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内蒙古晚白垩世似鸟龙与鸭嘴龙骨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采获于我国内蒙古二连浩特晚白垩世达布苏组的蜥臀目兽脚亚目似鸟龙科恐龙(Archaeornithomimius asiatcus)和鸟臀目鸟脚亚目鸭嘴龙科恐龙(Bactrosaurus johnsoni)的胫骨、排骨、股骨、尺骨、肋骨、椎骨骨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它们的骨组织与爬行纲初龙亚钢的现存湾鳄(Crocodylus porosus)和非洲Tuo鸟(Struthio camelus)的骨组织进行直观比较,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及统计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这两种恐龙的骨组织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差异;2)两种恐龙的长骨组织均具有快速后生生长特点;3)似鸟龙科恐龙的幼年长骨只速率高,成体则相对减慢;4)似鸟龙科恐龙的幼体肋骨中具有生长轮,成体的肋骨中则生长轮有可能因骨改建而消失;5)两种恐龙、非洲Tuo鸟和湾鳄的长骨的血管分布密度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两种恐龙的骨组织血管密度介于非洲Tuo鸟和湾鳄之间;6)这两种恐龙的骨组织既不同于现代鸟类骨组织,也不同于现代爬行类骨组织,有可能是介于这两种骨组织之间的一种独立的过渡类型或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2.
最后的土龙     
鳄类是过去爬行动物统治地球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的代表。与鸟类一样.鳄类是从初龙(槽齿龙等古爬行类)演化而来且唯一存活至今的爬行动物类群.它们和很早前就已灭绝的恐龙有亲缘关系。一二十年前.人们担心这些经历了小行星撞击地球灾难而存活下来的物种会因遭到人类的猎杀而步恐龙的后尘。然而在今天.曾经一度严重威胁鳄类生存的猎杀活动已很大程度上被合法、有序管理的人工饲养繁殖所取代,鳄类不再身陷灭绝的处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鸟类到底是否源于恐龙,古生物学家们争论不休。这里提供一个鸟类不是源于恐龙的新说。在进化过程中,鸟类和兽脚类(Theropods)(鸟类源于恐龙论者认为这类恐龙是鸟类的祖先)的两个足趾都已丧失,或几乎丧失。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安恩·布尔克和阿兰·费达克齐亚现提出,鸟类和兽脚类所丢失的两个足趾是不同的。通过对胚胎的观测,他们发现,在相去甚远的三种鸟类鸡、鸵鸟和鸬鹚中,保留了中间三趾,第一和第五趾消失了。而根据兽脚类化石,则第四和第五趾大为缩小,甚至一起消失。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兽脚类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李丽国 《化石》2011,(2):27-31
恐龙是中生代地球陆地的霸主,在世界的各大洲甚至如今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均发现有恐龙的化石,可见当时其在地球上的繁盛状况。恐龙体型各异,种类繁多,但按照腰带的不同仅划分为蜥臀目(三射式)和鸟臀目(四射式),而如果按照恐龙的行走和站立姿态大体有三种:两足行走、半四足行走和四足行走。  相似文献   

5.
全世界共有鸟类9621种,我国有1189种,占世界总数的13%。初中《生物》教材中列举了34种,隶属于15目23科。现将这些鸟类的分类、分布及有关各目的主要特征作一简介:鸟纲AVES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始祖鸟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化石,1861年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晚侏罗系地层中。今鸟亚纲Neornithes平胸总目Ratitae鸵形目Struthioniformes后肢仅具两趾。体羽松散,无羽小钩。只有一种。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为现存鸟类的最大者。楔翼总目Impennes企鹅目Sphenisciformes前肢鳍状,无飞羽,被鳞状羽。…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个核基因NT-3基因(约740 bp)和BDNF基因部分序列(约720 bp)的分析,对爬行动物的系统发生关系中鳄类与鸟类和哺乳类系统发生关系、龟类在爬行动物系统发生中的位置以及扬子鳄属的划分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NT-3基因序列中,有307个位点存在变异(约为总位点数的47.3%),BDNF基因序列有256个变异位点(约为38.79%);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NT-3和BDNF基因以及两序列合并数据后所得系统树的拓扑结构均支持鳄类和鸟类聚为一支构成姐妹群,鳄类与蜥蜴类尽管在形态上非常相似,但它们的亲缘关系仍然较远;同时支持把龟鳖类作为鳄类和鸟类支系的姐妹群,支持把蜥蜴类(有鳞类)放在爬行类系统发生树的基部,而不是龟鳖类作为现代爬行类中最基部的1支.对扬子鳄分类地位的研究结果支持在现存的鳄类中扬子鳄与密西西比鳄的亲缘关系较近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陈平富 《化石》2010,(2):2-9
鸟类的起源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约翰·奥斯罗姆复兴了赫胥黎提出的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后,鸟类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史时期的恐龙和早期鸟类的大量化石证据持续不断地出现,有力地支持着这一假说。1986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嘉克斯·高斯特首次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鸟类与其他初龙类(一个包括恐龙、翼龙、鳄型动物以及一些绝灭支系的爬行动物类群)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古生物学报》2007,46(1):135-144
通过对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两种主要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和天府峨眉龙肱骨和尺骨的骨组织结构观察,并与我国晚白垩世的几种恐龙长骨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恐龙的长骨都具有快速的后生生长速率;2)恐龙的生长方式属于非限定生长,即在成年后并不停止生长;3)不同类型的恐龙到了成年以后,其骨沉积速率可能有较大差异;4)不同类型的恐龙在长骨的生长改建过程中,骨组织内部的重吸收作用有较大差异;5)生长轮结构在不同部位的骨骼中或在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郑光美 《生物学通报》2010,45(11):17-18
近年国外一些动物学教材取消了"鸟纲",将鸟类归入"爬行纲",这是一种学术观点的反映,并不是新的提法。由于鸟类与爬行动物的亲缘关系非常密切,在躯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特征有很多方面与爬行类动物极为相似,以至在100多年前就有人认为鸟类是"具有羽毛的爬行动物",并将鸟类与爬行类一起归入"蜥形类(Sauropsida)"。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对机场飞行区4类生境中两栖爬行类的调杏,记录到3目11科22种.较为丰富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和数量成为机场鸟类重要的食物源之一,吸引了捕食性鸟类前来栖息和觅食.分析了解两栖爬行动物情况,对于全面了解亚热带和北热带地区的机场鸟类的食物源和活动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提出建议在今后对于鸟撞防治研究应当开展对两栖爬行类作为鸟类食物源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肢骨化石(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板齿犀属(Elasmotherium)由Fischer(1808)根据在西伯利亚发现的材料建立,模式种为西伯利亚板齿犀(E.sibiricum)。板齿犀是一种很特别的犀牛,以其巨大的体型和强壮的额角为特征。目前板齿犀有两个有效种,即E.sibiricum和高加索板齿犀(E.caucasicum)。板齿犀的地理分布范围包括俄罗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和中国,时代为更新世。在中国,德日进等曾报道了在泥河湾发现的板齿犀的一块牙齿碎片和几件肢骨,但未进行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讨论(TeilharddeChardinandPiveteau,1930)。后来周明镇(1958)又根据山西的零星材料建立了板齿犀的两个新种。不过,中国的这些板齿犀材料最近都被Antoine(2002,2003)归入到E.caucasicum中。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南部曾发现过相当丰富的E.sibiricum的化石材料,其中包括不少完整的头骨(Fischer,1808,1809)。另一方面,最早发现于亚速海南岸地区的E.caucasicum材料不多,主要是一些孤立的牙齿和齿列,肢骨特别少(Borissiak,1914)。在天津自然博物馆收藏的泥河湾化石标本中有一些桑志华采集的板齿犀的肢骨材料,以远端肢骨为主。此前在中国的板齿犀类方面只有对通古尔的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部分肢骨的研究发表(Cerdeo,1996)。本文描述和讨论了泥河湾的板齿犀肢骨材料,包括1件桡尺骨(THP20355)、3件腕舟骨(THP20325,20326,20336)、2件月骨(THP20328,20337)、1件三角骨(THP20338)、2件小多角骨(THP20330,20341)、4件钩骨(THP20333,20327,20329,20339)、3件第三掌骨(THP20342,20343,20332)、2件第四掌骨(THP20318,20319)、3件距骨(THP20303,20308,20310)、1件跟骨(THP20311)、2件跗舟骨(THP20305,20322)、2件骰骨(THP20304,20306)、2件第二骨(THP20316,20317)。早更新世早期的泥河湾动物群中已知包括云簇犀(Dicerorhinusyunchuensis)、泥河湾披毛犀(Coelodontanihowanensis)和E.caucasicum三种犀牛,但前两种犀牛的体型远小于板齿犀,所以仅从肢骨的尺寸上就可以很好地区别它们。泥河湾的这批材料增加了我们对E.caucasicum的了解,它与E.sibiricum在肢骨方面有很多相似性状,如桡骨上容纳腕伸肌的沟宽深,第三掌骨前视可见对头状骨关节面,第四掌骨的近端关节面呈三角形,第五掌骨退化,掌骨上附着腕伸肌的止端显著,距骨对腓骨的关节面倾斜、距骨颈低到中等、滑车与远端关节面的夹角轻度倾斜、对蜗突关节面具长大的舌状延伸、对载距突关节面与对跟骨的外下关节面分离,跟骨对胫骨关节面存在、跟结节粗大、附着腓长肌的止端平滑,肢骨细长,掌骨和骨的中央直嵴低平、骨干上附着骨间肌的止端长但无远端后侧结节。另一方面,这两种板齿犀也存在一些差别,如E.caucasicum的尺骨远端没有对桡骨的第二关节面,而E.sibiricum有;E.caucasicum的钩骨未显示有第五掌骨与其关节,而E.sibiricum钩骨上对第五掌骨的关节面还与对三角骨的关节面联合;E.caucasicum距骨上对腓骨的关节面凹陷,而E.sibiricum平坦。对比已知的少量E.caucasicum肢骨,泥河湾标本在性状和尺寸上与其完全一致,进一步证明将这些标本归入E.caucasicum是可信的。从泥河湾材料我们还了解到板齿犀属的一些未知性状,如骰骨近端呈三角形、跗舟骨顶视呈矩形、距骨的宽/高比达1.21、厚/高比达0.74、对骰骨关节面具后侧突起等。此前的支序分析表明Elasmotherium是板齿犀类中最进步的一个属,泥河湾标本所显示的大多数性状确实是进步的,但仍然有一些原始性状。在板齿犀的两个种中,E.caucasicum可能比E.sibiricum更进步,不过这两个种实际上相当接近。板齿犀类不是一个丰富的犀科类群,然而特别的是在中国有较多的发现,包括几个大型的属,如Elasmotherium、中华板齿犀(Sinotherium)、副板齿犀(Parelasmotherium)、宁夏犀(Ningxiatherium)和伊朗犀(Iranotherium),但都很少有肢骨化石发现。将泥河湾的材料与已知的少量Parelasmotherium和Iranotherium的肢骨相比,显示后两个属不比Elasmotherium进步,这与对它们系统关系的分析结果吻合。E.caucasicum细长的远端肢骨与其高冠和釉质褶皱丰富的颊齿相一致,指示它是干旷草原的硬草取食者。  相似文献   

12.
上肢长骨的性别判别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武 《人类学学报》1989,8(3):231-239
本文对100例(男女各50)国人上肢骨进行了36项测量。统计结果显示所有测量项目均值男性都大于女性并具有显著性的差异。本研究表明可以采用单一指标对破损严重的肢骨进行性别鉴定。36个测量项目中有23项单一指标性别判别率达75%以上,其中9项在80%以上。本文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法建立了56项单一肢骨性别判别函数,判别率为80%—87%。为进一步提高判别效果,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了四项逐步性别判别函数,判别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下肢长骨的性别判别分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本文对在长春地区收集的下肢骨进行了37项线性测量,统计分析显示,所有项目性别差异显著,采用单项指标性别鉴定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一些肢骨两端项目性别鉴定价值优于长度项目,本文采用Fisher判别分析方法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多项下肢骨性别判函数,可用于鉴定国人下肢骨性别,判别率可最高达96.3%。  相似文献   

14.
Studies of secondary osteons in ribs have provided a great deal of what is known about remodeling dynamics. Compared with limb bones, ribs are metabolically more active and sensitive to hormonal changes, and receive frequent low‐strain loading. Optimization for calcium exchange in rib osteons might be achieved without incurring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afety factor by disproportionally increasing central canal size with increased osteon size (positive allometry). By contrast, greater mechanical loads on limb bones might favor reducing deleterious consequences of intracortical porosity by decreasing osteon canal size with increased osteon size (negative allometry). Evidence of this metabolic/mechanical dichotomy between ribs and limb bones was sought by exam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Haversian canal surface area (BS, osteon Haversian canal perimeter, HC.Pm) and bone volume (BV, osteonal wall area, B.Ar) in a broad size range of mature (quiescent) osteons from adult human limb bones and ribs (modern and medieval) and various adult and subadult non‐human limb bones and ribs. Reduced major axis (RMA) and least‐squares (LS) regressions of HC.Pm/B.Ar data show that rib and limb osteons cannot be distinguished by dimensional allometry of these parameters. Although four of the five rib groups showed positive allometry in terms of the RMA slopes, nearly 50% of the adult limb bone groups also showed positive allometry when negative allometry was expected. Consequently, our results fail to provide clear evidence that BS/BV scaling reflects a rib versus limb bone dichotomy whereby calcium exchange might be preferentially enhanced in rib osteons. Am J Phys Anthropol 151:230–244, 2013. © 2013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5.
山东安丘牟山水库遗址和广饶十村遗址的清代墓葬中出土了存在足部畸形的3例女性个体,结合历史记载以及近代缠足女性X光照片的对比,推测应为缠足后所产生的现象。通过观察其足部骨骼,总结出缠足畸形在骨骼标本上的几个特点:1)足部骨骼整体纤弱化,以跖骨最为明显;2)跖骨的跖跗关节处以及跗骨出现楔形改变;3)下肢骨肌嵴不发达,骨骼表面较为光滑,胫骨下端前缘出现关节面。缠足组与未缠足组进行对比发现,跖骨是差异最为明显的骨骼,且缠足组的肢骨粗壮度稍弱于未缠足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比分析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及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的四肢骨,结果表明,地下啮齿动物高原鼢鼠的四肢骨比地面种类高原鼠兔和根田鼠的对应骨骼粗壮,显示其较强的挖掘能力。与挖掘效率相关的尺骨挖掘动力臂系数,高原鼢鼠为0.3617,而高原鼠兔和根田鼠不到0.17。高原鼢鼠与其他两物种的四肢骨重量分布也明显不同:高原鼢鼠的前肢骨重量超过后肢骨,而高原鼠兔及根田鼠则正好相反;高原鼠兔及根田鼠的桡尺骨重量在四肢骨中最低,而高原鼢鼠的桡尺骨重量在四肢骨中则最高。这些特征反映了地下啮齿动物为了适应地下生活方式,其四肢骨骼系统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于研究地下啮齿动物的进化适应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和县和巢县古人类地点的铀系法年代测定和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用不平衡铀系法测定了安徽省和县和巢县人化石地点哺乳动物骨化石样品的年代。所得封闭样品的年代值分别集中在15—19和16—20万年范围内。但在两个地点均不排除年代值为二十多万年的骨化石样品存在的可能。所有被测样品均检验了对铀的封闭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方法, 对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头部骨骼的发育过程进行详细观察与分析。结果显示: 大泷六线鱼初孵仔鱼头部已存在迈克尔氏软骨、腭方骨、舌棒骨和第一基舌软骨等骨骼元件; 当仔鱼4 DPH时, 第二基鳃软骨出现在第一基鳃软骨后端, 缘带向后延伸, 且软骨桥出现, 将头盖骨分为前卤和后卤; 9 DPH时, 3对鳃下骨, 第五对角腮骨可见; 13 DPH时, 迈克尔氏软骨背中部突, 4对鳃上骨、鼻骨、中筛板和侧筛板相继出现; 16—21 DPH时, 基舌骨出现在第一基鳃软骨前方; 23 DPH时, 齿骨开始骨化; 26 DPH时, 前颌骨和上颌骨开始骨化; 至35 DPH时, 前颌骨和上颌骨完成骨化; 50 DPH时, 副蝶骨、前鳃盖骨、缘带、后翼骨、鼻骨和续骨完成骨化; 60 DPH时, 大泷六线鱼头部骨骼, 除舌棒骨外, 基本骨化完成。研究摸清了大泷六线鱼仔稚鱼头部骨骼不同骨元件的发育时序, 阐释了头部骨骼的发育规律及其特殊性, 为大泷六线鱼早期骨骼功能发育研究及头部骨骼畸形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山东枣庄市916人足放射片进行了足籽骨的观察与测量。发现每足有1-7个籽骨,其中二个者占77.8%,三个者占16.9%;籽骨位于跖骨头下方者占94.5%,位于趾间关节下方者占5.5%;各跖骨头籽骨出现率:Ⅰ占99.9%、Ⅱ占 2.2%、Ⅲ占0.3%、Ⅳ占0.5%、Ⅴ占6.4%;(足母)趾趾间关节籽骨占12.6%;二分及三分籽骨出现率占3.9%,明显低于欧美人。此外,本文认为籽骨是在先天籽骨原基基础上,加以后天运动的影响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