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沙利度胺对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chronic sciatic nerve constriction,CCI)的镇痛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S组、C组、L组、M组及H组,S组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四组建立CCI模型,术后分别用20 mg/kg、50mg/kg、100 mg/kg沙利度胺处理L组、M组、H组。于术后第1、2、3、4周测量和比较各组大鼠机械性痛阈与热痛阈,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大鼠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沙利度胺浓度与TNFR mRNA相对表达的相关性。结果:S组术前术后的机械性痛阈与热痛阈均无明显改变(P0.05),其余四组术后痛阈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C组术后第4周时机械性痛阈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其他时间点的机械性痛阈与热痛阈无明显差异(P0.05);L组、M组、H组术后机械性痛阈、热痛阈随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组机械性痛阈与热痛阈对比S组明显降低(P=0.000),亦显著低于L组(P=0.000);而不同剂量组机械性痛阈、热痛阈相比,H组高于M组(P=0.000),M组高于L组(P=0.000)。相对于C组,L组、M组、H组术后第4周TNFR1 mRNA及蛋白相对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H组下降最为明显,M组次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沙利度胺浓度的增加与TNFR1表达水平的升高呈明显负相关关系(r=-0.497,P=0.036)。结论:沙利度胺可能通过影响TNFR表达水平对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发挥镇痛效应,其镇痛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加强,有望作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辅助镇痛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胞外反应激酶(phosphoryltion of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p ERK)、磷酸化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tion of Camp response element bound protein,p CREB)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54只,6~8周龄,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8):假手术组(S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组(C组)和右美托咪啶组(D组)。S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结扎,C组和D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的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D组于术后即刻开始至处死前1d腹腔注射右美托咪啶50μg/kg,1次/d,S组和C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前1 d、术后3、7、14 d时以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测定大鼠机械痛阈和辐射热的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l latency,PWL)测定大鼠的热痛阈,并于术后测定痛阈后灌注处死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背角神经元p ERK、p CREB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C组和D组术后3、7、14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 ERK、p CREB表达上调(P0.05);与C组比较,D组术后3、7、14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p ERK、p CREB表达下调(P0.05)。与术前1 d比较,C组和D组术后3、7、14 d时MWT降低,TWL缩短;与术后3 d时比较,C组和D组7、14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 ERK、p CREB表达上调(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减轻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抑制p ERK、p CREB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右美托咪啶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和核因子-kappa 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表达的影响,我们选取了54只6~8周的雄性Wistar大鼠,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观察组,每组18只,其中模型组和观察组大鼠建立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我们检测了各组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痛阈(thermal withdrawl latency,TWL),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了各组大鼠脊髓4~6节段TLR4和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我们发现,术后7 d和14 d模型组和观察组大鼠的MWT和TWL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且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的MWT和TWL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和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 TLR4和NF-κB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较术前有所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 TLR4和NF-κB 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和14 d TLR4和NF-κB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研究表明,右美托咪啶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痛,且与其下调TLR4和NF-κB表达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研究为神经病理性痛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CCI神经病理痛模型,取4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成4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假手术组,Ⅲ组为CCI+川芎嗪治疗组,Ⅲ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100 mg/kg川芎嗪注射液,Ⅳ组为CCI手术组。分别于术前(0 d)及术后1、3、5、7、91、1、14 d以von Frey细丝法和热辐射法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观察CCI大鼠神经病理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术后14 d,Ⅳ组和I、Ⅱ、Ⅲ组相比较,大鼠后爪的机械和热痛敏阈值明显降低(P〈0.01);I、Ⅱ、Ⅲ组之间相比,大鼠后爪的机械和热痛敏阈值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川芎嗪可以缓解CCI大鼠的慢性神经病理痛行为学表现。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神经病理性大鼠背根神经节P2X3受体、疼痛行为学和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选择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包括模型组、试验组和假手术组。于大鼠造模成功1 d后,试验组给予30 mg/(kgod)的剂量在腹腔注射苦参碱溶液,1次/d;给予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浓度为0.9 %的氯化钠溶液,1次/d,共14 d。进行自发疼痛行为学评分检测、机械痛阈值检测、热痛阈值检测、P2X2和P2X3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P2X2和P2X3蛋白表达水平检测,以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检测。结果:术后模型组与试验组自发性疼痛行为学评分与假手术组比均升高,自术后第5天起,与模型组比,试验组自发性疼痛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自术后第3天起,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显著下降,相较于模型组,试验组自术后第5天起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显著上升(均P<0.05);术后第14天试验组与假手术组机械痛阈值、热痛阈值对比无差异(P>0.05);模型组P2X2和P2X3mRNA、P2X2及P2X3蛋白比假手术组和试验组高(均P<0.05),试验组和假手术组P2X2、P2X3mRNA、P2X2及P2X3蛋白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SOD比假手术组低,MDA比假手术组高;试验组大鼠脊髓组织SOD比模型组高,MDA比模型组低(均P<0.05)。结论:苦参碱可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痛的所引发的机械痛觉和热痛觉,镇痛作用较好,机制可能在于其可使大鼠背根神经元中P2X2、P2X3受体下降相关,同时其在抑制神经病理性大鼠脊髓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与其在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元凋亡的抑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涛  陈磊  张怡靓  李楚彦  陈仁义 《生物磁学》2011,(24):4831-4833
目的:研究脊髓中IL-6在大鼠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所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SNL模型,以ELISA法检测脊髓IL-6含量。鞘内分别给予外源性IL-6,以及IL-6的中和抗体以拮抗内源性的IL-6,观察大鼠对热刺激的缩足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ies,PWL)。结果:①SNL手术后3天和7天,脊髓IL-6水平明显上调(P〈0.05)。②手术7天后给予外源性IL-6不能明显引起假手术组的PWL变化,但是与给予生理盐水的假手术组和SNL组相比,给予IL-6的SNL组PWL明显下降(P〈0.05)。③手术7天后给予IL-6的中和抗体不能引起假手术组的PWL改变,但是与给予生理盐水的SNL组相比,给予中和抗体的SNL组PWL明显上升(P〈0.05)。结论:IL-6在脊神经结扎模型所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中发挥促伤害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DRG)P2X3受体参与大鼠足底慢性炎症痛相关的热痛觉过敏机制。方法 1)用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以大鼠右侧后脚掌注射松节油加石蜡(各占50%)0.1ml建立后脚掌慢性痛模型,用热测痛的方法测量后脚掌皮下注射松节油后的痛阈,每天1次,连续测15d。2)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后脚掌慢性炎症后第2天和第7天,炎症侧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受体阳性细胞类型的分布变化;以及正常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中P2X,受体阳性细胞类型的分布作为对照。结果1)炎症后大鼠后脚掌侧痛阈出现降低,在第2天痛阈达到最低,后逐渐恢复,14d后恢复正常痛阈值。2)正常大鼠P2X,主要表达于DRG的中小神经元上,炎症后DRG(L4—6),中小型P2X,受体阳性细胞数比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平均面积增大。结论后脚掌慢性炎症痛可以引起大鼠对伤害性热刺激的痛觉过敏,并导致脊髓背根神经节(L4—6)神经元qbP2X3受体阳性细胞数目增加,表明P2X3在DRG的中小神经元的改变可能对松节油引起脚掌炎症痛时热痛觉过敏的形成与维持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大鼠血管性痴呆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模型(permanent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yocclusion,2VO)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方法采取改良造模方法(间隔7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和传统的2VO方法(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观察并比较2种方法大鼠的存活率、学习记忆能力改变及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7 d,改良模型组动物存活率(86.7%)明显高于传统模型组(40.0%)(P〈0.05)。术后8 w与12 w,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种方法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而改良法与传统法造模组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E染色显示:改良法与传统法造模组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有相似程度的明显变性、坏死和凋亡。结论 2VO改良造模法是降低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动物死亡率的成功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淋巴器官在成年大鼠胫神经永久性横断伤(即改良型备用性神经损伤,modified spared nerve injury,mSNI)后机械性疼痛异常的慢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 3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动物,分别用于脾脏切除、腰部淋巴结切除和右侧腘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联合切除实验。每项实验的10只动物再随机分为外周淋巴器官切除手术组(n=5)和假手术组(n=5)。所有动物根据实验分组进行相应的外周淋巴器官切除的手术或者假手术,术后1周进行右侧mSNI手术。所有动物于外周淋巴器官切除术前、右侧mSNI手术前、mSNI手术后7d和mSNI手术后14d进行von Frey纤维试验,测试mSNI手术同侧和对侧大鼠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特异性的疼痛反应。结果脾脏和腰部淋巴结切除明显缓解mSNI后7d和(或)14d的大鼠手术侧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的机械性疼痛异常。然而,右侧胭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联合切除对mSNI后7d和14d的大鼠手术侧后爪足底面腓肠神经和隐神经皮肤区域的机碱性疼痛异常没有显著影响。结论脾脏和腰部淋巴结参与成年大鼠mSNI后机械性疼痛异常的慢性转化。  相似文献   

10.
观察鞘内注射姜黄素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痛阈和脊髓组织Toll样受体4(TLR4)及TNF-α、IL-1β和IL-10表达的影响.鞘内置管的12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CCI组,溶剂对照组(SC),姜黄素治疗组(Cur,100 μg/天),建立CCI大鼠疼痛模型,术后第1、3、7、10和14天鞘内给药并测定痛阈,第3、7天取腰段脊髓第4~6节段(L4~L6)以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TLR4、HMGB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ELISA法观察脊髓组织中TNF-α、IL-1β及IL-10表达变化.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机械性痛阈与热痛阈显著降低(均P<0.05),同时脊髓组织TLR4、HMGB1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TNF-α、IL-1β与IL-10的含量也明显升高(均P<0.05);鞘内注射姜黄素明显降低脊髓TLR4、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TNF-α和IL-1β的表达,显著升高脊髓IL-10的表达,同时明显改善CCI大鼠疼痛行为(P<0.05).姜黄素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与下调TLR4途径促炎症因子表达有关,抑制TLR4途径有望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曹静  吴桐  张励才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14,(3):218-222,I0002,I0003
目的:观察缺失触液核(CSF-contacting nucleus)对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痛相关物质5-羟色胺(5-HT)和c—Fas表达的影响,为触液核参与疼痛调制及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霍乱毒素亚单位B与辣根过氧化酶复合物(CB—HRP)组和毁损触液核组(Damage)。以机械缩足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耶儿)测定大鼠痛行为。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背角5-HT和c—Fos表达,并进行痛行为阈值与物质变化趋势的相关分析。结果:与Control、Sham和CB—HRP组相比,Damage组大鼠MWT和TWL明显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触液核神经元高表达5-HT;Damage组大鼠触液核神经元数量随毁损天数延续逐渐减少,且在给予毁损剂CB—SAP第10天完全消失。与此同时脊髓背角5-HT和c—Fos表达量日趋增加,且与痛行为阈值变化趋势成负相关。结论:CB—SAP能科学可靠靶向毁损触液核,缺失触液核可致大鼠痛行为阈值减低,而脊髓背角5-HT和c—Fos表达量增加。本研究提示触液核参与了疼痛调制,且5-HT和c—Fos在此调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P物质(Substance P,SP)在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脊髓中表达的变化,探讨电针镇痛的机制是否与脊髓背角中SP表达的变化有关。方法:选择32只雄性、体重180-200 g的SD大鼠,并将其随机均分为4组(n=8)。空白组(Con组)为正常痛阈值大鼠;假电针组(CCI+A组)在损伤的坐骨神经旁置入电针,但无电流刺激;2 Hz组和100Hz组分别给予相应频率电流刺激30 min。在实验开始前和术后1、4、7、14、20、22天记录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背角SP的表达。结果:术后20天,电针治疗后,100 Hz组和2 Hz组PWT分别为(7.33±1.42)g和(7.80±1.42)g,均显著高于假电针组(2.60±1.4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 Hz组在术后20天后和2 Hz组在术后14天后PWL值均显著高于假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显示:2 Hz组和100 Hz组大鼠脊髓背角中P物质阳性细胞显著低于假电针组(P0.05)。结论:坐骨神经旁电针刺激能够显著减轻CCI模型大鼠热痛觉及机械痛觉过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S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弱激光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但在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很少.本实验应用Allen's造模法构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测量穿透功率及组织温度变化筛选出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弱激光照射参数,照射组按照筛选出的参数连续治疗14 d,于术后1、3、7、14、21 d应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变化并测量空洞面积.结果显示应用筛选出的照射参数(810 nm、光斑面积0.2 cm2、500 mW/cm2、510 J/cm2)连续照射14 d,术后21 d照射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未照射组(P<0.05),术后7、14、21d照射组脊髓空洞面积显著小于未照射组(P<0.05).结果表明810 nm、光斑面积0.2 cm2、500 mW/cm2、510 J/cm2的弱激光照射能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期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神经生长因子对视神经损害的疗效。方法腹腔注射二硫化碳致视神经损害的大鼠模型,给药组球后注射或肌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每天一次,每周6d,共计3周,空白对照组球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治疗前后测定大鼠模式翻转(FREP)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结果球后注射高剂量组大鼠在治疗10d和20d时各波潜伏时比对照组有显著缩短,而球后注射低剂量组和肌内注射高剂量组大鼠于治疗10d时FVEP各波潜伏时也显著缩短,肌内注射低剂量组大鼠于治疗20d时FEP的P1和P2波潜伏时也显著或非常显著缩短。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神经损害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阳历  郭桂平 《生物磁学》2011,(15):2955-2957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压榨模型的钙结合蛋白Calretinin(CR)在脊髓的时空变化规律,为探讨其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坐骨神经压榨组,实验组压榨后分别存活1d到21d,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观察CR在脊髓分布和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对照组,CR样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腰髓背角Ⅰ,Ⅱ层,Ⅲ~Ⅵ层只观察到一些散在分布的CR样阳性神经元,脊髓前角Ⅷ层和Ⅸ层内也可见一些多极的中间型阳性神经元。坐骨神经压榨1d后,分布于腰髓背角H层内的CR样阳性神经元比对照组有轻微增加。3d后,CR样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改变。7d后,CR样阳性神经元有轻微的减少;14d后,CR的表达显著下降;至21d,CR的表达有所恢复,但仍低于7d纽。脊髓后角CR免疫阳性产物灰度值测定结果显示:术后14d后角CR表达最低,与对侧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坐骨神经压榨后CR表达变化呈现一定的时空模式,为进一步揭示CR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