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金伊  卢瑛 《生态科学》2023,(5):196-202
为研究广西地区主要类型土壤对Pb的吸附解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集湿润铁铝土、常湿富铁土、湿润富铁土、潮湿变性土、湿润淋溶土、湿润雏形土、潮湿变性土等7个亚纲9个土类表层土壤,通过等温吸附-解吸实验研究其对Pb的等温吸附与解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土壤Pb的等温吸附曲线均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拟合,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0.998和0.845–0.998,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铅的吸附量在不同铅浓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钙积潮湿变性土在不同原始铅浓度下的吸附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土壤。不同类型土壤对铅最大吸附量介于(2776±23)—(19447±4)mg·L–1之间,钙质湿润富铁土>铁质湿润淋溶土>钙积潮湿变性土>简育潮湿变性土>黏化湿润富铁土>铝质湿润雏形土>黄色湿润铁铝土(花岗岩发育)>简育常湿富铁土>黄色湿润铁铝土(浅海沉积物发育)。土壤Pb最大吸附量与pH、CEC、游离氧化铁、黏粒、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pH和CEC是影响Pb最大吸附量的...  相似文献   

2.
姜林  李珊珊  耿增超  张强  佘雕  林云 《生态学杂志》2013,32(5):1118-1126
针对祁连山西水林区分布的4个典型土类(棕钙土、灰褐土、栗钙土及高山草甸土)进行了成土环境调查,通过剖面描述和样品分析明确了其发生特性,并据此检索出了各土类在我国现行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为祁连山林区土壤特性的研究和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林区各土类土层较浅,具有粗骨性,山地特征明显;有机质累积较强,总体呈现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淋溶强度相对于湿润地区较弱,总体呈现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棕钙土;风化强度总体较弱,不同土壤类型间差异不大;林区土壤剖面具有2类诊断表层、3类诊断表下层及4类诊断特性;棕钙土属于磐状钙积正常干旱土亚类,灰褐土属于钙积暗沃冷凉淋溶土亚类,栗钙土属于普通简育冷凉淋溶土亚类,高山草甸土属于普通简育湿润均腐土亚类。  相似文献   

3.
模拟酸雨对污泥堆肥中重金属形态转化及其环境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游  陈玲  李宇庆  朱志良  赵建夫 《生态学杂志》2006,25(11):1352-1357
通过模拟酸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酸雨(pH=5.0和2.9)作用下污泥堆肥中Zn、Cu和Ni的溶出和迁移性。分析了酸雨对重金属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酸雨强度下,淋出液中重金属含量与其在土柱中迁移距离大小次序为Zn〉Cu〉Ni;重金属在相同深度的土层中含量大小次序为Zn〉Ni〉Cu。淋溶液pH的降低和污泥堆肥施加比例的提高均会增加重金属在淋出液和土柱中的含量,但不影响重金属在土柱中的迁移距离。土壤酸化会促使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向活性形态转化,而且迁移距离增加。  相似文献   

4.
从13个省(市)采取23个耕地表层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其磷素淋失临界值和pH、有机质、<0.01mm、<0.002mm、交换性钙镁、活性铁铝、磷等温吸附特性等,以建立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磷吸附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增加,土壤pH与临界值之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而当土壤pH>6.0时,随土壤pH提高临界值减小,在pH6.5左右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最高.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与土壤有机质、活性铁(铝)、交换性钙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而与交换性镁、CEC、<0.01mm、<0.002mm、K、Qm的相关性受土壤酸碱度影响.可以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或活性铁的含量,来计算土壤磷素淋失临界值,评价土壤磷素淋失的风险.供试的23个土壤,除了采自湖北潜江的20号水稻土存在比较大的磷素淋失风险,其余土壤发生磷素淋失的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5.
山东寿光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土壤的酸化与盐渍化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以山东寿光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为对象,研究并分析了土壤的酸化与盐渍化状况,结果表明:设施菜地土壤pH值平均为6.86,全盐含量为2.47g.kg-1,与露天菜地、自然土相比有较明显的酸化与盐渍化现象;设施菜地在连续种植0-12.7a间,土壤pH值随种植年限增加而降低,12.7a后则出现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土壤全盐含量则表现出与pH值相反的变化趋势,其发生变化的转折年限约为8.4a;设施土壤中的Na+,Mg2+,Cl-,SO24-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变化均表现出与土壤全盐量相同的趋势,且与种植年限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这4种离子含量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土壤全盐量随种植年限变化的重要原因;从土壤盐分离子组成来看,设施菜地土壤主要以SO42-、Cl-、Ca2+为主,分别占全盐量的62.4%、10.6%、9.3%,设施菜地中SO24-、Cl-、Mg2+、Na+含量与全盐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其中相关性程度最大的为SO24-(r=0.9291)和Mg2+(r=0.7224)。设施菜地中SO24-含量与pH值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r=-0.5508),其大量累积可能是造成调查区域设施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来广东省土壤pH值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基于广东省第二次土壤普查(20世纪80年代)以及2002—2007年广东省土壤pH数据,对期间土壤pH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广东省土壤pH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除珠江三角洲和清远、韶关部分地区土壤为弱碱性外,其他地区土壤以酸性为主;土壤pH变化整体表现为酸化,土壤pH平均值由5.70降至5.44.除潮土pH变化以增大为主外,其他土壤类型的pH均呈降低趋势,以赤红壤、水稻土和红壤pH的降幅尤为严重,石灰土pH值的降低趋势和降低面积比例均最明显.广东省土壤酸化主要受土壤本身特性和酸雨等自然因素以及不合理施肥和城市化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另外,由于工业化和矿山开发,还导致局部地区土壤pH值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7.
初敬华  韩国君 《植物研究》2010,30(2):238-242
对吉林西部野生罗布麻分布区0~50 cm深度的土壤水盐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土壤水分在水平格局的3个区有所不同,密集区和边缘区土壤水份含量和变化趋势相近,空白区土壤水份高于前两个区,垂直格局中,水份波动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全盐量在水平格局的3个区含量不同,密集区边缘区空白区,在垂直格局中,密集区随深度增加,全盐量的波幅递减,边缘区和空白区是20~30 cm层含量高、波幅大,其它二层含量低波幅小;水平格局3个区的pH值是:密集区边缘区空白区,垂直格局中,密集和边缘两个区的20~30 cm层pH值高于其他两层,空白区pH值随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正常生长的罗布麻土壤水份含量在9%~20%之间;全盐量在0.05%~0.25%之间;pH值在7.8~9.4之间。当生长季内大部分时间水份低于5%或高于21%、全盐量在0.35%以上、pH值高于9.8时,罗布麻不能生长。罗布麻根系发达,能贮存较多水分以应对干旱环境。该植物适于栽培在垄高为20~30 cm的环境中。苗期能耐受较高的全盐量和pH值,是一种适合于干旱盐碱环境的经济植物。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条件下玉米田土壤养分淋溶规律的原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排水采集器法结合田间原位试验,研究了夏玉米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土养分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夏玉米生长期内,影响玉米田土壤水分淋溶的主要因素是大量降雨和灌溉,夏玉米生长前期的土壤淋溶水量较大,但随夏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递减,各处理差异也逐渐减小;与施氮肥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可加剧土壤水淋溶.在夏玉米生长期内,施肥处理的土壤淋溶水硝态氮浓度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而铵态氮浓度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玉米田土壤氮素淋失以硝态氮形式为主,其累计淋失量为12.90~46.53 kg·hm-2,铵态氮的累计淋仅为1.66~5.11 kg·hm-2,两种形态氮的淋失量都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氮素淋失率比单施氮肥处理高6.53%~13.07%,低氮处理的氮素淋失率比高氮处理高3.66%~10.10%;玉米田土壤速效磷的累计淋失量较小,仅为0.148~0.235 kg·hm-2,而速效钾的累计淋失量较大,为7.08~13.00 kg·hm-2.在夏玉米生长后期,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使土壤速效磷淋失量升高,并可加剧土壤速效钾的淋失,而单施氮肥处理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20年定位试验研究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潮土耕层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及土壤Olsen-P积累和垂直移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Olsen-P含量在10~40 mg·kg-1能保证小麦、玉米有较高的产量,土壤Olsen-P含量大于40 mg·kg-1发生显著淋溶,轻壤质潮土Olsen-P发生淋溶的阈值为40 mg·kg-1.连续施用化肥(NPK)和秸秆还田处理(SNPK)施磷量在77~90 kg·hm-2,平均每100 kg P·hm-2使耕层土壤Olsen-P提高0.63~0.72 mg·kg-1,每年提高0.49~0.65 mg·kg-1,达到淋失阈值需要45~60年.有机肥与化肥结合(MNPK、MNPK2和1.5 MNPK),年施磷量为210 kg·hm-2时,土壤Olsen-P(Y)与施肥年度(x)的关系为:Y1.5 MNPK=4.506x+6.4464 (R2=0.8862),平均每年增加4.5 mg·kg-1,连续施用8年可使耕层土壤Olsen-P达到淋失阈值;年施磷量为125和140 kg·hm-2时,土壤Olsen-P与施肥年度的关系为:YMNPK2=2.4765x+13.563 (R2=0.9307)和YMNPK=3.1097x+6.9615 (R2=0.8562),平均每年增加2.47和3.1 mg·kg-1,连续施用11年可使耕层土壤Olsen-P达到淋失阈值.有机无机肥结合处理土壤Olsen-P积累速度是化肥处理的3.5倍,过量施用有机肥增加了土壤Olsen-P的积累和淋失.  相似文献   

10.
生物炭对黄壤中氮淋溶影响:室内土柱模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土壤氮素的淋失作用不仅造成土壤营养元素的损失,而且对河流和湖泊等环境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贡献.采用土柱室内模拟方法,通过模拟降雨淋滤,研究了生物炭对土壤淋溶液体积、pH和电导率以及NH4+-N和NO3--N淋溶的影响.试验中所用的生物炭是以桉树木屑为原料制成,分别按照炭土质量比1%、2%、4%、10%施用于土壤中.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向土壤添加10%、4%、2%、1%生物炭分别减少土壤水分损失14%、0.03%、0.02%和0.01%;随生物炭添加量增加,淋溶液的pH和电导率也逐渐增加;土壤生物炭添加量为10%、4%、2%时,NH4+-N淋溶量分别增加235%、28.1%、31.6%,NO3--N淋溶量分别增加4.2%、14.5%、25.6%;但生物炭添加量为1%的土柱NH4+-N淋溶量减少15.8%,NO3--N淋溶量减少19.2%.本研究表明,桉树生物炭对土壤氮淋溶与其施用量有关,1%施用量能减少氮淋溶,过量施用将增加氮淋溶,这种作用是否与生物炭种类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测定池栽条件下灰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上种植的强筋小麦‘郑麦9023’籽粒灌浆过程中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5个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变化的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上种植的小麦籽粒中AGPP、UGPP、SSS、GBSS、SBE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花后18d,AGPP、UGPP、SSS和SBE活性达到峰值,而GBSS则在花后24d达到峰值。AGPP、SSS、SBE活性峰值表现为灰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UGPP峰值表现为灰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GBSS峰值则表现为水稻土〉灰潮土〉砂姜黑土。  相似文献   

12.
荒漠草原两种类型土壤的水分动态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7—2018年的定位监测数据,分析了宁夏东部的盐池荒漠草原2种不同类型土壤(灰钙土和风沙土)的水分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2017和2018年生长季(5—10月),研究区降雨量分别为208.2和274.8 mm,降雨在各月份的分配差异较大。2018年除5月存在极端降雨事件(129.6 mm)外,其余各月降雨量均低于2017年。土壤水分变化的季节动态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土壤水分补偿期(5月初至6月初)和土壤水分波动期(6月中旬至9月底)。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降雨后呈骤增骤减的脉冲式特点,深层土壤含水量较稳定。灰钙土土壤含水量随土层加深表现为“升-降-升”的变化,风沙土土壤含水量在0~60 cm土层出现井喷式增加,而后增加缓慢,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2017年,灰钙土全剖面(0~100 cm)土壤水分表现为积累型,风沙土表现为消耗型;2018年,两种类型的土壤水分在全剖面均表现为消耗型。两种土壤类型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强,灰钙土和风沙土全剖面的平均土壤含水量代表性土层分别为80~100和40~60 cm。2种类型土壤的土壤水分时空分布不同,风沙土受降水的影响高于灰钙土。降水会降低土壤水分的变异性,改变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平衡振荡法和土柱淋洗法,研究了溶液pH及模拟酸雨对土壤中苄嘧磺隆和甲磺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Freundlich方程能较好地描述苄嘧磺隆和甲磺隆的吸附等温线,水-土壤系统pH升高能明显地降低这两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促进其在土壤中的迁移,且吸附常数(Kf)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pH呈负相关.pH值高的模拟酸雨对除草剂在土壤中淋溶贡献较大,且淋溶量随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淋溶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有机质含量和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对除草剂的持留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方法对不同资源位群落进行调查,通过冗余分析(RDA)结合Monte Carlo随机置换检验筛选出对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优势物种分布影响显著的土壤资源轴(土壤有机质、土壤水溶钙、土壤速效氮、土壤全氮、土壤pH值和土壤厚度)。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14个优势物种在土壤有机质、土壤水溶钙、土壤速效氮、土壤全氮、土壤pH值和土壤厚度6个土壤资源轴上的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水溶钙资源轴上,生态位宽度最大值为常绿物种檵木(0.89、0.94);在土壤pH值资源轴上,生态位宽度最大值为常绿物种粗糠柴(0.96);在土壤速效氮、土壤全氮和土壤厚度资源轴上,生态位宽度最大值为落叶物种南酸枣(0.87、0.99、0.97)。(2)14个优势物种在6个土壤资源轴上,生态位重叠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壤厚度 > 土壤全氮 > 土壤水溶钙 > 土壤速效氮 > 土壤pH值 > 土壤有机质,且均表现为常绿物种与常绿物种形成的种对生态位重叠均值(0.84) > 常绿物种与落叶物种(0.74) > 落叶物种与落叶物种(0.66)。(3)综合6个土壤资源轴,生态位重叠值≥0.5的种对高达480对,占总种对数的87.91%,暗示桂林岩溶石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优势物种在资源匮乏且资源异质性高的特殊生境中存在激烈竞争,且乔木层种间关系相对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盐渍化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及土壤因子对AM真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卢鑫萍  杜茜  闫永利  马琨  王占军  蒋齐 《生态学报》2012,32(13):4071-4078
为探明盐渍化土壤影响下AM真菌与根际土壤间的关系,试验选取宁夏碱化龟裂土、草甸盐土、盐化灌淤土3种类型4个样地上典型植被群落,测定了植物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AM真菌侵染率以及孢子密度。结果显示:盐渍化土壤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类型显著不同,对芳香类化合物的代谢能力整体较弱;红寺堡草甸盐土上微生物优势群落为氨基酸代谢类群,惠农盐化灌淤土为多聚化合物代谢群,西大滩碱化龟裂土为碳水化合物代谢群。AM真菌孢子密度与微生物碳源代谢群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其中,惠农样点根际土壤孢子密度与多聚化合物微生物代谢群呈显著正相关,西大滩地区孢子密度与碳水化合物微生物代谢群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全盐、全氮、碱解氮等土壤肥力因子及土壤中的HCO-3、Na+、Cl-等盐基离子含量能解释AM真菌孢子密度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相互关系的大部分信息。较高的HCO-3浓度促进了AM真菌侵染率的提高,但高盐浓度下Na+和Cl-降低了菌根侵染率。土壤对AM真菌孢子密度、侵染率的影响因土壤盐分组成类型的不同而异。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AM真菌多样性,促进宁夏盐碱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稀土元素对土壤中尿素水解及其水解产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土培试验,研究了农用稀土对同时施加的尿素在土壤中形态转化过程影响,当稀土施用量增至10mg/kg^-1烘干土以上时,土壤中尿素水解后所形成的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在不同培养时间内,土壤中源自尿素的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随稀土施用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当施用量增至50mg/kg^-1烘干土时,与对照相比的降低程度达显著水平,施加稀土元素后,土壤有效氮含量明显增加,主要由于土壤铵态氮增加所致,结合土壤pH变化,表明稀土施用量高于10mg.kg^-1烘干土时,可明显延缓尿素在潮土中水解进程并抑制水解产物铵态氮的氧化,利于土训对尿素氮固持。  相似文献   

17.
模拟氮沉降下南方针叶林红壤的养分淋溶和酸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林草生态试验区针叶林红壤为研究对象,在恒温(20 ℃)条件下,通过大土柱(直径10 cm、高60 cm),8个月间隙性淋溶试验模拟研究了不同氮输入量(0、7.8、26和52 mg N/月/柱)对针叶林红壤NO3-、NH4+、H+和土壤盐基离子(Ca2+、Mg2+、K+、Na+)淋溶以及土壤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交换态盐基总量、Ca2+和Mg2+淋溶量随氮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交换态Na+和K+则无明显影响.4种N输入处理的土壤交换态盐基总量净淋溶(淋溶出的盐基与淋洗液累计输入的盐基之差)分别占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的13.9%、18.6%、31.8% 和57.9%,土壤交换态Ca2+净淋溶分别占土壤交换性Ca2+总量的19.6%、25.8%、45.3%和84.8%,土壤交换态Mg2+净淋溶分别占土壤交换性Mg2+总量的4.4%、6.1%、10.9%和17.1%.随氮输入量增加,表层土壤pH值逐渐下降,4种N输入处理的表层土壤pH(KCl)分别为3.85、3.84、3.80和3.75;随氮输入量增加,淋溶液中无机氮、NO3-和H+逐渐增加.氮沉降可促进针叶林红壤的有机氮矿化,加速养分淋失和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最新建立的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研究了我国发生分类半淋溶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归属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下的空间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发生分类半淋溶土总面积为427 843.1 km2,可参比归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4个土纲,即淋溶土、雏形土、均腐土、人为土,分别占发生分类半淋溶土总面积的51.3%、35.2%、10.7%和2.8%,其中包含了系统分类的22个土类和38个亚类.对发生分类某一类型土壤分属于系统分类不同类型的面积比例及其标准偏差的分析表明,土壤参比归属的单元级别越低,越易于参比和把握.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类型的正确参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发生分类半淋溶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利用最新建立的1∶100万中国土壤数据库,研究了我国发生分类半淋溶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归属及其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下的空间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发生分类半淋溶土总面积为427 843.1 km2,可参比归属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4个土纲,即淋溶土、雏形土、均腐土、人为土,分别占发生分类半淋溶土总面积的51.3%、35.2%、10.7%和2.8%,其中包含了系统分类的22个土类和38个亚类.对发生分类某一类型土壤分属于系统分类不同类型的面积比例及其标准偏差的分析表明,土壤参比归属的单元级别越低,越易于参比和把握.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类型的正确参比、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应用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农田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红油土和淋溶褐土耕层土壤对分离的有机肥提取液中可溶性有机氮、碳(SON和SOC)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可以反映土壤对可溶性有机氮、碳的吸附特性,土壤吸附SON、SOC的数量与它们各自加入的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从原始物质吸附等温线方程的分配系数m看,淋溶褐土对SON、SOC的吸附能力强于红油土.红油土对SON、SOC的平均吸附率分别为24.3%和18.8%,淋溶褐土则分别为38.3%和18.6%;两种类型土壤对SON和SOC的吸附能力较低,说明它们在土壤中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土壤对SOC的吸附能力弱于SON,说明SOC更易于从土壤中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