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老年瓣膜病在瓣膜置换术后的死亡原因,为降低术后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以瓣膜置换术治疗的329例老年瓣膜病变患者的资料,对比分析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之间的差异,总结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8.51%,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心功能分级、置换瓣膜数、LAD、LVEF、LVEDD、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瓣膜数目与术后死亡有关联(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心功能差、LVEED、CPB为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心功能差、LVEED过度增大、CPB过长均是瓣膜置换术后的老年瓣膜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议临床在诊治中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2.
李赛梅  岑小浴 《蛇志》2011,23(4):401-402
风湿性心脏病及其瓣膜病变的治疗大多采用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需终身抗凝治疗,因此规范的抗凝治疗和健康指导,是保证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现将我院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使用香豆素类药物华法林抗凝治疗的观察指导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2 h、24 h、48 h、术后1周进行血浆BNP、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观察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不同心功能分级、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浆BNP、CK-MB、hs-CRP水平变化,同时观察并比较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与否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血浆BNP、CK-MB、hs-CRP水平变化。结果:随NYHA心功能分级升高,患者血浆BNP、CK-MB、hs-CRP水平升高,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hs-CRP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 h、24 h、48 h血浆BNP、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术后24 h、48 h血浆CK-MB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而术后1周血浆BNP、CK-MB、hs-CRP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严重心律失常组)患者16例,未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无严重心律失常组)患者82例,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血浆BNP、CK-MB、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BN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K-MB、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严重心律失常组术后12 h、24h、48 h、1周血浆BNP、CK-MB、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前血浆BNP可以反映患者心功能情况,术后患者血浆BNP、CK-MB、hs-CRP异常升高,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升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术后中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72例患者,术后随访3至6年,获得患者术后十二导联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结果,并且记录术后药物应用、相关并发症、心功能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是否改善等情况。根据心电图结果,将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与非窦性心律组,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因素是否有差异。结果:截止至随访终点,有效随访的68例患者中窦性心律维持率为63.2%。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是否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房颤病程、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中晚期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能够有效防止血栓栓塞,术前房颤病程长、合并三尖瓣成形或置换的患者术后中远期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的影响及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5例AMI合并CS患者,将直接行PCI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n=59例),行IABP辅助支持下PCI治疗患者设为研究组(n=46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脏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肌酶谱指标[心肌肌钙蛋白T与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根据患者出院时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74)与死亡组(n=31),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两组LVEF较术前提高,LVEDD、LVESD降低,且研究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心肌酶谱指标较术前显著下降,且研究组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对照组发生5例再发心肌梗死、7例急性血栓形成,研究组分别为2例、3例(P>0.05);对照组死亡23例,研究组死亡8例,研究组死亡人数低于对照组(P<0.05)。死亡组年龄、Killip分级≥Ⅲ级、高血脂、LVEF<40%、TIMI血流分级≤Ⅱ级占比、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水平高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CK-MB、LVEF、IABP辅助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Killip分级≥Ⅲ级、LVEF<40%、TIMI血流分级≤Ⅱ级为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ABP辅助支持下的PCI能有效改善AMI合并CS患者心功能,年龄≥65岁、Killip分级≥Ⅲ级、LVEF<40%、TIMI血流分级≤Ⅱ级为等为其院内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96例在我院接受CABG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早期是否出现肺部并发症将患者分为肺部并发症组和非肺并发症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相关围术期指标的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早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296例CABG手术患者中有52例出现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7.6%);两组在年龄、吸烟、体质量指数(BMI)、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EVF)、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体外循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24 h输红细胞(RBC)量、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24 h平均血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OR=1.137)、BMI(OR=1.636)、术前LEVF(OR=1.733)、左主干病变(OR=1.532)、体外循环(OR=2.134)、术后24 h输RBC量(OR=1.243)、术后24 h平均血糖水平(OR=1.335)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CABG术后早期肺部并发症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中应当重视此类高危因素,以制定相关干预措施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经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PCI)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及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PCI治疗的女性STEMI患者408例,根据患者不同的发病年龄将其分为A组(年龄≤65岁,n=161)与B组(年龄>65岁,n=247)。对比不同的发病年龄PPCI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及院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B组的病变血管数量、钙化病变组间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B组的病变血管部位、术前TIMI血流分级、分叉病变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主动脉内囊反搏术比例组间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B组症状发生到血管开通时间(S-to-D)、门-球囊扩张时间(D-to-B)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术中死亡、支架内血栓、BARC3~5级出血比例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术后死亡的发生率低于A组(P<0.05)。根据患者不同的预后结局分为存活组(n=369)和死亡组(n=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与年龄、糖尿病、体质量指数(BMI)、Killip心功能分级、术前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血流分级、住院天数、S-to-D时间、D-to-B时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LVEF偏低、CK-MB偏高、术后TIMI血流分级0~I级、S-to-D时间偏长是女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不同年龄女性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且PPCI 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年龄偏大、LVEF偏低、CK-MB偏高、术后TIMI血流分级0~I级、S-to-D时间偏长是女性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分析术前尿酸(UA)、白蛋白(ALB)对OPCAB术后AKI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34例行OPCAB术的冠心病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术后观察48h,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KI分成AKI组和非AKI组,分析患者OPCAB术后AKI发生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术前血清UA、ALB对OPCAB术后AKI的预测价值。结果:在134例患者中,有37例患者行OPCAB术后发生AKI,发生率为27.61%(37/1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KI组年龄≥65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心功能Ⅳ级人数占比和术前血清UA较非AKI组升高,而术前血清ALB较非AKI组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前血清UA≥350.71 μmol/L是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而术前血清ALB≥39.22 g/L是AKI的保护因素(P<0.05)。术前血清UA、ALB及二者联合预测OPCAB术后AK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1、0.722、0.881。结论:OPCAB术后AKI发生率较高,AKI主要与患者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术前心功能分级以及术前血清UA、ALB水平有关,其中术前血清UA、ALB对AKI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临床可通过测定术前UA、ALB水平,辅助评估OPCAB术后AKI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探讨冠心病合并室壁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我科共收治37例冠心病合并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室壁瘤直径小于50 mm采用"三明治"法室壁瘤折叠术(13例),室壁瘤直径大于50 mm采用Dor标准术式(24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5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比较术前、术后2周及术后一年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前降支均采用左乳内动脉作为桥血管,移植血管1-4支。术后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1例猝死,其余均康复出院。术后血胸再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34例,1例失访。术后2周、术后1年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44.27±7.22)%、(49.32±6.98)%较术前(34.47±8.13)%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51.87±6.25)mm、(50.73±5.72)mm)较术前(61.25±5.21)mm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1.82±0.47)、(1.64±0.51)较术前(3.08±0.55)明显改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患者,根据瘤体大小及部位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并同期冠脉搭桥及矫治瓣膜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炎症标志物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50例行回顾性分析。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PNI,并采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数(NE),计算PLT与淋巴细胞比值(PLR)、NE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分成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根据术后12个月的预后情况,分成生存组、死亡组。比较术后有无并发症及不同预后患者的PNI、PLR、NLR,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50例患者中,术后有26例(17.33%)发生并发症,124例(82.67%)无并发症;术后12个月内死亡19例(12.67%),生存131例(87.33%)。并发症组术前PNI低于无并发症组,PLR、NLR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死亡组术前PNI低于生存组,PLR、NLR高于生存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开腹手术、术前营养风险、术中出血量≥200 mL、PLR≥147.98、NLR≥2.86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NI≥51.94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保护性因素(P<0.05)。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为Ⅲ期、肿瘤直径>4 cm、脉管癌栓、浸润深度为T3+T4、PLR≥147.98、NLR≥2.86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NI≥51.94是预防死亡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术前PNI下降以及PLR、NLR升高会增加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风险,三者是患者术后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住院期间的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STEMI入住我院并行直接PCI的高龄患者(年龄≥75岁)的一般情况、既往史、入院情况、术中及术后情况、并发症等资料,总结分析该类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预后,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127例患者,其中男性84例(66.14%),女性43例(33.86%),年龄79±3岁,住院时间13.07±7.80天,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为17.32%,其中死亡4例(3.1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与高龄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高龄STEMI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STEMI患者接受直接PCI治疗总体安全,影响其住院期间MACE的危险因素包括心功能不全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2.
董自超  汪曾炜  王辉山  尹宗涛 《生物磁学》2011,(10):1891-1895,1986
目的:评价采用同种带瓣管道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手术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2002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应用同种带瓣管道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一般信息、血流动力学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后49例痊愈出院,5例死亡,存活率90.7%,死亡率9-3%。手术前后比较右室流出道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加,右室一左室收缩压比值、右室-肺动脉压差较术前明显降低,三尖瓣反流、肺动脉瓣反流较术前加重,肺动脉瓣狭窄较术前减轻。统计分析表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术后右室平均压、术后肺动脉-主动脉收缩压比值、术后二尖瓣反流。术后心胸比、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术后肺动脉一主动脉收缩压比值、术后三尖瓣反流可能和术后患者ICU时间延长有关。McGoon指数、术后心胸比、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术后右室平均压、术后肺动脉一主动脉收缩压比值、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术后三尖瓣反流可能和术后患者呼吸机时间延长有关。结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同种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流出道梗阻矫正满意,可以防止肺动脉返流导致的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采用同种带瓣管道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影响手术效果及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2002年1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应用同种带瓣管道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一般信息、血流动力学表现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行右室流出道重建术后49例痊愈出院,5例死亡,存活率90.7%,死亡率9.3%。手术前后比较右室流出道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加,右室-左室收缩压比值、右室-肺动脉压差较术前明显降低,三尖瓣反流、肺动脉瓣反流较术前加重,肺动脉瓣狭窄较术前减轻。统计分析表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术后右室平均压、术后肺动脉-主动脉收缩压比值、术后二尖瓣反流。术后心胸比、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术后肺动脉-主动脉收缩压比值、术后三尖瓣反流可能和术后患者ICU时间延长有关。McGoon指数、术后心胸比、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术后右室平均压、术后肺动脉-主动脉收缩压比值、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术后三尖瓣反流可能和术后患者呼吸机时间延长有关。结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同种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术后流出道梗阻矫正满意,可以防止肺动脉返流导致的心脏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瓣膜置换(VR)手术的特点及经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01年11月至2010年3月对60例年龄大于80的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男33例,女27例。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83.77±2.45)岁。均为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患者。其中3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二尖瓣置换手术,1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主动脉瓣置换手术,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双瓣置换手术,同时8例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手术,3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手术,1例升主动开成形术。置换生物瓣膜者51例,置换机械瓣膜者9例。CABG平均搭桥(2.13±0.75)根,搭桥材料为左乳内动脉与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早期死亡9例(15%),1例死于术后出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死于术后心衰。早期生存51例(85%),出现术后并发症10例,其中2例发生胸腔积液,1例心包填塞,3例肺部感染,1例心房扑动后发生室颤,3例二次开胸止血。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门诊随访49例,随访时间1~60个月,心功能I级2例、Ⅱ级29例、Ⅲ级18例、Ⅳ级0例(NYHA分级)。结论:对老年患者行冠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鳞癌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并分析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我院从2010年1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食管鳞癌患者150例进行研究,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成研究组(n=84,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和常规组(n=66,常规放疗治疗)。随访3年,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3年生存情况。单因素分析研究组患者3年生存情况与性别、年龄、病变长度、病变部位、大体肿瘤体积(GTV)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三维适形放疗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放射性食管损伤、血液毒性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均P0.05)。研究组1、2、3年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病变长度、病变部位以及GTV的食管鳞癌患者三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病变长度≥50 mm、病变部位为胸下段、GTV≥40 cm3均是三维适形放疗食管鳞癌患者3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鳞癌患者的近期疗效优于常规放疗,可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提高生存率。年龄≥70岁、病变长度≥50 mm、病变部位为胸下段、GTV≥40 cm~3均是三维适形放疗食管鳞癌患者3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术前SYNTAX积分32分的重度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6日至2017年5月20日在西京医院心血管内外科成功行CABG且术前SYNTAX积分32分的重度病变CHD患者50名和成功行PCI且术前SYNTAX积分32分的重度病变CHD患者50名,分为PCI组与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和院内死亡发生情况,术后一年电话随访患者存活情况、病死原因、再次入院、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生情况,通过SF-12量表和西雅图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与CABG组相比,PCI组患者心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花费更少、有PCI史的患者比例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SF-12量表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的各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与CABG治疗不同病变严重程度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17.
高远  袁忠祥 《生物磁学》2011,(3):512-514
目的:总结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瓣膜置换(VR)手术的特点及经验。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2001年11月至2010年3月对60例年龄大于80的患者施行冠状动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男33例,女27例。年龄80-87岁,平均年龄(83.77±2.45)岁。均为冠心病合并瓣膜病变患者。其中36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二尖瓣置换手术,1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主动脉瓣置换手术,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双瓣置换手术,同时8例患者行三尖瓣成形手术,3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手术,1例升主动开成形术。置换生物瓣膜者51例,置换机械瓣膜者9例。CABG平均搭桥(2.13±0.75)根,搭桥材料为左乳内动脉与大隐静脉。结果:全组早期死亡9例(15%),1例死于术后出血,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7例死于术后心衰。早期生存51例(85%),出现术后并发症10例,其中2例发生胸腔积液,1例心包填塞,3例肺部感染,1例心房扑动后发生室颤,3例二次开胸止血。给予相应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门诊随访49例,随访时间1~60个月,心功能I级2例、Ⅱ级29例、Ⅲ级18例、Ⅳ级0例(NYHA分级)。结论:对老年患者行冠脉搭桥+瓣膜置换手术,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作好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其术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8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279例AAA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分析AAAD患者的临床特征。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按照术后院内的死亡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两组患者手术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79例AAA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88:1;患者平均年龄为(52.11±8.91)岁;合并高血压者占66.67%,合并冠心病者占11.47%;患者以胸痛或胸背痛为主要症状(占69.89%);并发症中以心包积液(占43.37%)和主动脉瓣反流(占18.64%)的发生率最高;其平均收缩压、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DDi)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上限;心、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23.30%和15.77%;院内死亡率为17.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和存活组AAAD患者在年龄、是否伴有肾功能不全、是否伴有心功能不全、DDi水平、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输血量和术后是否开胸止血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伴有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270 min和术后开胸止血是AAAD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AAD患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多数合并有基础疾病,疼痛为其主要症状,且该病患者并发症多、术后死亡率较高。年龄65岁、伴有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270min和术后开胸止血均可显著增加AAAD患者术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对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左室心肌力学的改变。方法:病变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75%患者)30例,分别于PCI术前1天和术后3天、术后3个月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的常规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 V),同时应用STI技术测量缺血心肌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参数:纵向、径向、圆周应变LS、RS、CS。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病变组PCI术前缺血心肌应变值(LS、RS、CS)均呈不同程度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3个月病变组LS、RS、CS较术前均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变组PCI术前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LVEF、LVDd、LVEd V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TI技术可定量敏感的评价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缺血心肌力学改变,为评价PCI术对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D-二聚体(D-D)联合监测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212例行手术治疗的ATAAD患者,追踪术后30 d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17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基线、手术和实验室相关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T-proBNP、D-D单独及联合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价值。结果:死亡组年龄≥60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血肌酐(Scr)、NT-proBNP、D-D,术前≥2个脏器灌注不良、联合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输血、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术后并发低心排、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人数占比,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均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2个脏器灌注不良、术后伴急性肾损伤、联合CABG、术后低心排、NT-proBNP、D-D是影响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NT-proBNP、D-D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28、0.720,联合NT-proBNP和D-D的曲线下面积为0.834,高于单独应用NT-proBNP、D-D。结论:术前脏器灌注不良、术后急性肾损伤、联合CABG手术、术后低心排、NT-proBNP、D-D是影响ATAAD患者住院30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联合NT-proBNP和D-D在ATAAD患者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