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温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其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与地形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开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子研究,对于了解植被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光能利用率模型(VPM)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进行估算,并分析坡度、海拔、气温、降水、总辐射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GPP多年平均值为63~1706 g C·m-2·a-1,GPP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气温是影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被GPP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其与GPP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研究期间,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年GPP整体呈极显著增加趋势,年均增加值为13 g C·m-2·a-1。年GPP增加的区域占总区域的79.9%,且各植物功能型年GPP增加面积的比例存在差异。年降水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3.2%区域的GPP呈显著负相关,而年均温和年总辐射分别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47.2%和82.4%区域的GPP呈显著正相关。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长白山...  相似文献   

2.
封面说明     
<正>图片由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简称"长白山站")戴冠华高级工程师提供,拍摄于长白山.长白山是拥有大量物种资源的生物基因库,其森林生态系统随海拔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带谱,自古便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长白山独特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东亚地区不可取代的重要生态学研究基地.长白山站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二道白河镇,1979年正式创建,并加入了联合国人与生物圈(MAB)计划.1989年长白山站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开放站,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长白山鸟类前人考察甚少。解放前几乎无人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以来,许多单位赴长白山考察,其中吉林师范大学生物系与地理系、吉林省博物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对长白山脊椎动物进行了考察。 1959年5—6月,7—8月和1962年6—7月初,7月中旬—8月末,笔者分别参加了吉林师范大学生物采、地理系和吉林省博物馆等单位所组织的综合考察,并在漫江、抚松、二道白河、和平营子、白山冰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与演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根据多次对长白山植被调查和长期定位观测资料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和演替规律 ,详细描述了长白山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分布规律 ,探讨了长白山植被演替与火山爆发的关系。提出长白山植被垂直分布基带应是红白松阔叶混交林 ,也是长白山地带性植被类型。但由于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 ,削弱了地带性表现 ,形成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和耕地。据此不应该认为 ,人类能消灭客观自然规律的植被分布的地带性 ,为了恢复地带性植被和定向改造自然 ,应引进地带性树种 ,营造结构合理、种类多样和稳定性强的森林群落。  相似文献   

5.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分布在我国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400至1300米的针阔混交林的山岩地区或草丛中。它是现存虎各亚种中体型最大的一种,数量较少,列为我国第一类珍稀保护动物。我园从1959年至1979年共  相似文献   

6.
根据长白山地区水曲柳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树木年轮宽度与气候要素的关系,重建了1765年来该地区的降水变化。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近240年降水波动明显,1850年以前降水波动幅度较大,1850—1900年波动比较平稳,并且降水量偏低,1900年以后降水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且湿润和干旱的持续时间增长,特别是1920年以后,降水波动剧烈;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的干旱期是1816—1820年,湿润期是1975—1979年;而1925—1936年和1947—1957年的2个干旱期在持续时间上最为显著。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降水具有显著的2.64~3.03年、5.28~6.96年以及12.13~22.63年的周期。  相似文献   

7.
松籽大战     
红松是长白山地带性植被——红松阔叶混交林的建群种,它通过取食红松种子的野生动物维系着一条森林的生物链。自2000年始,以竞价承包方式对长白山保护区的红松种子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生产经营。这一场关系到保护区红松天然林生态系统存废的重大环境事件,是继风倒木生产之后对长白山保护区的第二场重度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8.
周繇 《生命世界》2002,(3):10-12
2001年的7月上旬,我与中科院植物所的徐克学研究员一起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科研人员的陪同下,对长白山的珍稀植物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7月4日清晨,我们驱车从二道白河镇向长白山的主峰进发。路两边的景色十分迷人,一片片美丽的白桦林,一棵棵翠绿的针叶树,一株株盛开的毛百合……不时地映入眼帘,真可谓:“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啊!大约在8点多钟的时候,汽车来到了考察的第一站———海拔1300多米的险桥。小憩一会儿后,大家便钻进了原始森林。脚下的路十分难走,地上长满了舞鹤草、山酢浆草、越桔、伞形喜冬草等,…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鸟类垂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正阶 《动物学研究》1980,1(3):343-352
长白山是东北有名的高山,地势高耸,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因此在长白山栖息和繁殖的鸟类在东北地区来说,不仅种类繁多,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也极为明显,是研究动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理想地方。 有关长白山鸟类的垂直分布,陈鹏(1963)有过报导。为了能有效的利用鸟类资源,保护森林,满足当前对鸟类资源的规划和利用,作者于1962—1966年,1974—1975年对长白山鸟类垂直分布的特点、原因、规律、以及垂直带的划分和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 自然概况长白山保护区是1960年经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建立的,1980年1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96465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68918.5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6%,活立木蓄积4400万立方米。地理位置处于北纬41°41′49″~42°25′18″,东经127°42′55″~128°16′48″,全区南北最大长度8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42公里。长白山保护区是以著名的火山口湖——长白山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魏晶  吴钢  邓红兵 《生态学报》2004,24(10):2211-2216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并对凋落物在养分生物循环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为 1.378~ 2 .4 76 t/hm2 ,通过对不同海拔凋落物量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 ,海拔是影响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的主要因子。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中 S、N和 P含量分别为 0 .14 % ,0 .4 9%和0 .2 1% ;3种营养元素在凋落物中积累量为 81.99kg/hm2 ,其中 S、N和 P积累量分别是 15 .0 4 kg/hm2 ,4 5 .93kg/hm2 和2 1.0 2 kg/hm2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5种植被型 (FA,L A,TA,MA和 SA)年归还量依次为 0 .72 ,1.35 ,14 .6 5 ,10 .88和 11.91kg/(hm2· a) ;平均归还率依次 0 .33,0 .4 2 ,0 .39,0 .39和 0 .4 8。典型高山冻原植被型的归还量最大 ,而归还率却较低。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内 S、N和 P的利用效率分别是 7.14、2 .0 4和 4 .76。在整个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S和P的利用效率大于 N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正长白山罂粟(Papaver radicatum var. pseudo-radicatum(Kitag.)Kitag.)是罂粟科(Papaveraceae)罂粟属(Papaver L.)的植物,为长白山特产植物[1]。分布于长白山海拔1 600~2 500 m的高山苔原带,生境多为砾石地、砂地或岩石坡,是吉林省重点保护植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白峻蓝[姬]鹅(Ficedula cyanomelana cumatilis)在长白山是一种较常见的夏候鸟。每年4月末迁来,9月中、下旬离开,留居期长达5个月之久。在此期间它们大量捕食各种森林害虫,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因此在植物保护方面是有一定意义的。作者自1962年以来曾对该鸟作过一些零星的观察,1974、1978和1979年又在长白山头道自然保护站对该鸟的繁殖生物学作了三年的定点观察、本文是这几年观察的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2年和2007—2009年间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岳桦林带所采集的标本,报道了长白山亚高山岳桦林带分布的大型真菌10目29科57属114种,包括中国新记录种5种,吉林省新记录种4种。采集地点包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西坡和南坡的岳桦林带。本名录共引证标本180余份,所有标本均为首次被引证,保藏于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是亚洲东部最典型的、保存最完好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对维持松花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三大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 用. 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对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旅游、森林林副产品、木材、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营养元素循环等服务价值及其总体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及动态分析. 结果表明, 1999年服务功能价值达3.38 ´ 108万元. 涵养水源服务价值是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部分, 占66%, 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 其服务价值占总服务价值的80%, 而木材生产的服务价值仅占总价值的7%. 由此可见, 木材生产并不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的主要部分, 充分发展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其他的生态功能, 才是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火山大爆发对长白山东坡历史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今800年前,长白山火山曾发生大规模喷发,性质为普林尼式喷发。长白山火山大爆发主要分为两个规模较大的喷发期和火山喷发柱垮塌事件以及其后的若干次小规模喷发,火山喷发释放的大量火山碎屑物在强劲偏西风的作用下主要沉积在长白山东坡,使这一区域的植被数次被毁灭。目前,长白山东坡自下至山上林线是长白落叶松林,与其他坡向的植被差异明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火山喷发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泥炭层和火山灰中的花粉孢子分析及炭化木鉴定来还原历史植被,将历史植被的变化同火山活动联系起来,从大时间尺度探讨火山喷发前后长白山东坡植被变化以及火山喷发对植被变化的影响过程,阐明现时长白山东坡的长白落叶松林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过渡性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17.
<正>无须讳言,今日的长白山已美色大减。风倒木生产、红松种子生产和旅游大开发这几场重度的人为干扰破坏已经侵蚀了这一块稀世净土。有年轻的朋友问,当初的长白山是什么样子?到哪儿能多少感受一下长白山给你的最初的震撼和那种美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应当如何管理和发挥功效?为什么一些自然保护区与其初衷渐行渐远?本刊长白山专辑出刊之时恰逢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年,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手段之一,面对上述一系列问题,长白山的故事让人深省。在刊载沈孝辉的长白山经历的同时,本刊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9.
黑头(币鸟)(Sitta V.villosa Verreaux)是一种森林益鸟。笔者于1963—1965年在长白山北坡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林带及林型的12个工作点作了观察,又于1971年和1974年作了补充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黑头(币鸟)在长白山是一种季节性游荡鸟类。每年4月末5月初迁到繁殖地,最早是4月26日。大部分是5月12—19日迁来。离开繁殖地最晚是11月15—25日,其间停留近200天。  相似文献   

20.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魏晶  邓红兵  吴钢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380-1383
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碳在植被-凋落物-土壤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碳储量分布规律是典型高山冻原(TT)>石质高山冻原(ST)>草甸高山冻原(MT)>沼泽高山冻原(WT)>石海高山冻原(RT),长白山高山冻原的植被碳储量为3.3457×104t。而生物量分布规律是WT>TT>MT>ST>RT。在长白山高山冻原凋落物亚系统中,平均凋落物量是0.991 kg.hm-2.年-1;凋落物碳储量为1.5043×104t,碳储量分布规律是TT>ST>MT>RT>WT。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0~20 cm)亚系统中,有机碳储量为3.162×105t;每年约有1.4105×104t碳通过土壤呼吸释放到大气圈,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土壤系统现已成为3.6471×105t碳储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