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N、P、K不同水平的施肥条件下的“秦油2号”油菜植株内含物等与菌核病扩展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27个数字模型,表明总氮、水溶性糖、含磷量、蛋氨酸、精氨酸、含水量与病斑扩展有密切关系,其次是甘氨酸、苏氨酸、谷氨酸、苹果酸和酰胺氮等.  相似文献   

2.
油菜菌核病主茎上病斑长度和面积的扩展与时间间的关系极相关,同一植株上、下部病斑扩展动态无明显差异,中、高两种肥力条件对主茎同一部位病斑扩展动态无明显影响,相对较低的湿度与病斑扩展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玉米种质资源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对国内常用的285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纹枯病大田鉴定与评价,未发现免疫材料,抗病材料很少.高抗、抗和中抗材料的比例分别为1.0%、3.2%、13.7%;绝大多数材料属于感病或高感,分别占29.8%、52.3%.株高、主穗位高、主穗位高/株高之比值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病斑高、病斑高/株高、病斑高/主穗位高之比值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可以将病斑高度与主穗位高度的比值作为抗性鉴定与评价指标之一.采用带菌麦粒在拔节中后期定位接种,以病斑到达的叶鞘位作为病情和抗性评价体系是较为准确和规范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玉米RFLP连锁图谱构建及大斑病QTL定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烈健  向道权  杨俊品  戴景瑞 《遗传学报》2002,29(12):1100-1104
玉米大斑病菌存在有生理小种分化的现象,目前5个已定名的生理小种在我国均已发现,还有一些尚未定位名的新类群也出出现,提高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只有提高数量抗性才能达到目的,为了弄清楚玉米对大斑病数量抗性的基因数目及效效应,利用抗病自交5系P138和感病自交系缩3为亲本构建了F2:3家系群体,采用RFLP标记构建了包含了124个标记的玉米RFLP连锁图,覆盖玉米基因组1999.8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6.5cM,定位了玉米大斑病的病斑长,病斑宽和病斑面积的QTL分别为3、3、2个,其联合贡献率分别为58.1%、71.5%和27.5%,没有检测到病斑数/叶的QTL,其表现为单基因或者寡基因控制的性状,研究结果增加了对玉米大斑病的认识,对玉米抗大斑病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N、P、K不同施肥条件下的“秦油2号”油菜植株内含物等与萝卜蚜有翅率关系的研究,建立了8个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可溶性糖、总N、糖与蛋白质之比和丝氨酸与萝卜蚜有翅率有密切关系,其次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含水量、水溶性蛋白、酰胺氮和含P量等.  相似文献   

6.
稀土积累与油菜菌核病发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试验生态小区的土壤中 ,模拟长期使用稀土 ,以探讨稀土积累与油菜菌核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结果表明 ,0 .5 %、1%、3%、5 %、7%、10 %吸附容量和 0 6kg·hm-2 的稀土以及土壤中 30kg·hm-2 和 0 6kg·hm-2 的稀土复合肥添加剂对油菜菌核病自然发生的病情指数和病株率影响无显著差异 ;对人工接种发病后的病斑绕茎度、病斑扩展速率、单株平均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影响水稻稻瘟病菌侵染过程的生态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和室内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水稻生长阶段,品种抗性,温度,降雨量和施N量等因子对稻瘟病菌侵染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叶表单位面积病菌孢子附着量与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呈负相关关系。稻瘟病潜育期与温度关系密切,在10℃-33℃范围内,以28℃条件下潜育期最短,小于℃,大于28℃的潜育期相应延长;病菌孢子侵染比值与水稻生长阶段呈负相关关系;稻叶表病菌孢子附着率在孢子与叶表接触后的5h内,与降水强度和降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5h后影响变小;在一定条件下,稻瘟病扩展性病斑与非扩展性病的比值,扩展性病斑扩展的最大面积与水稻品种抗性和当时病斑所处叶位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试验分析,结果得出,油菜菌核病菌生长温度范围在0~34℃之间,23℃以下菌丝生长速度与温度呈正相关,25℃以上则呈负相关,23~25℃最适宜,菌丝和菌核致死温度分别为45℃和75℃.该菌对酸碱度适应范围很广,PH1~14范围内只在PH_1条件下不能生长,其最适PH值为5~6。病菌利用铵态氮源能力最强,硝态氮源次之,不能利用亚硝态氮;对氨基酸利用能力以精氨酸最强,其次是酪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赖氨酸最差。植株内精氨酸和赖氨酸比值大的白菜型油菜“黄鳝籽”病情扩展最快。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N、P、K不同施肥条件下的“秦油2号”油菜植株内含物等与萝卜蚜有翅率关系的研究,建立了8个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可溶性糖、总N、糖与蛋白质之比和丝氨酸与萝卜蚜有翅率有密切关系,其次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含水量、水溶性蛋白、酰胺氮和含P量等。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油菜育种亲本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提高油菜产量是油菜育种的首要目标之一。油菜育种中,考察和分析油菜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是筛选育种亲本材料配制优良组合的前提基础,可以为高效开展重要性状的改良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以213份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育种单位提供的甘蓝型油菜育种亲本为材料,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在成都平原气候条件下,油菜单株产量与10个相关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明确甘蓝型油菜产量形成的主要决定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油菜资源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单株产量与株高、主序有效长度、一次有效分枝数、主序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每角果粒数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营养生长天数呈显著负相关;对单株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株高,其次是每角果粒数和一次有效分枝数,间接作用最大为主序有效长度,其次是主序有效角果数和一次有效分枝高度。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株高、每角果粒数、一次有效分枝高度和一次有效分枝数是决定单株产量的主要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相关性状综合为4大类:株高控制因子、生育期控制因子、产量性状控制因子和株型控制因子。本生态区域内决定产量形成的关键性状为株高、每角果粒数、一次有效分枝高度和一次有效分枝数,本研究得出的结果对于充分利用各育种单位亲本材料优良性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油菜菌核病病情、发病期及发病部位与油菜产量损失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模似研究。结果表明:病斑绕茎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其大小与产量损失成正相关,而病斑纵向长度与产量损失无明显相关性;发病期不同产量差异显著,以初花期发病产量损失最重,发病期与产量损失线性相关,可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对产量损失进行预测;主茎发病部位愈近基部,枝条发病部位愈趋于主茎,单株产量损失率愈高。  相似文献   

12.
蔊菜幼苗抗菌核病及抗旱和耐湿特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中油821’(‘Zhongyou No.821’)、‘中双9号’(‘ZhongshuangNo.9’)及‘中油杂2号’(‘Zhongyouza No.2’)为对照,采用离体叶片菌丝块接种法、人工模拟干旱和湿害胁迫处理法对蔊菜〔Rorippa indica(L.)Hiern〕的抗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抗旱和耐湿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菌核病菌接种后,蔊菜幼苗叶片的病斑直径为1.75 cm,极显著小于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的病斑直径(3.25~3.60 cm)。经干旱胁迫后,3个油菜品种的幼苗严重萎蔫,茎粗、根长以及地上部分、根和全株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蔊菜幼苗轻度萎蔫,仅茎粗和根鲜质量分别极显著和显著低于对照,其他生长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蔊菜幼苗各生长指标的伤害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3个油菜品种。经湿害胁迫后,蔊菜和3个油菜品种幼苗的总叶片数和绿叶数较对照明显减少、黄叶数增加,但蔊菜幼苗的黄叶数显著少于3个油菜品种;3个油菜品种幼苗的茎粗、根长以及地上部分、根和全株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总体上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而蔊菜幼苗仅茎粗、根长和根干质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他生长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蔊菜幼苗的茎粗,根长,地上部分、根和全株的鲜质量以及根和全株的干质量的伤害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3个油菜品种。研究结果显示:蔊菜对菌核病的抗性及抗旱和耐湿性均强于供试的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是十字花科(Brassiaceae)中对菌核病抗性强、抗旱耐湿的优质基因源。  相似文献   

13.
云南植物上冰核活性细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云南植物上分离到92株冰核活性细菌,并进行了鉴定。其中菠萝欧文氏菌61株,占66.3%;草生欧文氏菌2株,占2.2%;丁香假单胞菌21株,占22.8%;黄瓜角斑病菌2株,占2.2%;菜豆荚斑假单胞菌6株,占6.5%。云南省冰核活性细菌的优势种类是菠萝欧文氏菌,其次是丁香假单胞菌类。  相似文献   

14.
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系统的生理生态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7种耕种方式研究油菜与紫云英间混作系统中油菜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其效益.结果表明,育苗移栽油菜的株高、叶片大小、根颈粗、开盘度以及产量指标均明显优于免耕直播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的免耕直播油菜,各形态指标均优于免耕直播间作和单作油菜.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的育苗移栽油菜产量比免耕直播单作油菜增产11.9%;与紫云英混作的免耕育苗移栽油菜产量与免耕直播单作相近.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的育苗移栽油菜产值和效益最大,免耕直播油菜单作其次.结合产投比和土地当量比,耕翻后与紫云英混作育苗移栽油菜和与紫云英混作免耕育苗移栽油菜两种方式综合效益最高,增产增收,增加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是重要的细胞翻译后修饰方式,参与众多生命过程. 精氨酸的甲基化修饰与糖代谢相关疾病如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密切相关.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 PRMTs)活性下降及表达异常是糖代谢疾病的重要发病基础. 目前研究表明,PRMT1、PRMT4、PRMT5在糖代谢调节中均扮演重要角色,与糖代谢关键酶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激酶、葡萄糖6磷酸酶,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受体配体1 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道及其它通路密切相关. 给予甲基化抑制剂MTA及siRNA干扰甲基化则可引发糖代谢紊乱,进而诱发糖代谢疾病. 糖尿病药物罗格列酮、氨基胍与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也有一定联系. 深入研究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与糖代谢调节之间的联系及机制,可为防治糖代谢疾病及相关并发症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了解三峡库区多年高水位运行对消落带优势植物生长恢复的影响,分别于2008年和2017年定量调研了库区长寿段消落带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种群的变化,探讨了库区高水位运行对消落带狗牙根萌发、生长和物质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的高水位运行导致不定芽形成和萌发显著被促进,形成更多的分株;高水位运行导致狗牙根分株的株高、茎宽和叶片数被显著抑制,而叶长和种群的总叶片数被显著促进,且随着消落带水位的降低叶长呈降低趋势,而叶宽和总叶片数呈增加趋势;高水位运行导致狗牙根种群匍匐茎和地下茎的茎长、茎节数和总茎长均被显著促进,且随着消落带水位降低匍匐茎茎长和茎节数呈显著的降低趋势,而地下茎茎长和茎节数呈增加趋势;高水位运行导致狗牙根地下茎储存的干质量呈增加趋势,而分株和匍匐茎的干质量呈降低趋势,而且在种群物质分配中地下茎所占的比例呈增大趋势,低水位狗牙根种群的分株和高水位种群的匍匐茎所占的比例也呈增加趋势。因此,狗牙根不仅具有很强的耐淹和生长恢复能力,也具有很强的拓殖能力,可以作为库区中低位消落带恢复和重建的主要原生物种。  相似文献   

17.
模拟酸雨对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油菜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酸雨对农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的胁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模拟酸雨胁迫对油菜的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株高、叶面积生长受抑,叶单面鲜重明显降低,且在pH3.1时开始出现外观上的可见伤害;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pH4.1可作为酸雨对油菜产量的影响阈限;品质特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酸雨胁迫会导致油菜粗脂肪含量降低,使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而且随着酸度增强,粗脂肪与可溶性糖降低幅度越大;酸雨胁迫对可溶性蛋白质的影响阈限在pH5.1与pH4.1之间,对游离氨基酸总量的影响阈限在pH4.1与pH3.1之间,而对还原性糖、总酸度的影响阈限则在pH3.1与pHl.5之间,但以上各指标的确切阈值及酸雨对其影响的具体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主要苜蓿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对28个4龄苜蓿品种单株产量性状及其相关性和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单株干物质产量及各产量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单株干物质产量最高和较高的分别是新疆大叶(452.8g·株^-1)和甘农3号(373.0g·株^-1);叶片最宽和最长者均为新疆大叶和甘农3号;单株枝条数增加最多是第3茬,3茬单株枝条数最高和较高的品种是新牧1号、图牧2号、肇东和北疆;苜蓿株高生长高峰期在第1茬,生长最快的品种为甘农3号和新疆大叶.相关分析表明,单株干物质产量与株高及枝条数等构成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1、3茬株高及3茬单株枝条数等性状相关最好,呈显著相关的品种达19~22个,且相关系数亦最高.产量性状变异分析表明,品种内变异大于品种间变异,前者占总变异的76.0%~93.8%,而后者仅占6.1%~24.0%.各性状变异程度表现依次为3茬单株枝条数>单株干物质产量>1茬单株枝条数>2茬单株枝条数>春季株高>3茬株高>2茬株高>叶宽>现蕾期株高>叶长>1茬株高.  相似文献   

19.
11个正常细胞质的玉米自交系双列杂交对小斑病菌0小种的病级和三个抗病因素(病斑数量,病斑面积和单位病斑面积的产孢量)、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特殊配合力方差都达到极显著水准,加性与非加性遗传基因效应都是重要的。这两种配合力效应依抗病类型而不同。一般配合力,抗病系的为负效应,感病系的为正效应。而特殊配合力最大负效应组合,发生在抗×中、中×中和感×感类型,这表明抗性是部分显性的。 亲本自交系病级、病斑数量、或者三因素乘积与杂种一代抗病性(病级)呈高度相关性,因此杂交种抗病性可利用亲本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20.
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丽江云杉林林窗特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刘庆  吴彦  吴宁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6):845-848
研究了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云杉坪典型丽江云杉林林窗干扰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滇西北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占林分面积比例冠层林窗和扩展林窗分别为28.8%和42.5%,干扰频率以林窗密度计算,林窗出现的平均密度为35个·hm^-2左右.林窗大小分布为面积大于100m^2的大林窗约占25%,面积为50~100m^2的中等林窗占41%,面积小于50m。的小林窗占34%.形成林窗最重要的方式是干基和干中折断,其次是枯立滇西北亚高山丽江云杉林林窗形成木80%以上是丽江云杉,通常直径为40~50cm、高度为15~25m.每个林窗形成木数量多为1~2株,约占68.8%,5株以上很少,最多为6株.随着林窗面积由大变小,林窗中更新苗木的密度逐渐变大,小林窗中更新木密度约为大林窗的5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