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冬莲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664-3672
采用气相色谱(GC-ECD)方法分析了漳江口水环境中表层水、沉积物和水生生物体内滴滴涕(DDTs)的污染水平,初步研究了其在多介质中的含量、转移分配规律,并根据其沿江分布规律、组成特征,结合三氯杀螨醇同步调查结果进行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 漳江口表层水中的DDTs平均含量为枯水期10.5 ng·L-1(未检出~20.1 ng·L-1)、丰水期28.3 ng·L-1 (未检出~45.2 ng·L-1)、平水期5.03 ng·L-1 (未检出~18.8 ng·L-1);表层沉积物中DDTs含量(以干质量计)为1.87~144 ng·g-1,平均17.3 ng·g-1;11种水生生物中DDTs的含量范围为1.09~432 ng·g-1,平均37.0 ng·g-1.与其他地区相比,漳江口表层水和沉积物中的DDTs残留属于中等水平.DDT在沉积物中的富集因子为1185;在生物体中的富集因子平均为2534,富集能力依次为水生植物<虾类<贝类<鱼类.DDTs沿江分布基本呈下降趋势,推断其残留与船舶防污剂释放关系不大,主要来源于陆源性污染.组成特征分析显示,漳江口DDTs主要来源于环境中的早期残留,而Y-8站(江心岛后)近期有新的DDTs输入,可能与三氯杀螨醇的使用有关.同步调查结果显示,Y-8站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均检出三氯杀螨醇,且含量最高,近期存在三氯杀螨醇的施用.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砷的含量、分布及赋存形态,评估了沉积物中砷的生态风险,初步探讨了影响沉积物中砷分布的环境化学因子。结果表明,渤海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砷浓度变化范围为9.77~20.60 mg·kg-1,平均浓度为13.33±2.55 mg·kg-1。表层沉积物中总砷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近岸向中部逐渐递减趋势,具有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各个海区之间总砷含量差异显著,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总砷含量相对较高。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砷的主要形态为挥发性硫化物、碳酸盐或与无定型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沉积物中砷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砷含量与水体温度、磷浓度、溶解氧含量、pH、沉积物中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相关关系。水环境因子和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可能对沉积物中砷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细胞分裂频率法对秋季太湖梅梁湾蓝藻(微囊藻)原位生长速率进行了测定, 发现微囊藻白天的细胞分裂频率高于夜间, 水柱表层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最高; 湖体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为0.09-0.16 d-1, 围隔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为0.20-0.35 d-1; 蓝藻的原位生长速率受光照、温度、营养盐与生物量等因素的影响。蓝藻生物量、群体粒径组成、捕光色素及其组成等在水柱中均有垂直分布差异, 依赖于混合强度、浮力调节与群体粒径的垂直迁移或是蓝藻为了获取更为合适的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4.
采用连续提取方法对洱海湖滨带和湖中心带表层沉积物磷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滨带TP的含量为741.35-1061.36 mg·kg-1, 平均为872.61 mg·kg-1, 显著高于湖中心带(含量范围576.38-722.98 mg·kg-1, 平均值663.67 mg·kg-1)。两区域均以IP 为主赋存形态, 分别占TP 的79.70-84.97%(湖滨带)和78.1-92.28%(湖中心带), 而IP 中以Ca-P 为主, 分别占IP 的26.76-63.38%(湖滨带)和28.67-55.16%(湖中心带)。从各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特征来看, 湖滨带的TP、IP、OP、Ads-P、Fe-P 和Ca-P 均显著高于湖中心带, 而De-P 则相反, 反映了磷在迁移过程中与环境因子变化之间响应关系。相关分析表明湖滨带TP 与IP、OP、Ads-P 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而在湖中心带这种关系则仅存于TP 与IP 之间, 说明湖滨带磷具有较强的释放潜力, 而湖中心带则更多的体现了洱海区域的地质特点。该研究对于正确认识环境因子与沉积物中磷的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响应关系, 揭示高原湖泊磷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体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刘景春  严重玲  胡俊 《生态学报》2004,24(4):812-818
水体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 (AVS)是总硫含量中活性最高的部分 ,是沉积物中有毒重金属的重要结合形态 ,它的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沉积物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从而作为沉积物中有毒重金属环境污染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就十多年来水体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 (AVS)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概述了 AVS的测定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探讨了水体沉积物中 AVS含量时空变化的规律 ;同时就目前“同时可提取重金属”(SEM)与 AVS摩尔浓度比值和水体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毒性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清楚认识倾倒区海域沉积物的污染状况,测定了苍南海洋倾倒区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酸可提取重金属(SEM)的含量,并对AVS、SEM、及ΣSEM-AVS的平面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倾倒区表层沉积物中AVS含量为0.19-1.88μmol·g-1,倾倒区附近海域AVS含量高于周边海域;SEM平均含量为2.4μmol·g-1,SEM含量往倾倒区方向有增加趋势.从单个重金属对ΣSEM的贡献率来看,Zn>Cr>Cu>Pb>Cd,SEMZn基本在50%以上,而SEMCd均在1%以下,其分布形态主要受Zn的控制.ΣSEM-AVS差值均大于0,且在倾倒区及附近海域其ΣSEM-AVS值高于沿岸各站,说明倾倒区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对生物可能有一定毒性,具有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前期研究发现,二甲基二硫醚(DMDS)对绿盲蝽成虫具有明显的趋避效果,但田间喷施应用的持效期较短.本文从缓释材料、缓释剂、稀释浓度等方面构建DMDS的缓释体系,并在枣园检验其缓释效果.结果表明:以PE小瓶为缓释材料、液体石蜡为缓释剂、稀释浓度为1∶10构建的DMDS缓释体系在田间的持效期达15 d以上.上述DMDS缓释体系在枣园成直线挂置使用,30 d后距趋避带10 m范围内的绿盲蝽越冬卵数量降低了48.0%.本研究为田间应用DMDS趋避防控绿盲蝽成虫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红树林湿地水环境—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以期为红树林湿地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三亚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编号TLG)、亚龙湾青梅港红树林保护区(编号QMG)、三亚河红树林保护区(编号SYHX、SYHS)和榆林河(编号YLH)4个典型的红树林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红树林湿地水环境—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沉积物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以TLG样地最高,分别为1.75%和0.097%,全P含量以SYHX最高(0.057%),硫化物含量以SYHS最高(36.33 mg·kg-1)。各样地的表层沉积物中C/N、C/P、N/P存在一定差异。各样地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含量分别在3.13~10.61 mg·L-1和1.70~9.56 mg·L-1,化学需氧量含量属于地表水I~II类,无机磷含量以SYHS最高。TLG以NH  相似文献   

9.
多毛番茄(Solanum habrochaites)为重要的番茄种质资源, 其叶表存在大量次生代谢物质, 对多种虫害具有趋避或/和毒害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栽培番茄(S. lycopersicum ) 9706与3份多毛番茄(LA2329、LA1777和PI134417)材料叶表次生代谢物质。结果表明, 3份多毛番茄叶表可检测到的次生代谢物质种类和总含量均高于普通番茄, 同时多毛番茄亚种间次生代谢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也存在差异。普通番茄叶表次生代谢物质为3种单萜和3种倍半萜类物质, 其中单萜和倍半萜类物质分别占次生代谢物质总量的60.3%和39.7%。多毛番茄LA2329和LA1777叶表倍半萜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较高, 有些萜类物质具有物种特异性。如LA2329中含量最高的α-姜烯, 其含量为2 409.1 μg·g–1; LA1777中含量较高的γ-榄香烯和E-β-法尼烯, 含量分别为573.3 μg·g–1和289.9 μg·g–1, 在其它番茄材料中未检测到这3种倍半萜类物质。PI134417中含量最高的是月桂酸乙酯, 其含量为5 312.8 μg·g–1, 在普通番茄中这一物质未见报道。PI134417中甲基酮类物质含量也较高, 其中2-十一烷酮和2-十三烷酮的含量分别为689.8 μg·g–1和1 459.7 μg·g–1。研究结果可为番茄种质资源利用和次生代谢物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冯胜  袁斌  王博雯 《生态科学》2017,36(6):25-34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 跟踪湖泛爆发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动态及环境因子变化。结果表明: 湖泛爆发过程中水质明显恶化, DO(溶解氧)、SD(透明度)、pH(酸碱度)显著降低, 其中DO 含量均低于0.51 mg·L-1, 水体中TN(总氮)、TP(总磷)等营养盐的含量远远高于正常水体中的含量。细菌丰度和藻类数量明显升高, 其中, 湖泛中心区的细菌丰度上升到107 cells·L-1, 相比未发生湖泛的区域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分析比较非湖泛区及不同程度湖泛区的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 湖泛最严重的区域, α-、γ-变形菌纲(alpha-, gamma-Proteobacteria)分别由未发生湖泛时的4.10%和13.16%降至0.59%和1.91%;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所占比例由未发生湖泛区域的19.04%降至0.92%; 而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所占的比例则由1.12%增加至36.32%。此外, 还检测到一些特殊生境的细菌类群,如Ilumatobacter,Chitinophagaceae。通过对湖泛事件中细菌群落与关键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研究, 为湖泛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邹万生  王智  刘良国  王文彬  石迎普 《生态学报》2017,37(19):6597-6606
对频繁暴发微囊藻水华的西洞庭冲天湖表层底泥和上覆水取样,检测和分析了底泥表层微囊藻休眠体丰度和菌浓度、上覆水中微囊藻细胞丰度和菌浓度以及部分理化性质,结合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2—6月份冲天湖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中总菌浓度均显著上升(P0.05),底泥表层总菌浓度显著高于上覆水(P0.05),优势菌群均为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4月份底泥表层微囊藻休眠体开始复苏且休眠体丰度下降,6月份休眠体丰度显著低于4—5月份(P0.05),而上覆水中微囊藻细胞丰度上升,6月份显著高于4—5月份(P0.05);复苏优势藻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和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复苏期间促休眠体复苏优势菌群浓度显著上升、"底泥-上覆水"界面溶解氧浓度与TN/TP比显著下降(P0.05)。说明冲天湖底泥表层和上覆水优势菌群可能通过改变底泥表层理化环境影响微囊藻休眠体复苏。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东湖-沙湖连通工程对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污染物的影响, 于2013年7月在东湖的水果湖及郭郑湖心采集了20 cm的柱状沉积物, 按2 cm分层测定了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酸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s, AVS)及同步提取金属(Simultaneously extracted metals, SEM), 并与2004、2006和2008年(TOC、TN和TP)及1999年(AVS、SEM)数据进行了比较; 同时研究了郭郑湖沉积物氮磷的释放特性。结果表明, (1)水果湖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普遍高于郭郑湖, 在连通前均呈增加的趋势; 连通后, TOC、TN的平均含量显著降低(P0.05), 与2008年比分别降低了25.1%和56.3%(水果湖)及31.9%、66.1%(郭郑湖); TP平均含量虽略高于2008年, 但水果湖沉积物低于2004及2006年, 郭郑湖表层沉积物也低于历年, 表明TP污染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湖水流动性的增强有利于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的降低; (2)随着沉积物表层氧化还原状况的改善,表层沉积物AVS含量降低, 且最高含量分别由26.4(水果湖)和26.2 mmol/kg(郭郑湖)降低到15.1和18.2 mmol/kg; SEM含量则升高, 导致SEM/AVS上升, 但SEM/AVS值均小于1, 沉积物尚未呈现重金属毒性; (3)东湖沉积物中的氮磷存在潜在的释放风险, 其释放与扰动强度有关, 且污染物含量高的底层沉积物释放更明显。因此,连通工程有利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的降低, 但同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污染物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张光贵 《生态科学》2016,35(1):161-166
为揭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 分别于2012 年2 月和2013 年4 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9 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 测定了其OM、TN 和TP 的含量, 分析了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 含量在1.48%-4.22%之间, 平均值为2.06%, TN 含量在382-2217 mg·kg–1 之间, 平均值为1340 mg·kg–1, TP 含量在142-716 mg·kg–1 之间, 平均值为294 mg·kg–1, 与国内其它湖泊(水库)相比,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 和TN 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其内源负荷不容忽视;OM 和TN 含量的空间分布相似, 总体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 TP 含量总体表现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 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存在较低程度的生态风险, 主要来自TN 和OM。  相似文献   

14.
南矶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鄱阳湖西南部, 总面积约333 km2, 大部分区域由碟形湖及相应洲滩组成。2012 年10 月该地区碟形湖爆发了较重的蓝藻水华, 通过监测发现本次蓝藻水华优势种为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和水华微囊藻(M. flos-aquae), 其细胞密度最高达2.51×109 cellsL–1, 相应水体的微囊藻毒素浓度也达到1.6 gL–1, 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界限。通过水质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总磷浓度普遍较高, 所有调查点位的总磷浓度在0.15-0.3 mgL–1 之间, 综合富营养化指数在52-63 间, 总体达到了轻-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本次南矶湿地蓝藻水华可能与当地居民对碟形湖的不合理开发致使水体营养盐浓度偏高有关, 同时当地高温高光强的秋季特殊气候也为蓝藻水华的爆发提供了优良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渤海海域甲藻孢囊的种类多样性和生态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黄琳  顾海峰  李爽  李韶山 《植物学报》2012,47(2):125-132
在渤海湾24个站位采集0–10 cm表层沉积物144份样品, 进行甲藻孢囊的种类多样性和生态地理分布研究, 并分析渤海海域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在渤海海域共采集鉴定出6类32种甲藻孢囊, 包括原多甲藻类孢囊11种、裸甲藻类孢囊6种、膝沟藻类孢囊7种、钙质类孢囊5种、翼藻类孢囊2种及Tuberculodinioid类孢囊1种。其中, 自养型甲藻孢囊17种, 优势种为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孢囊, 丰富的孢囊库为锥状斯氏藻赤潮提供种源, 可作为该海域发生锥状斯氏藻赤潮的参考依据; 异养型甲藻孢囊15种, 优势种为无纹多沟藻(Polykrikos schwartzii)和锥形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conicum)孢囊; 发现1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孢囊--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孢囊, 但是仅在S6、S8和S14三个站位发现, 且孢囊数量较少。渤海甲藻孢囊组成与世界其它海域相似, 异养型甲藻孢囊种类丰富, 提示渤海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每个站位沉积物样品分为3层(每层约3 cm), 春夏两季表层、中层和底层之间孢囊组成差异不大, 平均种类数为5.58–7.29, 孢囊的平均密度范围在58.82–103.57 cysts·g–1 DW之间; 孢囊种类丰富的站点, 孢囊密度也较高, 如S9、S14站位。对渤海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分析, 发现表、中、底3层甲藻孢囊的平均种类多样性指数在春季(5月)分别为1.69、1.61和1.52; 略低于夏季(8月)的1.83、1.89和1.60。  相似文献   

16.
洱海蓝藻水华暴发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洱海水质和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 分析了洱海藻类水华暴发季节水质营养水平及浮游植物多样性, 并探讨了洱海浮游植物种群演替的环境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 洱海蓝藻水华在6-10月份大量暴发, 蓝藻数量高达107 cells/L, 水华种类为微囊藻(Microcystis)属的一些种, 微囊藻在6-10月份占绝对优势, 最高可达90%以上. 分析5-11月洱海营养水平, 其中7月营养水平最高, 浮游植物生物量10月份最大(以叶绿素a表示). 使用SPSS里的pearson分析了浮游植物和各理化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浮游植物种类, 总磷(TP)对微囊藻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7.
将吗啡、海洛因分别给予大鼠,建立成瘾动物模型,用气相色谱联用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方法分析大鼠体毛、尿液中吗啡及6-单乙酰吗啡水平。结果显示:连续给药14天后检测分析,大鼠体毛中吗啡、6-单乙酰吗啡水平分别为2.64±0.9ng·ng·mg-1.88±0.6ng·mg·mg-1,大鼠尿液中吗啡、6-单乙酰吗啡水平分别为27.7±0.6μg·mL-1、5.2±0.2μg·mL-1,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海洛因在动物体内主要代谢产物为吗啡和6-单乙酰吗啡。  相似文献   

18.
李旭林  郑康振  周炎武  陈耿  陈桂珠 《生态学报》2010,30(12):3163-3172
研究了不同树种的红树林恢复对潮滩表层沉积物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恢复提高了潮滩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以光滩为对照,外来树种和乡土树种的恢复使表层沉积物中的可交换态无机态N(IEF-N)分别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外来树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和海桑(S. caseolaris)提高了IEF-N的含量,而乡土树种——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使IEF-N的含量下降。当与近岸水体发生物质营养交换作用时,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恢复可能导致营养盐在潮滩沉积物\水界面间的迁移和交换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潜在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9.
贵州草海氮磷分布特征及沉积物释放通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草海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体、表层沉积物及周边河流水体系统的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阐明丰水期和枯水期氮磷在草海水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层沉积物中氮磷的释放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识别沉积物的"源"和"汇"特征。结果表明,两个水文期大部分入湖河流的总氮和总磷浓度高于出湖河流,湖水氮磷浓度受外源输入影响较明显;丰、枯两期挺水植物区水中氮磷浓度高于沉水植物区,且沿主要水流方向逐渐降低;丰水期水-沉积物界面水中氮磷浓度高于表层水体,枯水期该特征不明显。枯水期沉积物中总氮的释放通量范围为5.244~362.506 mg·m~(-2)·d~(-1),呈现出"源"的特征;沉积物中总磷释放通量范围为-3.081~3.009 mg·m~(-2)·d~(-1),在挺水植物区表现为"汇",在沉水植物区表现为"源",内源释放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水中嗅味问题逐渐引起关注。研究发现,天然水体中异嗅物质主要是微生物和藻类的挥发性次级代谢产物。总结了天然水体中常见的两种异嗅物质土臭素(GSM)和二甲基异莰醇(MIB)的来源及其在生物体内的合成途径。介绍了异嗅物质通过吸附、挥发、光解、生物降解等一系列作用在饮用水水源中的迁移转化以及其进入水体生物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