级神经中枢的机能有关。汪敬熙等也曾探讨过尾核对皮肤电反射的影响,认为刺激猫的尾核,对于由刺激浅皮神经所引起的皮肤电反射有抑制作用,而刺激尾核本身是没有皮肤电反应的。也就是说,尾核与皮肤电反射有关,但不是兴奋性影响,而只有抑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改进了慢性皮层电极的埋藏及引导方法,記录了大白鼠在自由以及限制活动的情况下发作听原性癲癎时,两侧顳区及額区皮层的脑电图变化。实驗結果表明最初2—3次听原性癲癎发作时脑电图上記录不到癎波,必須經过几次发作,才能从一侧顳区皮层記到振幅逐漸增大、頻率为每秒10—12次的负相鋒波。再經过多次发作后,对侧顳区皮层也出現类似的鋒波。两侧顳区的鋒波彼此同步。其振幅在每次发作开始时逐漸增大,至1毫伏左右时不再继續增大,以后一直保持在这一高度。其頻率在每次发作开始时为每秒10—12次,几秒钟后很快地降到每秒2—3次,持續一段时間后再逐漸减慢以至完全消失。随着发作次数的进一步增多,两侧額区皮层也先后出現癎波。額区与顳区皮层的癎波完全同步,并随着发放頻率的降低,每个鋒波之后出現正相慢波,成为一种鋒一波組合。实驗証明,发作时皮层各区出現的癎波与肌肉活动之間并无平行关系,因为当动物被琥珀酰胆硷或筒箭毒硷完全麻痹后,鈴声刺激仍能誘发同样的癎样放电。  相似文献   

10.
在以前的研究裏,我們曾觀察到在輕度麻醉的貓或狗,以游離腸段或後肢的灌注管中,注射適當劑量的二硝基酚、對硝基酚、乙酰胆鹼等藥物,反射地引起血壓升高和呼吸的變化。但在部分實驗中,每當血壓一度升高後,跟着出現一段時間的血壓的波浪性变化。當切斷四條緩衝神經,消除它們的抑制影響而使中樞神經系統處於興奮性提高的情况下,跟着化学感受性反射的增强,這種血壓的波浪性變化也相應地加大;與這一情况相反,如果在頸動脈寶内加壓而引起中樞抑制時,這種波浪性變化即减弱或者消失。 為了進一步瞭解這種波浪性變化產生的主要部位,我們繼續做以下兩组實驗。  相似文献   

11.
本报告对皮肤分析器的对称活动作了进一步的探討。实驗动物为成年家兔和狗。在家兔采用了食物性运动条件反射的方法;在狗則采用电防御性条件反射的方法。实驗結果表明,消退抑制在皮肤分析器的扩散同側強于对側;皮肤两对称点間建立分化后,其兴奋和抑制主要向同側扩散。在家兔我們更进一步証实了皮肤两对称点間不但可以很容易地建立分化,并且这种分化还可以进行信号意义的双向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其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也有相应的变化。同时还观察了分化在对称点間的传递現象,发現在阳性刺激的同一部位建立对不同頻率的机械刺激的分化抑制后,阳性条件反射向对称部位的传递显著減弱或不出現。根据所获得的实驗資料可以认为,皮肤分析器两对称部位間在机能上有一定的联系,但不如同側两点間更为紧密。因此我們认为,研究分析器的对称活动必須与該分析器的特殊机能联系起来。由于机能的不同,各种分析器两对称部分的活动也就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SPN)是一群形态各异、特性不同的神经元,具有内源性节律性电活动、递质共存及相互间缝隙连接的存在,且与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末梢相联系,提示SPN对交感传出冲动有着复杂的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3.
自1870年Dittmar发現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以后,許多学者用切割、刺激延脑各部以及局部毀損的方法做了不少工作。根据这些工作,一般都承认这样一点:“延脑,特別是延脑网状結构,包含着控制循环系統的最基本的中枢机构”。随着电生理学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对于延脑“呼吸神經原”单位电活动的研究,很自然地引起人們尝試記录延脑“心血管神經原”放射。但是困难在于根据什么指标来判断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膈核的解剖学及其细胞构筑,膈运动神经元的电生理特征及其分类。膈运动神经元能将中枢呼吸驱动信息和其他传入性影响整合成最后的呼吸输出活动,而膈运动神经元之间的募集现象和同步活动,则有利于膈肌吸气动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人参镇静、抗疲劳及抗高温低温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吉林人参水浸液給小白鼠腹腔注射,以各种实驗方法观察了人参的鎮靜、抗疲劳及抗温度刺激的作用。得出結果为:人参对小白鼠自发活动的鎮靜效应非常显著 (P<0.001),对士的宁、戊四唑等中樞兴奋药引起的惊厥也有显著性不等的拮抗效应。人参的抗疲劳作用表現在显著延长了小白鼠的游泳持續时間,其主要原因經直接测定系由于人参显著降低了氧耗量,故在缺氧条件下能相对延长动物的生命。人参又能提高小白鼠耐受高温、低温的能力(对低温比对高温更显著),但摘除腎上腺后則此效应消失。这暗示此項效应与垂体一腎上腺系統的应激反应有一定关系,但人参本身并不具有腎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抑制小白鼠自发活动与提高小白鼠耐受低气压缺氧能力两方法,按其出現的稳定性与差异的显著性,适合于用作人参产品效价的檢定指标。  相似文献   

16.
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及其介质(儿茶酚胺,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具有重要作用。儿茶酚胺在体内起快速化学调节物的作用,对心脏电的、机械的及代谢的活动发挥主要影响。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活性异常提高,不仅与心肌梗塞发病有密切关系,而且是心肌梗塞后伴发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梗塞心肌cAMP水平升高导致肌膜Na-K-ATP酶(Na-K-泵)活性抑制,胞内K~+外逸,膜电位异常。虽然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但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临床心肌梗塞及并发心律失常的防治工作已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塞时交感-肾上腺素能活性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及其介质(儿茶酚胺,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具有重要作用。儿茶酚胺在体内起快速化学调节物的作用,对心脏电的、机械的及代谢的活动发挥主要影响。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活性异常提高,不仅与心肌梗塞发病有密切关系,而且是心肌梗塞后伴发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梗塞心肌cAMP水平升高导致肌膜Na-K-ATP酶(Na-K-泵)活性抑制,胞内K~ 外逸,膜电位异常。虽然确切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但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对临床心肌梗塞及并发心律失常的防治工作已经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周围神经损伤除了引起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出现感觉、运动和自主功能障碍之外,还可以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包括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和异常性疼痛。有研究发现,周围神经损伤后,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于皮肤深真皮及皮下组织的交感神经纤维,会出芽至浅真皮,并与感觉神经纤维相互伴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考虑到皮肤交感出芽与感觉神经纤维在皮肤分布上的密切关系,本文特就各种周围神经损伤后皮肤交感神经出芽、出芽的来源、促进交感出芽的因素、交感出芽对感觉神经功能的影响以及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希望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周围神经损伤及其造成的神经功能异常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贾秉钧  林青  戴秀中 《生理学报》1988,40(4):335-342
实验在乌拉坦麻醉、三碘季铵酚制动和人工呼吸的41只家兔进行。电刺激延髓腹侧面加压区(VSMp)引起肾交感神经电活动(RSNA)增强和动脉血压升高。电刺激主动脉神经(AN)则导致RSNA抑制和动脉血压下降。在下列实验条件下,刺激VSMp所致的交感兴奋性效应均不受影响:(1)同时刺激VSMp和AN;(2)刺激AN期间插入VSMp刺激;(3)刺激VSMp期间插入AN刺激。但刺激AN所致的交感抑制性效应却被明显地抑制。提示兴奋VSMp的交感兴奋性效应可调制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交感抑制性成分,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维持静态动脉血压水平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任何刺激所引起的反应都与机体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巴甫洛夫实验室里的大量工作证明了机体内部环境的改变,对于外感受性反射具有巨大影响。(?)及(?)等人又详细研究了内部感受器,证明了内感受器的广泛存在。这些内感受器能够精细地鉴别来自机体内部的各种刺激,从而反射地改变皮层或皮层下樞的机能状态,又相应地影响到内臟器官的活动。在我们以前的报告中,也着重指出了这事实:化学感受性反应的大小有赖于神经中樞的兴奋情况。无论在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