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分析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结构、人口结构、消费方式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等肉类消费影响因素,可以判断出未来农村居民肉类需求增长潜力巨大,是将来畜牧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城镇居民肉类消费总量未来将继续增长,品质消费将占据重要地位;猪肉消费仍将占据主导地位,禽肉、牛羊肉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城乡居民肉类需求多样化趋势日益显著,市场细分将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2.
利用对福建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调查数据,分析了城乡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的感知现状,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感知对城乡居民猪肉、鱼肉和蛋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传统的收入、价格和家庭特征等因素外,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感知也会影响居民对动物性食物消费的选择,并且这种影响较为复杂,一是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影响存在差异,二是对不同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影响也不相同。当面临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时,居民不应简单地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而是更加理性地调整动物性食品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3.
释放城镇居民消费潜力、提高其消费水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收入分配视角出发,在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食品消费变动描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ELES模型,通过两个时期的对比,分析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食品消费结构逐步升级;禽肉及蛋类、水产品、奶及奶制品等消费支出受收入的绝对数变动的影响在减弱;食品消费支出已从生存性消费逐步转向发展享受性消费。经预测可见,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额绝对额仍呈增加趋势,然而,随着收入差距的减小,并不会对消费结构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食物当量统一量化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结合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探讨了居民食物消费种类的变化;通过进一步比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不同收入阶层食物消费性支出,对比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及不同收入群体间的食物消费支出差异。研究发现,居民消费的食物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种类趋于多元化;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逐年降低,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持续增加,未来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将转变为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安全问题;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与发达国家及饮食结构相似的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目前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已达到要求,肉类食物的摄入量略高于标准,但奶类的消费量还远远低于营养目标,食物消费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5.
食品消费关系社会民生,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2006—2012年全国31个省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和收入数据,运用ELES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系统。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模拟2013—2017年各食品的收入弹性。结果表明:水产品长期具有高档食品特征,对收入变动十分敏感,其与奶制品是今后食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肉禽和蔬菜基本需求逐期递增,收入弹性具有收敛趋势;受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影响,粮食、蛋类等低价食品的消费需求增加;生存型消费支出约占30%,食品消费结构逐步向膳食均衡转变。  相似文献   

6.
杨振 《生态学报》2011,31(1):239-246
以江汉平原为例,通过入户调查方式获取基础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考察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对生活用能选择的影响,并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不同收入农户生活能源消费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发现:(1)能源属性对不同收入农户的选择行为影响较大,高收入农户对舒适性、卫生性较强的电力能源消费较多;中、低收入农户则消耗了较多的薪柴、秸秆等非商品能源,比较关注能源的经济性;(2)能源消费数量及生态环境效应因农户收入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农户每年人均消费数量较多,为533.89千克标准煤,分别比低收入和中收入农户高出25.24千克标准煤、7.32千克标准煤;高收入农户每年人均用能足迹最多,为2.1569hm2,分别是低收入和中收入农户的5.87倍、2.58倍;(3)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生活用能数量增多和消费结构的"商品化"、"高碳化"倾向十分明显,总足迹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商品能源的消费增长。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和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能源供需矛盾和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为制订合理的节能减排策略、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文玉  赵雪雁  王伟军  薛冰 《生态学报》2017,37(19):6390-6401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成为碳排放增长的新源泉。估算了我国30个省区2001—2013年的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采用碳基尼系数、Arc GIS技术分析了中国省级尺度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并利用STIRPAT模型辨明了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1—2013年农村居民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和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分别增长了7.65%、9.16%。(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碳基尼系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各区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能源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总体均呈缩小趋势。(3)2001—2013年间,处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高水平地区的空间格局分布相对较为稳定,而对于人均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来说,处于低水平地区的空间格局分布较为稳定。(4)农村人口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青壮年人口比重对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具有促进作用,而农村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对其具有减缓作用,且北方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量明显高于南方。(5)从环境Kuznets曲线假说出发,经济发展是促使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Kuznets曲线存在拐点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杨莉  刘宁  戴明忠  陆根法 《生态学报》2008,28(11):5610-5618
消费问题是区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和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人口环境消费的概念和理论模型,并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的支撑下分别计算江苏省江阴市1997~2004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环境压力;采用SPSS14.0软件,分析城镇和农村居民这两类人群人均环境消费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估算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江阴市人口环境消费期望值。研究表明:江阴市城镇居民人均环境消费从1997年的1.395hm^2上升到2004年的1.960hm^2,年均递增0.081hm^2;农村居民则从1997年的1.345hm^2上升到2004年的1.465hm^2,年均递增0.017hm^2。城乡居民人均环境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受教育年限、恩格尔系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指标呈显著线性相关。预计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环境消费将分别达到2.258hm^2和1.919hm^2,到2020年将分别达到2.807hm^2和2.303hm2;2010年和2020年区域生态赤字将比2004年分别增长55%和107%,给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为有效缓解区域环境压力,论文提出合理控制区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培养可持续消费观念,引导绿色、健康和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入户跟踪调查,采用3d 24h膳食记录结合称重法,获得江苏省139户农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现阶段江苏省农村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并比较地区、收入水平及年龄对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影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数据可知,江苏省农村居民肉类消费过量,而对奶类、水果、杂粮等食物消费明显不足。建议提高农村居民营养认知水平,加大对农村居民营养知识的普及,引导居民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年、2013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以全国、多区域及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检验了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营养状况。研究发现,2012年我国各地区、各收入等级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粮食消费减少,禽蛋奶水果等副食产品消费增加;能量摄入量高于《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规定的目标值,但谷物供能和蛋白质摄入量低于目标值,但差距正在缩小,脂肪供能比低于30% 但逐年上升,脂肪摄入量过多且不断增加,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正处于调整升级阶段,研究食物消费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需求和指导生产结构调整。根据全国20省居民家庭食物消费调研的数据,运用线性系统模型分析收入、价格、地区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对城镇居民水产和奶类等食物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系数均为0.20;产区、地区差异、饮食结构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量的影响较为明显。未来应该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食物消费需求调整生产结构,重点发展畜禽业和水产养殖业;并且推广和引导健康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12.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对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方法: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的连续3d 24h回顾法的食物数据、“称重法”记录的家庭油脂消费量数据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数据,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城乡居民谷类和薯类食物消费量随收入增加呈下降趋势,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均随收入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家庭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魏萍 《生物信息学》2016,1(3):40-55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得到优化调整的同时,也将促使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教育是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扩展、分布与质量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机制各不相同。理论上,在结构效应和工资压缩效应相互作用下,教育扩展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教育分布不平等则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教育扩展与质量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即存在“经济门槛效应”。本文采用1995-2011年中国24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教育的扩展、分布与质量三方面重点考察了教育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教育扩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关系,且目前中国仍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教育分布越不平等,收入分配差距越大;教育质量的改善未能起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原因在于城乡、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因此,政府应加快普及高中教育,贯彻落实教育扩展政策;统筹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分布公平;优化教育投入结构,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4.
食品源氮消费是人居环境养分流动的重要环节,中国食品源氮消费产生的环境排放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在时空变化上呈现显著分异。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从中国城乡食品消费后产物不同处理过程及其对氮代谢的影响出发,模拟氮物质代谢过程,构建了一套氮素环境排放计算模型,借以研究中国近20年来城乡食品源氮消费环境排放趋势变化及其差异。研究结果发现1993—2012年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源氮排变化轨迹迥异。同时,城乡食品源氮消费在其所造成的水体、土壤、大气环境负荷中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在水体环境负荷中,农村水体氮排占据主导地位,但城乡间差异正逐步缩小;在土壤环境负荷中,城市土壤氮排主导优势明显;2010年以前全国食品源氮消费大气环境负荷主要受农村气体氮排的影响,而2010年以后,城市大气氮排成为影响全国大气氮负荷的主导因素。引入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后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对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源氮排起显著促进作用;而农村食品价格指数对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源环境氮排呈显著抑制作用。通过情景预测分析发现: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未来全国居民人均食品源氮排将以更快速度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通过3天24小时记录法及称重法获得四川省156户农村家庭食物消费的一手数据,定量分析现阶段四川省农村居民家庭的食物消费结构与特征,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及不同家庭规模下居民食物消费的结构及特征。通过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建议的食物摄入量数据比较发现,四川省农村居民对奶及奶制品、水产品、蛋类和水果的消费明显不足,建议加大对营养知识的普及,倡导居民进行合理膳食消费。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云南省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状况,为科学制定营养政策提出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2010—2012年间抽取云南省城市、农村6个地区的2岁以上常住人口入户开展3d 24h膳食回顾调查,并称重记录家庭3d油、盐、味精等调味品的消费量。结果:共调查1 072户,2 170人,农村居民占多数,为69.8%,低收入(<10 000元)居多,占67.2%。禽畜肉类、油脂类和食盐摄入过多,而蔬菜、水果、蛋类、鱼虾类、豆类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的摄入不足。奶及奶制品摄入量为12.3g,仅达到推荐摄入量的4.1%,农村居民奶类摄入量仅为5.1g。随收入升高,云南省城乡居民水果、畜禽肉类、奶及奶制品摄入量增加。结论:云南省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不合理,建议加强营养监测,掌握居民膳食营养发展状况;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教育,提倡低油低盐饮食;开展基层营养指导,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膳食指导。  相似文献   

17.
李洪英  迟远英 《生态科学》2016,35(3):172-177
实施能源革命决策, 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运用冗余分析法和排序图技术对中国1993 年到2013 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结果: (1)选取的9 个影响因素, GDP 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以及能源强度随时间序列呈下降趋势, 其他为上升趋势; (2)各类能源消费对影响因子的敏感性不同: 煤炭消费占比对服务业能源消费比例、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和GDP 增长率较敏感; 天然气消费占比对能源禀赋和对外开放度成正的敏感性;新能源消费对城镇化水平、技术进步、基础设施投资成正敏感性; 石油消费对影响因子不太敏感。(3)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较大的因素依次为服务业能源消费水平、能源强度、人口增长率、基础建设投资、城镇化水平; (4)提出了促进中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中连续3天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收集的家庭食用油消费数据,分析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依据家庭成员的膳食能量比计算我国2岁以上居民个体食用油摄入量。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食用油的摄入量为41.8 g,其中植物油37.1 g,动物油4.7 g。城市居民食用油摄入量为43.0 g,农村居民食用油摄入量为40.8 g,农村居民动物油摄入量高于城市居民,尤其是贫困农村居民的动物油摄入量最高,为9.2g。中小城市居民的平均摄入量已经超过大城市。与2002年相比,全国城乡居民食用油平均摄入量基本持平,其中动物油所占比例下降。目前,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消费量仍偏高,农村居民动物油消费偏多。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3年全国2 000户家庭食物消费调研数据,从城乡、不同收入组和不同地区三个层次,深入分析当前食物消费结构快速转型时期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摄入现状与特征,从营养层面剖析当前居民食物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善当前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荣付  刘小鹏  张杰  杨忠君  程芳 《生物磁学》2011,(18):3536-3539
慢性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已成为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三间分布(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发现,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发病年龄提前;年龄越小,增幅越大;不同的慢性病在性别间呈现不同的发病趋势;农村居民现代医学知识缺乏,健康意识淡薄,对慢性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卒低;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低,医疗保障差,慢性病会对其经济上造成沉重的负担;农村的慢性病患病率增长已经快于城市,且在死因顺位中上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慢性痛的这些流行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地区慢性病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及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