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对直接影响神经支架微观结构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制备不同孔径仿真支架的制备工艺。方法:用前期开发的神经支架制备工艺,应用不同浓度的醋酸浓度和冷淋速度制备仿真神经支架,以扫描电镜观察神经支架结构特征,以确定醋酸浓度和冷淋速度对神经支架内部结构的影响。结果:醋酸浓度和冷淋速度对神经支架内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醋酸浓度为0mg/ml时,无法制备定向结构的神经支架,当醋酸浓度为1mg/ml、2mg/ml、3mg/ml和4mg/ml时,可制备轴定向仿真支架,并且神经支架的孔径随醋酸浓度增大而增大;当冷淋速度为1×10-5m/s、2×10-5m/s和5×10-5m/s时,所制备的仿真支架内部均呈明显的轴向微管结构,其中冷淋速度为2×10-5m/s时,其轴向微管结构排列最为有序、规律。当速度为1×10-6m/s,2×10-6m/s,5×10-6m/s以及1×10-4m/s时,所制备的材料内部微管结构走向无明显规律。结论:醋酸浓度和冷淋速度是影响神经支架内部结构的两个关键因素,通过改变醋酸浓度和冷淋速度可制备不同孔径的仿真神经支架。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构建急性大鼠脊髓夹伤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单纯脊髓损伤对照组及脊髓损伤联合弱激光照射组。照射组应用810 nm波长,150 m W照射功率,照射光斑0.3 cm^2的弱激光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经皮照射,连续照射3天,7天或14天。应用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实验方法,测定脊髓损伤区巨噬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极化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脊髓损伤区白细胞介素4的表达情况。应用坚牢蓝髓鞘染色测定两组损伤脊髓中髓鞘保留的差异。采用BBB评分对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810 nm弱激光对脊髓损伤区连续照射3天,7天后,可显著减少M1型巨噬细胞及其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在7天时间增加M2型巨噬细胞及其标志物精氨酸酶1的表达。弱激光照射组白细胞介素4的表达明显增加。损伤后14天,弱激光照射组脊髓损伤区髓鞘保留面积比值明显提高。损伤后7天及14天时,弱激光照射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升高。该实验结果表明,810 nm弱激光经皮照射,可增加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区M2型巨噬细胞及小胶质细胞的表达,并减少脊髓损伤后的髓鞘脱失,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一种组织工程神经支架,并观察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其内部的生长情况,为后续种子细胞的移植提供阶段性实验数据.方法:以Ⅰ型胶原蛋白和壳聚糖为原料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制备神经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其内部结构,测量其孔径大小、孔隙率等指标.将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Ⅰ型胶原蛋白-壳聚糖神经支架复合,共培养2天;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内部的生长情况.结果:构建的神经支架均为圆柱状,内部为纵向平行排列的孔径均匀的微管样结构,细胞紧密贴附在支架微孔内壁上,细胞生长状况良好.结论:Ⅰ型胶原蛋白-壳聚糖支架具有良好的内部三维结构和生物相容性,可与细胞复合后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4.
弱激光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但在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很少.本实验应用Allen's造模法构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通过测量穿透功率及组织温度变化筛选出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弱激光照射参数,照射组按照筛选出的参数连续治疗14 d,于术后1、3、7、14、21 d应用BBB评分法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变化并测量空洞面积.结果显示应用筛选出的照射参数(810 nm、光斑面积0.2 cm2、500 mW/cm2、510 J/cm2)连续照射14 d,术后21 d照射组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未照射组(P<0.05),术后7、14、21d照射组脊髓空洞面积显著小于未照射组(P<0.05).结果表明810 nm、光斑面积0.2 cm2、500 mW/cm2、510 J/cm2的弱激光照射能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后期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BL、SP、SBME"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八年制脊柱外科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差异,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为今后八年制学生教学改革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学习的2009级和2010级八年制学生共60人,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每组30人。A组运用"PBL、SP、SBME"相结合的教学模式,B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结束后,通过调查问卷和考核综合评估教学效果。结果:A组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知识掌握程度明显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BL、SP、SBME"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比能增强八年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更适合八年制脊柱外科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差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脊柱外科因LDH住院手术治疗,且具有术前脊柱站立位全长X线片的患者共222例,其中男l25例,女97例,年龄20-80岁,平均年龄50.97岁;应用图形分析软件Surgimap进行参数测量,在站立位全长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参数包括: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lordosis,LL)、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根据性别分组,比较不同性别之间各参数、发病累及节段、不同年龄段发病率之间的差异。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DH患者男女性别之间比较发现,男性PI 43.82±8.66°,女性PI 47.75±8.50°,P=0.001(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年龄、PT、SS、LL、TK、SVA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LDH患者所累及节段分别进行统计,P=0.480(P0.05),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LDH患者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应用Pearson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24(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然后将各年龄段发病率通过u检验进行比较,20-40岁段P=0.023(P0.05),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PI也可能与LDH的发病有关,男性患者PI小于女性患者,可能是在LDH发病中男性多于女性,且男性更早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扩大,医学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为推进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医学院校适应时势变化,积极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学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临床思维和提高临床技能为重点,同时注重基本科研素质的培养。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如何保证研究生的"质"和"量"的同步提升成为高校和教育者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借鉴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及培养要求,对以往教学经验与教训做一总结,着力于探索一条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为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腰椎曲线类型研究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病人脊柱骨盆矢状序列参数的特点。方法:回顾我院2009年1月年至2014年11月收治的相邻节段健康的LDH病人166例,与14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按照腰椎类型分为4型,LDH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腰4-5(A)组,腰5-骶1(B)组,腰4-5和腰5-骶1(C)组,三节段以上(D)组。应用图形分析软件进行参数测量,在站立位全长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参数包括: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上半圆(UP arc)、下半圆(Low arc)、矢状面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 SVA),对上述指标统计分析。结果:LDH组与对照组相比PI、PT和TK增大,SVA向前移位,SS、LL和Up arc减低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LDH组各参数Pearson相关性分析示PI~PT,PI~SS和SS~LL高度相关。LDH病例4组间参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SS、LL和TK随着突出节段的增加而减小;A组与对照组比较PI和PT差异显著。1型和2型与相对应的对照组比较,各参数差异显著。结论:相邻节段健康的LDH病人具有大的PI和PT,小的LL和SS,SVA向前倾斜,随着病变节段的增加LL,SS和TK减小;脊柱-骨盆协调平衡的能力受腰椎类型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