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手术过程中七氟烷与地氟烷麻醉对患者中性粒细胞和T细胞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85例年龄在20-60岁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使用七氟烷与地氟烷进行麻醉。在麻醉前30 min和麻醉后2-24 h分别检测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T辅助淋巴细胞(CD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自然杀伤性淋巴细胞、激活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CD4/CD8的比值,血浆皮质醇含量。结果:二组患者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麻醉24 h后显著升高(P0.01)。地氟烷组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高于七氟烷组(P0.05)。CD4细胞的百分比在七氟烷组中无显著改变,在麻醉后2h,地氟烷组(31.93%[6.65%])同基础值(36.41%[6.92%])相比显著降低(P0.05),24 h后进一步下降(30.52%[8.01%])(P0.01)。七氟烷组CD4/CD8比值一直无变化,但地氟烷组在麻醉2 h降低(1.51[0.52]),24 h明显升高(1.82[0.72])(P0.05)。结论:与地氟烷相比,七氟烷对中性粒细胞群与T细胞群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玳瑁和绿海龟幼体外周血细胞的观察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和绿海龟(Chelonia mydas)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及其数量进行了观察、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在2种海龟外周血都观察到7种血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除了绿海龟观察到大、小2种嗜酸性粒细胞外,另外几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他爬行动物相似.白细胞分类计数表明,2种海龟白细胞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其次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仅有少数,嗜碱性粒细胞极少,并且此类细胞在玳瑁的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为零.玳瑁红细胞数量为(346.7±68.4)×10~3个/μl,比绿海龟红细胞含量少,绿海龟为(403.3±170.6)×10~3/μl;玳瑁白细胞及血栓细胞数分别为(7.7±1.9)×10~3个/μl和(9.6±2.2)×10~3个/μl,绿海龟分别为(7.3±2.8)×10~3个/μl和(7.5±3.7) ×10~3个/μl.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口腔溃疡患者铁代谢水平及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对病情发生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我院口腔科确诊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采用比色法检测受试者的血清铁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受试者铁蛋白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受试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和CD8~+)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血清铁和铁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CD3~+、CD4~+和CD8~+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铁蛋白、血清铁、CD3~+、CD4~+、CD8~+、CD4~+/CD8~+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铁蛋白和血清铁的OR值高于其他参数,其次为CD4~+。研究获得初步结论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的铁蛋白、血清铁、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和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健康体检者,且上述指标均是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模型不同时间段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的动态变化,分析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大肠埃希菌感染炎症程度的关系,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在大肠埃希菌感染时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麦氏浊度为2.73约为1×109CFU/m L大肠埃希菌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ICR小鼠感染模型44只、空白对照4只及阴性对照4只。实验组按1、3、6、12、24、48、72、96、120、144和168 h,共11个时间段,每次取4只小鼠,抽取外周血800μL,利用SYSMEX2100检查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变化情况。结果大肠埃希菌ICR小鼠感染组1~24 h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降低(0.01P0.05),第2天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至第7天白细胞总数比对照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在第7天时略有回落;感染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值在感染12 h到第7天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照组为0.06±0.03,感染1 h为0.07±0.0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6 h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12 h开始到第7天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第7天时为最高值(1.52±0.38)。结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在大肠埃希ICR小鼠感染模型组中判断小鼠感染状况敏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结合白细胞总数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能为临床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状况提供更灵敏的诊断参考数据,且易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雌雄牛蛙(Rana catesbeiana)外周血细胞的组成、形态、大小和数量进行了观察和统计。牛蛙外周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栓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体积最大,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25.68±1.88)μm×(16.49±1.53)μm,扫描电镜下发现红细胞表面光滑;血栓细胞呈卵圆形或纺锤形,其体积最小,平均大小为(8.62±1.04)μm×(7.47±1.11)μm;白细胞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组成,扫描电镜下白细胞表面粗糙不平,有许多不规则的凸起。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最多,其中小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的32.66%±4.29%,大淋巴细胞约占6.03%±1.54%;嗜碱性粒细胞最少,只占4.78%±0.83%;浆细胞胞体大小不一,常呈椭圆形,平均大小为(23.51±0.59)μm×(22.86±0.67)μm;此外,牛蛙外周血细胞中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比例以及淋巴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大小均有性别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CD64~+中性粒细胞在烧伤并发感染患者体内的变化趋势。在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学院烧伤科就诊的患者共100例,男性73例,女性27例;其中观察组(并发感染)50例,对照组(未发生感染)患者5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烧伤面积统计,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体内CD64~+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比例,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强度的差异性。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外周血CD64~+中性粒细胞比例平均高达(41.5±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烧伤并发感染患者体内CD64~+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且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未感染患者,可以用于日后患者感染的诊断及预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人们极少关注的两栖动物北部湾棱皮树蛙(Thelodermacorticale)为研究对象,采用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法与血细胞计数法观察并统计了北部湾棱皮树蛙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比例。结果显示,北部湾棱皮树蛙的外周血由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包括大、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血栓细胞7种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平均含量为2.43×10~5个/mm~3,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呈泪滴形、梨形、逗号形、梭形,具椭圆或圆形核,核染色质密集,偶尔可观察到正在进行直接分裂或有丝分裂的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比红细胞少,平均含量为1.74×10~4个/mm~3,其中,小淋巴细胞占40.02%±1.77%、大淋巴细胞占10.83%±2.53%、单核细胞占23.17%±3.16%、嗜中性粒细胞占10.08%±4.62%、嗜碱性粒细胞占9.25%±2.69%、嗜酸性粒细胞占6.72%±1.50%。血栓细胞呈纺锤形和梭形,常单独存在,或者呈圆形和不规则圆形,数个集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该文采用旋转培养方式研究微重力培养条件对造血干祖细胞向中性粒细胞分化的效率和功能的影响。脐血CD34+细胞用扩增体系[Stem Span SFEM培养基、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Fms相关酪氨酸激酶3受体(Fms-related tyrosine kinase 3 ligand,Flt3)、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静置培养7 d后,再分成静置培养(static culture,SC)组和旋转培养(rotate cell culture system,RCCS)组,并换为分化培养体系[Stem Span SFEM培养基、I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SCF、Flt3、IL-3]再培养9 d。培养过程中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38、CD11b、CD16b、CD66b比例,第16 d收集细胞进行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结果表明,RCCS组和SC组均能形成形态正常和功能成熟的中性粒细胞,RCCS组CD16b~+的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多(29.82%±2.48%vs 15.01%±0.62%,P0.01),且细胞产生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能力显著增强(P0.05),具有趋化运动能力的细胞增多(50.430%±3.275%vs 34.000%±0.700%,P0.05)、运动速度增快(8.100±0.404μm/min vs 5.850±0.050μm/min,P0.05)。该文结果提示,微重力培养条件能促进造血干祖细胞分化为形态正常和功能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9.
白藜芦醇对耐力训练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6周耐力训练小鼠的白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亚群和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的影响。方法:7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A组)、耐力训练组(B组)、耐力训练+白藜芦醇组(C组),每组24只小鼠,C组小鼠每日给予白藜芦醇10mg/kg灌胃,与B组共同进行6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再进行力竭游泳实验,力竭后24h处死小鼠取材进行指标检测。结果:补充白藜芦醇使耐力训练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CD3+CD8+显著回升,维持CD3+CD4+/CD3+CD8+在正常范围,使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能力提高,一定浓度范围内的白藜芦醇体外均能增强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转化能力。结论:白藜芦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耐力训练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应用Wright-Giemsa染液联合染色方法,通过光镜对切尾拟鲿Pseudobagrus truncatus外周血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切尾拟鲿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两种类型的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量最多,占白细胞总数的39.32%;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最少,仅占白细胞总数的2.30%;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大小为(14.58±3.95)μm×(12.96±2.67)μm;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大小为(6.53±0.96)μm×(3.65±0.41)μm。此外,统计了红细胞密度为(1.68±0.39)×106/mm3,白细胞密度为(5.84±0.73)×103/mm3。  相似文献   

11.
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肝脏、脾脏、头肾和体肾4种组织器官内各种血细胞的发生和外周血液的血细胞分类组成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卵形鲳鲹的红细胞主要在脾脏、体肾和头肾中发生;淋巴细胞主要在体肾、头肾和脾脏中发生;粒细胞主要在头肾和体肾中发生;单核细胞在肝脏、头肾和脾脏中均有发生;而血栓细胞的发生在这4种组织中均未观察到。卵形鲳鲹在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这几种白细胞中,单核细胞数量最少,很难观察到,数量少于1%;嗜中性粒细胞稍多,有(9.25±5.64)%;血栓细胞占(38.23±21.86)%;淋巴细胞最多,达(52.52±21.65)%。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百令胶囊联合罗氟司特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的效果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第六派驻门诊部收治的110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罗氟司特片,每次500 mg,每天1次。观察组患者联合服用百令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比较两组的临床控制率,治疗前后两组诱导痰中炎症因子、中性粒细胞、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水平和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控制率为70.91%(39/55),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22/55)](P<0.05);两组的CD4+、CD4+/CD8+和CD3+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的CD4+、CD4+/CD8+和CD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FeNO、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诱导痰中的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诱导痰中的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4、FeNO、IL-17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诱导痰中的IFN-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百令胶囊联合罗氟司特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平衡和抑制相关炎症因子的释放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Boyden小室法和FACS分析法,我们分析了五株小鼠胸腺基质细胞系(MTSC)培养上清液对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化学趋化因子(Chemokines)活性,及定向迁移的淋巴细胞中B细胞、CD 4~ CD 8~-和CD4~-CD8~ T细胞的比例。结果显示,五株MTSC的培养上清液对上述靶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趋化作用.MTSC细胞分泌趋化因子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MTEC 1和MTEC 2产生的Chemokine(s)对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趋化作用相对较强;2.MTDC 4分泌的Chemokine(s)主要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3.MTEC 3和MTEC 5分泌的Chemokine(s)对多种类型的靶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现的趋化作用没有明显的强弱之分。MTSC-SN对B细胞的趋化活性普遍高于对T细胞的趋化活性,对CD 4~-CK 8~ T细胞的趋化活性高于对CD 4~ CD 8~-T细胞的趋化活性。MTSC-SN中趋化因子的分析,有利于新型chemokines的发现及其生物功能的阐明,并可进一步研究Chemok-ine(s)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患者M2型巨噬细胞的临床病理意义,以及M2巨噬细胞标志物CD163和CD206的阳性表达情况。选择不同病因的超过30%以上新月体形成的肾小球性肾炎患者肾组织切片作为研究材料,其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ssociated vasculitis, AAV, n=16)、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 LN, n=13)、Ig A肾病(Ig A nephropathy, Ig AN, n=10)、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 HSPGN, n=10)被纳入本研究。另外,选择微小病变性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 n=6)和正常对照肾脏(n=3)作为阴性对照。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测肾组织中CD163和CD206的表达。结果显示,LN和AAV中CD163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高于Ig AN和HSPGN。与Ig AN和HSPGN相比,LN和AAV患者的肾小球病变中存在更多的CD206阳性细胞。CD163和CD206阳性细胞与新月体百分比、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和尿蛋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总之,M2巨噬细胞参与了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特别是在狼疮性肾炎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在肿瘤化疗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肿瘤化疗后合并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CD64指数,全自动五分类细胞分析仪测定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测定人NAP。结果真菌组、细菌组和病毒组患者体内NAP、NLR及CD64水平比较,细菌组患者NAP、NLR及CD64水平最高,真菌组、细菌组和病毒组患者体内NAP、NLR及CD64阳性检出的单独检出率明显低于三指标的联合检测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真菌组、细菌组和病毒组患者体内NAP、NLR及CD64的联合检出率、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各指标的单独检出。结论 NAP、NLR及CD64联合诊断在肿瘤化疗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香菇多糖注射液对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纤维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接受香菇多糖联合FOLFOX-4化疗,对照组术后接受FOLFOX-4化疗,观察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测定化疗前后纤维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骨髓抑制、周围神经毒性、口腔黏膜损伤、脱发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CD3~+CD4~-CD8~+细胞、CD19~+细胞、CD3~-CD56~+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Ig M、Ig A、Ig G、FIB的含量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CD3~+CD4~-CD8~+细胞、CD19~+细胞、CD3~-CD56~+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Ig M、Ig A、Ig G的含量与化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FIB含量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中CD3~+CD4~+CD8~-细胞、CD3~+CD4~-CD8~+细胞、CD19~+细胞、CD3~-CD56~+细胞的含量以及血清Ig M、Ig A、Ig G、FIB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FIB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香菇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能够减轻直肠癌根治术后FOLFOX-4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柴芩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对肠梗阻(IO)患者临床疗效、免疫功能及急性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86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配为西医治疗组(对照组,n=243)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n=243),对照组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柴芩承气汤加减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前蛋白(PA)、白蛋白(Alb)、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变化,比较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血浆二胺氧化酶(DAO)、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PA、Alb指标显著提高(P0.05),IL-6、IL-8、TNF-α、WBC、CRP指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血浆DAO与L/M指标显著降低(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血清CD4~+、CD8~+、CD4~+/CD8~+与Ig A、Ig G指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血清CD4~+、CD8~+、CD4~+/CD8~+与IgA指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芩承气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肠梗阻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修复胃肠道黏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降钙素原(PCT)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感染性疾病患者127例和同期健康对照者54例为研究对象,感染性疾病患者按照血培养和微生物检测结果分为病毒感染组(51例)和细菌感染组(76例)。分别检测每一位受试对象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研究这3项指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中的临床价值。结果感染性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细菌感染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水平和NLR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P0.01)。ROC曲线显示:当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时,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和NLR的AUC值分别为0.799、0.655、0.622,灵敏度分别为75.4%、63.5%、60.3%,特异度分别为79.6%、67.4%、60.0%,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812;当用于鉴别诊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PCT和NLR的AUC值分别为0.931、0.728、0.551,灵敏度分别为89.1%、70.3%、60.9%,特异度分别为80.0%、64.6%、57.2%,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935。结论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感染类型中,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明显优于PCT和NLR。3项指标联合检测优于任何一个单项指标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曲霉病急性期患者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收集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于山东省胸科医院呼吸科的肺曲霉病患者51例,同时选52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MBL和半乳甘露聚糖(GM)的水平。同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测定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结果肺曲霉病组、健康对照组血清MBL水平为197.96±148.16和120.25±98.65μ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GM水平分别为0.94±0.77μg/L和0.32±0.16μg/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曲霉病组、健康对照组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07±7.97、40.32±7.30(P0.05),CD3~+CD8~+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3.00±8.29、25.98±6.65(P0.05),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为1.08±0.47、1.68±0.65(P0.05)。结论肺曲霉病组患者的MBL及CD3~+CD4~+T淋巴细胞、CD3~+CD8~+T淋巴细胞、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可以初步评估患者机体免疫状态,也为肺曲霉病的免疫增强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化疗后快速升高白细胞的水平。方法:取昆明种系小鼠40只,每只用0.3mg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制成小鼠骨髓抑制的动物模型,并随机分4组,给药后的3、5、7、14d分别腹腔注射肠毒素(I);菌体蛋白(Ⅱ);肠毒素加菌体蛋白(Ⅲ);盐水(Ⅳ),另取10只小鼠为空白对照(Ⅴ)。分别在每次给药前于眼脸采血,显微镜下查出每只小鼠的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并计算出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绝对值相比较。结果:I、Ⅱ、Ⅲ组白细胞总数均在3d内开始升高,5或7d达高峰,实验组是对照组的8~10倍,以第Ⅲ组升高最为明显.各组白细胞水平在7d开始逐渐下降,到21d恢复到正常水平。虽然各实验组用药后白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但中性粒细胞的分类数和绝对值升高的比例各不相同,其中第I组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第Ⅱ组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第Ⅲ组则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平行升高。结论: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蛋白与肠毒素联合应用具有较好地升高化疗后血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