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玉门矿务局吐鲁番勘探大队吴忠兴同志,在吐鲁番盆地老第三系中,采集了几个哺乳类的牙齿。很清楚的是一种原始的恐角兽类(Dinocerata)的化石,属于过去发现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上古新统格沙头组(Gashato)中的原恐角兽属(Prodinoceras)。这个发现在地层及古生物上有很大意义。因为这是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新世哺乳类化石;因此,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知道的古新统脊椎动物化石层位。在古生物方面,恐角兽类化石,过去我国仅在内蒙二连伊尔丁曼纳层中,发现过一种时代较晚(晚始新世),和相当特化的戈壁兽(Gobiatherium),吐鲁番盆地原始类型的发现是这方面知识上一个重要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河南潭头、卢氏和灵宝盆地上白垩统一下第三系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这篇短文中,根据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进一步叙述和讨论了豫西潭头、灵宝和卢氏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问题。在这三个盆地的中、新生代堆积物中,属于晚白垩世的有潭头盆地秋扒组和灵宝盆地的南朝组,后一个盆地还可能存在着时代更早的白垩纪地层。在潭头盆地的高峪沟组和大章组中分别找到中古新世的阶齿兽、中兽科和晚古新世的牧兽科、假古猬科化石;在潭头组中发现原恐角兽类和古脊齿兽类化石,时代为早始新世。在灵宝盆地的项城群中尚未找到哺乳类化石,可能包括古新世和始新世早中期的堆积。卢氏盆地的卢氏组和锄钩峪组以及灵宝盆地的川口组和浑水河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卢氏组下部和川口组或许可延至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3.
1977年78年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二室豫西队在河南西部潭头盆地、卢氏盆地、灵宝盆地和济源盆地下第三系中采到一批哺乳类化石。豫西地区早第三纪哺乳类化石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已有发现,但五十余年来,除1956年周明镇教授等在卢氏盆地卢氏组中采集了大批哺乳类化石外,进展不大,况且化石层仅限于上始新统。而豫西队发现的新材料表明,豫西地区存在古新  相似文献   

4.
<正> 1975年夏,我们在广南盆地的莲峰十三队及小广南两个地点采集到一批哺乳类化石。初步观察,这批化石属于老第三纪的哺乳类。莲峰的标本产于一套红色地层的石膏夹层中,可能归于巨犀(Indricotherium cf.intermedium),时代为渐新世。小广南的标本亦是出自红色地层里的石膏层,化石种类有原蹄犀(Prohyracodon sp.),标本有带右上第二至第四前臼齿的颌骨和两件残颌骨;新脊犀(Caenolophus sp.),材料有带牙齿的下颌骨前部一段,时代为始新世。由此可见,广南盆地存在两个层位的化石层。广南化石点的发现,扩大了我们对于省区内  相似文献   

5.
步林(Bohlin,1951)描述的酒西盆地骟马城(又译为十二马厂)化石(Mimolagus和Anagalopsis)在分类位置与地质年代上长期存在争议。步林认为仅依据这些化石无法确定其年代,只是推测可能为第三纪的早期。后人根据Anagalopsis与内蒙古发现的Anagale对比,认为该化石点大致时代为早渐新世。化石出自哪个层位也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化石发现在白杨河组下部,也有人认为化石层位属于火烧沟组。鉴于其重要意义,我们于2015年4月赴酒西盆地进行了调查。根据步林的地理位置描述与照片(Bohlin,1940,1951),我们初步确定化石地点应位于骟马城沟内,火烧沟组下部骟马城段。对比内蒙古二连盆地伊尔丁曼哈组新发现的Mimolagus以及晚始新世乌兰戈楚组的Anagale,认为步林描述的化石时代也应为始新世。根据对化石产出层位的重新认识,并对比戴霜等(2005)在火烧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资料,推测火烧沟组的时代为中始新世晚期至晚始新世,骟马城化石层位的地质年代大致为中始新世晚期。Mimolagus的生存年代与其近亲Gomphos的差距大大减小,古老的Anagalidae也应该在渐新世之前就已全部灭绝。  相似文献   

6.
《化石》1996,(2)
吐鲁番盆地:脊椎动物化石宝库郭建崴供稿连木沁白垩纪地层火焰山下苏巴什始新世地层胜金口白垩纪地层及开凿于其中的柏兹克里克千佛洞吐鲁番盆地:脊椎动物化石宝库...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西部怀俄明州广袤的干旱地区,在几千万年前的新生代的早期曾经是各种脊椎动物大量繁衍的地区。该州有不少著名于世的盆地,盛产各类脊椎动物化石。文德瑞弗尔盆地就是其中之一。该盆地主要出露的地层是始新世的沉积物,其上部地层是桔红色的“莱塞特组”,在该组地层中曾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其下部为绿灰色文德瑞弗尔组,长期以来累有化石发现。自1980年以来,宾夕法尼亚州的卡  相似文献   

8.
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无脊椎动物化石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河南省西南部西峡盆地以含有大量的恐龙蛋化石而著称。以往研究限于化石证据不足,使得对含恐龙蛋地层时代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次研究在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无脊椎动物化石,如双壳类、叶肢介、腹足类和介形类。从而确定含化石层位的时代为晚白垩世中期。  相似文献   

9.
1975年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个野外队,对湖北的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一次考察和化石的采集工作。过去鄂西北一带,脊椎动物化石发现极少,可以说是一个空白点。1930年,李捷、朱森曾把鄂西北的几个盆地的地层统统归为早第三纪-白垩纪,名为范庄群。这次,我们分别在房县找到了属于晚中新世的利齿猪、安琪马等化石;属于渐新世的囚兔以及晚始新世的两栖犀、雷兽等化石;在竹山找到了早更新世的剑齿象、上新世的嵌齿象以及属于晚白垩世的恐龙蛋化石;在郧县发现了湖北南部洞穴中习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在均县发现了属于始新世的宽臼兽;在随县发现了晚白垩世的恐龙蛋和小型恐龙的趾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了在云南省建水县岔科地区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根据豫鼠(Yuomys),定地层时代为晚始新世。这套地层暂称岔科组,以示滇南地区第一个含早第三纪哺乳动物的地点和层位。  相似文献   

11.
最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野外队,在河南的渑池、济源、卢氏,和山西的垣曲等县的上始新统中,采集了许多哺乳类化石,其中包括好几种两栖犀科的化石。两栖犀科的化石过去在我国及亚洲其它地区,发现的化石种类及数量都较少,近年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哈萨克斯坦),以及我国的内蒙、云南、陕西、山西和河南都有不少新材料发现。这些新资料表示两栖犀科在东亚的上始新统和渐新统中,分布十分广泛,种类也很繁多。因而在地层和动物群对比上有重要的意义。云南和陕西的主要材  相似文献   

12.
河南伊川盆地屯2井、屯3井谭庄组、椿树腰组产以Hughesisporites gibbosus,Triletes vulgaris占优势的大孢子化石组合。该组合面貌显示其赋存地层的时代为晚三叠世,层位或可与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的黄山街组对比。大孢子化石组合的发现对整个洛阳-伊川地区探井地层划分、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西百色盆地那读组孢粉组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3年至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队在百色盆地进行新生代古生物地层调查时,找到不少新的脊椎动物化石。为了配合脊椎动物化石研究,探讨当时古气候和古植被,在田东那楼附近,采集了部分层位的孢粉样品。经分析后,仅在那读组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现将这部分孢粉研究结果作一简单报道,供有关同志参考。百色盆地下第三系,根据我所和广西石油队的研究可划分为:早、中始新世六吜组,晚始新世早期洞均组,晚始新世晚期那读组和早渐新世公康组。关于孢粉命名,文中基本上采用自然分类,一般鉴定到属,并适当地采用器官属、形态属。工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记述的哺乳动物化石,是1957年5、6月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周明镇先生领导的河南卢氏盆地工作队,在卢氏县雪家沟等地工作期间化石收集品的一部分。卢氏盆地为河南省西部、秦岭东段的山间盆地。大致呈东北—西南向。长27.5公里,西宽(15.7公里)东狹(7公里)。四面丘陵一般高差约300米左右,洛河枞贯盆地中部。  相似文献   

15.
垣曲盆地始新世哺乳动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简介了近几年来在垣曲盆地开展的地层古生物工作。在河南渑池任村和山西垣曲河堤、寨里等原有的化石点上通过筛洗和发掘,不仅找到了大量的以啮齿类为主的小哺乳动物,而且还发现了曙猿等珍贵的灵长类标本。新发现的火石坡化石点所产哺乳动物化石带明显的原始色彩,预示着垣曲盆地有可能存在中始新世伊尔丁曼哈期地层。按层位列出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垣曲盆地始新世哺乳动物名单。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记述的鸟类化石标本是1966年9月由吴家湾生产队社员发现,原玉门石油管理局银川石油勘探指挥部102地质队同志采集的。发现化石地点在宁夏海源县吴家湾附近支沟中的地面露头,产出层位属于晚第三纪甘肃群的土黄色钙质砂岩中。该化石经笔者鉴定属鸵鸟蛋化石。鸵鸟蛋化石虽然在我国某些地区的上新统或更新统地层中都有过一些发现,但完整者甚少,像这次所发现的如此完整别致者尤为稀少。同时根据目前资料所知,在宁夏海源地区晚第三纪甘肃群中发现此类化石还属首次,达对研究宁夏南部及陇东地区晚第三纪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脊椎动物粪化石的記載与研究,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其中发現与研究最多的是魚粪化石,另外也有少数的哺乳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粪化石的发現。我国最早进行粪化石研究的是尹贊勳对貴州桐梓县青杠哨白堊紀地层內魚粪化石的研究。在周口店第一地点曾发現了大量哺乳动物粪化石,可惜尚未进行研究。在这  相似文献   

18.
秦岭东段李官桥盆地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李官桥盆地是始新世地层发育较全、哺乳动物化石丰富的盆地。本文报道了该盆地两个始新世化石新地点,哺乳动物共计4目7属8种。其中有5个新种,分别为Kuanchuanius? danjiangensis sp. nov.、Asiocoryphodon progressivus sp. nov.、Gobiatherium minutunz sp. nov.、Lophialetes? primus sp. nov.、Eomoropus? zhanggouensis sp. nov.。动物群的时代可能为中始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9.
滇东路南盆地的下第三系,一般统称为“路南群”,包括下渐新统和上始新统两组地层,是我国南方早第三纪地层对比的一个重要剖面。路南盆地过去发现的哺乳类化石,奇蹄类的种类最多。由于化石材料大都比较零散,或产地不肯定,因而引起对于该区早第三纪地层划分及动物群性质认识上的意见分歧。“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我们这里记述的化石,包括一些新的资料,多数有确实的地点记录,对过去的材料作了一些补充和修订。虽然材料还不十分丰富,但对了解地层时代,和某些奇蹄类性质,仍有一定帮助。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路南雷兽”的性质和时代的讨论;(2)摸类和原始犀类三个新种的记述;(3)几种獏和犀类形态方面的补充,包括原跑犀和特氏獏的下颊齿列,方齿始爪兽的前臼齿的性质,都是过去不知道的;(4)我国始新世几种奇蹄类的属、种的性质和分类位置的讨论。本文中记述的标本,全部是北京地质陈列馆胡承志同志在1957年采集的。标本照片是王哲夫同志摄制的。  相似文献   

20.
<正> 最近几年,云南省华宁县法味地区曾三次在含褐煤地层中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在法味向阳煤矿发现两次,葫芦冲小煤窑发现一次。这批标本包括鱼类和哺乳类,它们为该煤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实物资料。经初步鉴定,哺乳类包括似小龙潭嵌齿象(Gomphotherium cf.xiaolongtanensis)的下第三臼齿一枚,獏类(Tapirus或Fal-aeolapirus)的带P_4—M_3的下颌骨一件,猪类(?Listriodon sp.)的下第三臼齿一枚。鱼类脊椎骨数件。法味地区的动物种属与开远含古猿的小龙潭动物群相应种属十分相近,两地含哺乳类化石的地质时代很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