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有效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的效果,包括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手术效率。方法将采用不同手术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大鼠随机分为三组。1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枕动脉、翼腭动脉,并且用动脉夹对颈内动脉(ICA)进行临时夹闭;2组在术中分别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暴露枕动脉和翼腭动脉但不结扎,用丝线悬挂颈内动脉而不是用动脉夹夹闭,线栓在显微镜直视下插入颈内动脉越过翼腭动脉起始点至大脑中动脉分叉处;3组只暴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结扎颈总动脉、颈外动脉,丝线悬挂颈内动脉,显微镜下将线栓盲插至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分别检测三组模型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手术时间。结果第3组制作动物模型的方法所花费时间平均为17.5 min,死亡率较低,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稳定。结论采用第3组手术方法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能够高效地制作出更加稳定的可用于临床实验的大鼠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颈总动脉穿刺法及传统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时效性、成功率、死亡率比较。方法将32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颈总动脉穿刺法组与传统线栓法组,将线栓从颈总动脉插入,栓塞大脑中动脉。采用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标准,于术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统计24 h成功率及死亡率。结果颈总动脉穿刺法和传统手术方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的插线栓时间、成功率、死亡率分别为(82.3±17.4)s和(164.6±22.0)s,差异有显著性(P0.01);87.5%和68.75%,差异无显著性(P0.05);6.25%和18.75%,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颈总动脉穿刺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简单省时,创伤小,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毛蕊异黄酮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是否与抑制calpain-1的表达有关。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药物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于缺血再灌注前30 min腹腔注射给予20 mg/kg毛蕊异黄酮或等体积的溶剂。再灌注24 h后,行神经功能学评分、脑梗死面积以及神经元凋亡检测;再灌注12 h、24 h时,采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大鼠脑皮层calpain-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比较,MCAO模型组大鼠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学评分、梗死面积、神经元凋亡率及calpain-1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而毛蕊异黄酮能够降低模型组大鼠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学评分、梗死面积、神经元凋亡率以及calpain-1的表达(P0.05)。结论:毛蕊异黄酮可能通过抑制calpain-1的表达发挥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的成功率。方法:从鼠种、鼠龄、性别、侧别方面选择大鼠,分离颈总、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结扎颈总、颈外动脉,用鱼线和指甲油的改良线栓法制备线栓,经由颈总动脉剪一小口,将制备好的栓线插入颈总动脉,并推送入颈内动脉。根据大鼠体重和施术者手感选择合适的进线深度,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模型,并观察大鼠脑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造模成功率明显提高,模型符合脑梗死的病理过程。结论:改良后的方法模型成功率提高,可复制性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七氟醚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48只体重260 g±10 g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及七氟醚组。假手术组大鼠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结扎,不进入颅内置入线栓。损伤组吸入100%纯氧60min之后对右颈内动脉采用尼龙线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闭模型(MCAO),七氟醚组吸入2.5%七氟醚(2.5%七氟醚及97.5%氧气)60 min后再行MCAO模型制备。3组大鼠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24 h。观察三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及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中位数为18分;损伤组评分中位数为7分;七氟醚组大鼠评分中位数为13分,三组大鼠的评分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784,P=0.000)。各组大鼠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总体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201,P=0.00;F=26.879,P=0.000)。进一步两两比较后,损伤组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高于七氟醚组及假手术组,七氟醚组高于假手术组,但远低于损伤组水平,P=0.000。结论:七氟醚对大鼠神经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影响大鼠脑组织TNF-α及IL-1β蛋白水平,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后组织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大鼠自体血栓,在开放翼腭动脉( pterygopalatine artery,PPA)的情况下堵塞其大脑中动脉,造成大脑中动脉远端供血区的脑梗死模型。方法开放PPA,结扎颈外动脉( external carotid artery,ECA),将栓子通过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血流将栓子冲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远端,造成梗死模型,按Bederson评分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TTC染色确定梗死体积。结果两手术组模型比较,评分均升高,且出现白色梗死区,经统计检测分析无明显差异。结论开放PPA大鼠自体血栓制造脑梗死模型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产前应激对雄性子代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SD孕鼠随机进行产前应激处理(孕期每日3次限制活动)和无产前应激处理,并对其雄性子代大鼠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共分为假手术组、产前应激+假手术组、MCAO模型组、产前应激+MCAO组(n=10)。于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检测脑梗死面积、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产前应激+MCAO组子代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面积百分比、TUNEL阳性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活化的Caspase 3蛋白表达均较MCAO组显著增加(P0.05),而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较MCAO组减少(P0.05)。结论:产前应激可能通过促进子代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加重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孕酮(PROG)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组和PROG+MCAO组(n=40)。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MCAO模型,PROG+MCAO组于建模型前30 min按8 mg/kg腹腔内注射PROG。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0、24、48、72 h,通过Long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大鼠脑组织中双孔道结构域钾离子通道3(TASK3)mRNA的表达。结果:PROG(8 mg/kg)可显著降低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24、48、72 h时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组再灌注各时间点脑组织TASK3 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MCAO组相比,PROG+MCAO组再灌注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中TASK3 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多(P0.05)。结论:PROG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组织中TASK3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梓醇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后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传统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缺血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SD大鼠分为MCAO组、对照组(vehicle组)及梓醇处理组(catalpol组),缺血再灌注48 h后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学评分和脑梗死容积.分别于术前、术后6h、24 h、48 h取大鼠脑组织样本,检测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情况.结果:与vehicle组和MCAO组相比,catalpol处理组神经功能学评分降低(P<0.05);其梗死容积较小(P<0.05).组织匀浆结果显示catalpol处理组脑匀浆中GSH-PX活力升高,MDA含量下降(P<0.05).结论:梓醇可能通过降低脑内自由基水平、控制脂质过氧化程度,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损伤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制作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脑梗死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的可行性。方法 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只。实验组将模型制作过程中脑血流下降至基础值的30%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对照组不监测脑血流,将尼龙栓线插入深度为1.8 cm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模型前和模型后24 h分别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odified 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m NSS);模型后24 h处死大鼠取脑,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实验组8只大鼠模型后24 h均出现典型偏瘫症状,m NSS评分稳定在10分~13分,梗死体积稳定性和均一性好,为(37.5±3.9)%。对照组8只大鼠m NSS评分稳定性较差,其中5只大鼠的m NSS评分为10分~13分,5只大鼠的脑梗死灶和实验组相似,但有3只大鼠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实验组(P0.05)。实验组的模型成功率为100%,对照组的模型成功率为62.5%(P0.05)。结论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大鼠MCAO模型的成功率、稳定性和均一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线栓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探讨影响该模型稳定性的因素。方法 KM小鼠100只,雌雄各半,体重20~39 g,分别将雌雄KM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和不同体重实验组(n=80)。其中实验组按小鼠体重分为以下8组:A组(♂,20~24 g)、B组(♂,25~29 g)、C组(♂,30~34 g)、D组(♂,35~39g),E组(♀,20~24 g)、F组(♀,25~29 g)、G组(♀,30~34 g)、H组(♀,35~39 g),每组10只。线栓栓塞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用单丝尼龙线(直径0.128~0.180 mm),液体石蜡处理浸泡后,从右侧颈总动脉进线,阻塞大脑中动脉血流,再灌注时拔出线栓,并对模型进行评价,采用的主要观察指标是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结果同假手术相比,不同体重实验组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神经行为功能异常,TTC染色脑组织显示出明显的梗塞灶。与C、D组相比,A、B两组行为学评分以及梗死灶体积显著性增加(P<0.01);与G、H组相比,E、F两组的行为学评分以及梗死灶体积也显著性增加(P<0.01,P<0.05)。雄性KM小鼠与雌性相比,成模率较高且死亡率相对较低。此外,A组与E组相比,其行为学评分显著增加(P<0.01);B组与F组相比,小鼠行为学评分以及脑梗塞体积显著增加(P<0.01)。结论体重在25 g左右的雄性KM小鼠制备模型成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适合建立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相似文献   

12.
张云霞  赵钢  史明  周林甫 《生物磁学》2011,(6):1059-1062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d(Ginsenoside-Rd,GS-Rd)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对炎症趋化因子CXCL1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5),假手术组(n=5),GS-Rd对照组(n=5),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组(n=20),MCAO+GS-Rd组(n=20)。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手术组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但不插入栓线;GS-Rd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10 mg/Kg GS-Rd,不进行手术;MCAO组(n=20)和MCAO+GS-Rd组(n=20)进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手术,术后2小时拔出栓线,MCAO+GS-Rd组在术前15分钟腹腔注射10 mg/Kg GS-Rd。在12小时、1天、3天、7天四个时间点分别提取脑组织蛋白,通过液相芯片技术检测CXCL1,IFN-γ含量。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和GS-Rd对照组组间CXCL1,IFN-γ含量无统计学差异;与三个对照组相比,MCAO组和MCAO+GS-Rd组中CXCL1,IFN-γ蛋白含量均有明显增加(P〈0.05);而与MCAO组相比,MCAO+GS-Rd组CXCL1,IFN-γ的生成明显减少(P〈0.05)。结论:10 mg/Kg GS-Rd预处理可有效抑制大鼠短暂性脑缺血后CXCL1,IFN-γ的生成;通过抑制炎症反应,GS-Rd可能在神经保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AMP/PKA-pCREB信号通路是否在康复训练促进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方面发挥作用。方法采用Longa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ischemia-reperfusion model,MCAO),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n=24)、自然恢复+Rp-cAMP组(n=24)、康复训练组(n=18)和康复训练+Rp-cAMP组(n=18)。同时设立假手术组(n=12)。于侧脑室注射RpcAMP后立即进行MCAO模型的制备。训练组大鼠于术后48 h开始每天给予平衡木、转棒及滚筒训练。采用平衡木试验评定大鼠的运动功能。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缺血灶周围的脑组织内PK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pCREB蛋白表达,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pCREB进行定位检测。结果 (1)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揭示,自然恢复+Rp-cAMP组大鼠的运动功能低于自然恢复组,提示Rp-cAMP可抑制脑缺血大鼠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康复训练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也高于康复训练+Rp-cAMP组,提示Rp-cAMP明显减弱康复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运动神经功能的恢复;(2)于术后2 d、7 d、14 d、21 d检测缺血灶周围的脑组织PKA、pCREB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康复训练组明显高于自然恢复组,同时高于康复训练+Rp-cAMP组,提示康复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的PKA、pCREB蛋白的表达,且Rp-cAMP明显抑制了康复训练促进脑缺血大鼠的PKA、pCREB蛋白的表达。结论 cAMP/PKA-pCREB信号通路可能介导康复训练促进的脑缺血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王鹏  赵仁亮  吕敬雷  隋雪琴  高翔 《生物磁学》2012,(23):4419-4423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LR4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后处理组(IP组),后两组又依据缺血再灌注6h、12h、24h、48h、72h不同的时间点再分五个亚组。对各组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脑组织梗死体积测量,TUNEL技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TLR4、NF—KB和TNF—a蛋白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TLR4mRNA、NF-KBmRNA的表达。结果:缺血后处理可下调TLR4、NF-KB、TNF-a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行为。结论:后处理可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表达,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Hyperbaric oxygen preconditioning, HBO-PC)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其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2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高压氧对照组(HBO组)、模型组(MCAO组)、高压氧预处理+模型组(HBO+MCAO组),对HBO组和HBO+MCAO组连续给予高压氧预处理5天,随后对MCAO组和HBO+MCAO组进行右侧颈内动脉栓线术,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其他两组行假手术,于术后第7天对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检测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结束后处死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染色;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组织BDNF和GDNF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神经功能评分提示:Sham组和HBO组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MCAO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MCAO+HBO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MCAO组(P0.05)。(2)TTC检测提示:Sham组和HBO组脑组织损伤一侧均未出现梗死灶,MCAO组出现较大的梗死面积比(25.45±8.75)%,MCAO+HBO组的梗死面积比(18.84±10.55)显著小于MCA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3)Western Blot检测显示:MCAO组BDNF与GDNF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ham组和HB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MCAO+HBO组可以逆转这一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压氧预处理可以通过调节BDNF、GDNF基因表达,改善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和认知水平,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栓线插线深度对线栓法制作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影响。方法按照栓线深度将大鼠分为4组:(1)0.8 cm组;(2)1.3 cm组;(3)1.8 cm组;(4)2.2 cm组。模型前、模型后24 h和48 h分别称量体重和行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模型后48 h计算各组大鼠存活率,处死大鼠行2,3,5-三苯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 0.8 cm组和1.3 cm组大鼠症状不明显,TTC染色未见脑梗死;1.8 cm组和2.2 cm组大鼠出现典型偏瘫症状,但2.2 cm组大鼠梗死范围过大,存活率较1.8 cm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需要选择合适的插线深度;过浅模型易制作失败;过深则模型症状偏重,存活率降低;最佳深度为栓线头端置于大脑中动脉起始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及扩增MSCs后,用绿色荧光染料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标记,通过静脉途径移植给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的SD大鼠,按不同时间点取材,荧光显微镜观察BMSCs在脑内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大鼠脑内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移植组在移植后第6天神经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移植后3、12、24、48、72 h caspase 3免疫组化阳性目标面密度分别为(1.34±0.31)%、(3.98±0.67)%、(5.58±0.92)%、(4.65±0.69)%、(3.51±0.63)%,对照组分别为(2.09±0.19)%、(5.23±0.30)%、(6.89±0.57)%、(5.93±0.56)%、(4.39±0.57)%,移植组和对照组比较均(P〈0.05)。6h及7 d移植组caspase 3阳性目标面密度分别为(2.81±0.35)%、(1.64±0.29)%,与对照组(3.92±0.44)%,(2.29±0.21)%比较差异显著(P〈0.01)。移植组相应时间点caspase-3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移植组大鼠缺血侧皮层的caspase-3 mRNA相对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其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3表达方式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损伤大鼠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神经功能评分(neurologicaldeficit score,NDS)、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等指标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middle cerebralartery occlusion,MCAO)法复制类似人类缺血性卒中的I/R损伤模型。结果该模型各时间点内均有程度不同的神经功能缺失,原花青素给药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假手术组大鼠均无神经功能缺失,脑水肿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脑梗死体积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假手术组均未见有梗死灶。结论原花青素具有一定的保护大鼠I/R后受损脑组织的作用,可供后续研究,并可为缺血性卒中使用原花青素治疗提供确凿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通过重组腺病毒导入,抑制脑组织中PARs基因的表达,观察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缺血脑组织梗死体积的变化,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组。以重组腺病毒介导的无序PARs基因shRNA片段、生理盐水进行干预,干预3天后以线栓法建立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模型,各组分别于线栓后24h、72h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并断头取脑,应用4%TTC染色测脑梗死体积。结果:1.缺血后24h、72h同一时间点:①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对比,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②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对比,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2.各组组内缺血后24h、72h对比,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梗死体积各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RNAi能有效抑制脑组织中PARs基因的表达,缩小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Ucf—101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caspase-3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其对缺血性脑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组及Ucf—101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2h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后6h和24h断头取脑,采用TTC法测梗死体积,TUNEL法原位标记DNA片段,检测TUNEL阳性细胞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6h、24h),Ucf-101组与缺血组相比梗死体积明显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现象。缺血组TUNEL阳性细胞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0.05),脑皮质caspase-3的表达较假手术组亦显著增强(P〈0.05),给予Ucf-101处理后,TUNEL阳性细胞数较缺血组明显减少(P〈0.05),caspase-3的表达较缺血组亦明显减弱(P〈0.05)。结论Ucf-101能有效地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下调脑皮质神经元Caspase-3蛋白的表达,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