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农民。左面颊部及上唇左侧近鼻处皮肤红肿、瘙痒及刺痛2周,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皮炎”,给予外用药物(具体药名不详)治疗后皮疹未消退,且不断向周边皮肤扩散,瘙痒及刺痛感加剧。于2007年3月来我“中心”就诊。询问病史,患者自述发疹前的1个月在剃须时,不慎刮伤上唇左侧的皮肤,伤口未经任何处理,此后皮疹逐渐扩大蔓延。体检: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左面颊部、上唇左侧皮肤见暗红色斑片及毛囊性的丘疹、少量脓疱;并见绿豆大的结节融合成浸润性斑块,上覆少量的鳞屑及脓痂;轻度压痛,皮损边缘清晰。  相似文献   

2.
足癣是皮肤科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临床上常分为4型,即水疱型、丘疹鳞屑型、浸渍糜烂型、角化过度型。该病虽然不危及患者生命,但其发病率高,且易复发或再感染,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公共卫生和大众健康有一定的影响。为比较口服联合外用抗真菌药物与单独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笔者于2007年5月~2007年7月应用口服特比萘芬片联合外用联苯苄唑软膏治疗足癣,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124例,其中男71例,女53例,年龄18~65岁,平均(33.1士24.2)岁。病程7d~20a,平均(3.2士5.2)a。其中水疱型29例,浸渍…  相似文献   

3.
特比萘芬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丙烯胺类药物,具有杀菌力强、副作用小的特点。我们应用口服特比萘芬加外用药的方法治疗4例浅部真菌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病例1患者男,38岁,出租车司机。患者右足趾间反复瘙痒、水疱、脱屑3a,夏季明显,曾自行外用达克宁、肤得安等药膏治疗,症状时轻时重,1周前瘙痒加重伴渗出来本院就诊。皮肤科检查:右足趾间尤4、5趾间浸渍、糜烂、脱屑(见图1)。真菌镜检查见菌丝。诊断:足癣。治疗:口服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250mg,1次/d×14d;同时外用环吡酮胺软膏(商品名环利软膏),1次/d×14d。停药后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西京医院皮肤科近3a来每年足癣义诊患者基本情况,并对口服特比萘芬片结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治疗足癣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a来每年夏天足癣义诊活动中就诊于西京医院皮肤科足癣患者情况。其中2007年义诊患者随机分为3组。I为单纯特比萘芬乳膏治疗组,外用特比萘芬乳膏2次/d×2周;Ⅱ为单纯口服特比萘芬片组,给予口服特比萘芬片(兰美抒片)250mg/d×1周;Ⅲ组给予口服特比萘芬,250mg/d×1周,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2次/d×2周。3组分别在患者治疗1个月后电话随访。结果3a足癣义诊周患者平均真菌阳性率为75.76%;采用特比萘芬联合疗法治疗的患者,有效率高达85.26%,复发率不足6%。结论特比萘芬联合疗法治疗足癣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4岁,因“会阴部褐色斑片1年,臀、背、面部褐色斑片6个月”于2005年4月就诊。患者1年前在股内侧出现淡红色斑片,上覆少量鳞屑,伴瘙痒。皮损不断向周围蔓延至会阴部,颜色渐由红转暗。半年前臀部、上背部出现2处同样斑片,并在面部出现对称的淡褐色斑片。红色斑  相似文献   

6.
报告1例由卡氏枝孢瓶霉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性,43岁,因右上臂局限性红色斑块性皮损5 a就诊。皮损组织病理为慢性炎性肉芽肿改变,可见硬壳细胞。真菌培养鉴定为卡氏枝孢瓶霉。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和特比萘芬(250 mg/d)联合治疗12周痊愈。  相似文献   

7.
难辨认癣1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55岁,农民,左前臂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4个月。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左前臂出现红斑,红斑上有针尖至粟粒状大小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随即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不详,口服、外搽多种药物(具体药物不详)。疗效欠佳,皮损未见消退,红斑逐渐扩大,丘疹、水疱逐渐增多,变大,瘙痒症状加重。近两周双足相继出现少量红斑、脱屑,自觉瘙痒。遂来我科就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口服特比萘芬联合外用特比萘芬治疗足癣的疗效。探讨口服抗真菌药联合外用抗真菌药治疗足癣的疗效。方法足癣患者83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5例,口服特比萘芬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2周。对照组38例,局部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4周。结果治疗完成4周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96%,真菌清除率98%;对照组分别为58%、68%。2组临床治愈率、真菌清除率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疗法和单一外用药物治疗足癣均有效,但联合疗法起效快、疗程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口服联合外用特比萘芬治疗足癣的疗效。方法将82例足癣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42例,口服特比萘芬片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1周;B组40例,口服特比萘芬片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2周。结果停药后4周,A组治愈率68.70%,有效率90.47%,真菌清除率90.48%;B组治愈率84.15%,有效率95.00%,真菌清除率97.50%;两组治愈率、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周或2周疗程口服联合外用特比萘芬治疗足癣均有效。  相似文献   

10.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如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等[1].由于个体差异及疾病情况的复杂性,患者对每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最近我们应用不同的方法治愈了4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1患者男,68岁,北京市延庆县农民.因右侧面部皮损8个月于2008年12月8日就诊.8个月前患者右侧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皮损,之后皮损破溃、增多,伴疼痛.否认外伤史.皮肤科情况:右面颊部可见8个1 ~1.5 cm大小皮损,基底红肿,其上有厚的结痂,无脓液渗出,可触及多数皮下结节(见图1a).皮损痂屑KOH湿片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为申克孢子丝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不全,有脓痂,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少许嗜酸粒细胞;PAS染色未见真菌成分.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治疗中、重度皮肤癣菌病选择合适的方法。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平行研究。将临床和真菌镜检确诊的中重度体、股癣和手、足癣患者随机分入A、B、C、D四组,A组口服特比萘芬片联合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7d;B组常规口服特比萘芬片,疗程14d;C组常规外用特比萘芬乳膏,疗程14d;D组外用联苯苄唑乳膏,疗程4周。对各组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等进行分析。结果①真菌学疗效:停药后4周时A组手、足癣患者的真菌清除率最高为96.65%,与D组比较(65.00%)差异有显著性。②临床疗效:停药后2周和4周时A组手足癣患者的治愈率分别为93.33%和90.00%,与D组(68%、6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③患者满意度:在本研究的四组中,A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最高,与C组、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患者的综合满意度(包括对治疗费用、安全性等方面)A组最高,与C组、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D组患者对费用的接受程度最高,A组优于B组,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治疗结束后患者对安全性的接受程度四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特比萘芬口服加外用1周的“1 1”短程联合疗法治疗中、重度皮肤癣菌病的疗效高、疗程短、依从性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口服特比萘芬联合外用自制双唑霜治疗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57例足癣患者口服特比萘芬0.25g/d,并外用自制双唑霜(主要成分咪康唑与联苯苄唑)2次/d,疗程1周。于停药时、停药4周后分别记录患者皮损情况,不良反应,同时作真菌镜检。结果停药时临床治愈率43.86%,有效率73.68%,真菌清除率78.95%。停药4周后,临床治愈率75.44%,有效率91.23%,真菌清除率96.49%。结论口服特比萘芬联合外用自制双唑霜治疗足癣方便、安全、起效快、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百癣夏塔热胶囊联合特比萘芬治疗趾甲真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就诊的趾甲真菌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特比萘芬,250mg/次,1次/d,同时加服百癣夏塔热胶囊,2粒/次,3次/d;对照组:按治疗组相同方法服用特比萘芬。2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3个月结束作指标检测。12个月后随访趾甲真菌病的复发病情况。同时规定,患者每2周复诊1次,并记录安全性。观察期间所有受试者均不得使用其他对试验产生影响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结果:治疗组46例中治愈34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0例,治愈率73.91%,12个月后患者再次发病5例,复发率10.87%;对照组46例中治愈29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0例,治愈率63.04%,12个月后患者再次发病15例,复发率32.60%。2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不良反应:治疗组主要表现为消化道不适或腹泻,对照组主要表现为消化道不适,但不良反应都为短暂,不需任何处理,停药既恢复。结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这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口服特比萘芬片治疗趾甲甲真菌病的疗效。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口服特比萘芬片0.25 g/d连续12周,B组前4周0.25 g/d,第5周开始隔天服0.25 g至16周,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6周及26周对观察指标进行记录、分析。结果共入选1 001例,其中A组512例,16周、26周临床有效率分别是83.01%、95.31%,B组489例,16周、26周临床有效率分别是81.12%、93.86%,两组对应观察期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周时有效率比16周有进一步提高。结论 4周后隔日服药疗法在减少服用14片特比萘芬片的情况下可以达到与常规治疗组近似的疗效,患者依从性较高,特比萘芬片治疗甲真菌病具有明显的后效应。  相似文献   

15.
癣菌疹临床较常见,诊治本病患者1例,取得真菌镜检阴性,未复发(见图2)。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6岁,河北省张家口市农民.主因右下眼睑部皮损6 a,于2011年1月5日就诊.6 a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右下眼睑部位出现一个结痂性皮损,有少许脓液外渗,缓慢增大,导致右下眼睑外翻.1.5a前在外院给予局部皮损手术切除加右下眼睑外翻修复术,术后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急性炎症反应",给予抗菌药物口服处理,患者右下眼睑外翻明显好转,但术后不久在原部位处皮损再发.  相似文献   

17.
念珠菌性龟头炎(Penile candidiasis)以往常采用局部治疗,但有时由于治疗不充分而使多数患者复发。特比萘芬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研究报告较多,但用该药治疗念珠菌病的报告较少,为进一步验证特比萘芬对念珠菌性龟头炎的疗效,我们在临床上予以特比萘芬口服治疗,250mg/d。本研究分1周治疗组和2周治疗组。结果证明,特比萘芬对该病的治疗是有效的,且2周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1周治疗组(P〈0.05)。  相似文献   

18.
面癣误诊1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农民。因面部皮疹伴瘙痒4个月加重1周就诊。4个月前右侧面颊部出现一约黄豆大小红色环形皮损,伴瘙痒。当地诊所诊断为“过敏性皮炎”,给予外用“肤轻松”、“皮康霜”,同时口服扑尔敏治疗1周,皮疹减轻。停药后复发。此后曾在当地多家医院按“皮炎、湿疹”治疗,外用“皮炎平”“尿素软膏”“皮康王”,口服“息斯敏”“特非那丁”“赛庚啶”“西替利嗪”等药物。开始用药时红斑均略减轻,但皮疹反复发作且面积逐渐扩大。近一周来皮疹明显扩大,瘙痒加剧,遂于2005年12月27日来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无糖尿…  相似文献   

19.
正1 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农民。因"右侧背部红色丘疹、结节6个月"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背部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及水疱,部分融合成片,伴轻度疼痛,遂就诊于当地诊所,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中草药"外敷,治疗过程中部分皮损出现破溃结痂;后右侧背部外敷"中草药"部位逐渐出现多个暗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皮损中央出现破溃结痂,迁延不愈。曾自行外用药膏治疗(具体不详),皮损无好转,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史:  相似文献   

20.
特比萘芬治愈儿童鼻翼孢子丝菌病1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1例发生在4岁儿童鼻翼的孢子丝菌病。方法刮取病变组织接种到沙堡弱培养基培养,并对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ITS区序列分析。结果病变组织在沙堡弱培养基25℃培养长出黑褐色菌落,25℃小培养后光镜及扫描电镜下见菌丝细长,分枝分隔,合轴式产孢形成的成簇和沿菌丝两侧排列,分生孢子卵圆形。提取真菌总DNA用PCR方法扩增ITS序列,测序后登录GeneBank进行比对,该菌与申克孢子丝菌菌株KMU3360ITS区碱基序列一致性达99%,鉴定为申克孢子丝菌。内服联合局部应用特比萘芬治疗6个月后皮损完全消退。结论确诊1例儿童鼻翼的孢子丝菌病,内服联合局部应用特比萘芬治疗儿童孢子丝菌病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